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四(四)

LS17——《脉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四(四)

‖LS17—Q0108‖→‖LS10—D0417‖→‖SW57‖迁移说明:

1、 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杂简,均宜迁出;

2、 《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经脉》,即《灵枢.经脉》LS10—D0231“皆络脉也”句后,黄元御云:“经脉为里至末,旧误在《脉度》。”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3、迁入本论本位,其一以解雷公“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其二作为经脉、络脉、孙脉之定义和归纳,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8虚者用药以补之:

1、《内经注评》注:“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2、本句乃是对《经脉》十二脉项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句之强调和归纳。

SW60——《骨空论第六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迁移说明:

1、 本节与原篇《骨空论》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 《类经》置于九卷二十七经络类《任冲督脉为病》,独立成篇。张景岳归之于经络类,甚为明智;

3、 《甲乙》置于卷二第二《奇经八脉》,独立成篇。“奇经八脉”,源自《难经二十八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皇甫谧据此分类;

4、 《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并云:“旧本《经络论》是《皮部论》后文,王冰分为两篇,此篇旧误在《骨空论》中。详《皮部论》论十二正经,此篇论奇经三脉,征之《气府论》,亦前论十二正经,后论奇经三脉,则此是《经络论》无疑,取此篇以补之。”黄元御所言极是!自当从之。

5、 所论十二经之外的任脉、冲脉、督脉,显见为经脉之论,整体迁入本论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然终因本段乱简繁多,错综复杂,仍需有据分割、逐条精细处置。

‖SW60—Q01083‖→‖SW60—Q0106‖→‖SW57‖迁移说明:

1、 本句所论为任脉走向,与原位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 《素问悬解》卷四《经络》置于SW60—Q0108“督脉者……贯脊属肾。”句后,黄元御云:“任、督本一脉,以前后而异名耳。”

3、 王冰注:“自其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中央,并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系。由此言之,则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

4、 《类经》置于经络类九卷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并按曰:“此自小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本节列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然则前亦督也,后亦任也,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谓之督脉,自小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由此言之,则是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则名虽异而体则一耳,故曰任脉、冲脉、督脉,一源而三岐也。”

5、 《黄帝内经》既分任、督、冲三脉,必有明确意义,此正所谓“循名究理”者也。而今三脉义岐,根在本篇经乱,然本句既言任脉之道,自当迁入本位,以集中论述。至于三脉确义纷争,存而待考。

‖SW60—Q01084‖→‖SW60—Q01071‖→‖SW57‖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需篇内迁,且遵循前述整体迁移说明;

2、《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SW60—Q0106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句后,并注:“此脉从少腹而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便溺,名曰冲疝,其女子则不孕(女子胎妊,以任脉能孕也),癃痔遗溺嗌干,木郁莫泄则为癃,木郁后陷则为痔,风木陷泄则为遗溺,风木升扬则为嗌干,总缘任脉之阴盛,水寒而木郁也。”本节实为任脉相关论述,当从黄元御处置。

‖SW60—Q01071‖→‖SW60—Q01083‖→‖SW57‖迁移说明:

1、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十六字,原位《骨空论》SW60—Q0107“至胸中而散”之后,显见窜简,宜作篇内迁。

2、 依后文文例,迁至《骨空论》SW60-Q0106“循面入目”句后,作为“任脉为病”之论。如此则上下两句,义理双通。

‖SW60—Q01073‖→‖SW60—Q01082‖→‖SW57‖迁移说明:

1、“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原位Q01072“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句后、Q0108“督脉者”句前,依例可见其文意不属,宜迁出;

2、迁入本位,依前例集中论述督脉,义理相通。

Q0106起于中极之下:

1、《内经校释》注:“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

2、张景岳注:“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任、冲、督三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之间。”

3、《甲乙》卷二第二(下),张玉萍注:“中极,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

Q0107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

1、王冰注:“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言冲脉起于气街者,亦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而至于是乃循腹也。何以言之?《针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

2、《类经》九巻二十七注:“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

3、气街,有头街、胸街、腹街、胫街四街。此当从原作“气街”,解为腹街。

4、关于冲脉,《黄帝内经》另有如下重要论述:

A、《水热穴论》SW61—Q0408“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B、《灵枢.逆顺肥瘦》LS38-D1001→D1301;

C、《举痛论》SW39-Q0305;

D、《海论》LS33-Q0402;

E、《五音五味》LS65-Q0101。

Q01071男子内结七疝:

1、《内经校释》注:“指七种不同类型的疝气。”

2、《内经注评》注:“一般指寒疝、筋疝、水疝、气疝、血疝、狐疝、痜疝。”

3、“七疝”,诸说不一,存疑待考。

Q01071带下、瘕、聚:《内经校释》注:“带下,指赤、白带下。瘕,指癓瘕。聚,指积聚。”

Q01072逆气里急:

1、《素问悬解》卷四《经络论》注:“逆气而里急。”

2、《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注:“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故其气不顺,则膈塞逆气。血不和,则胸腹里急。”

3、异常邪气导致胸腹里急。

Q0107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1、《内经注评》注:“督脉发生病变,可致腰强痛反如折。王冰云:‘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经或谓冲脉为督脉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以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脊而上,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为病则带下瘕聚也。以冲脉侠脐而上,并少阴之经上至胸中,故冲脉为病则逆气里急也。以督脉上循脊里,故督脉为病则脊强反折也。”

2、《甲乙》卷二第二《奇经八脉》张玉萍注:“反折,脊向后反屈,即后世言反张。折,曲屈。”

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详见迁移说明。

Q0108廷、孔:

1、 王冰注:“系廷孔者,谓窍漏,近所谓前阴穴也,以其阴廷系属于中,故名之。”

2、 《内经校释》注:“指尿道口。”

3、 廷,《说文》:“廷,朝中也。”此即女性阴廷;孔,即女性阴道口。

Q0108篡:《内经校释》注:“前阴后阴之间,即会阴部。”

Q0108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本句与《经脉》LS10-D0215之少阴循行“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少阴肾经之络合关系。

Q01081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循膂络肾:本句与《经脉》LS10-D0213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部份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络合关系。

Q01083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见迁移说明。

LS22—《癫狂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2—C0101‖→‖SW49—C0124‖→‖SW57‖迁移说明:

1、《癫狂》非独立论文,且本句与《癲狂》前后内容不属,显见窜简,宜迁出;

2、《内经校释》云:“关于本段文字,有人怀疑是它篇错简,与本篇内容无关,如《灵枢识》简按:‘此节与《癫狂》不相涉,必是古经残文。’,《甲乙》卷十二第四将本文列于足太阴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篇之‘目色赤者病在心……’句之前,详细推敲,与文义不属……因说法不一,各执其理,难于定论,故仍予以校释,存疑待考。”

3、《素问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黄元御云:“目眦外决四句,误在《癫狂》。”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4、本句实乃《经脉》LS10—D0211太阳经条下“目内眦”、“目锐眦”之解论,镶嵌本位,依序并入相应解论,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101眦:

1、《百度百科》:“其意为眼角,上下眼角的接合处。”

2、眦,zi1,《说文》:“眥,目厓也。”即眼睛四周。《癫狂》LS22-C0101句对目内眦、目外眦、目锐眦三者之定义,一目了然。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