《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五)

LS19——《四时气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五)

‖LS19—Q0105、Q0103‖→‖LS13—C1205‖→‖SW43‖迁移说明:

1、 《四时气》非独立论文,所迁两句,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 《灵枢悬解》将LS19—Q0103“转筋于阳……皆卒刺之”置于卷八《杂病》,且接于《四时气》LS19—Q0105“著痹不去……骨为干”句后,从之;

3、 两句所论,涉及如下关键词:

A、“著痹”,与《痹论》开篇之“著痹”相关;

B、“转筋”,与经筋之痹相关;

C、“久寒不已”,与筋痹寒湿之因相关;

D、“皆卒刺之”,与筋痹燔针劫刺归纳相关;

综上所述,两句迁至本论本位,与《痹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3卒:

1、 姚春鹏注:“卒刺,应作‘焠刺’,即指火针。”

2、 《内经校释》注:“此处指用焠针、燔针刺治。”

Q0103转筋于阳:

1、 姚春鹏注:“阳,这里指四肢的外侧。”

2、 《灵枢悬解.杂病》注:“转筋于阳,骽外也,治其阳,阳经也。转筋于阴,骽里也,治其阴,阴经也。”

3、 此以“骨为干”为参照系,而分阴阳即:骨干外侧之筋为阳,内侧之筋为阴。

Q0105骨为干: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二十三杂刺‘干’作‘骭’,《甲乙》卷十第一下校语同。《甲乙》卷九第七无‘骨为干’三字。按:‘骨为干’三字为《经脉》篇文,上下不蒙,疑为窜衍者,故不译。”

2、《灵枢悬解》卷八《杂病》,将“骨为干”置于“转筋于阳”前,两句连作“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从黄元御之调,然为保留迁移轨迹 ,“骨为干”之后,仍以逗号断句。

SW10——《五脏生成篇第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0—C0118→C0120‖→‖SW43—Q0701‖迁移说明:

1、 所论与《五脏生成篇》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五《痹论》“贯五脏,络六腑”句后,并云:“此段旧误在《五脏生成论》。”从黄元御之断、之迁;

3、 本节迁入,回答了帝问“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正补营气致痹论述不足,与《痹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C0118肝:

1、《内经校释》校:“《脾胃论》引作‘目’。义长。”

2、姚春鹏注本直接作“目”;

3、目为肝之官,肝受血而目能视。原作“肝”义甚明,无需改经就我。

C0118摄:夹,拿。

C0119痹:

1、《内经校释》注:“不通达的意思。”

2、《说文》:“痹,湿病也。”痹,由风、寒、湿三气导致的肢体麻木或疼痛。

C0119泣:

1、 王冰注:“泣,谓血行不利。”

2、 《素问吴注》:“泣,涩同,血涩不利也。”

3、 泣,血液凝于血管,或为血稠,或为血栓,此取后者。

C0120大谷、小溪:

1、《类经》八卷二十一注:“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节之大者,无如四肢,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膝、腕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分,处也。《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是溪谷虽以小大言,而为气血之会则一,故可以互言也。上文单言之,故止云八溪;此节与下文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相对为言,故云大谷也。”

2、大谷,大肉交会如谷;小溪,小肉交会如溪。

C0120少十二俞:

1、《内经注评》注:“即除去十二俞穴。有人认为此后四字是后人旁注,误入正文。”

2、《素问直解》注:“《气穴论》凡三百六十六穴,今三百五十四名,尚少十二腧,少十二腧,即大谷十二分是也。”

3、《内经校释》注:“十二俞,指十二脏腑在背部的俞穴,即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十二穴。”从之。

C0120缘:《素问直解》注:“缘,因也。因此针石,去其病也。”

LS13——《经筋第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3—C0101→C1301‖→‖SW43—Q0301‖迁移说明:

1、 原篇《经筋》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甲乙》将此篇单列于卷二第六《经筋》,独立成篇;

3、 《太素》将此篇单列于卷第十三身度之《经筋》,将筋度、骨度、肠度、脉度同作身度处置,杨上善注:“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俱禀三阴三阳行于手足,故分为十二。但十二经脉主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筋内行胸腹郭中,不入五脏六腑。脉有经脉、络脉;筋有大筋、小筋、筋膜。十二经筋起处与十二经脉流注并起于四末,然所起处有同有别。其有起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也。十二筋起处、终处及却结之处,皆撰为图,画六人,上具如《别传》。”

4、 《类经》置于七卷四《十二经筋结支别》,独立成篇;且将十二筋痹症及治法,分拆于十七卷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独立成篇;

5、 《内经校释》按曰:“本篇介绍的十二经筋是隶属于十二经脉,位于人体表筋肉间相互联系的循行系统。它起于四肢未端的爪甲,结于关节,上于颈项,终于头面,而不与内脏相联。文中指出经筋的循行部位与经脉多相吻合,但其功能则另具特点,同时详述了经筋的病证的治疗原则。”

6、据《易.系辞》:“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可知:筋与经有伴行关系,亦为感觉传递组织;本篇所论为详尽的十二筋分布、十二月痹症病态及相关治则,乃十二筋痹之专门论述。迁入本论本位,与《痹论》主题相符,问答相合,义理相通。

‖LS13—C1207‖→‖LS13—C1204‖→‖SW43‖迁移说明:

1、“名曰季冬痹也”,与原位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痹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句后,黄元御之处置,合理;

3、杨上善曰:“‘经筋之病’下,总论十二经筋。此之一句,属于少阴筋也。”杨上善所言,极是;

4、《类经》置于十七卷六十九篇,且接于LS13-C1204“死不治”句后,张景岳曰:“此节旧在后‘无用燔针’之下,盖误次也,今移正于此。”从之;

5、“名曰季冬痹也”句,所论实为手少阴之筋痹,当依前文例,尤其是C0504例,迁入本位,作为结语;另外,自C1205 “经筋之病”句开始,以下显见为十二筋痹之治总结,因本句迁出,而使前后义理相贯,总结完整。故此迁充分必要。

C0101邪:即斜。

C0101结:《内经校释》注:“《太素》卷十三经筋注:‘结,曲也,筋行回曲之处谓之结。’有‘聚’的意思。”

C0101踵:脚后跟。

C0102腨:

1、 在《至真要大论》“腨如别”句后,王冰注:“腨,胻后软肉处也。”

2、 小腿肚。

C0103目上网:《内经注评》注:“网有约束的意思,即约束目上睫以司开合。《类经》七卷第四注:‘网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阖者也。’又注:‘太阳细筋,散于目上,故为目上网;阳明细筋,散于目下,故为目下网’。”

C0103頄:

1、《太素》作“鼽”,并注:“下结于鼽,鼽中出气之孔谓之鼻也,鼻形谓之鼽也。”

2、张景岳注:“目下曰頄,即颧也。”

3、頄,qiu2,《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頄,颧颊间骨。”从之。

C0103髃:肩胛。

C0104纽:据《说文》:“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按,结而不可解,曰缔。)、《礼记.玉藻》:“并纽约。”疏:“带之交结之处。”可知:纽,即纽结、绞结。纽痛,即绞痛。

C0104燔针劫刺:

1、《内经校释》注:“燔针即火针,将针烧红刺入相应的部位”、 “针刺即出,叫劫刺,即疾刺疾出的刺法。”

2、《内经注评》注:“燔针即火针。劫是夺的意思,刺之即出针,不用迎随补泻的手法叫劫刺。”

C0104以知为数:

1、《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以知为数,知,觉也。”

2、知,知觉;数,针刺之数。以知为数,以有知觉为针数。

C0104以痛为俞:

1、《太素》作“以痛为输”,并注:“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之气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来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轮,逆以病居病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

2、筋者,束骨连膜、传输寒热、传导知觉之组织也。据《缪刺论》SW63-Q0310“在分肉间痛而刺之”可明:以痛为俞,即以痹痛处当穴位。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