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二篇:调经论(二)

Q3401歧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二篇:调经论(二)

岐伯说:五脏,本来匹配六腑,与其互为表里。经脉、络脉、四肢、关节,各有虚实之症:

‖SW64—C0101→C0106‖→‖SW62—Q3401‖SW64—C0101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厥阴脉气有余,病阴部之痹;厥阴脉气不足,病生热痹;脉动平滑就病狐疝风;脉动滞涩就病小腹积气。

C0102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少阴脉气有余,病皮痹、暗疹;少阴脉气不足,病肺痹;脉动平滑就病肺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尿血。

C0103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太阴脉气有余,病肉痹、寒中;太阴脉气不足,病生脾痹;脉动平滑就病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心腹满。

C0104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阳明脉气有余,病脉痹、时而身热;阳明脉气不足,病生心痹;脉动平滑就病心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常受惊。

C0105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太阳脉气有余,病骨痹、身体沉重;太阳脉气不足,病生肾痹;脉动平滑就病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易时生头部疾病。

C0106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少阳脉气有余,病筋痹、胁部撑满;少阳脉气不足,病生肝痹;脉动平滑就病肝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抽筋、目痛。

Q3402【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

其病所居之位,根据虚实而调整:病在经脉,调治血液;病在血液,调治络脉;病在卫气,调治卫气;病在肌肉,调治肌群;病在筋膜,调治筋膜,病在骨节,调治骨节,燔针劫刺病位以下及痉挛处;病在骨节,用艾灸、针刺、饮药、温熨法调治。

Q3403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发病不知痛位,调治阴阳两跷为上策。身形有痛,而九候脉象未病,就要缪刺它;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者,巨刺它。必须谨慎考察九候脉象,用针之道就齐备了!

SW62——《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与《灵枢.根结》LS05-Q0302“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句基本相同,《根结》本句又被《疟论》SW35-D0901引用,故可认为:经云“《刺法》言”,实指《根结》篇刺法类论。

Q0201神有余:

1、《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作“神有有余”,后文仿此;

2、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九针论》LS78-Q0423可知:“心藏神”,神乃心之神。

Q0201气不等: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各有虚实,故其气不等。”

2、据《吕氏春秋.召类》云:“士阶三等。”可知:等,即等级。气不等,即脏气虚实不等。

D0301精、气、津、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精气津液,详脏象类二十五。”张景岳所谓脏象类二十五,即《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篇,张景岳深明四名之异,慧也!

2、据《灵枢.决气》LS30-Q0101、Q0201、Q0301、Q0401四句可知:此即本解。精即精气,气即真气,津即津液,液即骨髓。

D0301十六部:

1、《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九窍五脏以为十四,四肢合手足,故有十六部。”

2、高士宗注:“形体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

3、《内经注评》引张隐庵注:“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跷脉二,督脉、任脉二,一十六部。”

4、《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十六部谓手足十二经、督任两跷四奇经,皆营气之所行也。”

5、众说纷芸,无有定论,不译待考。

D0301三百六十五节:

1、 王冰注:“三百六十五节。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

2、 据《九针十二原》LS01—Q0201“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此即本解。

Q0301脾藏肉:参《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Q0301而此成形: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均无此句;

2、《素问释义》云:“四字衍”;

3、《素问吴注》作“而各成形”;

4、不从诸删改,因本节实言五脏及身形之形成,与《灵枢.天年》LS54-D0101→Q0201义同,故从原作“而此成形”,全句即:由此构成五脏雏形。

Q0301志意通:

1、《内经校释》注:“此后《甲乙》卷六第三有‘达’字。”

2、据《本神》LS08—Q0102“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可知:意即回忆;志即记忆;志意即意识。志意通,即意识通达。

Q0301是故守经隧焉:

1、 姚春鹏译:“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畅通。”

2、 《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但守五脏之经隧也。”

3、 所以要保护经脉啊。

Q0401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灵枢.本神》LS08-Q0114“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即为本解。诸本“悲”、“忧”之争,可休矣。

Q0401血气未并:据《广韵》:“并,合也”、《说文》:“并,从二立。”可知:并,即合并、融合。血气未并,即血气未能融合。

Q0401洒淅: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洒淅振悚”。

2、洒淅,即隐隐约约。

Q0401神之微:

1、 姚春鹏注:“心经的微邪。因心藏神,故有此说。”

2、 《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神之微病。”

3、 神之微,即心神之微动。本句之解,宜参《经脉》LS10-D0218“是动”之论。

Q0501深斥:姚春鹏注:“推针深刺。”

Q0501虚络:姚春鹏注:“指虚而陷下的络脉。”

D0601微:

1、《素问悬解》注:“若刺神之微病,则按摩勿释,着针勿刺,移气于不足之处,神气乃得平复也。”

2、《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刺外邪之在心经者,即上文所谓‘神之微’也。”

Q0701上气:

1、 姚春鹏译作“上逆。”

2、 《内经校释》译作“气上逆。”

3、 《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肺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大略同也。”

Q0701息利、少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短息少气。”

2、姚春鹏注本作“息不利、少气。”并译作“呼吸不利,气短。”

3、《内经校释》注:“呼吸虽通利,但气息短少。”

4、《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以肺气不足则出入易,故呼吸气少而利也。”

Q0701白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肺主皮毛,其色白,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泻。”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肺脏外主皮肤,内主于气。今外言其皮肤病,其内言于气之微病。五色之中,肺为白色。泄者,肺气泄也。”

Q0801无泄其气:

1、《内经校释》注:“此句与气有余的泻法不合,疑为衍文。”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泻大阴别走经隧者,不得出血出气也,所谓泄阴实者也。”

3、《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无伤其大经,出其血,泄其正气。”

4、从张景岳。其非衍文,非指不泄邪气,当指不泄正气。

Q0901 出针视之,曰:

1、 姚春鹏译:“拿出针让病人看并徉说。”

2、 《内经校释》译:“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

3、 “之”,代词,指医者所示针具,而非病人。“曰”,指医者徉装看着针具,自言自语,宽慰患者、调节精神之态。

Q0901适人必革:

1、《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适,至也。革,变也。”

2、据《说文》:“适,之也”、《玉篇》:“革,改也。”全句即:针到身上必有变化。

Q0901休:《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作“伏”,并注:“邪气伏已,邪精散于腠理,无由更聚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