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三篇:刺志论(一)

★★★★★篇名释: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三篇:刺志论(一)

1、 前部主论持针、纵舍、用针之法随患者寒热、脉行滑涩而变化之关系,用针得气与先天体质、血气之关系;

2、 后部主论“临深决水”、“循掘决冲”之自然大道,阐述了“逆顺五体”之刺法,并由伯高作出了相应解论;

3、 据《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志之存变,谓之思。”可知:“志”与“思”,均源于“心之任物”功能,而岐伯由心生志,而论“因天之序”及顺其自然大道,正《刺志论》主题是也,故此名篇《刺志论》。

‖LS71—D0501→Q1302‖→‖LS38—D0101‖→‖SW53‖LS71—D0501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

黄帝请教岐伯说:我想听听持针之术,入针之理,纵针、舍针之意,擀皮肤、开腠理之法,怎样?

D0502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

经脉之转折、出入之处,自哪流出?到哪停止?到哪徐缓?到哪迅疾?到哪而入?

D0503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其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

六腑在身之腧穴,我想尽听流注次序、别离之处,离阳经而入阴经,别阴经而入阳经,是从何途径而行?我都想听听。

Q0501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岐伯说:圣帝所问,将针道问全了。

D0601黄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希望详尽听听。

Q0601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之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岐伯说:手太阴肺经之血管,出自手大指之端;入内转弯,沿白肉边际,到大指根部之后太渊穴,停留用于脉动;向外转弯,上行到大指根部之下,入内转弯,与各阴经络脉交会在鱼际穴;多条血管集中注入,其脉气平滑、流畅;潜行壅骨之下,向外转弯,离开寸口而行,上行至肘内侧,注入大筋之下,入内转弯,上行到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入内转弯,跑向肺部。这就是手太阴肺经血管顺行、逆数之屈折出入处。

Q0602【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手厥阴心包之血管,出自手中指之端,入内转弯,沿中指内侧上行,停留于掌内,潜行在两骨之间;向外转弯,自两筋之间流出;骨肉交界之际,其脉气平滑、流畅,上行两寸(4.6厘米),向外转弯,出自两筋之间,上行至肘内侧,流入小筋之下,留于两骨交会处,上行流入胸内,入内联络心脏血管。

D0701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

黄帝问:手少阴心脏之血管,唯独没有腧穴。为什么?

Q0701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岐伯说:手少阴,是心脏之血管。心脏,是五脏六腑之君主,是心精、心神所居之处,心脏结实、固密,邪气不被容纳。容纳邪气就会伤心,心伤就会心神离去,心神离去就要死了。所以各种邪气到达心脏,都在心之包络。心包络,是手厥阴心主之血管,所以唯独心主没有腧穴啊。

D0801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

黄帝问:手少阴心脏,唯独没有腧穴,不会生病吗?

Q0801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

岐伯说:其外围心包病,而心脏不病。所以只能刺手少阴经在掌后、锐骨之端。

Q0802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

其余经脉之出入、屈折,其脉行之徐疾,都如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主之脉行。

Q0803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所以本经腧穴,都要根据脉气之虚实、徐疾而取穴,这就叫因邪气冲盛而泻,因正气衰虚而补。如果这样,邪气得以泻去,正气得以固密,这就叫顺应自然规律。

D0901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黄帝问:持针、纵针、舍针之法,怎样操作?

Q0901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

岐伯说:先必明确:十二经脉之终始、皮肤之寒热、血脉之盛衰、滑涩。

Q0902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

脉动平滑而盛满的,病情日渐加重;脉动虚少而细微的,病已久持不愈;脉动洪大而滞涩的,是痛症、痹症;寸口人迎血气皆败的,其病难治。

Q0903【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

其胸腹四肢尚有热的,病尚还在;其热已衰退的,病也退了。

Q0904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持其尺部,考察肌肉之结实与脆弱,脉动之大小、滑涩,皮肤之寒温、燥湿。观察目之五色,用于知晓五脏状况,从而判断死生。观察患者血脉,考察皮肤五色,用于知晓寒、热、痛、痹等症。

公众号:其人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