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折扣》反思(精选24篇)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

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 你是怎样想的?⑶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六年级《折扣》反思(精选24篇)

这几个问题之间较好地顺承了学生的认知,使之沟通了折率与原价(单位“1”)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通过自学具备了自身解答的认识基础后,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p97例4的问题。如: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少花了多少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 ‘ 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 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2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 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⑶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 降价的钱数不同.)

这几个问题之间较好地顺承了学生的认知,使折率与原价(单位“1”)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具备了自主解答的认识基础上,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p97例4的问题.如: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少花了多少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 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 ‘ 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 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3

1、以逛商场为整节课的主线,脉络清晰,不会给学生和听课者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例题的设计,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2、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率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不足之处:

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4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细读课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5

在上六年级的《太阳系》这一课时,我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甚至有个别孩子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就对我说这单元估计不用怎么学就能全知道。但我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太阳系的幻灯片,一个个星球都在上面,但都有一个个括号。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认识各个美丽的星球的同时去了解距太阳从近到远的行星位置排列。从一个个星球的名称从学生口中说出来,再借着部分已有孩子的认知层次,我再略补充一些。孩子们对于太阳系中的行星起了很大的兴趣,尤其像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像天王星在自转时是滚着前进等。在这样的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层次,加上教师的引导性话语,大部分学生对于认识太阳系这部分知识学得更扎实,有效。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6

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我是以“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四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我首先考虑到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交流、比较、回报等知识建构的过程,来感知富庶的产生。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

不足:

1、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富庶的产生是为了表示更方便。

2、没有为以后学习数轴进行有效的渗透。

改进:

1、在让学生体会负数的产生及温度计中的负数时,还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负数的产生是为了更方便于表示,人为产生的一种数。

2、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7

《分数混合运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分数乘法、除法计算的知识经验。在本节课上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充分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式。并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复习导入,巧迁移。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旨在勾起孩子们

对整数混合运算的回忆,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我又让孩子们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孩子们动手画线段图的能力比较差,想通过这个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线段图描述题意并能列式计算。在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之前,我先让学生要看清图读懂图意,会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列式计算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自主探究,重过程。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题意。在探究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种解答方法。学生能够根据线段图,基本说清楚每一种解答方法的算理。这里面也有一个小插曲,本来在备课中曾经想到学生可能会想到12×(1/3 × 3/4)这种方法,但经过试讲和再三考虑,我决定回避这种方法。因为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刚刚接触分数混合运算,在本节课中他们不仅要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要分析理解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下子要同时面对两大难点,特别是中差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针对以上学情,我决定本节课暂时忽略这种方法,等下节课再进行拓展练习。可是,在课堂上还是有学生提出了这种方法,在说算理的时候表述不够清楚,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理解,让学生利用线段图层层理解 1/3 ×3/4 = ,就是求航模小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已知气象小组是12人,那么求航模小组的人数就是用12×(1/3 × 3/4)。

三、分层练习,促提高。

在练习习题的设计上,我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本环节中,注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从基础习题看图列算式开始,进一步考查孩子们的识图能力。接着再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明确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然后出示孩子们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判断改错,旨在让学生通过这组练习,能够提醒自己在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备选题,便于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让孩子们能够继续思考探究。很可惜的是,在课堂上,由于前一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造成了本环节中的后两题没有完成。细想下来,觉得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教师语言还欠精炼,学生的识图、画图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当然,这都要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磨练自己,牢记自己的缺点,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困难,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我一共进行了三次试教。第一次试教,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首先尝试画线段图理解分析题意,但发现孩子们的作图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画图。第二次试教,我汲取了上节课的教训,考虑到孩子们作图能力差的现状,在指导学生进行例题学习时,就显得有些小心翼翼了。引导学生逐句理解题意,画线段图,虽然最后整个教学比较流畅,但总觉得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不够。第三次试教,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将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复习题的设计到探究活动的引导再到巩固练习的习题编排,我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以线段图为主线,复习题设计中,安排了看线段图列式计算的习题,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知探究活动中,更是鼓励学生能够画线段图理解分析题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巩固练习中,更是和前两个环节相呼应,让学生学会看稍复杂的线段图列式计算,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对比几次试教,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学情,立足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习惯等等。在备课环节,要处处以生为本,设计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2、锤炼教学语言,提升教学能力。几次试教,发现自己对学生的引导过于“啰嗦”,教学语言不够简洁。这也是自己不放心学生,害怕学生学习出错的表现。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参与、积极探究、畅所欲言,这样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8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9

我出示一张冥王星图片,让学生们说一说什么时候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的资格,他们纷纷举起了手,因为这也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钱老师讲解过的,当然很多孩子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很丰富的。紧接着,老师介绍了冥王星为何改为了“矮行星”。这对于六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本堂课在学生原有的对太阳系的认知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对学生新知识的吸引还是起了相当好的推动作用.能通过幻灯片的出示,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感兴趣一些.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但这个建模实验在实施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是需要改进的。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0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形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校园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为了给学校的百年纪念石碑起个悦耳的名称。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1

反思一: 《我们的新学校》

本课主要探讨我们的新学校,引导学生了解新学校,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这堂课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好表现自己。他们进入中学,有太多的好奇和向往,什么事都想探索和了解。所以在本课设计上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让学生融入到讨论中去。

反思二:《生活的新起点》

这节课设计了学生课前对课外活动的探索活动,但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效果不是很好。在团知识竞赛活动中,对于积极参与和答对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反思三: 《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

本课的导入很引人入胜。小水滴故事形象生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小水珠和海洋的比喻,启发学生对个人和集体关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初步体验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集体的。

本节课通过学生讲述发生在班集体中的故事,既能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又能使学生在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班集体会因个人才能的发挥而更加精彩,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平时自己观察,乐于向班级、为他人做奉献的同学学习,乐于成为班级的主人。

反思四:《纪律是集体生活的保证》

利用学生的照片作为新课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无处不在的道理,懂得纪律规范着我们的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的正常生活次序,纪律的维持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调查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并加以讨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有利于规范学生的纪律。

反思五:《集体生活需要合作》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很多带有合作意义的学生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合作,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反思六:《创造良好的班集体》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参与讨论,为班集体建设出谋划策,六年级的学生,要面临一个融入新集体、结交新朋友、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本课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目的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增强对集体的热爱之情,自觉为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尽心尽力。

反思七:《我的班规我做主》

班规如果只是由老师制定,学生被动接受,必然使学生反感。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探索合作去体验和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为班级制定班规出主意,必然事半功倍。

反思八:上好思品课需要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二课《融入集体 学会合作中》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班级生活中的“自私自利”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融入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反思九:上好思品课需要突出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反思十: 上好思品课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做到“注重与学生生活性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劳动、进行体育项目比赛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2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蟋蟀的图片)谁认识这个小家伙?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为农村的小孩对蟋蟀大概了解一些,已不足为奇,尤其夏天到来时到处可见,同学们纷纷举手竞相猜测回答,为学 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解释“暴雨”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当中我们经历过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讲课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同学们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的情景,于是联想的遇到这样的雨蟋蟀的住宅也会马上变干的,接着追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势,是朝着阳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这个词,有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很好,为了全体同学都能理解我特意准备了两张图片示意学生观看,这样更直观。由此一步一步学生联想到小蟋蟀的聪明,仔细,有头脑。联想到作者是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发现的这青草丛中隐蔽的隧道。

3、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4、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于都问题,多元化的朗读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文中我,亲自用板画演示的住宅的样子,但是可惜的是,没有让学生亲身去体会一下,还有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上多下功夫!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而我这点还不能够应对自如,总之还是有一些小紧张,希望在更多的平台得以锻炼,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感谢教育组组织这样的活动,活动中我们锻炼着,成长着;感谢各位校长、主任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全程陪伴认真评价;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的朋友们、同学们,真心谢谢!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家的智慧和自己虚心的态度。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3

一、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4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又可以锻炼读书能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5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活动导学”的课题实验的赛课,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按照“活动单”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这节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单:1、复习检查生字词、多音字,课文段落等。2、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3、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拓展:介绍珍稀动物,写好广告用语匆匆完成。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这一节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参与到小组活动,我就觉得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6

上课之前我表演小魔术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让学生回顾任何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进而在本课堂的导入中,我故意让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提到高处和沿着斜面运到高上,结合该名女生的体会,学生们直观形象地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出课题:斜面。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斜面应该是有省力的作用。学生们的思考,猜测,质疑,正是本堂课行进的基础,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斜面”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进而设计展开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本课的两组实验设计,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比较容易就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进行“斜面的作用”实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动手能力的制约、时间的制约等,常常导致实验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不能达到人人参与,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实验变得更为科学、实用、有效?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自己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自制教具,能让学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来直观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实验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于是我想到用门铰链将两块桐木板结合在一起,通过桐木板的角度变化,让学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学生可以通过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在斜面上测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导致的力的变化,简单明了、直观形象。学生使用自制教具,每个人只需简单的操作过程就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力的影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自制教具,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以一小组4名学生为单位,每个学生通过本教具所花费的实验时间大约为3分钟,整个小组的实验时间大为节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同时满足了人人动手参与、人人有收获的教学目的。

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实验后,对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将全班的实验数据利用不同颜色制成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学生对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一目了然,直观地认识到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顺着这股“东风”,再让学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得出结论,通过先小组观察螺丝钉的实物,认识“螺纹”的构造,再观看教师准备的“自制螺丝钉”,通过观察和把玩“自制螺丝钉”,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认识到斜面的变形。在此基础上认识盘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变得更为方便。

本堂课我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材料准备,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才会深刻认识到斜面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正所谓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他们不但对“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会更为浓厚,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也会更加关注。

回顾本堂课,我觉得自己在材料准备、课程整合、课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在指导学生探究方面,还没有完全放开,虽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识,但总是担心学生在设计和操作的时候不够规范,不够科学严谨,有的时候没有放心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指导地过于细致繁琐,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7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本学期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较为成功的是抓着要点重点来发挥学生的思维与综合应用。例如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学完后,给出已知条件:“六(1)班男生23人,女生10人”。提出编题比赛,比一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

学生通过编题比赛,发现一个简单的条件,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50多个问题,从编题中,学生把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都在题中体现,明白了一些在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而编的分数应用题改成比的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不但数量上多了两倍,又把分数应用题,比的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进行对比,加深了对它们联系的理解。

这种教学思路,我在五年级讲长方体与正方体时也用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自己量出长、宽、高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解决了五、六年级数学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

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的 能力差。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8

这是一篇新课文,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但是结构却很简单。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由于生字比较多,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和老师领读相结合的方式。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举两得。其中有一个生字“叉”的读音比较难决定。通过查字典,我确定它读为第三声。

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条理比较清楚。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加上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得还不错。

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我还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课文本身对要介绍的对象说得就比较详细,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学习课文,并能够从中体会一些说明的方法。“全优课堂”的模式就比较适合这一类型的课文,值得试一试。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19

这一节失败的课让我反思了很多,除了总结和练习,还找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均待提高。

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2.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 。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20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

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校园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为了给学校的百年纪念石碑起个悦耳的名称。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21

(1)培优。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基础知识掌握得已经比较扎实,再加上复习阶段的枯燥乏味,往往会使这部分学生停滞不前,所以经常提供给他们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可以适当地扩大词汇量、习惯用语,以不断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2)促中。这一部分学生属于中间地段,可上可下,所以不容忽视。在复习阶段,特别是课堂上,我会特别注意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多发言,使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励他们不断往前冲。

(3)补差。在这最后的复习期间,教师们最“牵挂”的还是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成绩一般处于及格的边缘地带,甚至从未及格过。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学生顺利“过河”呢?我打算这样做:首先,要对他们降低要求,对基本的单词、词组进行“灌输”,对其他学生,只要是书上出现过的单词,无论几会要求,均做四会考核,但对这些学生,教材上要求四会的单词才让他们必须掌握,其他的只要知其意便可。接着,鼓励学生要大声读课文,与家长密切配合,以便督促。

这是我对毕业班英语教学的一些想法。非常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与大家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2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结合例4、5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出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让学生具体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索、迁移类推”的方法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练习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展数学思维,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中括号小括号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自主合作—交流探索—迁移类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

(一)、温故互查:

1、 出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归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2、目标引领: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2)、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问题导学: 对例4、5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归纳顺序。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完成后反馈交流,并进行板演,教师适时点拨。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知识内化。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通过做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性练习:完成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

(四)、课堂检测:

1、计算:

2、解决问题:

(五)、总结质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二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本堂课虽是应用题形式的例题,但实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课,因而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23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六年级《折扣》反思 篇24

语文课不是单纯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落实生命教育呢?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决定抓住语文课的本质,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并像“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般毫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将学科德育落到实处。

因此,教学《床头上的标签》整堂课,我设计了培养学生静心读书、仔细思考和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加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提炼,使之变成自己的知识与他人交流)、对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本课时,我将阅读的过程真正教给学生,如:预习内容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这两个板快的设计,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预习开始就与文本产生直接对话,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在自主合作与交流中得到了解决,老师起到了组织和理顺的作用。另外,还抓住细节描写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节课,文章的写作方法却没来得及让学生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