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的美文欣赏:80年代逛西安

本站:西安是我国的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积累,也有着令人赞叹的景色,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80年代逛西安》。

关于西安的美文欣赏:80年代逛西安

我第一次到西安时只有七八岁,是跟父亲到西安看病。那次的情景现在记的只有两样。一是我和父亲住的小旅舍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那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的床单,我都不好意思光着黑脚丫子在上面睡觉。另一样是我父亲抽空带我去了回动物园,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狮子、大象、猴子。我去过动物园的事后来还给我惹过一回麻烦。上二年级时,有一回一篇课文里出现了大象,老师提问班里谁见过大象,我不假思索举了手,过了半天才发现班上竟然只有我一个人举了手。老师看了我半天,先问我在哪里见过大象,我说在西安动物园。老师又瞅了我一眼,说:“就凭你还见过大象?”老师不相信我见过大象,估计是因为她那时也没到过西安,没见过大象。

闲言少叙,还是说我第二回到西安的事。

1980年代中期的某个凉爽的清晨,我哥哥、我、同村伙伴小任三人骑着自行车向县城临潼进发,打算从县城坐车到西安逛一次。那年月,从老家到西安没有直达车,想到西安只能先骑自行车到县城,再转车到西安。我们那里倒常有人骑自行车直达西安(据说从我们那里到西安钟楼正好100里),不过,对我们几个娃娃来说,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才到县城临潼。小任把我们的自行车存到他一个亲戚家,我们便赶去汽车站。那时的临潼汽车站很小,院里停不了几辆车,而进出站口正对着街道;现在看,那车站大小不及一个大点的停车场。临潼到西安的客车那时一天没几趟,我们进站买了票,等车又耗去了不少时间。车一到站,众人一拥而上——那年月上车不讲秩序,不讲风格,只讲作风,战斗的作风。我们几个虽决心坚定,方法得当,不过也仅抢到了两个座位。原本我还想路上两边看看新奇,可很遗憾,那天起得太早,车一启动,我便靠在小任身上呼呼大睡。

车到西安,我们下到了终点站西安火车站。我们当时的首要目的地是钟楼,可只短暂到过一两次西安的我哥哥只认得从火车站到钟楼的路,而且只有从火车站走到钟楼的路,我们只能坐车先到火车站。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时,我们完全可以在东郊下车,然后坐市内公交车直达钟楼,我们从火车站往钟楼赶真是多此一举。

不过,现在看,当年从火车站走到钟楼也是一条不错的旅游线路。当年火车站的正对着的解放路是西安最热闹的商业街,其繁华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当然,基于在农村逛集市的经验积累,我当时对繁华的认识主要看人的多少。解放路当时的确人多,路店铺一家接一家,而且店铺里到处是人,店外也到处是人,连大马路上也到处是人——需要说明一下,那时解放路街道很窄,路上车也不多,行人横穿马路,甚至站在马路上聊天的也比比皆是,见怪不怪。

记得路过解放路饺子馆,我哥哥说那是西安最有名的饭馆子,我和小任看着解放路饺子馆的人进进出出,站在原地咽了半天唾沫。现在想,那时的解放路和解放路饺子馆着实不算什么,解放路两边高过两层的楼房寥寥可数,而解放路饺子馆的门脸儿只有两三间大小。

好不容易走到钟楼,抬头一看,我当时就很失望。我很小就听人说,钟楼上的顶子金光灿灿,是用金子做的。我开始也不信,后来《故事会》上一篇文章里黑纸白字也那么写,我便深信不疑。可那天我亲眼看见的钟楼的顶子并不是传说中的金灿灿,而是土黄色的,陈旧的,破败的;看那样子,很有可能是木头外头刷了一层油漆。那发现让我深受启发,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到了钟楼底下才知道钟楼的顶子并不是金子做的,足见“行万里路”的重要。

钟楼四周逛了一会,我饿得有点迈不动步子。我们仨开始到处找吃饭的地方。一开始看了几家,里面都有人在喝酒划拳,我们觉得里面东西肯定很贵谁也不敢进。后来看到一家,还没近前,老板就从里面跑出来招呼;我们抵挡不了他的热情,就进去一人要了碗一块钱的油泼面。还好,那老板不单热情,还很实诚,我们要好了面,老板就扯着嗓子朝厨房喊:“三大碗油泼面,多放菜多泼油!”那喊声亲切绵长至今记忆犹新。

等又逛了几个地方,我们走回火车站准备着坐车返回临潼。可左等车不来,右等车不见车,后来一打听,最后一班回临潼的车早走了,要坐车得等第二天。还好,我哥哥当机立断带我们坐火车回(当年坐火车是不用身份证滴),我和小任都很高兴,因为那时的娃娃,谁会不稀罕坐火车?这完美的结局原本不在计划之中,就像买一个桃子,人家还送了一个苹果,而桃子苹果我都爱吃。

那天,当我们三个骑着自行车回到村里时,时间已近半夜。我们的小村庄已经熟睡,月亮悬在村庄的上空,那景象妙如画境,让我终生难忘。

公众号:白马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