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月考语文反思(精选14篇)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1

多数高三学生都参加了月考,正是这一次小小的考试,打乱了很多学生复习节奏,这几天也见了一些学生和家长,从和他们的交流来看,多数人对月考成绩非常重视。因此很多学生整个假期都想着月考的事情,有的期待,更多是心里没有底气。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觉来看待月考成绩呢?考试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国庆前后的这次月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的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我们慎重的总结,因为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精选14篇)

一、考试最终目的是自我完善。

这个道理每次考试前后提及到,可是现实中多数学生拿到成绩后的表现可看不出是自我完善之后的那种静心、理性、更有效率的学习。而是一种焦虑、急躁、甚至对自己失望。当然这样的“靠后综合症”仅仅持续了几天时间,他们又被卷入都茫茫的备考大军中去了,依然没有效率,甚至盲目的复习,随波逐流,甚至迷失了自己,这样一来,一直到高考,都是这样循环着——学习——紧张——考试——失落——学习——紧张——考试——失落。虽然现在高校招生录取率相对比较高,但是想去好学校,好专业难度还是很大,因此说高考之后,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成绩还是有失落感。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是不是我们不能做得更好,当然不是。因为每一次考试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机遇,如果说仅仅为了考试而考试,有可能失去了机遇。

1.建立高考备考日志

一份完整的《备考日志》做好包含以下内容:

(1)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你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的学生越到临近考试,越紧张,甚至在考上外还加班加点的看书,打算考试的时候能对到一些题目,心理不断的暗示自己”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其实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往往都是对自己丢失信心。有的考生考试之前盲目的士气高涨,觉得:”反正考试还没有考,什么都可以发生,我这次考试肯定能打翻身仗。“结果很多人事与愿违。还有的指望通过这次证明自己,也有人觉得这次没有复习好,考试肯定完了,考试之后再好好努力吧、那么你是哪样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一面,那么就在考试之后把它写下来吧,把几次考试的日志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会收获得更多。

(2)考试时,你对各科试卷的感觉如何?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优势的学科,特别时自己最拿手的一科,有时候却没有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那么考试时对试卷的认知最为重要,是不是你考试中对某科,某个题目意识决定了你考试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所以说不管你每科成绩怎样,你在考试中肯定对每科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考试之后就应该把这些认识记录下来,看看在接下来的复习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3)考试结束后,你感觉如何?

考试结束之后,学校一般都会放两天假,那么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你是否忘记了考试?如果没有忘记,那么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担心?如果你能忘记考试给你带来的不快乐,是哪些方面给你的力量?不管你是否忘记这次考试,你肯定属于自己的感觉,下一次考试还会如期的到来,为了有更多的收获,你也应该把考试结束后的感觉写下来。有人心里没有底气,有人怕第一时间见到分数,也有人盼望着早点知道成绩,更有人对成绩抱有幻想....

(4)拿到分数时,你的感觉如何?

拿到各科成绩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感觉肯定不一样,考好的人往往春风得意,一切在眼里都是美好的,考不好的人对自己灰心失意,不知怎么面对才好。都说分数是命根子,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人拿到分数的时候,对自己不满意,发誓学习,结果没有坚持几天,就忘记了这事情,下次考试一样如此,结果高考败得很惨。你是否有一种”在成功的喜悦中欢天喜地,不在失败的苦痛中呼天抢地“然后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最后做一个真实、最好的自己,那么也就拥有自己了。因此说,拿到分数之后,你应该记录下你的感觉。

(5)在备考中,你做哪些事情对你这次考试有了很大的帮助?你做了哪些事情,阻碍了这次考试的发挥?

这一条很重要,学习过程中,最摧残人的就是做了很多无用功,并且找不到做有用功的方法。例如很多学生都把时间留给作业,把自己折腾的身心疲惫,结果学得东西考试没有考,考得东西没有学到。还有用一些资料,都是一些老题、旧题甚至错题,那么你就在这次考试过后有新的认识了,知道什么资料好,什么作业好,平时做哪些事情才能有益于学知识,同时适应考试。很多人考不好,就想找课外辅导班,或者找一对一,其实你不对你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并且没有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那么盲目的报班,请老师,效果肯定不好。

(6)对下一次考试有什么期待?

很多人都期待下一次考多少多少分,而不去想下一次考试绝对不能出现哪些错误,同时在现实中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制定的学习计划,还有下一步的目标很不合理,到头来什么愿望都没有实现。那么你对下次考试有什么期待?在这次考试之后详细的写下来,下次考试验证一下,看看你制定的计划和目标是否合理,这能折射出你备考过程是否合理。

2.对复习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

每周都会有很多人@我,多数人都想求一个特别适用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处于迷茫中的学生并不少,有的自己不清楚自己做哪些事情最合理,甚至总是期盼着有一天,他得到某种学习方法,成绩就迅速提高,事实上,一直到高考,这样的现状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因为没有自己的策略,更不要说是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这次考试,无论是对高三的认识上,还是对自己复习策略上,都是促进的好机会。

(1)认识上的改变

进入高三,但是没有认识高三,有的觉得还有很多机会在后面,甚至是自己中考时就没有怎么努力,知道冲刺阶段用功就考一个好高中,那么高考也是如此;有的人觉得时间长着呢,考试毕竟是开始,梦想的学校始终没有改变,例如说每年都会遇到很多学生目标建立在非现实的基础上,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月考能让更多的学生清醒,认识一下什么是高三的考试,离高考的差距有多远,离目标学校有多远,等等。

(2)想法上的改变

先有认识,再有想法,通过考试发现一些事情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好的结果不是期待来的,那么是不是以前的学习心态、做法有不完善的地方,一些方面是否需要改变?只要有改变的想法,那么这才具有改变的前提。

(3)做法上的改变

不想失败,梦想成功,以前的做法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那么要想下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学习计划、方向、时间分配都得做一定的调整,那么肯定有学生会问,如何调整?现实中,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改变的前提就是认识自己,我每年都会遇见一些学生,问的问题很大,例如:数学怎么学?英语怎么学?等等,其实他们都看到是状态,数学或者英语不好是一种现实中的状态,那么要想解决问题,是不是先静心全面的思考一下,你的现状是如何造成的?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想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找到自己问题所在,明确方向,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努力实践了,最后结果不尽人意,那样可以求助别人。最起码我们在做,努力的做,而不是获得某种安慰或者方法再去做。

关于各科备考策略和方向问题,我会写大篇幅的文章详细的叙述。

二、月考试卷有自身的不足:

任何一次考试,试卷都存在自身的不足,但总体上对一份试卷的评价,就是“匹配”,就是是否与高考要求相匹配?是否与你存在的实际问题相匹配?是否与某个阶段的知识内容等方面匹配?所以说,月考成绩决定不了学生的未来,原因如下:

1.月考是阶段性的考试,知识点涵盖面不广。

不少学生在高三开学就考一次试,但是有的学校,开学考试只是对暑假作业做检测,如果哪个学生暑假作业没有完成,直接导致考试没有考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月考只比开学考稍微完善一些,但是知识点覆盖面较小,从侧面讲离综合性的考试还有很大差距。

2.月考试卷题型、试题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已经分析过一些学生的月考试卷,试卷中的题型设置不一定合理,甚至试题质量与高考要求不匹配。因为本身就是一次检测而已,一般都是由学校命题,没有联考,没有一些学校联合起来统一命题,无论是命题人数,还是命题时间都与统一命题不能比,所以试题存在一定的缺陷是正常的。

当然各地教学情况不同,月考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如果我们要总结,还是把问题放在主观方面上。

如果说非得给月考附加一个意义的话,那么可以说月考虽然只是一次检测,但也是学生们一次自我完善的机会,也是一次崭新的开始。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2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6、成绩状况的问题: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⑶、由学生阅读第16页的《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交流阅读中的收获→深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第四课时:课堂用最多30分钟完成《元素周期律的达标演练》,评分,有选择性地讲评。

个人的教学认识:在教学中对如何选取知识,选择哪些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了教材。在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也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课程目标的体现。

2、第3节《化学键》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利用健身的哑铃,解释了“键”及其作用。

⑵铺垫性讨论一:商户甲需要卖“电子”,客户乙需要买“电子”。甲乙接触后,结果如何?铺垫性讨论二:两位同学都需要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两位同学单独都买不起。他们怎样愉快合作才能共同达到目的?达到目的后他们会分开吗?

⑶、从氯气的化学性质→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事实→投影钠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两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⑷、介绍电子及其书写→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用氯化镁巩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⑴、分析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联系两位同学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制共同购买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都达到稳定结构。

⑵、从氯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事实投影氢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形成共用电子对构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由分子子构成→组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⑶、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用水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极性共价键。

⑷、用氮气展示用电子式表示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非极性共价键。

⑸、思考与交流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归纳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用动画模拟其化学反应过程→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个人的教学认识: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事例,应用拟人化的讲解,采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努力做到教学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以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把本来是很抽象的教材变为生动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想象表象,从而加强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考虑化学键理论的逻辑性思想性很强,因而重视严密的逻辑推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使基础理论的讲解富有论证性,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二次开发,使教学主线清晰,知识逻辑合理,教学内容在落实知识与技能上充实。

2、重视对知识产生、形成以及延伸的过程铺垫、设计及有效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与求知欲望,在探究与求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重视建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课堂,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辩论,重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5、用每节的“达标演练”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用每月的月考强化巩固知识与技能,进行月度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评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强化教学的责任心,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心态提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加强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内化。

7、不断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3

本人任教高中数学新课程已有三年,通过实践,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课标下的具体教学实施有了一些经验或想法。以下就是自己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一些教学内容所做的思考与体会。

一、将数学教学内容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案例1]弧度制的教学

在弧度制的教学中,教材在介绍了弧度制的概念时,直接给出“1弧度的角” 的定义,然而学生难以接受,常常不解地问:“怎么想到要把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便更加感到乏味:“弧度,弧度,越学越糊涂。”“弧度制”这类学生在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从未碰到过的概念,直接给出它的定义,学生会很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设计的教学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

一个生病的小男孩得知自己的体温是“102”时,十分忧伤地独自一个人躺在床上“等死”。而他的爸爸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以为儿子是想休息,所以才没有陪伴他,等他从外面打猎回来,发现儿子不见好转时,才发现儿子没有吃药。一问才知道,他儿子在学校里听同学说一个人的体温是“44”度时就不能活。当爸爸告诉他就像英里和千米一样,有两种不同的体温测量标准,一种37度是正常,而另一种98度是正常时,他才一下子放松下来,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下来。 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一个量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计量单位(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出如长度、面积、质量等一些量的不同计量单位),并指出对于“角”仅用“度”做单位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要学习角的另一种计量单位——弧度。如此引入很.自然引出或鼓励学生猜测“角”还有没有其他度量方式,从而开启思维的闸门。

2、探索角新的度量方法

可从两种度量实质上的一致之处开始探索:拿两个量角器拼成一个圆,可以看出圆周被分成360份,其中每一份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就是1度,然后提出问题“拿”圆上不同的圆弧,度量圆周时,得到的数值是否一样?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思考下列问题:

① 1度的角是如何规定的?

② 用一个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来度量一个圆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同一个圆心角在半径不等的圆中所对弧长相等吗?

③ 用一个圆的半径来度量该圆一个圆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其值会不会由于圆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④ 如何定义圆心角的大小?说明这种度量的好处。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写出结果,在班内交流结果,师生共同确定答案。

这样处理可将弧度概念与度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化解难点,在探索中又注重课堂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逐渐明晰自己的思路。

二、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求。

为了求得一般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先用一个简捷公式来表示。

已知等比数列{ an}的公比为q,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n。即Sn=a1+a2+a3+、+an 。

(1)知识回顾。

类比学过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难想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Sn也希望能用a1、an,n或q来表示。

请同学们回答:对于等比数列,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①等比数的定义,用式子表示为:

②还可以用一系列整式表示:

a2=a1q

a3=a2q

a4=a3q

an =an-1q

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n=1.n-1 (n≥2). aaq

(2)新知探求

联想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推导方法,问: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是否也能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这是学生完成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一步,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研究和讨论。)

要用a1、n、q来表示Sn=a1+a2+a3+、+an应先将a2,a3, ···,an用a1、n、q来表示。

即:Sn=a1+a1q+a1q+、+a1qn-1

注意观察每项的结构:每项都是它前面一项的q倍,能否利用这个q倍,对Sn化简求和?

(经过一番思考)对Sn两边分别乘以q,再与原式相减。经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推导过程.

方法一:用“错位相减法”推导

方法二:用“迭加法”推导

方法三:用“等比定理法”推导

这样设计推导方法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最快的速度给出公式,然后通过例题演练学生,这样教学结果往往使学生死背公式,而不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4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其次才是信息技术。不管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是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要充分注意的问题。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摆脱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旧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才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从教师的主观需求来看,他们是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体现在生存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在我们深入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有近一半的在职教师认为至少5年一次的培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具备新的知识,具备适应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我们的教学。我们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从客观效果来说,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初期的几年,信息技术培训集中解决了当时教师面临的技术使用问题,其收效是显著的。另外,培训使学科教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原来由各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也使计算机教师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应试的心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刚开始时,由于授课教师和学员都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讲得很细致、系统,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得到的培训效果也很理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几番考试后,题库的“底”已被摸透了,于是培训就开始走捷径了。教师讲课时,不再是系统地讲课,而只是针对题库进行目标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题库战术”也的确让培训变了味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的汲取。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5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 要学 会 数 学 的 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 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 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 老二分总数的 1/4, 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 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 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 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 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 20 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头; 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 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 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 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 9.5 头, 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 结尾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 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 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 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 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 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 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 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 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 才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教师用心, 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 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 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 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情感的共鸣, 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 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 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当然也要时“思”之。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6

刚开始给学生上音乐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反复记号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有时还极其负责的列出了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我们在大学时期的音乐课都是这样上的:老师在把和作品相关的知识介绍完之后,会对一些“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这种讲解法确实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在我们脑海中已形成定式,音乐课理应这样上,但看着学生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如此不感兴趣,不由不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能如此简单地套用吗?第一,培养方向不同:音乐院校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高中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基础不同: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高中生们几乎没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认清这些就不难发现,把高中音乐课上成音乐院校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祸首!难以想象,当学生们面对着一堆从来没见过音乐专业符号、术语的时候该是多么的痛苦!又怎么会有兴趣听课呢?长此以往,高中音乐课恐怕要失去其价值了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高中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要想采用“人文式”教学,“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式”。两者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具体做法;

一、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中《祝酒歌》时,我讲了中国的,十年浩劫,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结束时,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以言表,于是晓光、施光南这两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夜之间用激情创作了至今还脍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这段学生已学过的历史,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再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

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的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 ,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三、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人文式”教学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使音乐课真正达到了“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中音乐课的“人文式”教学必将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7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8

今天上午我给学生上来开学后第一次作文课,一说作文学生总有畏难情绪,有学生一节课写不了几个字,上完这节作文课后我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

1、今后我将尝试作文课写作样式的调整。今天这节作文课我提前一天命题,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出了两个题目让课代表选,选好后给我反馈,并把作文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构思选材。今天上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间由原先的两节课减为一节课,并尝试模拟考试情景,增加写作紧迫感,加快写作速度,增强学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字数,再慢慢训练其文采,下课铃一响就收卷,不交者登记姓名,课后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说不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不收其作文。节省下的一节课作为点评作文之用。我会尽量缩短评作文的周期,增加面批的几率,遇到佳作要进行表扬,或在教室张贴,或在班内宣读,或往学校投稿,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其明白自己不是写作文而是写作品。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而是要努力写出让人称赞和欣赏的佳作。写之前就要有写这篇是用来发表的意识。观念一变品味就变,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往往会精心构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并且是自己修改。自己要有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那真是“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可以尝试有作文修改课,上一节学生写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觉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写一遍,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篇文章,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这一个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4、要尝试上阅读课,因为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读书、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要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断探索阅读课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参观时,发现他们的阅读课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的阅读课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衔接,让学生读书时,必须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灵思维的火花,如果灵感来了可当场进行自由创作,阅读课的时间一般是两节课联排,上完课本子要马上交给老师。这期间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写文章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越写越快,越写越能写,如果一个月还不写篇文章,别说写好文章,可能连字数都凑不够了,这是我有深刻体会的,在华东师大学习时,老师总是逼着你写,我们也可借鉴,逼着我们的学生写,写不出我就进图书馆,在图书馆读书,读书是享受,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我现在还怀念华东师大图书馆的摇铃声,那是说要关门了,当从图书馆出来,看看天上的星斗,你会觉得收获很多,那也算是幸福的感觉吧。看书看到有了想法,就写出了,坚持写,越写越多,从刚开始的无从下笔到后来的几千字一挥而就,这是练出来的,写出了还要反复修改,当听说有杂志社给自己汇款时,心里是兴奋的。这也就是学语文的过程,自己读书,自己感悟,有了想法,抓紧形成文字,反复修改,周而复始,语文素养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平时应加强学生练习写作的量,只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如日记、周记等,并鼓励学生多参加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6、老师要经常下水写作,和学生分享创作的乐趣,这样老师就不是光说不练了,也就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就不是隔靴搔痒,空洞无物。而是和学生去进行共同创作。

7、要探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平时做好档案整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作文训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杂乱无章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不过刚开始可进行研究的准备阶段,比如这一学期,作文教学都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都有哪些作文题目,学生习作范文,平时教学反思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对其进行研究,这将是一篇很好的硕士论文。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9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要做到终身受益。 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 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 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气氛,在紧张地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 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力。比如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戏曲和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4、 采用多种方法,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县方设法的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具体为:

⑴ 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观看视频,对各单元的内容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⑵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打拍子、打节奏,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有困难,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性来看这是很有必要的。

⑶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响设备,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便哼唱旋律,反复练习,学生的识谱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⑷ 课堂内让同学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主体主动的参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使的学生的情绪高涨,是的音乐课上的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需要更加的努力。同学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中学生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同学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出音乐中最纯净的美。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作文批改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人们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来在语文组开展的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认为学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把老师从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转变了写作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老师)而写。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种以成人(老师)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老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批改乃修正学生所作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一、生活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威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这也就告诉了学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实践中的。

二、阅读积累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兴趣爱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兴趣的,才有话可说,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形容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诗,某一幅画等等,或是某一种体验就如体育项目给人的满足与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语言方面,只要不违背语法习惯,写自己的语言个性特点。

三、合作交流

“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拿出课堂评选优秀文章,范读,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交流。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 “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

(1)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

(2)把好作文录音后放给学生听或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

(3)办手抄报、刊登好作文向全校发行。

(4)把优秀作文推荐投稿,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班里学生的作文时有在县级比赛中获奖。

这些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在他们千方百计找素材,争着写,个个都想成为大作家呢!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11

高中英语语法作为语言知识的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甚至把语法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新课改形式下,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对语法课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不断尝试新的语法课堂形式,力求提高语法课的课堂效益。

前不久,笔者听了本校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就是人教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 中的定语从句。笔者通过对本堂课的观察,对目前高中英语语法课的课堂形式及其效益作了一些反思。

一、案例回顾

Step 1: 授课老师通过中文提示,让学生在本单元学过的文本中找出以下句子:

1. 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

2. It was felt in Beijing, which is more than two hundred kilometers away.

3. A huge crack that was eight kilometers long and thirty meters wide cut across houses, roads and canals.

4.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were killed or injured reached more than 400,000.

5. Then, later that afternoon, another big quake which was almost as strong as the first one shook Tangshan.

6. The army organized teams to dig out those who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the dead.

7. Workers built shelters for survivors whose homes had been destroyed.

Step 2: 教师通过PPT列出上述句子,并对它们的句子结构特点做解释之后,引出

定语从句的概念和先行词的称谓。

Step 3: 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另外6个例句,让学生翻译成中文并找出例句中

的定语从句和先行词。

Step 4:学生造句, 教师点评并做修改。

Step 5: 教师在上述6个例句中划出关系词: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

解释这些关系词分别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在黑板上板书)。随后,教师陈述这些关系代词在指代先行词时的用法区别。

Step 6: 教师继续呈现以关系副词 “when , where, why” 等引导的定语从句例句。

Step 7: 学生翻译成中文,教师讲述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的成分(在黑板上板书)。

Step 8: 教师对比、小结关系代词 “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和关系

副词“when, where, why”等引导的定语从句之间的区别。(制作成表格)

Step 9:学生选择题练习(定语从句专项训练)

Step 10: 教师讲析,并简要回顾定语从句语法规则。

Step 11: 布置作业:定语从句专项训练。

二、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设置过高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对复杂句型接触较少,还不能熟练运用五种基本句型。定语从句对这些学生来说还是全新的知识,因此,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一堂课仅有的45分钟内,从了解定语从句的概念开始到学会区分各种关系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并能解答高考难度的综合题,这无疑是脱离了学生实际水平,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了“拔苗助长”。

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教条

教师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上把有关定语从句的知识展现在课堂上,单一地采用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办法。表面上看,老师煞费苦心地把定语从句的用法特点以及例句一一写在黑板上,学生也不辞辛劳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但是过于模式化的语法课堂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教师的平铺直叙,有的只是学生的机械性的劳动,有的只是教师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条主义下,纵然是被灌输,被记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气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以来,更不知其之所去”,语法课堂缺乏生动的语言情境,学生缺乏积极深刻的思考,没有真实的语言运用练习,最后还是不能正确运用定语从句。

3.课堂活动缺乏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参与成分很少。仅仅体现在这样几个活动中:找文中例句——找例句中的关系词和定语从句——模仿造句——做单项选择题。从活动形式看,即使存在着一些师生交往,如教师问、学生答,但这种交往有不少仅仅是形式上的,是教师为了延伸教学、推进教学进度所设计的。整堂课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去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无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体系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应试色彩过浓

很多教师把语法课的最终目标设定为能让学生顺利应付高考,为此,他们在课堂上常常惟考试惟上,以练习高考题为常规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无论是定语从句知识的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本堂课都是以考试为准则,以考试为指挥棒,以传授语法细则和讲练语法题为主要活动形式,没有从语言的实际运用性出发来设置、开展课堂活动,致使语法课失去真正的意义。

5.教学环节出现“断链”

在这堂语法课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看似紧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上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和下一个步骤的实施出现了“断链”。如 “Step 3”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从位置上来判断例句中的先行词和定语从句,或者说,是从一个复合句中 “认出”定语从句部分,而“Step 4”的目标则是让学生能模仿例句造句,重在运用。为此,这两个步骤之间缺乏一个过渡,中间需要有更多的活动来输入足够的知识,最终达成“模仿造句”的输出。

三、教学建议

1.树立正确的语法课课堂理念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教师一味地遵循传统的语法教学理念,过度地看重考试,过度地强调语法规则,仅注重语言的形式,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结果只会导致语法教学的失败。语法课是最终运用语言的课堂,不是考试的课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法课堂教学理念,坚持新课标倡导的“优化而不淡化语法教学”原则,采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获得语法知识,借助情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其真实的交际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2.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者整个过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从学生认知现状出发去考虑学生“能学会什么”、“能学多少”、 “喜欢怎么学”、“不希望怎么学”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鉴于高一新生对定语从句了解不多,本堂课应设置成入门课而不是复习课。课堂应着眼于让学生认识定语从句,了解定语从句和先行词的修饰关系,基本掌握关系代词“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的用法特征,并通过语境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简单模仿。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掌握定语从句的知识,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切不可一步登天,把高中定语从句所有知识在这一堂入门课灌输给学生。

3.优化教学方法

语法课并不代表教师对大量语法规则的罗列和口述,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死记硬背。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而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积极的思考、调查、讨论,研究、合作和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法,把语法用于实践交流中。因此,本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中去实施课堂活动:

1)猜谜游戏:教师预先准备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用定语从句描述,让学生来说出物品名称。

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提供多种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情景扮演中要尽量使用定语从句。

3)做统计调查: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组员用定语从句来描述自己喜欢的衣服类型。组长进行记录并向班级汇报。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尽量提供丰富的定语从句,让定语从句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感兴趣的氛围中,让情景带动概念,以交际运用代替枯燥的听和记,让课堂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进行,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师生共同智慧在合作中碰撞出火花。

4.注重教学过程的衔接

教学过程的铺展一般要求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信息到识别,再到应用。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求活动前后相关,前面的环节应该能够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做铺垫。为此,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不妨调整为:

Step 1: 教师从已学课文中或身边事引用实例,引出定语从句的概念及先行词的称谓。(这步做法主要是由已知知识转换到新的知识)

Step 2: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例句中找出定语从句和先行词,并归纳定出语从句和先行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和位置特征。(通过学生自我观察,从形式和概念上学会判断定语从句。)

Step 3: 学生找出例句的关系代词,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清各关系代词在语境中的具体指代,和指代时的用法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最终找出定语从句各关系代词的用法区别,体验定语从句的修饰功能。)

Step 4: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如游戏、对话、访谈、表演等形式,通过听、看、读、转述等途径来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

Step 5: 学生通过上述环节,通过观察、思考,小结出个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可充当的成分。(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Step 6: 学生练习一些典型题目,巩固本堂课的定语从句知识。

Step 7: 课后作业:用5-6个定语从句来描写身边的一些人或物。

四、结束语

高中英语语法课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情景中,以听、说、读、写等多种维度去探索语法规律,运用语法规则,内化语法知识,最后能得体地综合运用语言,为今后的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基础。唯有这样,语法课的有效性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12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大量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13

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定了《雷雨》作为自己讲课的篇目。《雷雨》是经典话剧,也讲过三遍,感觉比较熟悉。但是就是这种熟悉,这种经典,给自己讲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大家都讲过,如果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这个课就让人感觉很一般,创新难度很大;二是这部话剧潜台词太丰富,没有一定的阅历,有些地方读得不透彻,难以解读到位;三是篇幅长,可讲的点太多,很难梳理出一条非常清晰的带点创新意味的思路。所以,这次备课让我感觉难度很大。

教案写了三次,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次定在赏析语言,分析形象上,感觉太传统,毫无新意,被推翻;第二次从情节设计、场景选择等角度来解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觉为了创新而丢掉了话剧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从场景选择的匠心处来分析,有新意,品读语言感受形象,又体现了话剧的特点,二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终的教案。而这时已经是周三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熟悉稿子的时间很短,好在没有因为这个乱了阵脚,认真准备,认真参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这次备课、讲课的过程虽然让人饱受煎熬,但让我收获很大。

一是从选课的角度来说,越是经典,越难讲,越是讲课的点多,越难讲,从选课上我有了一点经验。

以前讲《湘夫人》时,也没选课的经验,就感觉这首诗歌讲的故事很感人,就选了。没想到正是这个大家都避开的篇目,让我开垦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读出了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这是我的成功之处。所以,选课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能将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样新的口味,那技艺就高一筹了。

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可能是当班主任当的吧,现在总害怕学生没有听清要求,于是会反复言说,这样不仅使得自己的语言听起来不简练,还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思维。以后上课,要求在前,说过了之后就不再讲话,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再来回答。语文课堂的语言应力求优美、有文采,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一点也是今后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读的书少,见到的优秀课例不多。

这次讲课前我翻阅了语文的很多杂志,特别是《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感觉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动人心,在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热爱语文的人在这片田地里默默耕耘,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虽然平时的工作很累,也有诸多抱怨,我相信语文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这上面的优秀课例也很多,如果我们平时多加参考,多思多想,我们的观念不仅会得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有很大的改进。

第四是外出讲课的经验不多,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少。

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上,还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课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预期讲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虽然还有种种的不足,但不管怎样,每一个比赛的环节我都认真准备了,虽历经磨难,但收获颇丰。这就是这一次参赛的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教训。

高中月考语文反思 篇14

从事英语教学五年, 笔者接触两种不同新教材----人教版和人教新课标.虽然执教时间不长,却颇有感触.特别是九月份开始接触人教新课标这本教材,深深感觉到教学永远是形影不离的.高中英语教学给我的印象是: 与时俱进;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步步为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是渔夫,授学生与渔.

作为授渔者,要了解授渔的渔具.教师首先必学对新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对其指导精神了如指掌.在笔者眼里,新教材本着”以人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话题与时俱进,语言地道自然;;教学理念先进,倡导体验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编排体系合理;设计图文并茂,留给创造空间;单元生词大幅增加,语法进度大步加快.

作为教授者,要了解授渔的对象.笔者执教于一所县城中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往往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英语基础薄弱,底子差,深受”语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只关注语法和单词用法, 听力口语零阶段. 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见识少而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考试会做题.总之,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方法且自尊心特强.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尝试:

一. 教学过程中, 注重常规教学中求创新,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开始,我们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等了解学生的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开学后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尽量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加强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二. 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不玩花架子

1.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记的习惯(2)读的习惯(3)写的习惯

2. 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ke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贯彻交际性原则也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⑴.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堂我说:“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 / it’s fine today, isn’t? / how are you today?”星期一上课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at the weekend?”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⑵.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 report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⑶.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⑷.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如:办英语小报,举行英语晚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要求学生人人尽量有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4. 认真抓好英语早读:外语教师下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做法,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强,信心也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了.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对教材的使用存在有不少困惑:

1.生词量大,学生难以掌握. 新课标要求的词汇量: 修完1-5本必修课本, 词汇量为2400-2500个,达到七级要求; 达到八级要求, 即修完1-8本教材, 词汇量要求为3300个; 九级要求的词汇量是4500个. 鉴于这样的安排,每个单元的词汇基本是在50-60之间。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难度颇大。

2.听力材料多而长,设题较难不便使用。新教材每个单元中的听力内容比较多,连同练习册中的至少有三个听力材料与练习,尽管所选材料都与本单元话题密切相关,但是总体难度都很大。我们曾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按照要求给学生听第六页的短文,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练习,结果学生普遍没听明白,不但浪费了一节课,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book部分包括有利于巩固或进一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和活动,容量几乎和主教材相当。有的教师惟恐不周,为了赶进度,只好加班加点,走马观花过一遍。有的教师以课时有限、学生消化不了为由放弃workbook。只有少数教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练习册的内容。

4.教学内容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进入高中,对新学期的生活充满期待,对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无论是重点班还是普通班,刚开始都是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可是一两个星期的教学过后,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开始逐渐走下坡路,究其原因:1、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应接不暇;2、课堂所学的内容似乎和考试脱节,试题不会做,没有成功感;3、学生本身意志力薄弱,碰到困难极易退缩.

对新教材的使用的反思与实践:

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 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 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教材的使用主要作了相应调整:

1)删减难度教大的内容主要是listening, speaking, 以及练习册中的project 等等; project因为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甚至需要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这对于农村寄宿制的学校,很难做到。而listening and speaking 则是鉴于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大部分根本无法开展。于是选用英语辅导报上的听力材料或者英语歌曲等代替,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另外关于写作,因为每个单元写作任务比较多,也只能是有所筛选着用或者不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常见的句型背诵以及课文精彩段落背诵。

2)调整教学顺序每个单元的教学我们一般需要7个课时,通常是:warming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