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反思总结(精选14篇)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1

(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赤壁赋反思总结(精选14篇)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2

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准备了四个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终于上完了,在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3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当下课铃响了以后仍然还想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满意,学生对某些诗句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看来这节课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4

为了分散这一教学难点,我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教学的:

第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第二,仿写第二节诗,想象太阳在别国的活动,通过仿写能更进一步感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欣欣向荣景象,领会到只有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各国的小朋友才会有这样的快乐。有的同学写道“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阳光布满大地,她把温暖送到人间;她把美丽的火烧云给我们欣赏,看着我们兴奋地叫好……”也有的这样写“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小草上洒,她把庄稼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去上学,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5

在课堂上,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还比较大,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6

感谢工作室给我执教班会课公开课的机会,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上班会课的公开课。感谢翟老师、许昌满老师、张慧(心理学)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设计课的时候,我想呈现给大家的班会课是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生的真实想法的课堂,是能触动内心的课。上完后,我觉得基本上达成了我最初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我希望班会课能融入更多科学、理性的要素,但又要触动学生的内心,而不是表演式的喊口号、表决心。这堂课的实践本身是我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每一个设计都有明确的教育意义,也不是为了活跃气氛,只希望课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领他做最好的自己。

听专家、同行评课时,真的收获很多,翟老师建议在行动宣言中“尽管我……,但是我……,”但是可以用同学给你写的闪光点,这样课前后就显得更加紧密,我觉得这个建议真得很棒!时间分配上,下次可以适当缩短分享闪光点的时间,增加行动宣言的交流时间,行动宣言是升华部分能体现得更充分些!

真的很喜欢团队研修的方式,因为讨论后会才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课还有很多不足,但借用爱因斯坦的话,“我不会气馁,因为每排除一次错误的尝试,我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我在朝着更好地自己迈进!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7

教完之后,待我再去查看资料时,再看丁教授的论证,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我认为《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的范畴在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讲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是儒家的入世态度。而丁教授所讲的“格物致知”则是在科学范畴,是显微镜下的科学世界,两个范畴的理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厚此薄彼呢?我庆幸自己上课时没有照本宣科,不然可能就会误导学生了。

2、丁教授还举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认为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他认为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的生长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而不应该袖手旁观。但我想,这是哲学家和科学家探讨世界的不同角度,他们的着重点不一样,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相同,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孤陋寡闻若我,也知道郑板桥就创作了许多竹诗竹画,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一首借物咏志诗,在中国文人的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以我看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会达到“物中有我,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才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的诗句。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哲学文学给人类带来思想和生命的色彩,孰优孰劣真的不能妄下断语。

3、最后,丁教授还把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归咎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归咎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可能有些道理吧,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归咎于考试制度,它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时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然,我还是非常赞同丁教授提出的“要让实践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有国外学习研究经历的人对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弱有更深的感受,有更强的急迫感。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8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册的《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邓小平、毛泽东”等名人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

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

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哪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9

《玩出了名堂》这篇文章讲得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并在工作之余消遣磨镜片,做成放大镜,突发奇想发明了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这个有趣的故事,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他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官场,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启发学生在玩中也要细心留心观察。

我讲这节课时,是由学生对于玩有什么看法讨论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进而引出列文虎克的玩的例子,让学生进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镜中,模仿他的玩,边玩边体会在玩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学习列文虎克什么。最后体会列文虎克的发明是多么了不起,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也应该怎么样。在写作时要注意引号的使用。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10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贯彻、分析、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感受知识的自然形成,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学理念。纵观本节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由贴近学生甚或的拍照场景引入自然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是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好久在我们的身边。

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课的开始,让学生利用材料国旗的长60CM,宽40CM,在联系本上画出国旗的平面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带者问题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的比例尺的概念,通过自身体验得出来比例尺的过程就是化简比的过程,从中学会。

三、让学生自己去找喜欢的物品,再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动手动闹的机会学习兴趣更浓了,同时由于是自己喜欢的,所以解题的积极更高,初步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11

《夏感》这一课,与我以前所教的写景的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还加上自己经验的缺乏,所以在备课时自己多下了点功夫,并且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总算是有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创造。

一、用了一个新颖的导入方式。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课文的思路,发现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可以借助前面的几个自然段来得到更深的理解。所以我觉得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导入,按照从后往前的方式来探讨文章的主旨会非常的新颖。

二、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

当在探究一个问题时学生回到不出来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读哪一自然段,读了之后再思考,实在还不行的话,就提示提示,尽量的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吸取了‘以前公开课上学生答不出来我给的问题时,因为着急就把答案说出来 ’的教训,注重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

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对课文分析不够详细。

在感知课文内容这一块。例如: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何特点?只是让学生找出了这一特点,而没有进一步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对“2、文中写了哪些自然景象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这一问题也没有仔细分析夏天到来时景物的变化。

二、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这一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完成。

因为时间的原因语言赏析这一部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品味语言的优美,只是提出了两个让学生分析了一下,而没有给学生一些时间把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这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在这里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机械重复学生的话。仅仅是重复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三、不能以四人为一小组的方式来讨论,这样有局限性,应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四、课件上的字有点小,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见了,这个以后会注意点。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出,希望通过以后的努力以及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12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

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13

《华北明珠白洋淀》是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文字优美,如诗如画,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上,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白洋淀的美。

在初步感知课文前,我们一起诵读上册《水乡歌》让学生再次领略水乡秀美迷人的风光,感受水乡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样的感情积淀下,我通过范读课文,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为学生快速全面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内检查读等方式,使学生快速地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并达到正确、流利。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或查阅资料,或文段配画,或提出问题,探究讨论等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回答,不管它们是否符合常理,是否与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是否影响了教学进程,我都及时给予评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并用多中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有滋有味。

在交流“觉得荷叶很多”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是从哪些词句知道的,学生站起来回答,因为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的。我说:“他是用书上的句子回答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随后我找了陈文超,他说:“因为他们是挤在一起的,所以就多了”。我看着学生们只是在这些答案中反复徘徊,于是,我换了一种形式问,“挨挨挤挤的荷叶是什么样的?”郭静洁说:“荷叶都挨在一起了,一点缝儿都没有。”张安琪站起来说:“甚至,一片都搭在另一片上面了。”“说的真好,这么多,这么美的荷叶,谁想读一读。”这样,读起来,学生就入情入境了。

课后我又给学生推荐了孙犁的《白洋淀》让学生进行阅读,使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赤壁赋反思总结 篇14

一、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些浅显的再认识: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学生们学过的写景的文章不少,但是从来没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来形容景色的美丽。课后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篇课文的题目,感觉我这节课的导语设计的太平淡了。没有最大化的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在作者看来一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一切意念遍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了一个字——野。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引导下,去体会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设计的意图:创设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共同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贴近生活,让教材“活化”是学生所需。天性爱玩的孩子们上课伊始就畅谈游山玩水的感受,情绪必然高涨。接下来的美图欣赏给了她们更为新鲜直观的刺激,对资料的归纳也是理性的提升。这样引出课文水到渠成。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学时,从全文的角度设计问题,如:课文写了索溪峪哪几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引导学生从布局谋篇的角度去考虑,了解课文的组织结构,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然后找出作者介绍了索溪峪山哪几方面的美。然后用师生对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在读文之后,适时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图片,美图的欣赏给了学生更为新鲜直观的刺激,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课后自我反思时发现,这部分内容处理的还是太粗糙了,还可以再细致一些。例如:可以把图片的赏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内容分别出示,品读完“惊险的美”这部分内容,立即出示图片欣赏,然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读表现出索溪峪的山惊险的美。这样安排更细致,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