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随笔:年的味道

本站:“ 梁实秋先生说,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那么年的味道是什么呢?这篇文章相信能帮到大家!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年的味道》这篇文章!

关于过年的随笔:年的味道

年的味道

01

据说,春运是地球上最壮观的人类大迁徙,40天内,将有大约30亿人次,通过各种方式,回到他们在中国四面八方的家,与亲人短暂团聚后,再次踏上返程的路,开启又一年的忙忙碌碌。

是什么, 让人像候鸟一样,无论多远,无论身在何方,也要在这一天,如约回到那个从小生长的地方?越近年根,心跳越加剧烈,仿佛有一根线,缠绕着你的脚;有一声呼唤,在你耳边不时响起;有一种味道,总在你鼻端萦绕。

那根线,叫“回家过年”,线的那一端,声声呼唤 “你快回来”,那味道,是思念。

虽然,回乡后,记忆里熟悉的一切都已不再。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散落在各方,聚齐聊一聊分别后的生活,却发现三言两语就讲完了几年的日子。怅然分手,心里不再期待再见,可下一年,双脚仍然不自觉走到一起。

物质的丰富,城乡不再有巨大的差异,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春节变成例行公事样的某一天,十里八乡一模一样的年,沉闷而面目模糊,让你觉得自己这趟回家之旅,就是一个虚弱的问号。可是,下一年,你仍会在固定的时点,踏上回家的路。

这就是年,它是沉淀在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情结,它的味道游走在血管里,每年爆发,岁末牵你回家。

02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几乎家家千篇一律。冷盘,荤的:香肠、咸肉、牛羊肉,鱼类;干果:腰果、开心果,传统的花生米,各种丸儿。热炒,蔬菜炒肉丝,各种汤类。吃过了第一家,就想到了最后一家。期待最后的蔬菜,最好清炒,连肉末也不要出现。平常日日翻新的餐桌,过年时,基本天天同样。

遵循古例,一天两顿。日上三竿起,桌前一坐,腹中顿觉饱胀,不思饮食,拍了照,就算吃过了。可即使这样只闻着味道,不动筷子,体重也是立春后的气温,蹭蹭上升。

年年提议,过年就准备蔬菜好了,端上桌的,放眼望去,仍是鸡鸭鱼肉。这是过年饭桌的仪式吧?不仅仅是为了吃。

03

说起仪式感,人们最常喜欢引用《小王子》里的那句话:“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过年,最盛大、最富仪式感的,是年夜饭之后的供奉仪式,对新一年的所有祝愿,所有期盼,都藏在这严肃、郑重的例行仪式中了。

记忆中,很多次的除夕夜,我总在村西边的干妈家吃饭。他们家人多热闹,对我也很热情,可是在重重关照下,我仍然心不在焉,甚至觉得孤独。那时我当然不知道朱自清先生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在想来,竟没有比这话更恰当的形容当时心境的了。

除了我,其他的人都留在家中。我能想象吃过饭后,爸妈将八仙桌收拾好,一脸肃穆地请出早就准备好的菩萨纸,摆好香烛,再依次放上米、麦五谷,成双的水果。将一张长凳横放在桌上,桌上肯定有一只大盆,里面放着生猪肉,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点上一炷香,袅袅的烟雾中,爸妈双手合十,双目微闭,将许多念想对着供桌倾诉。幼时,觉得神秘不可言,不敢轻易开口,怕说出什么话,犯了莫名的忌讳,那必是要捂着嘴“呸呸”几声,大声说几次“童言无忌”的。

往往草草吃晚饭,心急往家。干妈追在后面塞给压岁钱,心里很想赶紧拿过来,好快点回家,手上还记得推脱几下,显得矜持。

冬日的夜里,乡下黑得不见五指,性急的人家早就在放爆竹烟花,夜空被照得一阵一阵发亮。我就着亮光,一脚高一脚低地小跑着,不知哪家的狗汪汪直叫唤,心里阵阵发紧。觉着身后有啪啪的脚步声,边跑边偷偷回头。

一口气跑到家门前的大路上,家里灯火通明,堂屋里、走廊上一片亮堂堂。爸爸正双手捧着菩萨纸,蹲在场院边,准备送菩萨上天。一颗慌乱的心顿时平静下来,觉得终于没有错过什么,很圆满。

年年岁岁,时光流转,对于过年的想往也许不如从前多,可是年的味道一如既往的浓。

这味道,是团聚,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欢笑;这味道,提醒你走遍千山万水,历经风雨后,还要记得回家的路。

世界再大,你走不出家的牵挂;时间再长,抵不过年味悠长。

作者:陈燕

公众号: 陈大的午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