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舍的文章:宿舍里的那些回忆

编者按:大学宿舍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是岁月里芬芳的回忆,还有那已在我们心中扎根的对教育的尊重与敬仰。

关于宿舍的文章:宿舍里的那些回忆

如皋师范最早建的宿舍楼拆了,我发了一张正在拆迁的照片到同学群,预料之中一片哗然,这可是我们当年住了两年的新宿舍楼啊!

师范一年级时,住宿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住过16人的、24人的集体宿舍,最紧张时,学校把图书馆下面的大教室改成宿舍,里面住了英语班40多人。水龙头是在室外的,齐齐一排,大约有十多个,我已记不得天寒地冻的季节,它们是否冻坏过,我们是否用水不便,是否因拥挤给生活带来不便。时隔20多年,宿舍留给我的,是满满的幸福回忆。所谓艰苦,也只是把记忆中的依稀影像与今天的种种物质享受重叠对比,感觉到的一种匮乏。

当年的如师对南通6个县市区招生,我们中很多人没有过寄宿经历,也没有现在颇流行的各种冬(夏)令营体验。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16个女生从此吃住在一起,关系自然亲密起来,宿舍也就有了家的感觉。第一次看到上下铺,年少的我们激动地上下蹦跶,再在四张纵向连接的上铺间来回走上几趟,颇有几份“俯视天下舍我其谁”之势。上铺虽光线明亮,视野开阔,但似乎总有安全之虞,谁料,第一次半夜掉下床的,居然是我对面没有护栏的下铺同学。我夜里易醒,忽听得一声沉闷的“扑通”声,忙问怎么了,“我掉下来了……”我看不到她的神情,听声音是睡得迷糊了。“能动吗?快起来!”“哦。”怕是床铺低,摔得也不疼,她坐在地上未见慌乱,这一提醒才赶忙上床继续睡觉。

一间宿舍,交流最多的当数“吃”。南通不大,但各地的特色小吃倒是别具风味。外地同学第一次见到如皋长长的老窖条可以切开、晒干,变成薄薄的馒头片,小小一片当零食嚼起来干干脆脆,满口生香,已是不胜喜爱。若是再放入油锅里炸上一回,色泽金黄,更是诱人。还有人家在上面撒上一些白糖,这小小的馒头片就是我们的最爱了。那时谁家父母来探望,或是我们放假回家带来这个,必是宿舍最抢手的美食。学校食堂的馒头也很畅销,倒并不是有多好吃,而是因为我们如皋特有的豆腐乳、豆瓣酱,包子、馒头蘸上这些,我们便能吃得津津有味。对酱的认识,通州的同学让我开了眼界,原来这世上还有比豆酱更高大上的牛肉酱。她们自家熬的牛肉酱里,是真材实料的牛肉,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吃上这样的酱真是一种奢侈。印象极深的还有启东同学带来的一种肉圆,时至今日我都没弄清楚,那包着肉丸子的是面筋还是豆腐皮,我只见妈妈做过油炸、水煮肉丸子,从没见过肉还可以塞进那一层好吃的皮里去,这样一来,肉不再那么油腻,外层的皮儿也有了肉的香味,现在回想起来仍觉齿颊留香,以后吃到再好吃的肉圆,似乎都不及当时宿舍里的圆子味美。可惜我那时只知吃,只觉神奇,竟不知问一问这是什么做的怎么个做法,或许也问了的吧,只是更在意的还是味蕾的享受。偶尔也有少数人吃独食的时候,等到大家都关灯睡觉了,上铺偷偷溜进我的被窝,带着她从家里带来的稀罕物——卤水煮过的小鸟,我们俩蒙着被子慢慢啃着,那滋味当真终生难忘。小鸟在当时算是高档食物了,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回,我们两双油乎乎的手到底把床单和被单弄得有多脏,早已无从查证,但那晚的回忆却是一辈子留香。

师范二年级时,我们搬到了校外新起的宿舍楼,两栋6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标准8人间,每间宿舍都有卫生间,从此我们便可在宿舍洗漱。这样的条件在当时是极其优越的,1996年的农村几乎都是瓦房,若是哪家起了楼房,必是当地有钱人。我们这群农村娃来到城里上学,教室是大楼房,宿舍也是大楼房,父母每次来探望,眼中也满是欣喜。我们呢,每天上上下下打水吃饭,那股子欢畅劲儿是恨不得楼房再高上几层才好。随着宿舍楼的建起,对面的小吃店也红火起来,周末两三个人搭个伙儿,奢侈一下点几个炒菜,素菜一元,荤菜两元,再加个汤,店里店外便全是炒菜的香味儿。一条板凳一张方桌的年代,留在脑海中都是带着饭菜香的。差不多从那时起,方便面开始在我们中间流行,碗装的太贵,我们只能吃袋装的,每次晚自习后,顺路买上一袋睡前消灭,等到方便面特有的香味弥漫整间宿舍,不管是不是吃的人,那份心满意足都是一样的。除了方便面,路边炸串也是极受大家欢迎的。美食过后,每晚的讨论会便会在熄灯之后准时拉开序幕,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热点,最神秘的便是哪两个人最近好像开始有了恋爱的苗头。后来才知,我们在讨论这些时,女生也是男生的夜聊话题之一。想来,师一被圈养在校内的我们还是极乖的,师二被放养了,最大的变化就是宿舍的夜生活变得多彩。可是,如果没有了深夜食堂与畅聊,那样的青春回想起来都是不完整的。

师三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一间混合宿舍,所谓混合,就是8个女生来自3个班级,这就意味着,女生间的八卦可以跨越班级了。也许老师觉得我们脾气是好的,才会把这样的好机会让给我们吧。我们这8人相处极为融洽,当中也真没有算得上脾气火爆之人。师三毕业前,我们还为自己取了舍名:水灵、梦灵、雅灵……之类的,恐怕当时受言情小说影响太大,不自觉便把自己也放到了其中。平时我们各上各班,周末便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集体活动,去看望住在如皋公园边的一对老夫妻。已记不得初次是为什么走进他们的家门,是玩累了歇歇脚还是讨杯水喝,都已不重要,只知道他们儿孙都在外,平时就老俩口在家,他们邀请我们经常去玩,我们这8个善良的小仙女便满口答应了。周末去和老人家聊聊天,听他们讲儿孙的故事,给他们讲我们的学习,说的那些话早已随时间消散,留下的是当时的温暖与愉悦。

如今,宿舍楼旁的小店多年前就拆了,公园旁的小房子也翻建了,这两座在风雨中矗立了20多年的宿舍楼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里新建了一座小公园,一座亭子,几棵大树,还有一些花花草草。在人来人往的街市中,它安静朴素,自成雅致,令人无法想象20xx年前这里曾经每年住着上千名学生的热闹与欢腾,那时的它们在我们眼里多么高大壮观!

在那个物质尚不富裕的年代,我们在这里享受了最优越的学习条件,从这里走出去的一批批风华正茂的中师生,也把自己最激情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再回首,小楼已无觅其影,但它留我们的,不只是岁月里芬芳的回忆,还有那历经时间的淬炼,已在我们心中扎根的对教育的尊重与敬仰。

作者|邓晓燕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