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

8月15日早上9点20分左右,接到了柴生芳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我倍感震惊,沉痛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可他终究还是离开了,怀着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临洮人民的深深眷恋,带着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和对家人的遗憾愧疚,柴生芳同志匆匆地走了。

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

柴生芳同志已逝,他留给人们的记忆却依然鲜活,铭刻在每一个爱着他、尊敬他的人心里,他的印记将在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土地上长存,他的敬业故事将永远留在临洮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激励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奋进。当柴县长的灵车从县城缓缓驶过的时候,街道两旁挤满的送行群众无不为之惋惜,“柴县长一路走好!”,“临洮的好县长、人民的好儿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是每一位临洮人民的肺腑之言,这是对柴县长最诚心的认可和最大的赞誉。能得到群众的褒奖,能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一个党员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基层干部取得的最大政绩,柴生芳同志他做到了。

柴生芳同志已逝,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却浩然长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扎根黄土、勇于奉献,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来到苦甲天下的定西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他牢记宗旨、甘当公仆、一心为民,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我县任县政府主要领导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80%的行政村,行程4万多公里,坚持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始终勇挑重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临洮人民争项目、引投资、修道路、解难题;他始终艰苦创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工作中一心为公、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生活中简单朴实、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对待同志谦逊真诚,不自恃清高,对待群众诚恳热情,不摆架子、耍威风。他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杰出楷模,是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活典型。

由此想到,我作为一基层乡镇领导干部,我们应该学习柴生芳同志,应该将学习其精神与学习科学社主义理论相结合、与加强自身信念修养和推进全镇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本职岗位相结合,学习并在工作中发扬他那种扎根基层、甘于平凡、耐住寂寞、踏实工作、任劳任怨、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创新进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从本职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为家乡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为家乡的人民谋一些福祉。

柴生芳同志在他的第22册工作日记封皮上写道“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身体的消亡无惧,精神的永存可贵,柴生芳同志担得起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在临终前,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柴生芳同志可以这样告慰自己。

柴生芳同志是甘肃庆阳宁县人,是全县文科状元,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留洋博士,20xx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省城兰州,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来到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的定西。在临洮工作的3年来,他的身影遍布全县323个村的各个角落,南至南屏镇的划不着山庄、北至中铺镇的王家沟,村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无不闪着他忙碌的身影、关切的眼神。他那语言朴实、记录详尽的30本170多万字的工作日记记录了他在临洮几乎所有的工作轨迹。我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柴生芳同志深知道路建设是全县人民致富的关键,多次衔接争取到“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入户率已达70%以上,完成涉及3万多户10万多人的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协调惠农贷款15亿元,制定精准扶贫计划等,为全县未来的快速发展蓄积了无穷动力。“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开门办公、马上就办”是柴生芳同志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在柴生芳同志的带领下,在县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之下,我县的各项工作正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然而,当文化底蕴深厚的临洮正踌躇满志地走向新的发展的春天的时候,一声惊雷,将全县人民震呆了:为临洮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呕心沥血带领全县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县长柴生芳,却永远地离开了!柴生芳同志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学习柴生芳同志的事迹,我对他日记中发自肺腑的心声特别留意。从他“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为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感受到了他勤奋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他“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每年不能保持7%的更新,就难以担当重任。学习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的记录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勤奋好学、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品质,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认识得到了提高。从他“此木生芳留千古”的豪言壮语中,我体会到的是他有理想、有抱负,锐意改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从他“父爱如山”的四个“大”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为人父却不能陪同守护的歉意,是他为人子却不能膝前尽孝的自责,是他舍“小爱”表现出的“大爱”。

这一段时间,我仔细回忆了与柴生芳同志交流的点点滴滴,认真地在各大主流媒体和报纸上寻找着他的身影,不断学习领会他那种高尚、无私的个人品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秀共产党人的影子,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他们都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党员干部立下了永恒的标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与正气了。在当下轰轰烈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柴县长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践行着,他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柴生芳同志离去的噩耗牵动全县人民的心,他的优秀品质涤荡着太多党员干部的思想,他的光辉事迹激励着无数干部群众。作为我,作为一名与柴县长有过亲身交流的乡镇党委书记,在悲伤之余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今后要以柴生芳同志为榜样,以柴生芳同志为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大力发扬“三苦精神”,在自身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2

根据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向柴生芳、张树俭、黄继龙同志学习活动的要求,7月7日,永宁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集中收听收看及学习柴生芳先进事迹。

就观看内容,柴生芳出身于陇东农家,求学在北大,留学日本取得博士学位,最终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工作。他在临洮工作的3年里,跑遍了全县近300个行政村,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他实打实干实破难题,开门办公;拒浊富守节操,生活俭朴。去年8月15日凌晨,忙碌了17个多小时的他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年仅45岁。去年8月29日,甘肃省委追授柴生芳“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就观看先进事迹,大家一致认为,柴生芳同志生前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始终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 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忠实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优秀代表,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杰出楷模,是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活典型。

就柴生芳先进事迹,会议要求,要把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结合起来,与对照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结合起来,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起来,与大力弘扬庄浪精神结合起来。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夙夜在公、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勇挑重担、善于攻坚的过硬作风,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各村和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开展向柴生芳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效促进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成果深化学习教育活动的内涵。.

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柴县长离临洮人民而去,他的精神却长存在这片黄土大地上。压垮柴生芳的,是连续17.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更是8年呕心沥血的自我透支。自诩强壮的他,从不把小病小痛放在眼里,这次却被来不及问诊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扼住了喉咙 公仆意识是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是牢记宗旨的群众情怀,是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过硬作风。他境界高远,却体现在最日常的工作中。群众能随时推开县长办公室的门,农民增收第一个想到向县长报喜,贫困学子的所想所需能记在县长的笔记本上,每条坑洼不平的山路都能成为县长的“心上路”,这就是最质朴的公仆意识,这就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践行。留洋博士,却主动回到贫瘠的故乡;知识精英,却沉潜到最艰苦的基层。相比起“上层”和“精英”的角色,柴生芳选择成为在大地上书写理想的实干者。相比置身事外、“指点江山”的生活,柴生芳将脚印实实在在地印在中国转型最艰难的地方。45年的人生,充分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人们眼中的柴生芳,永远在为临洮的发展奔忙:一个馍馍的早饭、数个小时的颠簸、马不停蹄的一线办公、延续到凌晨的讨论,构成了柴生芳在临洮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定西“苦瘠甲天下”的困难,挡不住柴生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对他而言,家乡土路坎坷,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临洮梁峁纵横,但没有共产党人跨不过去的坎儿。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对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开展也有一些感触,学习弘扬柴生芳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柴生芳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柴生芳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柴生芳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也就是说,柴生芳精神的内涵就是,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实际上柴生芳精神与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抗

洪精神、抗震精神一样,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是与战斗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者大力弘扬这些精神分不开的,所以学习弘扬柴生芳精神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事,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应该做的。

作为教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公仆情怀实际上就是要有浓厚的服务意识,没有服务意识、高高在上,何以教好学生、培养人才。基于此,我们不该用柴生芳的公仆情怀照照我们自己吗?作为教师脱离实际,夸夸其谈,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何以教好学生。既然如此,我们不该学学柴生芳的求实精神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精神更是作为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教书育人是一种复杂的艰苦劳动,既需要我们付出大量脑力劳动,也需要消耗体力,任何的浅尝辄止、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艰苦奋斗、奋发向上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学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是什么样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柴生芳高尚的道德情操难道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学习的吗?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普通教师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尽职尽责就是对柴生芳精神的最好诠释。一代人的教育离不开一代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把柴生芳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深入查摆自己在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那我们离一个完美教师还远吗?我们国家的教育大业还愁不会兴旺发达吗?

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4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当地建筑公司曾经重新评估过工程,认为质量过硬,尤其是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支持,简直不可想象,堪称工程“奇观”。但就是这样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凭借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辈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层实际、灵活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黄大发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修渠放炮炸山时,落石砸坏了村民房顶,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没有发火,很快说服村民平静情绪,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遇到了许多阻力,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不要气大”,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心结。大家心里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黄大发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开好“院坝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好“院坝会”则是贯彻群众路线、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的有效途径。黄大发常说,有事要开“院坝会”,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遇事召开群众会,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大家二话不说,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水!”

活到老学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宣告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1989年,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时间,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除了自己学,他还带领大家学,并且号召集资修建学校,宣传“娃娃有前途,必须要读书”的道理。现在,许多村民讲起水利建设头头是道,变成了“赤脚专家”。村里还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党员干部要带好头。黄大发认为,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他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看着离地3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动工,“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腰里栓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完成了测量工作。在老支书的感召下,小伙子们也纷纷把绳子系在腰上,开始了飞檐走壁的施工任务。采访时,记者问他当初是否紧张,黄大发很淡然地笑着说:“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坚持就是胜利。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攻坚无退路。对于摆脱草王坝村贫困的命运,黄大发有着难以想象的决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他一辈子一个目标,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怀着这最初的承诺,24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10万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将会胜利完成出列贫困村的历史进程。那些修渠往事,记载着这位“年份英雄”的足迹,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群众看”,黄大发坚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谋一分私利,就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挂在嘴边。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亲自运回来。有一天赶夜路遇到了暴雨,运水泥的车陷入泥潭,他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护自家娃娃一样看护着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补补,被他坚决拒绝,“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多年来,全村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把修渠集资的钱交他手上,都说“放一百个心,黄老支书一毛钱也不会给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黄大发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千千万万位黄大发,正在自觉运用这永不过时的“黄大发工作法”,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发家渠”, 用行动争做脱贫攻坚的先锋军,让实干凝聚贫困群众的信心决心,拿作风把牢集体奔小康的方向盘,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学习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5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追梦路上,大学生们加强品德修养,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崔译文。20__年3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里,崔译文晚自习后和同学小梁结伴回宿舍。经过操场时,一名男子企图对小梁行凶,崔译文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紧紧护住小梁,自己却身中8刀。

在医院恢复期间,崔译文总是坚强地说:“我不疼,真的,一点不疼”。她不忘学习,及时补习功课,还积极关心同学恢复情况,督促小梁进行康复训练。20__年,崔译文又拿出见义勇为的奖金为武汉捐款,虽然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却志愿到社区一线服务……“我希望带给大家正能量。”她平静地说。

他们中,有带着病重养父上大学的于婷婷。养父患有肝硬化及布加氏综合征等,十几岁时,于婷婷就担起照顾患病养父的重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韧劲。

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录取后,她决定带着养父一起上学,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中午下课后,回家为养父做好午饭再赶去学校上课;下课后,照顾养父吃过晚饭,再赶回学校上课。尽管时间紧迫,于婷婷从没耽误过任何一节课,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加入了公益社团。“经历挫折后,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我会带着斗志,迎接每一个挑战。”她说。

他们中,有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处的李莎。李莎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__届本科毕业生、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她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去家访;关心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李莎把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她背后,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