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精选16篇)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

一、朗读感悟学习方法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精选16篇)

这篇文章是一首诗歌,每一小节的结构相似。我以第一小节为处理重点,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抓重点词的方法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在学生充分的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本小节阅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学习方法自主的学习文本。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教师努力体现教扶放的教学过程,第二小节,教师让学生利用第一小节的学生方法扶着去学。第三、四小节教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自学。

二、朗读感悟写作方法

由于本篇诗歌,每小节的结构相似。在两小节学习之后,通过朗读,老师让学生进一步的进行感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写作方法。诗的第一行写的是:我希望有一只马良的神笔;第二行是:要给谁画;第三行写的是:画什么;后几行写的是:美好的愿望。在孩子准确的观察出写作方法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其实是在记一记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仿写做好铺垫。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第二次观察押韵,诗歌正因为押韵才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诗歌的又一特点,也是创作小诗时尽量做到的。

三、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这种整合的意识体现在基于文本的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中,也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仿写。模仿在课程标准解读中这样说:“模仿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他物)的行为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当然学习作文也离不开仿写。学生在优秀文本的激发下,吸收营养,天长日久学会写作。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2

这篇课文是北京课改版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的儿童诗。全诗分为四个小节,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开头,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残疾人、小鸟、小树发自内心的关爱,展现了美好的心灵和纯真的爱心。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题出:努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除此之外教师充分的把课外的资源与课内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了拓展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并且有目的的进行了阅读。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教师的应变能力还不够强,课上不能及时的把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既想进行拓展阅读又想进行写作。俗话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学生一课一得即可。在以后的教学之中教师要敢于取舍,大胆的进行改革。还要多学、多思、多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3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针对文本语言及结构方面的特点,结合诗歌教学及阅读教学的规律,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本”,将教学目标确定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悟写、读后仿写,根据兴趣积累这样三条,旨在扎实地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针对文本每个小节结构相似的特点,我以第一小节为处理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与学生一起展开“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关注读法的引领(如,对“再也不会”的理解;再如,对比有了一双好腿前后的变化反差等,进入角色,体会心情),关注学法的提升,同时也渗透写法的总结。 在教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法,体现扶放结合。但一节课下来还是感觉有好多的不足。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4

本文讲述的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有趣,结局也是大快人心,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及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学习运用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受到教育。而作者在叙述这一重点、难点时,是通过西门豹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惩治官绅们的言行来突出的。因此,教学《西门豹》时,我紧紧抓住“三惩”,并有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长文短教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研究重点,引导学生读一读来深入理解,体会西门豹办法的巧妙。从而感悟到西门豹在破除迷信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机智。其次本文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5

揭示课题后,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课文题目中双引号的作用,自然的对今天所学课题的产生疑惑:“闪光的金子指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读课文,尝试着自己解决“为什么加双引号”的问题。学生们通过联系前面几篇课文和本篇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一颗心。我又问孩子们:“那徐虎到底有一颗怎样的心呢?为什么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带着思考学习课文。通过自学讨论,他们知道了徐虎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有一颗无私的心。

教学第一节时,我抓住“普通”一词,引导学生思考:“徐虎为何普通?他真的普通吗?”。引导学生从他的职业,从插图中他的样子等方面来理解,他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一个普通的人能一直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普通。徐虎的普通在于他的职业,可他的不普通之处在于他的一颗心,为民服务的心。从徐虎所做的一系列小事中,引导感悟“这个普通的人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伟大的像金子一般的心”。这时再将第一节与第五节中的“普通”与“闪光的金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展开教学。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6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大家说得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在座的听课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7

大班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在本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语言表达,形体表演或绘画的机会,孩子兴趣十分浓厚,表现欲极强。

在幼儿分散、自由选择表现方式展示梦想时,一大半孩子倾向绘画,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只留下12个孩子表演,此时我有些紧张,因为十几个人表演的时间远不能与幼儿绘画的的时间相等同。于是我灵机一动,在幼儿表演的同时,插入了一些游戏,如表演警察时插入了“汽车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表演教师时,我增加了说反义词的游戏,这样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因此,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从活动效果来看,孩子们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的每一幕,每一个镜头,都演绎的淋漓尽致,甚是有趣,整个活动给了老师和其他孩子很多惊喜。

最后,虽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在对梦想的表达方式上还过于拘谨,不够丰富。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8

《北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面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共由《识字二》《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这几篇课文组成。全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来进行选材编排的。其内容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教参》要求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选定课文后,我就在想,北京虽然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其实它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模糊的。而本组课文又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国的美。

于是我在执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学生收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学生搜集北京的历史资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有大致了解;接着我要学生搜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丽”的地方;最后我按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学生收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优美公园”“高楼大厦”等,让学生把对“北京”的认识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聚焦”,抓住重点对北京的美通过“窥一斑见全豹”的形式呈现出来。结果学生兴趣昂然,每个孩子都通过电脑、摘抄、剪贴等多种途径认识、了解了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9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语)。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麻雀》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从找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的特点,到发现老麻雀救小麻雀时的矛盾的表现,再到体会“一种强大的力量”。整个过程,老师仅仅起到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0

这个童话表达的是:在为他人的劳作中体会人生的快乐。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乐学,从而明白了做事情要多动脑子,掌握了风的好处和坏处。回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学环节中有令人满意之处。下面是我对这一课教学的点滴反思。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谜语引入本课:花儿见它点头,禾苗见它弯腰,白云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地阅读课文。

2、请学生通读课文,提出在阅读时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出了好多,如“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无影无踪、责怪、号子”。有些词语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如:“断断续续、船帆、责怪、无影无踪”,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如:“号子、纤夫”。经教师一讲解,学生记忆就非常深刻了。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1

《赤壁赋》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2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施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顺势理解课文相关的词语的含义,如小心、充足的教学。在学习课文后利用秋天到了,谁要干什么,秋姑娘让他们怎么样,这种句式让学生说话练习,一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同时又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练习。在课闭又指导学生用书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进行说话练习,再次对学生语言运用进行练习。这样的语言练习课堂因该是厚实的。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有限,反思整个课堂教学也的确存在很大的遗憾,学生读书的感情应该再上升一个层次,设计了配乐朗读可是时间有限了。语言练习设计到了,确实应该练习面再广一些,效果应该再扎实一点。在词语教学中设计环节不够精炼效果不尽明显,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后面学生感情的朗读和语言练习的时间没有了于是练习不够到位,的确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3

在过去讲《老王》这类文章,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叙述,学生则一味到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我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

学生们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早已见惯不怪了,可是通过曹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重新带进写作的天地,学习了把琐碎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仿照《老王》写写我《老曹》,顺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4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5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00年?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反思总结 篇16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课上我先引出“老人喂鸟图”、“海鸥送别图”两画面。然后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如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我相机进行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再如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教师小结: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