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影《四月围城》影评

辛亥革命电影《十月围城》影评(一)

辛亥革命电影《四月围城》影评

20多年前,罗大佑在他改编的那首《青春舞曲》中曾这样唱道:“地下埋藏的,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是否我们已经忘记?黄花岗的灵魂,他们地下有知,能否原谅我们?”这首歌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找出来听,好几次都会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另外Bob Marley的《No Woman No Cry》同样也是曾让我多次哭得稀里哗啦的一首歌,关于这首歌,我在我的微博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首歌的情怀真TMD博大啊,它会让你觉得你在这个星球上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一起跟那些SB死磕,为了一个梦……”

大概一年多以前,一位豆瓣昵称为“泥巴”的豆友写了一篇长达7万多字的《颐和园》影评,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一直都记得,他说当电影中出现关于推倒柏林墙的画面,并听到那一刻的电影配乐中黑豹唱的那句“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他瞬间泪流满面,接下来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何我们没有东德人的幸福?是我们付出的努力不够?还是我们不配享有自由这最基本的人权?”

今天去看《十月围城》,虽然它是一部商业大片儿,但难得的是,这是一部有诚意、有风骨、有情怀的商业大片儿,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部跟自由和理想有关的商业大片儿。

这部电影中的义士各个都被塑造得性格饱满,他们之所以慷慨赴死都是因为人之常情。看前半段文戏时我都不记得我哭过几次了,后面的武戏中的某些情节又让我哭了两三次。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让我流干了今天我能流出来的所有眼泪,就是因为我被这部电影全力表现的人之常情给打动了——现在我愈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感情就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国内很多大片儿被拍得就像大便一样难看?其实就是因为那些大片儿中的主人公往往不说人话,不做人事儿,也就是说,那些人的身上没有人之常情,没有人味儿。

说回到《十月围城》,就在某些中国大片儿导演不约而同地“娱乐至屎”的时候,陈可辛和陈德森却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部有诚意、有风骨、有情怀的商业大片儿,并以此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地下埋藏的为自由和理想所付出的代价……

胡适曾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同样的道理,自由和理想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但这没什么,因为我们只要不断前进,并享受每前进一寸就能体验到的欢喜就可以了。

辛亥革命电影《十月围城》影评(二)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打动很多人, “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的诀别道出了满腔无奈,然而他说过死无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爱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远,确实不足奇。更有儿女情长,那真是难能可贵。《十月围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冲撞。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离开。到了后来,每一分一秒都牵动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个早晚问题。因为这电影可不像昆汀那样架空历史,所以孙中山不能死也不会死。反过来一想,事实就很残酷了。

《十月围城》是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是小人物和无名无姓者的牺牲。他们人数众多,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可能跟林觉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为何、不知道要保护的人是谁。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凡夫俗子,思乡念父为主顾,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一去不回头。

电影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爱国主义包装,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见不满,但说到爱国的底线,那其他电影里不早说了么,人人都可以爱国,《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投名状》做的是《刺马》,肢解兄弟情。《十月围城》做的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娱乐观赏说爱国。张彻的灵感概念被陈可辛跟陈德森拿出来大作一番,没有了从头打到尾不带歇息,但几场压轴戏的拳脚功夫煞是精彩。这帮人里面有奇人异士,能以一挡十。另有过大半的人没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鹰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儿。英国人坐视不管,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结局可想而知。影片没有打斗的地方一样做足了戏,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让牺牲成为千篇一律,层次分明。

《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完事,它的煽情时刻固然要引导多数观众往感动方向走——这也是一个商业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么,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么。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疑问,再回到前面一次对话:一方说为一个女人这样,值得么。一方说那这样做(出钱卖力搭性命去保护孙中山),值得么。这最弱一线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明知有错又怎样,我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到光明未来又怎样。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偏安蜗居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一条命价值有限,他要唤醒周围人,卷入其中。四万万同胞命运由谁来主宰,他们需要找一个人,权当做历史的选择,正确错误无从知晓。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我个人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的结尾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他看见的只是香港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遮挡,见到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未来和民主之光,即便我们知道他耗费一生也没能做到。

最后,不是夸海口,这片子让你看累了、喘不过气乃至几度落泪都大有可能。你可能会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头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