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9篇)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因患重病,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

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其夫人徐雪宾教授的善举,刷爆了华农人的朋友圈。华农的学子和校友们纷纷留言,或回忆在校园里与卢院士的接触,或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2

20__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郑重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两人共捐赠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这是华农校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当时卢永根已生病住院,为此次捐赠,特意从医院来到银行。仅在其中一家银行,转账业务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徐雪宾教授回忆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经过:卢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时问起身后对存款如何处置,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徐雪宾心领神会,马上回答:“好!”——两个字的简单交流,毕生积蓄处置完毕,夫妇俩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间。

捐赠时的慷慨与老两口平时生活的节俭恰成鲜明对照。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在他们家房子里,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几张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这些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他们半个多世纪了。“不舍得扔,这些东西没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卢永根说。

在入院治疗前,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卢永根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和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选择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他曾公开发表文章说,“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卢永根的导师丁颖教授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而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也在20__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对即将出国深造的每一位教师,卢校长都要与他促膝谈心,勉励他们早日学成归国。“学成报国,学成归国,这是最根本的”。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20__年3月,卢永根获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中国的山,感动了中国的河,感动了大江南北,也感动了我。

您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您,您的一切属于国家,

您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您把一生积蓄和遗体做最后捐献,

无我无私,善始善终。

爱党、爱国、爱农业,初心不改;

做人、做事、做学问,大师风范。

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身教重于言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您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许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榜样,才有了一种选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学生时代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卢院士的影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写春秋”。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也是他们引领我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虽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我们深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卢院士”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苦苦耕耘,中国教育的现在和未来才从未停止它的脚步,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卢院士虽已逝,但其精神将永存。

有人说平凡孕育着伟大!确实如此,在我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国、爱教育的情怀。我的老师庄良国、谢志全,他们扎根农村几十载,默默耕耘,无怨无悔。我的很多同事也无时无刻不在敬业奉献,有以校为家的,有发烧了仍然带病上课的,有加班加点做材料的……我所敬重的叶俊青老师,虽然已临近退休,但她却依然放心不下班里的孩子,强烈的责任心让她每天早早地到校,晚上又是踏着沉沉的夜色回家,课间、午间、傍晚我们都能看到她留在教室里辅导学生的身影。每到学校评优,她却又笑着说:“我都要退休了,把机会给年轻老师吧……”说到无私奉献,霞浯小学校长赖丽芳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校长,她关心学校老师的专业成长,事事亲力亲为。学校每每有老师开课,她总是不愿其烦、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经常夜深了还在教研;她总能在繁杂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老师一遍一遍地磨课……而说到敬业,我的脑中就会浮现出霞浯片区党支部书记王幼算老师的身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她教育情怀的最好写照,她不计得失,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中,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夜以继日,我们都能在电子备课室看到她埋头苦干的身影。有一次她胃病犯了,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怕耽误功课,她硬是强撑着不去看病,同事们好说歹说才将她送去医院,拿了药后她又赶回学校继续上课……这,就是“感动西园”的老师,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身边的“卢院士”!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卢院士”,就是这样一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坚守一方净土,坚守一份对教育的承诺,默默付出却又不求回报,两袖清风却依然无怨无悔,他们用无私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感动中国”“感动西园”带来的感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是片刻感动,而应是融于自身,贯穿生命的内心感动。无论前行的道路上是风雨还是阳光,是荆棘还是鲜花,我们都应以他们为榜样,脚踏实地,向卢永根院士学习,向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学习,坚守初心,坚定前行,用执着与奉献书写无悔的人生!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4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选择决定人生方向,选择决定人生道路。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错误选择看到的是眼前的苟且,享受的是短暂的安逸舒适,而正确选择则能看到诗和远方,同时能让人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怨无悔。中科院“布衣院士”卢永根在人生关键时期面临了四次选择,正是由于他在选择的十路口作出了正确选择,也才造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践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对卢永根而言,“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实至名归。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又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着眼长远,要从利国利民、爱党爱国的角度去作出正确选择,方能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方可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择一种信仰坚定正确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信仰难免空虚或迷失方向。共产党人作为无神论者,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1949年,年仅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每位党员干部要不忘入党誓言和入党初心,坚定政治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有作为,牢记宗旨为人民。

选择一份事业作为服务平台。事业是我们为民服务、为党分忧、为国奉献的平台,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根基。我们一定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去奋斗,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卢永根选择了水稻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他用毕生精力,始终与他所热爱的农业、水稻遗传“较劲”,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卢永根研究团队近些年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你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初心,无论你从事的什么事业,都能绽开出最漂亮的生命之花。

选择一种告别抒写赤子襟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将骨灰洒在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有的人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有的人则坚定地做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卢永根就是后者。一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设立教育基金;个人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最后一笔党费有1万元之多,老伴帮他代交给组织……卢永根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彻底,走得了无牵挂。他选择的这种不同常人的告别方式抒写的则是赤子襟怀。他心里始终装着的是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祖国,装着的是他奉献了一生的教育事业。从卢永根院士身上,我们要学习他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赤子襟怀。

20__年8月12日4时41分广州,我们又永远失去了一位科学家,卢永根院士,享年89岁。他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1930年12月2日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由于不在领域内,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卢永根院士,是啊,我们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烂七八糟网红的消息,可是科学家,我们太少知道他们的消息了。我们儿时,有多少人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啊,成为了科学家就更好地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现在我们都长大了,这份理想早已离我们远去,科学家,听起来多么光荣的称号,渐渐被我们这琐碎的生活给彻底淹没了。

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数学,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为科学家,必须学好数理化,后来渐渐地,分数就成了我们追逐的目标,高考成了我们必须逾越的龙门。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高考而学习,完全取代了为了理想而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不再爱学习了,考试就是痛苦,分数就是折磨,总是考第一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压垮了。

后来加入了社会,工作了,科学家的梦想就彻底远离我们了,为了枯燥乏味的琐碎生活有那么一点色彩,我们拼命挣钱,似乎挣钱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科学,那是别人的生活,那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世界。

甚至连我们能接触的所有媒体,都充斥了各种明星、网红的消息,是啊,他们更具谈资,他们表面上的光鲜似乎更值得我们追捧,他们是这个社会浮于表面的美,他们可以使我们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以为嘻嘻哈哈地可以这样走完一辈子,但事实上呢?

真正让我们这个世界更进步的还是科学家,是他们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深刻,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真理,让技术更先进,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们仍然是最伟大的,不会因为甚少有人关注就会失去光彩。我们最敬爱的科学家们,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被人知道,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为你我,默默地奉献了一生,他们是最值得我们铭记的。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5

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民看天吃饭,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是卢永根毕生科研的命题。

他像普通的农民一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广东、海南和江西。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难,要么在山区,要么在荒芜的沼泽地,但卢永根从不放弃。有一次,已经70多岁高龄的他带队去清远佛冈一座荒山的山顶采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仍然坚持要上山。

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顶,大家都累坏了,学生们也想让他先歇一歇,他却坚定地说:“找!赶紧找!”

幸运的是最终找到了宝贵的野生稻。他俯下身紧紧地握着稻穗对学生们说:“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他保存下了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10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创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6

有一种信仰,叫赤诚报国;有一种大爱,叫“布衣院士”。20__年8月12日凌晨,89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卢永根同志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真心真情、用生命火热绘制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无限执着,将会闪烁着永不熄灭的闪亮光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忠”字。卢永根把对党的忠诚,深深地镌刻在了灵魂上。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他躺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坚持全程听完十九大报告,并参与随后的学习、讨论。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钟仰进说,“卢永根诠释了党性的力量。”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艰难险阻,都始终坚定对党的信仰和热爱,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时刻不放松,时刻不懈怠,带着坚定执着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勤”字。“勤政务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好干部的要求之一。卢永根就是一位一生勤奋的党员干部,直到70多岁,他仍然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实干是发展之基,实干是成事之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勤勉务实,无论干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要做到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干就干成,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更要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用工作实绩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廉”字。卢永根常说,“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20__年3月,他以夫妻的名义将毕生积蓄88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华南农大。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围猎”的阿谀奉承,党员干部必须坚守本心,坚守对党的誓言,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干净坦荡。要敢当“黑脸”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从严管好身边的朋友、亲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始终带着“清风”赤诚前行。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7

他,1930年出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华南农学院学习,开始他毕生心血的农学研究事业。

他的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的第一线。在纪录片《南粤楷模》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回忆说:“在科研方面,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诚实,对待科研的态度要严谨,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卢永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他说:“不舍得仍,这些东西没有用烂,还能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的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节俭的他,对捐资助学却毫无保留。晚年患重病后,他将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而后又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他将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是他作为一名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最后坚守。

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在学习了卢永根老人的先进事迹后,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我要做到:

1.在工作中,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做学生的好老师。作为一名学生服务中心的咨询老师,面对的学生是全国的,学生的层次也是参差不齐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如何解答好各类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中心的老师必须对所有的业务全面掌握。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用最简洁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是会有老师帮助的,有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能为学生节省更多学习的宝贵时间。

2.在生活中,要做到三个合格,做讲政治,有信念,做有崇高信仰的合格党员。始终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放在首位,善于作为,乐于奉献,做有高尚情操的合格党员,做讲规矩,守纪律,有铁一般纪律的合格党员。

3. 在思想上,加强创新意识,细致开展工作,努力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克服各方面的压力,提高思想意识,不断创新思想,时刻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8

1984年,他在给全校学生作的一场题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曾深情地说:“我为什么摒弃比较安逸的生活,放弃个人的名利而回内地?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回内地30多年来,有过一帆风顺的日子,也有过身处逆境的时刻。但我坚信,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

他还曾改编过一首诗,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

浓浓的教书育人情怀,也一直伴随着他。20__年5月,他将广州花都祖辈传下来的两家商铺赠予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商铺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奖教奖学;20__年3月,他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

对于自己的生活,他却非常淡然。

卢永根始终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办公室设施简单,满室皆旧物,家中使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

他一直住在没有电梯的五楼居室,虽然年事已高,平日仍然常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坐公交车出行,一旦遇上大雨,就挽起裤腿,蹚着雨水回家。

患病期间,卢永根又亲手签下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卢永根逝世后,已经按照他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遗体已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9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今年的夏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用自己奉献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一位党员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回顾张桂梅事迹,她用一人之力扛起无数穷苦家庭的教育责任。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这样的她选择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她主动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因操劳过度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期拖着病体就算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讲台上,只为孩子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她还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她十年如一日,从未退缩,从不言弃。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更点亮了无数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

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地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更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0

“达康书记”在同事眼里是霸王,“廖书记”在同事眼里是亲人。用李达康曾经的同事易学习的话来说,就是“他当县长时县长是一把手,他当县委书记时书记是一把手”。其行事霸道的作风在圈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因此和很多同事都搞不好关系。而我们的“廖书记”则不然,对其他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在同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大事小事一力承当,及时为同事排忧解难,受到同事的一致好评。

正因为“廖书记”时刻心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担当尽责,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求,才能实力“抢镜 ”,成为继“达康书记”之后的又一偶像,为当前的党员干部树立新的“标杆”,为现实生活汇聚强大正能量。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1

每个人都要在这个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也都需要找到能让自己的价值实现的通道。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崇拜哪类人”关乎他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具有激励和引导他们成长成才的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钟南山院士成为许多老百姓心目中的“定海神针”,从小立志“我要做个医生,治病救人,报效国家”的他,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无双国士”。这表明,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他创造了多少财富,也在于他被多少人需要以及他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

面对风险,医护人员以“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一次又一次打动我们。从外地驰援湖北的“最美逆行者”,彰显了中国人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共同体意识。保家卫国的解放军和守护一方平安的警察,“舍小家,保大家”,为了公众的美好生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平凡的世界里,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我的爸爸妈妈”通常都是普通人;既没有诱人的财富,也没有深厚的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本。虽然“没有背景,只有背影”,但这些没有多少钱、没有什么权的普通人大都在认真生活、努力工作。将这些普通人置放在“最崇拜的人”的序列,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

诚然,歌星、明星作为偶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某些歌星、明星身上,也具有值得青少年学习的品质和精神力量。“追星”作为一种个人兴趣和私生活,并没有原罪;然而,青少年的个人兴趣和私生活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疯狂追星”就是其中的一种。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最崇拜的人”犹如价值坐标和精神灯塔;孩子们向榜样看齐,向英雄学习,有助于给自己的精神补“钙”。“最崇拜的人”犹如火把,点燃和拨亮孩子们的“希望之灯”,照亮并温暖孩子们前进的道路。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孩子们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会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有什么样的榜样,就会影响和激励孩子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无论孩子们最终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与否,不断努力的过程也都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劳动,能创造财富;劳动,能成就人生。劳动者最光荣!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她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

其实,生活中的美,就来自于劳动。劳动最美,是劳动造就了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医治一切病痛最好的最宝贵的药品,就是劳动。劳动,其实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但又不同于锻炼身体。在我们看来,劳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帮父母做家务,虽然自己受了苦受了累,但心里却很快乐。为什么?因为我们帮父母做家务。助人为乐,只要帮助别人,就能使自己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办黑板报,虽然我们办报的人很辛苦,一星期都要早出晚归,但我们很快乐。为什么?为了我们五(2)班的荣誉,我们不但得这样做,还必须得这样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劳动最美!劳动者心灵最美!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热爱劳动,热爱自己的职业,你就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因为社会分工不同,人们的职业类型各异,工人、农民、教师、公务员、清洁工、服务员、打字员、厨师……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劳动者,每一位劳动者都有着特殊的社会价值。每一种职业就像一架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每一位劳动者就像一首交响乐中的一个个音符,都很悦耳,值得尊重。

如果有一天,没有清洁工人打扫卫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没有司机运送蔬菜水果,如果超市、菜场、书店……都不开门营业,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呢?

劳动最美,劳动者的微笑最灿烂!我们要像尊重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尊重每一劳动者,无论他们的职位是高是低、成就是大是小。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是劳动造就了美好的明天。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认真打扫班级卫生,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像志愿者一样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培养自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3

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小时候老师的殷殷叮咛:参加工作后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工作后领导的深切教导:步入岗位后你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我也曾浅薄地认为爱岗敬业就是为了工作要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为了工作放却忽视亲情和友情,为了工作带病的身体于不顾而忘我投入的表现。可在经历了工作的点点滴滴,目睹了身边的人和事,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地爱岗敬业。

敬业不是加班加点,敬业不是任劳任怨。敬业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就拿内勤工作来说吧!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机械化的运动,可工作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面对成堆的残币的时候,想一想残币被整理好那一刻的成就感。面对成堆的贷款合同的时候,想一想客户拿到贷款时的喜悦感。面对……像这样什么样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做什么事都充满热情。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工作是一种付出,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方面,总是要你有一定程度的付出,很多时候还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现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自然我们员工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规章制度办事入手。有的单位的员工爱岗敬业精神之所以缺失,跟不能严格照章办事大有关系。奖勤罚懒在那里成了一纸空文,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在那里吃得喷香,有人严重失职渎职了,但有保护伞的全力保护故而仍然平安无事,逍遥自在。凡此种种,必然对员工的积极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爱岗敬业往往成为一纸空文,难以落到实处。在那样的地方,办事作风稀拉、办事效率低下自必在情理之中了。有制度不遵、有规章不循是最坏事的。因此,笔者在这里呼吁:要有高效的工作质量,必得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该罚的罚,该奖的.奖,赏罚要非常分明,爱岗敬业才能蔚然成风。

我要为爱岗敬业者讴歌,他们是人群中的奋然前行者,他们是社会的脊梁,毕竟值得赞美!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4

作为一名有着17年工作经历的老师,在有时候还是有点孩子气,而这种性格往往也会影响到自己对事情的判断。

现在的学生不象我们那时当学生时那么单纯,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大多时候要比我们这些成年人要丰富的多,因此在对他们的教育上不能有丝毫的不公。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后一段时间的教学,由于有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当时没能及时给予处理,导致到后来有部分学生都学着前面的学生,看看老师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结果让每一节课上的都不是有很好的效果,在这种状况下,我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对学生的要求干脆放松,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我只是在上课的那一段时间给予指导与讲解,对于课后的辅导也是以讲解练习题为主,基本上很少象以前那样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了。在我的想象中,只要让他们去学,我的学生就不会有闲暇时间去作其它事了,结果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却让我很失望,他们的成绩直线下降,几乎到了全年级的最后一名。这也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于学生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对他们充满信心,不论他们有什么错,也一定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不会让他们走过场,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现在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响学生的特别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可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

记得我刚接手生物教学时,遇到13班的韩冰玉同学,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一直跟着爷爷和奶奶生活,养成了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在课堂上一直都是我行我素,不听老师的劝告,班主任也对他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放任不管。当我知道了他的很多做法后,我在课堂上没有直接去说他,而是在课后从他的家庭出发,和他谈起了他的末来,我发现这孩子不象其他人说的那么不可教育,而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说完原因,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他是错的,从而导致了他的叛逆。这次我和他静心的谈话让他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他有成见,就和他对所有人都有成见一样,都是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已。经历了那次谈话后,人又和其他老师说起了他,我也建议老师们能够多和他进行交流,多听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心里话,给他一个变化的过程。之后,他的确变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这也算是他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的一次经历与磨练吧,只要他以后的人生路能够走好,也算是作为老师和学生的一种缘份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对于对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让他们走好以后的路才是当老师的最大任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识水平上的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人格与人品上的培养。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5

吴一心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先进事迹,集中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深刻诠释了一名公安民警忠诚可靠、甘于奉献、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树立了新形势下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的光辉典范。吴一心同志是各级机关领导干部的学习楷模,是全国广大党员的学习榜样。

我们学习吴一心的精神,就要讲坚守、讲信念、讲追求、讲奉献。30多年来,吴一心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都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和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在工作面前始终任劳任怨、从不推诿,始终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数十年如一日充满激情地忘我工作。 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切实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自觉维护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永葆人民警察的忠诚本色。

学习吴一心同志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铭刻于心;按照“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要求,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满腔热忱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用关爱温暖群众,用真诚感动群众,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吴一心同志兢兢业业、积极作为、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实质,更加激发我们在今后的岗位上,要始终保持立足好本职岗位。在工作实践中,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主动作为、积极创先争优、勇于开拓创新。使自己更加适应新形势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 学习吴一心同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胸怀坦荡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以吴一心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坚定自已的理想信念、强化自身宗旨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6

“你这个数据再核实一遍,要不然你把电话发给我,我自己问。”__在电脑桌前不厌其烦地逐个核对。

作为“生长于斯,服务于斯”的党员干部,她深知此次情况急、任务重,大年初一就早早来到办公室“等候差遣”。

得知对来武返武人员详细排查、登记是当前重中之重,她主动请战。“我是当地人,工作了几十年,对各社情况比较了解,能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基本信息台账登记工作。”__信心满满地说。

__告诉笔者,由于部分来武返武人员是外地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信息错误率较高,所以更需要事无巨细。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必须把核查工作精准到人。

遇到“顽固”的来武返武人员,她定要针对性教育引导,宣传居家隔离的重要性,普及防护知识,还不忘送以温暖的节日祝福。

作为外地返乡人员,__同志不仅给我们宣传防控知识,还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现在还给我们送来口罩,真的是

“只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莲池村团堡组返乡村民告诉笔者。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7

8月2日,我在礼让中学大礼堂参加了梁平县创先争优“柚乡先锋”礼让、新盛专场报告会。会上报告团成员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先进的、感人的事迹,先进事迹沁人肺腑、发人深思。“全国模范教师”、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周娟,讲述了自己爱生如子,用执着、奉献和爱心编织教育梦想的动人事迹;原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之女邓巧娟眼里噙着泪花、哽咽着向大家讲述父亲忘我工作,呕心沥血31年,终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的感人事迹;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马春泽讲述了转业军人梁尤平选择殡仪事业,坚守火化岗位20xx年的感人故事;袁驿镇清顺村党支部书记邹正金讲述了自己“诚信做人,替子还债”的故事;梁山街道北池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邓淑华讲述了自己帮助失足少女走出阴影、重新做人,在纷繁琐碎间创造着和谐与美丽的故事;被中组部、重庆市委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礼让镇来宝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方徐林讲述了自己面对强震救助学生的故事。

事迹主人公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让人称赞的事迹。我们也要利用“创先争优”的平台,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转变大家的服务理念。我支部要做好以下几点,认真开展“创先争优”,让“创先争优”见实效。

1、要有新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陈旧的观念落后于时代,会束缚我们的脚步;先进的观念与时代合拍,会引导我们向前前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代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实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不断奋斗,为稳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努力。

2、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决定风貌。健康的精神充满斗志,能让人勇气倍增;作为一名党员要激励自己不满足现状,始终保持蓬勃朝气、自强不息的意识,有锲而不舍、创先争优的劲头。

3、要有开拓创新的胆略。勇于创新,事业就会前进;怯于创新,发展就会停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发挥新才干,改进工作方式,进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做人民的好公仆,用新思路、新举措开辟新道路,取得新的成果。

4、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时刻牢记基层农村是我们的主战场,是我们服务群众的地方,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听民意了民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8

年过八旬的钟南山,明知疫情严峻,却硬是挤上餐车,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去。报告会上,他送出这样的寄语: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在报告会的现场,他直言,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疗工作者,能够得到“共和国勋章”,非常激动,但更多还是考虑到“责任”两个字。他回忆起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领导人和大家握手交谈的场景,“我跟领导人讲的第一句话是,领导人,我要请战!我们一定要争取建立一个更有时效的、更有战斗力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平台’。”

“领导人对我说,‘很好啊!’这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钟南山说,“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高度总结,其中他体会最深的是“生命至上”。

报告会现场播出一张照片,是广东援鄂医疗队的几名护士,在得知获批参加援鄂医疗队后,为了减少感染,全部剃了光头,几名女孩在一起非常开心地照了个相。钟南山说,从照片中看到了感动。

更让他感慨的是,经过9个月的抗疫洗礼,很多年轻人懂得了人生的追求就是要对国家、对老百姓作出贡献,要报效国家。今年的高考,很多省报考医学的毕业生大幅增加,孩子们知道学医很辛苦,但是他们通过抗疫更懂得了当医生的价值。

钟南山说:“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现在正逢盛世,也将进入更美好的盛世,我们要加倍努力,为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肺炎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武汉保卫战之后,各条战线上的抗疫英雄们在此齐聚一堂,被钟南山院士形容成“老朋友的相聚”。“特别开心,因为我们的目标一致。”钟南山说:“我们不能够就此停止,因为现在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周边,所以我们在科研、在防治的水平上都要做更多的努力,为全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

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9

张贵斌和老伴丁凤珍现在住的房子仅仅31平方米,家具简单陈旧。以前张贵斌老两口住的地方暖气不好,老两口年纪大了受不得冻,十几年前才换到了这里。但这里也是老房子,面积又小,可张贵斌说,够住了。

现在,张贵斌还会外出遛弯,去小广场跟大家聊新闻,聊党的好政策,但从未说过自己是个立过战功的老兵。邻居都不太相信张贵斌已经90多岁了。后来确认了他的岁数,大家都说,他身体这么棒,肯定是心胸豁达,儿女孝顺。再听说他的老伴也健在,已93岁了,大家感叹,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丁凤珍说,自己是农民,习惯了苦日子,现在国家每个月给高龄补助几百元,很不错。她说:“两个人一起平平安安的,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强。”

如此安贫乐道,是因为张贵斌和老伴从未想过索求。

这几年张贵斌因病常住院,他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住好的医院,也可以住时间长一点,可张贵斌从来都是刚感觉好点就出院,他跟孩子说:“我都好了,就别浪费国家的资源。”买药也不让孩子们去报销,全拿工资的钱去买。他说,国家给自己的工资不少了,不能再花国家的钱。

张贵斌平时穿着极其简单,他也不让儿女给他买新衣服,他说,有两件衣服换洗足够了。

现在,张贵斌仍坚持通过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时不时还要动笔记录。小学两年文化的他是在部队接受教育。他说是党给了他知识,教会他做人,给了他现在的安稳生活,他永远感谢党和国家。现在他老了,不能给国家作更多的贡献,那么就管好小家,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

十几年前,张贵斌就嘱咐儿女:“我死了就给我盖上一面党旗,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准备。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河里。”

83岁的王素清是张贵斌家的老邻居,听说记者采访张贵斌,老人特意赶过来,就为了跟记者说几句话。“张大哥人太好了,在村里做书记时,替老百姓做事,谁有困难找到他都尽力去帮。有两件事我一直记得,一件是有一回他在路上捡到钱了,担心丢钱的人着急,他就守在原地,一等就等了几个小时,一直到失主回来。还有一件事,他后来做信用社主任,有人贷款做买卖结果钱还不上,他自己掏钱把5万元还了。作为村书记,他事事做在先,公平公正,大伙心里都敬佩他、信服他。”

今年66岁的李恩思,1962年随父母下放到张贵斌所在的村。张贵斌帮助他们安顿下来。李恩思的父亲病重,张贵斌帮着买药、打针。李恩思的父亲病逝,张贵斌一手操办了后事。那时李恩思年纪还小,他的妈妈身体也不好,父亲去世后,他家的事里里外外都是张贵斌帮忙。李恩思说:“感恩在心,一辈子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