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业史的内容

学习党的创业史和奋斗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恒课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党的创业史的内容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创业史的内容

党的创业史的内容范文一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的必然:

1、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指引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

2、国内条件——

a、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一大”、“二大”、“三大”)

1.中共“一大”(1921/7/23-31,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 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意义: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共“二大”(1922/7/16-23,上海),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中共“三大”(1923/6/12-20,广州),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只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

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洛川会议、“七大”)

1.洛川会议(1937):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4/23-6/11,延安杨家岭)

(1)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协商会议)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

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乡村转移到城市 )

②提出党的总任务;(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

①制定《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名称和国家性质; ②选举国家领导机构和领导人;

③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五)新中国成立后(“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 “十四大”、 “xx大”、 “xx大”、“xx大”)

1.中共“八大”(1956)

(1)主要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③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和党的建设的原则。

(2)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会议主要内容和贡献是:第一,重新确定了中国共党的正确的思想

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xx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5.中共“十四大”(1992):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1)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阶段,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6.中共“xx大”(1997.9):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7.中共“xx大”(20xx.1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以xx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

8.中共“xx大”(20xx.10)

会议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会议贡献: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一)重要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1.北伐战争:1920xx年5月至1920xx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发扬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2.1920xx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0xx年“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1920xx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援朝作战。

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

9.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

10.80年代以来,人民解放军加强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

(三)军事路线和方针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①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红军四次反围剿采取的是运动战。

2.抗日战争时期: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反“扫荡”中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战术。

3.解放战争时期:

①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②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了“蘑菇”战术,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③1948—1949年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关门打狗”;平津战役—“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四)重大战事(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孟良崮战役、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1.五次反“围剿”(1930—1934):前四次取得胜利,第五次失利。

2.红军长征(1934/10—1936/10):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歼灭日军一千多人,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4.百团大战(1940):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1947):歼灭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粉碎了对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

6.孟良崮战役(1947):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1947、6):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8.辽沈战役(1948/9—1948/11):歼敌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人数在数量上取得了优势。

9.淮海战役(1948/11—1949/1):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0.平津战役(1948/11—1949/1):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11.渡江战役(1949/4/21—4/23):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结束。

四、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八七会议:中共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1920xx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人歧途。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中共“xx大”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中共“xx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0xx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共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2.1920xx年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3.1920xx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走向成熟。

5.1958年党中央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五、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一)党的思想建设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20xx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1942年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5)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51年开展三反运动,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腐朽思想的侵蚀。

(2)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

(5)1997年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xx年xx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党的作风建设

1.1942年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在国家机关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挽救了一批干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4.1957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三)党的理论建设

中国共产党先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0xx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发展成为拥有近7799万名党员、执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党的创业史的内容范文二

《创业史》的故事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的乡村。第一部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部则写到试办农村合作社。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在《创业史》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忍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

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有执着的信念在胸,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正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伟大的著作总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完《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执着的信念。梁生宝为了让乡亲们度过春荒,他主动外出购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所做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摆功劳。正是这份执着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披荆斩棘的品质。“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只有坚守着内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在想,要是梁生宝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他的执着又怎么会发挥多大的力量,他的社会主义觉悟,会不会为中国现在巨大的贫富差距愤愤不平,也许这些根本就不能拿来一起做比。我们只是希望,现在的企业家们,能有一些像“梁生宝”的觉悟和精神,还有中国的官员们,只有大家的作为,才能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现在中国房地产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制度、政治的问题,当然如果要追究文化根源,自然中国式文化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也许,我们应当更多地从精神的层面探索,一部作品给予我们的东西,《创业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部《创业史》我们不难看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对农民而言,土地革命史一场内在的革命,农民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对土地的追求成为革命的强大动力,但是公有制的建立,需要农民交出他们的土地,这对农民是个很大的冲击。在这个大背景下,《创业史》呼之欲出,成为这个问题的回应者,成为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著作”。 文章的作者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xx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干出如此这般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将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财富。在困境中,我们不能忘记前方的路。

党的创业史的内容范文三

《创业史》第一部于1960年出版后立即受到文艺界的很高评价,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报刊上介绍,评论文章粗略估计有50多篇,许多文字,许多当代文学著作都给这部小说以很高的评价,有的文字认为:“这部作品在当代大量描写农村题材作品中成就是最突出的,它远远的超过了同类题材的作品。”有的文字认为“它所反映的生活深度是其他任何作品远远不能相比的”。有的文字甚至认为:“在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程度上简直是无以伦比的”。这些评价有它真实、准确的成分,同时有些评价也带有夸张的成份。但这可看出这部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说六十年代前期,从1961—1964年就曾出现过对《创业史》评价上的3 争论,争论一方是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他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了小说在若干问题上的不足,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的意见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并不是很受大家重视的,受到包括柳青在内的许多批评。后来也产生过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主要涉及到对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评价上,在这一总的题目下面对《创业史》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分歧更加厉害,有的人几乎是全部否定的态度。由于我们课程的性质和时间关系不可能讨论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需要从文艺规律这一角度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创业史》确实是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在思想、艺术是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也可以说,同其他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中相比起来,成绩无疑也是最高的,这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它的突出成绩在于对解放初期农村生活,农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行动,的确作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反映,也创作了一些有性格光彩的人物形象。它的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这种缺陷并不完全是《创业史》本身,十七年中许多作品都存在这种缺陷。柳青对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愿望和心理的一种真切的、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在作品中往往被纳入某一具体的政策,或者以贯彻某一政策为内容的运动的狭窄框架中,这就造成了小说中的一些明显的矛盾。

小说主要是表现陕西渭河平原一个叫蛤蟆滩的村庄在土改以后的一段生活过程。作品主要围绕梁生宝在创办互助组以及互助组巩固和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和斗争。为了把这一主题放在一个历史过程中来表现,在作品中开头单独有一个叫题叙,回顾了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父子在解放前二、三十年艰苦创业的历史,为了摆脱贫苦的生活地位,为了创家立业苦苦挣扎奋斗的过程,但是终不免都是以失败告终,无论是梁三老汉充沛的精力,强壮的体魄也好,还是梁生宝的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也好,梁生宝比他继父有大百倍的创家立业的锐气,在旧社会最终都失败了,都对抗不了命运的安排,最后在临解放时梁生宝不得不钻进终南山,一家人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柳青通过题叙说明旧式的创业道路不能实现,是走不通的,说明旧式的创业史,实际上是旧中国农民的劳苦史,饥饿史和耻辱史。

题叙用历史过程来反衬和说明只有走新式的创业道路才是真正的道路,同时题叙也是为了表明梁生宝这样一个坚决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民,他们的认识,他们对这条道路的坚定信念也是来自历史深处的。为了充分说明这一主题,柳青还作了另外一方面的努力:就是从比较广阔的范围来表现农村各个阶层的农民心理、感情跟矛盾来表现这种历史变革的必然性。他的处理办法就是把梁三老汉和他的儿了梁生宝之间的矛盾,正如作者在题叙中概括的那样:“以梁三老汉草棚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内容”。

创业史》第一部所描写的生活事件主要发生在建国初期土改以后到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之前这一阶段,当时整个农村的形势看起来比较平静,柳青从这一相对平静状态下发掘、揭示了平静生活中活动着的潜流,揭露了潜在的,还没有充分暴露的农村各个阶层中的心理动向与他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及其复杂关系来证明他在作品中需要表现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思想。作者以多条矛盾线索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表现了一方面广大农民,特别是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分了土地,但是其中有些人由于家底薄,劳力少、人口多的种种因素,并没有真正摆脱贫困的境地,如作品中的高增福和任老四,这些人虽然土改分了土地,但生活仍很困难,任老四家里有一群孩子,年龄小,干不了活,他们仍然处在为温饱挣扎中。

小说开始时是1953年的春天闹春荒时节,有的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有的不得不去打短工或者借高利贷,他们感到前途茫茫往后光景很难预料,预感到如果历史就在此停顿的话,那么他们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还会重现。因此,作者刻画了高增福、任老四、冯有万等等这些人物,他们对组织互助组走集体合作化的道路表现了极大和热情;另一方面柳青在作品中又表现了另一股力量的形成,也可以说是一股暗流的逐渐形成的过程,逐渐显示他们的力量,这些人中有土改时被迫弯腰的现在又开始重振威风的富农姚士杰,他开始抵制人民政府的借贷活动,偷运粮食到镇上去放高利贷;另一个人物是从土改惊慌状态中恢复过来的富裕中农郭世富,他以自己雄厚的家业根基向刚开始组织的互助组发出挑战,还有一个是蛤蟆村的第一个共产党员村代表主任郭振山,也开始对革命工作不热心了,而追求自己的发家致富,这些人物虽然政治态度不一样,但在作品描写中,却暗示着在对互助组的态度上,他们结成了另一条阵线。在这两条阵线斗争中间,是广大的左右摇摆的农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梁三老汉这个人物。作品就是表现新、旧两种不同意识、两条不同创业道路分歧、矛盾中,作家热情赞扬、肯定了梁生宝所走的道路,表现他所组织他所领导的互助组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过程,表现了新的创业道路的力量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