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秀议论文:语文课能给孩子的

每节课前5分钟大阅读,时间太少,要读的太多。《日有所诵》每日要背诵,早读课部分孩子自己读熟了,少部分忙着拿作业、收拾书本,还没拿出书呢,只好课上再一起读一读,讲一讲。

教师优秀议论文:语文课能给孩子的

三年级的《日有所诵》比二年级多了《泰戈尔》诗集精选,简短的句子,意蕴悠远,不稍稍讲开去,背诵就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虽然讲过了,也未必就都明白,好歹有几个能稍微开下窍,也是好的。本来,启蒙这件事情就不可控,哪片云彩下面有雨,天知道。

遇上古诗,读书声就高些。中国人骨子里对诗歌有种天然的亲近,诗的咏怀、言志,背着背着就似懂非懂了。荆轲的《易水歌》和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同是易水,荆轲已是骆宾王笔下的故人。孩子们稚嫩的嗓音竟然读出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时间、空间的交错,恍然如梦。不知不觉讲很多,跑题八万里。

项羽的《垓下曲》和刘邦的《大风歌》放在一起朗读,更是奇妙。同一时期的风云人物,成王败寇。孩子敏感地发现两首诗作者朝代不同,叽叽喳喳谈起以前推荐书目中的《漫画史记》。熟读的顾子桉已经眉飞色舞讲起来龙去脉,旁听的频频点头。更有机灵的忆起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讨论起西楚霸王到底是英雄还是胆小鬼,他除了自杀还可以怎么办。留下老师在一旁,瞪眼听着,竟加入了讨论。这语文课,到底上些什么?

读崔国辅的乐府诗《小长干曲》: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辍,知在此塘中,提醒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对比,发现结构、意思类似,感叹:原来古人写诗也模仿的。

如此每节课前讲讲读读背背,别说5分钟,10分钟也过了。然后随课文进度布置读的《拓展阅读》,照例要检查下阅读情况。三年级了,不仅要读熟,主要内容、作者情感开始要梳理下,有精彩的语段,还得细细读,赏一赏语言的优美。时间呼啦又过去10分钟。

作业评讲呢?如果写了片段,一定得讲啊,怎样是生动的描写,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哪几种表达,再举例,点评。时间就这么的飞过了,才拿起语文书,初初读过去,铃声响起了。只能下节课再继续,下节语文课得明天了。

理智时常提醒,也试图刹车,回到一节课的课时任务中来,可是当你看到孩子的眼睛和神情,你明白,接着你所讲的,就是现在需要做的。

和小周讨论,语文课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是教会孩子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能够应对考试?通过语文课,让孩子爱上这门学科?用一段时间,让孩子触摸到文字之美,发现文学之美,继而学会用文字描述生活、感知生活的美?小周说当然是后者。

作为从教近20xx年的语文老师,我愈发困惑,一直回忆自己的语文学习之路。我确定,自己是在学生时代爱上语文的,我的老师们课上到底讲了什么,就让我喜欢了呢?

亲其师信其道吗?至少小学时,严肃如黑脸包公的中年大叔是让我望而生畏的,只有听他讲演义小说时才会忘掉他的诸多严厉。那么就应该是阅读兴趣的引领作用。在无数个岔道口,老师用语文课堂作为工具,他的人格魅力、外貌打扮、言行举止┈不经意间,也许都成为孩子走上某一条道路的催化剂,可是,只有阅读,是不会错的那一条路。

那么回过来,再看看语文课堂,老师所做的一切努力到底指向哪里呢?和小周讨论的话题,其实是可以融合的,只是需要时间,很多、很多的时间,需要断舍离,还需要坚持。

开头的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都是绕不过去的,能做文章的,唯有课堂,自己能做主的课堂。(被听课除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语文老师都可以有,这是我们的阵地,孩子是我们的友军,联手并肩,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