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主持人个人工作心得(通用3篇)

2022主持人个人工作心得 篇1

本学期,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就“如何有实效性的开展教研?”进入深入研讨,我们发现主持人在研训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持人担负着启发、鼓励参研教师,欣赏、概括和提升研讨观点的任务。如何提升主持人的能力呢?策略如下:

2022主持人个人工作心得(通用3篇)

一、互动交流:成功体验的分享

教师们认真交流了各自研训活动的体会与感悟:任主任觉得教研主持活动考验着自己的专业水平锻炼了自己的自信和台风,同时研训中积极有效的互动积累了自己的观察聆听能力。

二、提出困惑:主持中障碍是什么?

大部分老师觉得活动节奏的把握颇有难度。作为主持人虽然在活动前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活动中面对大家的反应没有有效应对。如何将自己在活动前期的“储备”及时与大家的应答融合。参与老师们纷纷认真思考,分组进行交流。

三、集思广益:解决主持问题的策略

陈老师说,研训中发现有老师跑题的现象,要及时“收网”,使研训始终围绕研训主题进行,作为主持者要多读书多看书,“满腹经纶”一点都不为过,说活动中要及时接住参与者抛出的“球”,再有效地抛出去,使研训活动有效的进行。主持人的每个动作、言语、表情,都在活动中凸显着效果。

经过大家的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教研主持人除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外,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较高水平的倾听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简洁高度的概括能力、较强的亲和力和协调能力,园部将积极提供各类平台,认真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2022主持人个人工作心得 篇2

从《奇葩说》第六季的舞台上被淘汰后,许吉如又迫不及待参加了央视的《20_主持人大赛》。

然而这次不比《超级演说家》与《奇葩说》,与一般综艺性舞台不同,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不仅考验一个人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积淀力而带来的深刻思考,心性的沉淀,以及从业经验,随机应变能力。

从这次许吉如的表现来看,除了学历带给她的名誉,其它的作为一名主持人的专业性素养这些能力,她都不具备。频频参加综艺节目的她,到底抱有什么心态?想要迎接挑战、追逐梦想?可是路在脚下,已经拥有高学历的她,为何不想着用时间来积淀自己呢?

她在20_央视主持人大赛新一期节目中说她自己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主持人,其实说来这个梦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第一点为何大学专业选择的是法律,而不是播音主持?第二点在于,从参加《超级演说家》再到《奇葩说6》,被奇葩说舞台淘汰后,为何一口气迅速又去参加央视的主持人大赛?真的是在为梦想努力吗?还是在追寻一种曝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机会?

主持人这个职业要想做得好,首先得要从基层的记者开始沉淀,从人民基层当中体验生活,这样才能让你的视角变得更加独特和开阔。或者说从业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主持人是很考验反应力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然而,许吉如或许更加适合演讲,她的评述,对于这种新闻类主持是非常不适合的。康辉在节目中也指出,许吉如在3分钟即兴评述的环节中,整个思路很乱,没有作为一位新闻类选手该有的独特视角。

其实可以感受到许吉如的目的心非常强,她或许是着急于证明自己,也或许是太想要赢了。可是作为央视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舞台,选择主持人的标准是离不开主持人自身对于人物事件的那份感受力的。

即使是新闻类主持人,在外表严肃而正经的神情下,面对人物事件时,心中的感受力还是非常强烈的,这一点可以从新闻联播中他们的语速和语调的高低感受出来。作为一个主持人,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而是对万物有情、有温度、有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从一开始在奇葩说第六季的舞台上出现,许多观众是能被她个人学历才识所吸引的,可是到了后来她为什么越来越不招观众喜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她身上的目的心太强、功利心太强的缘故。

同为哈佛出身,詹青云又为何更讨大家的喜欢?因为她身上有亲民的气质,有一种亲和力,她在辩论时,只会就观点,用自己的知识来密集输出与之对抗,同时她的逻辑性也是非常强的。但是对于许吉如,她辩论时,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扑面而来。

尤其是她与詹青云对抗的那一场辩论,有网友就表示:许吉如脸上的表情太可怕了!反而詹青云就十分镇定从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虽然隔着有距离,但是还是有一种同理心存在的。因为人是情感型动物,这样的一种同理心,会让绝大多数观众站到了许吉如的对立面。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柴静,她用了十年时间打造了她的节目专栏《看见》,她同时也真切的作为一名记者实地采访许多案件,在最底层的人民中间,她要用她自己所坚持的报道,让许多藏在阴暗角落的事件得以被广大群众看见。

作为一名记者,现在的她早已退出央视这个舞台,但是她曾经留下的一切,是会永远留存在每个曾经观看她节目的人心中的。

柴静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亲民的气质,有深刻的洞察力。而深刻的洞察力、深邃的看见感,这不是一开始的她就拥有的,而是在不断的沉淀过程中获得的。

同为记者出身的,也在前期参加过央视主持人大赛,她的名字叫:邹韵。作为记者长期的驻外采访经历,使她在这个舞台上有了一种从容的底气,对人物事件的评述也总能看到核心关键所在。曾经也搭档过国际新闻频道的主持人刘欣,康辉对她的表现表示肯定。

其实,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主持人,深刻的看见感是一个重要的专业主持人素养,通向主持人的路途看似遥不可及,特别是央视这样一个专业性的舞台上,个人能力高低,一下就能见分晓。

许吉如未来的路还很长,如果真的想要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先从基层记者开始干起,不断地积淀沉潜自己,或许是她最好的选择。

2022主持人个人工作心得 篇3

说到乡镇,不得不提“大学生村官”这类特殊群体。他们的出现与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缓解就业压力紧紧相连。

可是我所接触的大学生村官不是人人都配得上“大学生”这个普通老百姓刮目相看的称号。

有这么一类村官,很自卑。每次公招等各种考试,他们都会报名参加,可是屡战屡败,看不到未来的方向。他们全然不顾自身的家境,抽烟喝酒无一不沾。黑黄的牙齿,朦胧的醉眼,毫无当代年轻人的朝气。他们与公务员、事业人员聊天,常常说自己身份尴尬,说是村上的,算不上;说是乡上的,也算不上。说是个“官”,有谁把你当成了“官”的?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过于保护自己,导致自尊心很强。作为同事,有时想说句安慰、鼓励的话,又怕得罪了人家,只好敬而远之,闭口不言。

另一类村官,很自傲。在他们眼中,不仅广安这个小城市很好,连工作地点所在的这个小乡已能令他们满足。每个月900元的工资已够花。能考上公务员固然好,考不上,“村官”一直当下去也不错。他们虽然被称为“大学生”,但离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相去甚远,不服从组织安排,我行我素。自己内心也清楚,一些同事并未瞧起他们,可是他们无暇顾及这些。他们在意的是网络聊天、虚拟游戏、言情戏剧。他们不需要别人抬眼,自己已然心安理得。

作为同龄人,也作为大学生,我十分摒弃这两种极端思想。自卑与自傲无形之中设置了一道屏障,使得真诚相待的人远离自己,得不到忠告,永远也不能进步。作为社会人,“不卑”与“不亢”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还在市人事局见习时,见习同事岳海燕曾向我讲过“傻瓜”张方斌的事儿。在她看来,张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瓜,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儿,只要别人有求,他就必应,只知道傻做事,像头牛一样,简直就是吃大亏。犹记得当时听到这话时,我只是微微一笑,不予置评。其实心里并不赞同小岳的话。

在乡镇工作后,发现有着小岳这样价值观的事业人员更多。由于岗位业务的差异,一些同志连续几个月都没事做,而一些同志几乎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当后者向前者请求支援时,前者往往是当场以各种理由拒绝,待后者离开后,前者还会愤愤不平“你们有办公经费,我为你做事,你又不会分我一厘一毫”。

这样的想法我能理解。一是一般的事业人员(此类人员未担任任何职务,且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在职业生涯中受到“天花板”的抑制,再无晋升空间。随着年龄的增加,渐渐丧失了斗志。二是思想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有着一切向“钱”看的风潮。另外还有体制的原因。乡镇人民政府及事业单位对应的区级主管部门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可能因为自身存在IQ不够高的劣势,我一直相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之类的格言。

多做事就等于吃亏吗?不见得。一方面,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懂的问题可以向他人请教,积累了切身的直接经验,又积累了别人的宝贵经验,同时还增进了与同事的感情。另一方面,若是遇到自己擅长的事,还可以抓住时机展现才华,赢得同事的赞许。

这样看来,多做事不仅算不上吃亏,连吃苦也谈不上,而是一个让别人了解自己、主动施展才华的渠道。多难能可贵的机会呀!

受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语录及父母“女孩和男孩一样要独立”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时代我的大多数成绩都是自己单打独斗拼出来的。即便是强调团队意识的实验课,也是由于自己还算不错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得到同学的信任,各种实验的开展都听我的指挥,围着我转,完成得又好又快,也即与个人能力脱不开关系。

而工作之后,我发现许多事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开展,需要其他部门、其他同事的配合,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支持。每当工作不能如期开展时,我常常感到无助。彼时彼刻,不得不感叹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

团结是一个领导班子的命根子,是造福一方的福祉。公务员职业生涯中过多地强调自力更生其实折射出团队意识的薄弱、沟通能力的欠缺,还未了解公务员工作开展的真谛。

“一颗老鼠屎毁坏一锅汤。”我们总会埋怨那颗老鼠屎,却很少会责备那位熬汤的人。团队工作也是如此。我们习惯于将矛头指向于犯错的人,很少思量团队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否出了问题,该同事的团队责任感跟不上众人步伐的原因。因此,机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对个人素质有要求,还需要调动整个队伍的团结合作意识。

一个人的价值,不体现在与别人相同的东西上,而体现在与别人不同的东西上。因此,也不能疏忽个人能力的培养。要时刻想着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保持危机感,重视理论知识、业务知识、信息化的学习,与时俱进。在完善内因的基础上,与外因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