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青睐新兴产业

对于许多华人技术精英来说,美国正在丧失它的吸引力;而正好相反,中国的磁场则在迅速增强,海归团队型回归渐成趋势。

海归创业青睐新兴产业

《浙商》记者 司徒微微

XX年前,中国的人才争相到美国 “镀金”;XX年后,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形成热潮。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海外人才看到,国内很多行业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非常大。近两年回国创业的海归在思想上和创业的领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业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80后的新兴海归开始在各个领域活跃。

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外人才归国。XX年,仅浙江省就引进XX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的就有20人。目前,以杭州、宁波、温州国家级创业园为中心,全省已经建成2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人员来浙创业创新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80后海归帮

近日,在浙江杭州市海外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的海归论坛上,裘铁军被冠以“水王”的称号。XX年从澳大利亚回国创业的他是典型的“80后”海归,他经常活跃在各种论坛,爱和其他的海归交流,还创建海归QQ群、海归网等各种交流平台,把一些海归组织到一起,讨论创业上的问题。

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宽,但回国创业后,新海归更多的是进入一些新的行业、新的产业。“老一辈的海归工作经验多,而且多是在各自专业从事研发工作。他们掌握了某项关键技术,再把它引进国内,开发国内市场。”裘铁军表示,研发是老一辈海归的强项,但在市场运作和模式创新上,新海归更有优势,更大胆。

裘铁军和两位同学共同创建的杭州易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双燃料汽车动力系统开发和生产等的公司。去年下半年,这家公司已经开始盈利,XX年的销售额预计达到1000万元以上。目前他们正在和东北的天然气经销商合作,拓展市场。

“我们没有很多的工作经验,但是想法很大胆,敢于尝试新事物,我们看中的是模式创新,把国外好的模式引进国内,发展各个产业。”裘铁军说。

一成海归好投资

在采访中,《浙商》记者发现,从事投资的海归人数很多。裘铁军告诉《浙商》记者,现在回国创业的海归有十分之一是从事投资行业。

“现在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正在向中国转移,拥有专利和核心技术的人士回国创业的也越来越多。”杭州泰克英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俊麟称,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一样涌现出这么多的机会,投资行业也逐渐成熟,可投资的行业、项目太多了。“当初出国就是带着很多问题出去学习的,现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回来。”从XX年成立公司,到今年夏天为止,周俊麟将完成第一期的投资一亿元。

在国外从事过金融行业,回国自己创业,周俊麟感到投资行业国内外环境差别很大——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投资行业在法律和会计方面并不完善,结构也相对混乱一点,但国内也有优势,就是灵活性很强。

“目前,一些本土的投资机构关注当前的热点项目。而我们要预测的是5年之后会发展起来的一些产业和项目,这些项目在近几年之内都是要大把大把烧钱的。”周俊麟称,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评估体系,对这样的项目把握性会更强。

眼下,中国有大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投资行业也随之进一步发展,拥有独特视野和分析眼光的海归势必成为不可缺少的力量。

此外,在咨询、法律、旅游、会展、教育等多个行业,海归也可能逐步扩展其发展领域。XX年12月28日,杭州富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洽谈会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2位留学人员前来参会,他们携带了142个项目。洽谈会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组织项目洽谈,13个项目在洽谈会上正式签约落地富阳,注册资金近1.06亿元,预计投资金额达3亿元。

团队型海归加速回流

一些海归已经在国外创办了企业,他们本身在国外就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团队。为提高在中国创业的竞争力,从XX年开始,海归人才已经有团队型回归的趋势。

团队型回归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原有团队带回国,在不损伤原有运作基础之上快速进入国内。一种是回国前相约组团,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行业背景,组成一个新的团队,他们的战斗力比起单独上岸的海归显得更强,企业发展速度更快。

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在浙江宁波留学生人员创业园,团队以张彦和金亚东两位留学归国博士为核心,就属于回国相约组团创业的代表。这家公司从事液晶显示器光学薄膜的研发和生产。

XX年1月,宁波激智刚成立的时候,只有30人,销售额只有30多万元。XX年,激智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多万元。张彦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亿元左右。去年,激智在全国各地上报的100余个创业团队中胜出,成为国务院侨办重点推荐的30个华侨华人创业团队之一。

张彦拥有十五年以上在材料学科的从业经验和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且是国家第一批“千人计划”名单的入选者;金亚东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和美国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担任亚太区技术经理和技术总监;而另外两位负责生产的同事原先也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人员;销售负责人则是原来美国客户公司的研发人员,“因为他原来是做研发的,对我们的产品有非常专业的了解,大大促进了我们的销售。”张彦告诉《浙商》记者,公司六七成主管都是新材料行业的专业人才。因为大家曾经是同事,彼此对公司的市场定位、运作思路都很一致,因此少了很多人事摩擦,多了合作的默契。

“每年创业中心举办的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都会吸引不少海外人才。XX年宁波留学生创业园就吸引了25个海归项目,但发展最快的还是团队型的海归创业者”, 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企业发展部副部长阮明告诉《浙商》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