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二篇:风论(二)

‖SW42—Q0209‖→‖SW42—Q0114‖SW42—Q0209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二篇:风论(二)

泄风症状:多汗、汗出湿泄衣上、口内干、上身浸渍风气。不能劳事、躯干粗笨、全身都痛,就会发寒。

Q0115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所以说风气,是百病之首要起因。风病发生变化,就成其它疾病。风无恒常方位,然致病是因有风气。

D0201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态】。

黄帝问:五脏伤风之病态不同,是怎样?我想听听风病诊法及其病态。

Q0201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岐伯说:肺风之症状:多汗、畏风、肤色苍白、面色惨白、时而咳嗽、短气、白昼就减轻,傍晚就加重。诊病在眉上,眉上色白。

Q0202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心风之症状:多汗、畏风,唇焦舌躁,易怒受吓、面色发赤,病重就言语不可快。诊病在口中,舌头色赤。

Q0203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肝风之症状:多汗、畏风、易悲泣、面色微青、喉干、易怒、时常憎恶女人。诊病在目下,目下色青。

Q0204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脾风之症状:多汗、畏风、身体粗笨、倦怠、沉坠、四肢不想动弹、面色薄有微黄、不想进食。诊病在鼻上,鼻上色黄。

Q0205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

肾风之症状:多汗、畏风、面部痝然浮肿、脊椎痛、不能正立、面色烟黑、性功能不利。诊病在颐上,颐上色黑。

‖SW33—D0601→Q0701‖→‖SW42─Q0205‖SW33—D0601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黄帝问:劳风致病,如何?

Q0601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岐伯说:劳风病,依诊法病在肺下。劳风成病,使人项背僵直、视力模糊、唾出浓痰、畏风而寒颤,这就是劳风之病态。

D0701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问:怎样治疗?

Q0701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岐伯说:治以俯仰运动疗法,从太阳经导出邪气,精壮者三天,中年者五天,不精壮者七天,咳出青黄的痰,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咳出如同从鼻中流出。如不咳出,就会伤肺;伤肺,就是死。

D0301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SW42——《风论篇第四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2—Q0206‖→‖SW42—Q0113‖迁移说明:

1、 胃为腑,与帝问“五脏风”不属,当迁出;

2、 内迁本位,肠胃集中而论,义理双通。

‖SW42—Q0207‖→‖SW42—Q0112‖迁移说明:

1、 “首风”之论,与帝问“五脏风”不属,当迁出;

2、 《素问悬解》卷五《风论》自帝问“五脏风”下迁出,置于Q0107“脏腑之风”句后。从其迁出,不尽从其迁入;

3、 迁入本位,集中论述“首风”,义理相贯。

‖SW42—Q0208‖→‖SW42—Q0110‖迁移说明:

1、 漏风之论,与帝问“五脏风”不属,当迁出;

2、 《素问悬解》卷五《风论》自帝问“五脏风”下迁出,置于Q0107“脏腑之风”句后。从其迁出,不尽从其迁入;

3、 迁入本位,集中论述“漏风”,义理相贯。

‖SW42—Q0209‖→‖SW42—Q0114‖迁移说明:

1、 泄风之论,与帝问“五脏风”不属,当迁出;

2、 《素问悬解》卷五《风论》自帝问“五脏风”下迁出,置于Q0107“脏腑之风”句后,从其迁出,不尽从其迁入;

3、 迁入本位,集中论述“泄风”,义理相贯。

D0000:《内经校释》按:“从本篇前后经文来看,似有脱误之处。如前言风内至五脏六腑,而后则仅谈及五脏风及胃风,余则缺论。前言脑风、目风、内风、肠风飧泄等,而后文并未论及,经文似有亡佚。”

D0101疠风:

1、《内经注评》注:“疠风,即今称麻风病,《说文》:“疠,恶疾也。”

2、《四时气》LS19-Q0106“疠风者……无食他食。”可参。

D0101偏枯:

1、《内经注评》注:“滑白仁认为偏枯是偏风之误。偏枯是半身不遂的病症,篇首仅举偏枯病名,而下文没有对它进行论述,但下文对偏风(即脏腑之风)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可见偏枯系偏风之误有一定道理。”

2、《刺节真邪》LS75-Q2413“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即为偏枯之病理。

3、所迁入之《热病》LS23-C0101“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即为偏枯之病态和治则。

Q0102怢栗:怢,tu1。《内经注评》注:“王冰:‘卒振寒貌。’战栗的样子。”

Q0102寒热:

1、《素问悬解》卷五《风论》注:“风气藏于皮肤之间,泄其卫气,卫气愈泄愈敛,故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以疏泄为性,善行而数变,有时风强而卫不能敛,皮毛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饮食衰减,其热也则肌肉消烁,使人怢栗战揺而不能食,名曰寒热。此或为寒热之义也。”

2、《风论》SW42—Q0102,即“寒热”之本经定义。

Q0103风气与阳明经入胃:

1、《素问悬解》卷五《风论》注:“阳明,行身之前,起于承泣,穴在目下。风气与阳明之经俱入,循脉而行目内眦。阳明,胃脉,入胃者,入胃之经,非入胃腑,故循脉上行。”

2、《素问直解》注:“风气与阳明之经脉而入于胃”。

Q0104诸脉俞:

1、 高士宗注:“行诸太阳之脉腧。‘脉’,经脉也。‘腧’,腧穴也是。太阳之气,主通体,今行诸脉腧,而散于通体分肉之间。”

2、 黄元御注:“脏腑诸腧。”从之。

Q0104愤【月真】:

1、《内经注评》注:“愤瞋,愤然高起肿胀。”

2、《全本黄帝内经》译:“肿胀突出。”

3、瞋,chen1,撑。愤【月真】,即愤然撑胀。

Q0105荣气热胕:《素问悬解》卷五《风论》作“营气热胕”,黄元御注:“申明疠者,经脉之气,不和于营,风气相搏,搏而为热,致有营气之热,在于腐肉之间,其经脉之气不清,故使面王之鼻柱坏而周身之毛色败,以致皮肤疡溃,而为疠风。”

Q0105或名曰寒热:王冰注:“始为寒热,热成曰疠风。”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