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节日感悟随笔:年味

与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喜庆的宴席上处处都是欢声笑语。这就是年味,也是我们难忘的回忆。

新年节日感悟随笔:年味

每到过年前后,总会听到有人说“这年是越过越没有年味了。”

“年味”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怎么会让人渐渐对它失去了期待与渴望,慢慢就不再觉得有味了呢?

是父母操持的团年饭?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是特意为过年准备的新衣新鞋?还是沉淀在了时光里的一段记忆?

其实,过年不外乎同热闹的团圆有关。如果冷冷清清,没有可以一同欢庆的人陪伴度过,势必感觉同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会因为看到别人家的阖家欢庆,而萌生出更为强烈的孤独感。

就因为过年需要这种团圆的热闹气,平时分散在天南海北的游子们,才会不辞千辛万苦地像燕子回巢般朝父母的身边赶去。

我儿时过年的方式其实挺特别的,与传统的风俗不太一样。那是一个时代下另一种别样的“年俗”,有着不同风格的热闹与味道。

作为三线建设中一个移民城市的居民来说,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一代,没有祖辈和亲戚可以在过年时互相拜访;也没有今天般的长假和快捷的交通把他们送回到家乡与父母团圆。这些年轻的建设者们在自己建设起来的城市里安家生子,用他们的热情将难得的几天假期”挥霍“得偾张而喧嚣,充沛着生活里热气腾腾的张力。

这种生活背景下的团年饭就不只是一个小家的围桌吃饭,而是不同姓氏的几个家庭的合聚。座上客们都是父母的朋友,来自同一片热土的“老乡”。

老乡们趁着过年,带着妻儿聚在一起,聊聊家乡,喝口烈酒,再面红耳赤地划拳助兴,瞬间就能将一桌团圆饭的气氛推向过年的高潮。

现在回想起大人们用划拳行酒令的场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两人面对着各伸出一手,随着变化五个手指头的个数,口里对应喊着什么五魁首啊,六六顺哪,七个巧啊,八匹马呀……等从一到十的口令。若喊出来的数正好是两人所出手指数之和,便为赢。

最有印象的便是开始前,两人握紧拳头,藏在胸前,轻声细语地说出一句“哥俩好啊”之后,便随着口令,划出手来,指头翻飞。此时的两人不再和和气气的一团好,而是比着反应的速度。口令是越喊越快,嗓门也越叫越大。正在旁人听得兴起,眼花缭乱之时,双方的叫声却突然戛然而止,只见一方抬手对着酒杯连声说着“喝……喝……”,另一方摇头端洒一口倒下,也是丝毫不怯。

大人们在酒桌上拼得兴起,一餐饭可以吃上几个小时;我们这些小孩子哪里坐得住,吃饱了肚皮,看够了热闹,便下了饭桌,到另一边找自己的乐趣去了。

这样的饭局,从大年三十那天开始,便一天中、晚两餐轮流在几个老乡的家中进行,但初一那天却是除外。

也不知道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初一这天兴逛公园是怎么个由来。反正到了这一天,大家都从家中出来,一堆堆的人站在站台边翘首遥望。好不容易等来一辆慢吞吞的公交车,里面却是站满了人。此时也不管能否还装得进,只要司机开了门,人群便在一片叫喊声中拼命往里挤,挤进去就算赢。

这些超重的公交车仍是一路逢站便停,将满得不能再满的一车人在公园门口卸了货。随后,公园里盘山而上的公路上便人头攒动,形成了一条看不见首尾的人龙。

这天在公园卖小吃的商贩们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的午饭基本上都靠他们解决了。

喜庆的人们就在这样的忙中快乐着。挤着、喊着、笑着、闹着,不嫌累地给这座城输入一种年青的生命活力、烹饪出一种别样的“年味”。

如今,曾经年经的建设者们已经成为了家中的老者,团年饭也从老乡们过渡到了成家的儿女身上。此时的年味同彼时不同,却因亲情而漫延聚合。

作者:又耳

公众号:又耳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