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名人历史知识:山中宰相

编者按:陶弘景,一位茅山道士。即使隐居在茅山中,但也经常与南联皇帝萧衍书信谈论国家大事,所以就有了“山中宰相”这一称号。

南梁名人历史知识:山中宰相

陶弘景(456—536年),36岁开始隐居茅山[注1],是著名的茅山道士,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因与梁武帝萧衍从小关系好,南梁时期虽隐居茅山但常与萧衍书信往来,谈论国家大事,因此被称为“山中宰相”。

南梁初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方大战之际,南方得以喘息。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据《南史》记载,他前后设佛教大会16次并亲自讲经,3次舍身同泰寺出家,大臣们不得不用钱把他再赎回来。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僧尼82700余人,杜牧有《江南春》叹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萧衍在皇宫迷恋佛法,陶弘景在茅山一心归隐,宗教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的书信往来。每当有军政大事,萧衍总是派人先咨询陶弘景意见。但尽管书信频繁,陶弘景就是不入朝做官。有次萧衍问你那茅山有啥好的?陶弘景写了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是道教上清派代表人物,隐居茅山45年,一生编撰道教、天文、医药、化学等70多种著作,其中包括中医药学重要著作《神农本草集注》。陶弘景活了81岁,临终前写了一首反映南梁政治的诗,20xx年后得以应验。

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

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王衍,字夷甫。何晏,字平叔。这俩人分别是西晋、曹魏时期人,玄学家、清谈家。陶弘景用这两个人讽喻南梁朝官场的虚谈风气,只说虚的没有干实事的。548年侯景杀入南京,饿死萧衍后,在昭阳殿自称皇帝,诗中后两句即指此事。

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上清派代表人物,为了维持道教生存,后来也不得不在鄮县(mào。今宁波市鄞(yín)县)阿育王塔受戒,学习佛学,佛道兼修。陶弘景被迫受戒后,曾借悼念好友沈约[注2],写了一首诗,诉说自己的痛苦心境。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李鸿章晚年曾写过一个条幅:“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殊不知,山中宰相虽然超凡,其实并不脱俗,也不那么逍遥。

注1: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与金坛交界处,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茅山是指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

注2:沈约(441-520xx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现存著作有《宋书》等。

作者: Yu

公众号: 资治通鉴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