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手记

本站:《最后一课》,让孩子们感受爱国情怀之余,也透过小弗朗士,感受成长,感受生活。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最后一课》教学手记》。

《最后一课》教学手记

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不太“好讲”,以第二单元为例,我就害怕面对《最后一课》。《黄河颂》的朗诵,《木兰诗》的唱诗之后,再也绕不过去啦,索性就面对吧。之所以觉得难,主要是觉得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题宏大得显得遥远和虚浮。于是,就再读两遍课文,有了点新的感悟。

(一)成长就是一瞬间

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读到:

“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的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小弗朗士情感的分水岭,是他的成长契机,他从懵懂调皮到心灵的震荡,进而思想和行为都发生变化。这句话后,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看待周围的眼光都不同了。

他的内心不再留恋画眉鸟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而是有了从未有过的,因为不能学法语的万分难过,也懂得了为之前对上课毫不在意的懊悔,课本也从讨厌变得像老朋友一样的亲切。

在他的眼里,终于明白和理解其他的人的——韩麦尔先生那一身只有督学视察时才穿的衣服;镇上的老年人来到教室里来。这一切在小弗朗士的心里,都不是懵懂而混沌而是清晰了,明朗了!

我跟孩子们说——成长就是一瞬间。在人的一生里,总会有某件事,某句话,某个道理来触发你的成长,而这一瞬间之后,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瞬间。

就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面对老高说不下去爸爸的死讯时,“我”看见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具,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就数我最大了,突然也拥有了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这一瞬间,“我”长大了。

就像《木兰诗》里面的木兰,拿到军帖的那一刻,从理云鬓贴花黄的女儿情怀里,蓦然认识到为人女替爷征的责任和担当,于是女儿为身男儿为装,远行千里至边疆——这一瞬间,木兰长大了。

同学们也来分享自己长大的瞬间:陈婧潇说,爸爸工作地点更远了,等他走了之后的失落,让心里的感悟更深了;王振力说,小学时一次调皮受伤,看到妈妈的着急,懂得了“皮”对于家人的影响,三年级的一次考试,刺痛他的分数让他从此认识到学习的重要;蒋渝说,进入初中没有几天,周老师逮住整天疯玩的我和我的同伴,对我说,你是我们班成绩特别优秀的同学,不应该是这样的表现。自己也开始反省自己;刘睿飞说,在一次跳绳的比赛,因为自己的疏忽和轻敌,只得了第九名,还因此连累了整个学校,痛失第一.......

孩子们细数自己的成长瞬间,回忆着,感悟着。

我接着说,人的一生里有很多成长的瞬间,这样的瞬间越多,你的成长也会更充分,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也更深刻。要让这样的瞬间变多,首先,要有海纳百川,敢于接受的胸怀;同时要多看,多听,多历和多悟。敢接受,多思考,也许对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吧。

回到课文,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导致小弗朗士变化的直接原因,它激发了一个顽皮的不爱学习的孩子的爱国热情,这个孩子是特别普通的一个,他的转变也真实感人,作者通过他的转变,以小见大,也自然而然的呈现了一个宏大的爱国主题。

(二)勿做生活的迟悟者

小弗朗士是《最后一课》的场景里最迟被事件波及到的人。这之前并非没有机会让他窥见这个事实,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前布告牌发布的消息,败仗和征发,都没有让他联想到这个自己的生活的关联。当他看到教室里多了老年人,韩麦尔先生的正式的打扮,他也是诧异。他得知这个消息也是韩麦尔先生的直接的告诉。

当然,我们无法去苛责小弗朗士,毕竟他年纪太小,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里,做生活的迟误者,总是带有那么一抹悲剧的色彩的。

《老王》里老王对自己的埋怨: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的人生悲剧里,迟悟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当然,先见之明是需要智慧的积淀,起码的,要学会从生活的细节里,捕捉到事件的痕迹,从而有自己的思考,对事物和事件的走向有自己的判断。

虽然,现在的认识是粗浅的,也可能是有误的,但是现在能有这样的意识,长大之后也许会对人对事,有更多的清晰明白,少一些犹疑,多一分不惑。

公众号:重庆珊瑚中学初20xx级1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