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旅行感悟:不能忘却的记忆

不能忘却的记忆

采风旅行感悟:不能忘却的记忆

——红色故乡行

20xx年11月10日,有幸随同淄博红色主旋律文学创作采风团一行走进太河。

红色太河,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小时候,听的最多的故事便是“马鞍山战斗”和“太河惨案”。

每年清明,学校都要组织聆听当地的老人,讲述不同版本的“马鞍山保战斗”和“太河惨案”。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淄河两岸的孩子,大都知道发生在马鞍山上的那场抗击日寇的“保卫战”。

1942年11月9日,日军为卡断鲁中通往鲁南、胶东等地的交通要道,调集了1000余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我马鞍山抗日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而守在山上的将士连同老人、孩子、伤病员加起来仅有30余人,武器弹药也极少。面对数十倍的日伪军,将士们在王凤麟副团长指挥下,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打了两天一夜,击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致山头失守。在这场战斗中,王风麟等27名同志壮烈牺牲,活着的同志在日军攻上山头后,宁死不屈,跳下悬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马鞍山,位于淄川区太河镇大口头村的淄河南岸,海拔618米,抗战时期隶属博山县,是沂蒙山区通向我清河抗日根据地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显要。

这些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都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马鞍山凭吊英烈了。

记得是1971年,已是二年级学生的我,第一次被允许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到马鞍山扫墓。为这,我兴奋的一宿都没睡着。第二天,天一亮,便挎上篮子,冒着蒙蒙细雨到山上豌苦菜。当村队长吹响出坡的哨子时,我已经挎着满满一篮子水灵灵的苦菜从山上回来了。

要知道,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孩子,能在清明时节去马鞍山为英勇牺牲的烈士扫墓,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跟在队伍后边的我,连走路都是兔子式蹦跳着走……那时候,太河水库大坝还没有合拢,大河滩里,万人会战,红旗招展,一派沸腾景象……

我们沿着淄河滩里的柳树林子一路向南……10多里路程,没觉着怎么着呢就到了。

站在山下,望着山势俊俏,峰顶突兀,悬崖如削,形似马鞍的英雄山,想象着当年英烈们壮烈跳崖的情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我一气攀爬到山顶时,老人们讲述的那些英雄们一个个跃入眼前……

那时候小,不懂得什么是民族大义,也不懂得共产党人的信仰。兴奋过后,就知道跟着凑热闹。

回来的路上,有些累了的我们,便靠在河边的柳树上歇息。而闲不住的男生们,则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打水漂的游戏

清清的河水,把布满河底的鹅卵石冲刷的一尘不染,显露出斑斓多彩的本色。我们躺在烈士献血染红过的淄河滩上,沐浴着午后的暖阳,聆听着大自然的复苏,稚嫩的心田里充满了快乐!

曾经的时候,写过一篇博文《童年的清明》,说的就是第一次去马鞍山扫墓,在淄河滩折柳枝,编柳帽,吹柳笛的快乐时光。也曾在博文中写道:童年的清明,是杨柳依依,如诗如画的记忆!童年的清明,就像淄河滩上的柳树,植在了遥远的记忆,摇曳着我的整个童路……

【本文作者: 翟慎晔 】

【微信公众号:静卧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