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通用6篇)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1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实质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目标导向是破解矛盾问题、厚植发展优势,价值取向是坚持人民至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甘孜州委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精髓,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着重强调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这为甘孜藏区务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具体抓手,为康巴高原决胜同步全面小康找准了现实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通用6篇)

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就是围绕全面小康这一目标,集中力量攻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这一“难题”,消除绝对贫困,真正实现全域小康、全面覆盖、全民共享。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类型、不同致贫原因,大力实施生产就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灾后重建帮扶“五个一批”行动,确保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实施依法治州战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实施依法治州战略就是充分运用法治这一现代化治理手段,探索藏区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统筹推进严格执法、政务公开、行政监督等重点工作,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增强法律意识、程序意识和文明意识,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升公正司法能力,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和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加强执法权力运行监控,确保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加强突出问题依法治理。

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切实提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始终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业。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好旅游宣传“组合拳”。有序发展能源业和矿产业。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推进重点矿山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中藏药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同时,加快对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和对接中央、省委的发展战略,抢抓政策机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借力对口支援平台,不断拓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

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旨在“补短板、破瓶颈”,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奠定坚实基础。牢固树立“安康必先通康”的意识,以打通进出口为关键,以构建联网路为支撑,围绕“建设川西北区域性交通枢纽,公路机场铁路齐上,构建进出顺畅、互联互通、四通八达、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交通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光电通信等建设力度,不断厚植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实施城乡提升战略,科学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突出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提升城镇规划水平、配套能力、承载能力、吸附能力、风貌特色、管理水平和文明素养,切实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做强县城,就是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做优乡镇,就是把乡镇作为服务广大农牧区的主枢纽,以打造藏区特色风情小镇为目标,建成一批文化旅游型、交通枢纽型、商贸物流型、移民搬迁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乡镇,使之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支撑点。做美村寨,就是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目标,注重形态布局、抓好环境整治、加强村庄管理,形成以高原特色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为带动,与城镇职能差异互补的特色村寨发展路径。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着力构筑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发展的希望在绿色”。绿色是甘孜藏区的“天然底色”。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既是基于州情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甘孜永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方向,以建设美丽生态甘孜为目标,进一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优化开发格局,划清功能区红线,完善“两江一河”和草原湿地保护体系,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促进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坚持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建设美丽生态新家园。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2

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一、关系13亿多人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会安定、民族就会团结、人民就会满意;我国发展就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放眼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理念服务奋斗目标,伟大的奋斗目标需要科学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今天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进的执政兴国大业、伟业。要成大业、铸伟业,离不开共享这一科学发展理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来看,到20xx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仅有“总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会损害全面小康的价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实际成色。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子。再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共享发展,让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让13亿多中国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努力奋斗的核心要义、立场情怀,是评判奋斗目标实现与否的第一标尺。

聚焦理论创新,只有实行共享发展,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既要回答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问题,更要回答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问题,从而系统把握发展规律。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价值取向,是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这一理念集合体中,共享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那就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由13亿多中国人共享。同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把实现13亿多中国人的幸福作为目的和归宿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不同发展理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共享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使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跃升到新境界。

二、建设公正社会,促进共享发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与公平正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享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体现统筹兼顾、追求普遍受益,这样的发展状态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公平正义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个关键和要害。抓住公平正义,就抓住了影响共享发展的症结,找到了促进共享发展的良方,牵住了走向共享发展的“牛鼻子”。新形势下,只有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共享承认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贫困。目前,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促进共享发展最基本的要求。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兑现这个承诺,必须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采取过硬、管用的举措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在推进扶贫脱贫的基础上,还要乘势而上,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收入差距不缩小,共享发展就缺乏稳固的根基。我们必须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形成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符合共享发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各种服务,必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把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当前,受发展水平制约,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财力相对有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享发展,就要着眼全体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3

同志们: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当代中国进步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了中国文明和智慧。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的新认识,也包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优秀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弘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深刻理解、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并自觉践行,让中国传统文华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应始终成为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

从传统革新精神到创新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对创新的推崇,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家治理层面上要善于求新。三千年前的《诗经》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提出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变革求新。《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宋朝王安石为国家改革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倡导国家、民族要发展就必须善于变通、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易传》提出“日新之谓盛德”,只要做到持续不断的以新代旧,国家盛德大业就会实现。二是个人思想层面上要追求革新。《大学》记载,商汤王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盘铭》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坚持每天洗澡才能使身体焕然一新,而思想上的改造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求新过程。《尚书》提出的“作新民”,就是激励人们弃旧图新,要有新想法、新作为。这些中华传统典籍都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古人对创新精神的崇尚。当今中国坚持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涵盖了科技、理论、制度、文化四大方面,并结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急需进行思想和模式深刻变革的要求,提出我们每个人都应挣脱陈规陋习的精神束缚,敢于求新、求变。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实和完善。

从儒家“贵和尚中”的精神到协调发展理念。儒家文化以“贵和尚中”为核心,“和”即和谐,包含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协调。在儒家文化中,“和”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根本。《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则相生”,明确指出“和”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和”能使万事万物兴旺。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应处的位置,万物也能生长繁育了。同时儒家认为,“和”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所以《论语》称:礼之用,和为贵。第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和”是一种善于协调的态度和方法。《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主张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谐,学会团结合作的为人处事方式。另一方面,“和”并不是抹杀一切不同。《国语》讲“和实生物”,不同性质的物体达到和谐才能生出世间的所有事物。当今坚持协调发展,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变单一发展偏好,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达到全方位的系统、整体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和谐状态。协调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凝练和提升。

从古代朴素自然观到绿色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朴素自然观思想。首先,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天和人都具有相同善的本性;《庄子》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达到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从西周时期的“天定人伦”思想的萌芽,到北宋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经典解说,无一不体现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文化主流思想。其次,主张对万物要有关爱,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庄子》讲“爱人利物之谓仁”,要爱护自身以外的人和环境。《孟子》称“材木不可胜用也”,劝告人们对大自然的开采要适可而止。再次,主张对自然要有敬畏。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强调人事必须顺应天意;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提出自然法则不可违背,尊重万物的存在,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当今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绿色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从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传统到开放发展理念。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外经贸往来。丝绸之路的形成、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华民族开放发展的生动史实。在传统文化中,开放发展思想集中于推崇多方共济、和平相处,开放、和平的意识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一是善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左传》《论语》弘扬:“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俗语“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等,都表明了与人为善、与邻国亲近友好的原则。二是协同万邦、和平相处。《尚书》讲“抚绥万方”,国家强盛根本在于安抚、团结各个邦国。古代兵书《司马法》上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好战好争斗,大国也会灭亡。《左传》提出“止戈为武”,消灭暴乱,停止动用武器,才能安定天下。这些传统文化都对善于团结协作、争取和平发展对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论述。当今坚持开放发展,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坚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开放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爱好交流、重视和平思想的强化和延展。

从传统的公平正义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公平、平等、正义思想。一方面,强调社会应充满公平正义。《礼记》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财产公有、为政公平、推行公道。《吕氏春秋》说“治天下也,必先公”,主张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做到公平先行。《左传》提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强调好东西不独自占有,要拿出来和其他人共同分享。《论语》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心分配得到的份量少,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均匀。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坚持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强调公平还应该尽量照顾社会上的弱者,关爱困难群体。《礼记》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上的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关心和照料,描绘了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安康富足小农经济和谐社会的图景。当今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共享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公平思想的现代阐释。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4

近日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讲话释放的信号极为明确,那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发展理念不能打折扣。

以往经验表明,即便反复强调、一再重申,但下头总有人对中央决策在思想上转不过弯来,行动跟不上形势需要。当前,还有一些干部不在状态,有的不知道怎么干,有的还在等待观望,梗阻现象仍然存在。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只有认识到位,行为和做法才会自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挥棒,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对中央精神吃深吃透,用实际行动坚决落实中央要求。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不能嘴上说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同时,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不能搞选择性接受,只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贯彻。全党同志应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5

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一、关系13亿多人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会安定、民族就会团结、人民就会满意;我国发展就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放眼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理念服务奋斗目标,伟大的奋斗目标需要科学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今天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进的执政兴国大业、伟业。要成大业、铸伟业,离不开共享这一科学发展理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来看,到20xx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仅有“总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会损害全面小康的价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实际成色。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

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子。再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共享发展,让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让13亿多中国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努力奋斗的核心要义、立场情怀,是评判奋斗目标实现与否的第一标尺。

聚焦理论创新,只有实行共享发展,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既要回答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问题,更要回答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问题,从而系统把握发展规律。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价值取向,是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这一理念集合体中,共享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那就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由13亿多中国人共享。同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把实现13亿多中国人的幸福作为目的和归宿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不同发展理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共享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使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跃升到新境界。

二、建设公正社会,促进共享发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与公平正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享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体现统筹兼顾、追求普遍受益,这样的发展状态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公平正义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个关键和要害。抓住公平正义,就抓住了影响共享发展的症结,找到了促进共享发展的良方,牵住了走向共享发展的“牛鼻子”。新形势下,只有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共享承认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贫困。目前,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促进共享发展最基本的要求。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兑现这个承诺,必须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采取过硬、管用的举措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在推进扶贫脱贫的基础上,还要乘势而上,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收入差距不缩小,共享发展就缺乏稳固的根基。我们必须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形成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符合共享发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各种服务,必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把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当前,受发展水平制约,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财力相对有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享发展,就要着眼全体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推进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实现。共享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是要消除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其方向和目标是共同富裕。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少数人的利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实现共同

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志强调:“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也应认识到,从共享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我们促进共享发展,既要明确方向和目标,也要把握好阶段性特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共同富裕。

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只有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法,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才能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伟力、提升发展境界。

在创新制度、引导舆论中营造共建共享良好环境。共建的动力能不能增强,共享的水平能不能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抓社会环境,关键是抓制度环境和思想舆论环境。抓制度环境,就要认真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利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哪里有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要进行改革,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保障人人参与的权利、提供人人尽力的机会,让人人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抓思想舆论环境,就要通过理论武装让领导干部认识到,共享发展关乎发展成败、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使领导干部真正把思想认识摆端正、搞对头;通过广泛宣传引导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亿万人民理所当然是享有者,也理所当然是建设者,只有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只有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舆论引导和制度创新这一柔一刚同向同时发力,就能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在增强素质、提升能力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能不能为发展聚力、让人民满意,考验党的执政水平,考验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素质和能力。新理念要求有新作为,新作为依靠过硬素质和能力。如果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共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中就会无所适从,出现不会为、不善为甚至不作为、乱作为现象。领导干部推动发展,头脑里要始终有共享这个理念,心里要始终有人民这个概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百姓心为心,有利于共享发展的坚决去做,不利于共享发展的坚决不做;加强学习调研内容'>调研认清“时”、把握“势”,加强实践历练掌握“几把刷子”,在推动共享发展上有新思路、新举措,以共享为标杆来衡量与检验实际工作,瞄准影响共享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发力,使发展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中共同推进国家建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坚持共享发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人均GDP水平、科技教育水平还是生态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即使将来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均GDP也还不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我们每个人都不应企望坐享其成。共享不是不劳而获,要共享首先要共建、要共同奋斗。“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每个人都应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梦想、讲担当、重奋斗,为国家为民族也为自己放射生命的光和热。

今天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仍需拔钉抽楔、披荆斩棘;今天的中华民族,正一步步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仍需居安思危、困知勉行。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让“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让13亿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中国的发展才能拥有来自科学理念的强大威力、来自人民群众的雄厚伟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开拓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篇6

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一、关系13亿多人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我们的国家就会安定、民族就会团结、人民就会满意;我国发展就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放眼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理念服务奋斗目标,伟大的奋斗目标需要科学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今天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进的执政兴国大业、伟业。要成大业、铸伟业,离不开共享这一科学发展理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来看,到20xx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仅有“总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会损害全面小康的价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实际成色。同志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子。再展望第二个百年目标、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共享发展,让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让13亿多中国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努力奋斗的核心要义、立场情怀,是评判奋斗目标实现与否的第一标尺。

聚焦理论创新,只有实行共享发展,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既要回答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问题,更要回答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问题,从而系统把握发展规律。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价值取向,是发展观中最具根本意义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这一理念集合体中,共享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那就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由13亿多中国人共享。同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把实现13亿多中国人的幸福作为目的和归宿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共享发展的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不同发展理念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使“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共享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使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跃升到新境界。

二、建设公正社会,促进共享发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与公平正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享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体现统筹兼顾、追求普遍受益,这样的发展状态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公平正义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个关键和要害。抓住公平正义,就抓住了影响共享发展的症结,找到了促进共享发展的良方,牵住了走向共享发展的“牛鼻子”。新形势下,只有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共享承认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悬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贫困。目前,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促进共享发展最基本的要求。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兑现这个承诺,必须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采取过硬、管用的举措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在推进扶贫脱贫的基础上,还要乘势而上,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收入差距不缩小,共享发展就缺乏稳固的根基。我们必须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形成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符合共享发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各种服务,必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把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当前,受发展水平制约,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财力相对有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享发展,就要着眼全体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推进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实现。共享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是要消除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其方向和目标是共同富裕。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少数人的利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