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1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也是个激励者。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教学中,我有过“这个小红军真是可怜啊!”“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小红军的满不在乎!”等激励性形象化的评价,因此调动起来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想、议、读”的教学过程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领悟。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2

通过教学《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我感受颇多。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在忍受饥饿和疲惫,因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最后牺牲的故事。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坚强勇敢,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情感。

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落实语文教学三个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创设情景

教学伊始,我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看红军过草地的视频,感受一下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学习兴趣和形成独到见解。

(2)指知名朗读课文2、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疲惫”一词,让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中去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3)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学生自主发现,“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练读,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红军。当对小红军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小红军的可怜来,在读中升华对小红军的怜惜之情。

三、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

我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了小红军的倔强。任何人见了小红军的举动都会认为小红军精神好、体力足、干粮多,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了。体会“终于” 一词,从“终于”可以感受到小红军和陈庚相互关心,各各舍己为人。

本文的细节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小红军的精神品质:外貌描写从小红军的处境危险衬托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对话描写从人物的良苦用心体现人物的高尚品质;陈庚同志上马后的心理活动,类比出小红军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动最深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问。

随着学生的朗读和发问,他们的思维、想象、朗读、表达等能力均已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个体差异,而且也教给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实在是阅读教学中的金钥匙。但是教学上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师生互动不到位;教师感情没有充分表达出来,显得有点平淡。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3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在忍受饥饿和疲惫,因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最后牺牲的故事。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坚强勇敢,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情感。我在学生阅读课外相关材料及初读课文之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随后又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在充分体会到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都极度饥饿、虚弱、疲惫后,我引导学生对“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这句话进行思考:这句话可以换个说法吗?其中“终于”能否舍去?从哪里看出“说服”与“被说服”都是那么不容易,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了阅读、归纳、讨论、想象。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重点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陈赓全明白了什么?)进一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学生们从陈赓“要求”小红军骑上马,到“命令”小红军骑一段,再到跟小红军“商量”一起走,最后到无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动”,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给小红军,感悟到了陈赓对小红军的关怀和爱护;从小红军倔强地拒绝,说自己“体力强”、“等同伴”、“干粮多”,感受到小红军对首长的爱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围绕一个“终于”的探究,学生在品读陈赓与小红军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精神所感动。“陈赓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兄弟”这一难点也巧妙地解决了。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4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在忍受饥饿和疲惫,因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最后牺牲的故事。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坚强勇敢,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情感。我在学生阅读课外相关材料及初读课文之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随后又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在充分体会到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都极度饥饿、虚弱、疲惫后,我引导学生对“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这句话进行思考:这句话可以换个说法吗?其中“终于”能否舍去?从哪里看出“说服”与“被说服”都是那么不容易,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了阅读、归纳、讨论、想象。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重点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陈赓全明白了什么?)进一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学生们从陈赓“要求”小红军骑上马,到“命令”小红军骑一段,再到跟小红军“商量”一起走,最后到无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动”,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给小红军,感悟到了陈赓对小红军的关怀和爱护;从小红军倔强地拒绝,说自己“体力强”、“等同伴”、“干粮多”,感受到小红军对首长的爱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围绕一个“终于”的探究,学生在品读陈赓与小红军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精神所感动。“陈赓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兄弟”这一难点也巧妙地解决了。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5

上完比赛课《劝学》,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 关于备课

拿到比赛课题、赛课的要求,心里挺紧张的,长年在高三,上的都是专题复习课,感觉自己已经不懂得如何上课文,如何上好一节课。非常幸运的是,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教研室主任邢老师给我指点迷津,教会我从宏观上去把握一篇课文,告诉我如何指导学生学一篇课文。

劝学是必修二的课文,在备课之初,我没有借用参考书,自己以学生的身份读了三遍课文。第一遍读感知课文,把课文里难读的音、难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再读第二遍疏通文意,调动以往的积累,思考能否通过知识迁移解决费解的字词句;在解决疑难字句之后再读第三遍,对整篇文章做出评价。根据赛课要求1课时,结合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确定课堂目标和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如果根据传统课堂的讲法,1节课只能完成疏通课文的目标,没有办法对课文的重难点——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透彻的讲解分析。在反复的思考之下,决定不走传统课堂字字落实路线,而是通过运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提前预习,在课堂上解决比较难懂又没有注释的个别字词句即可。所以最后定下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文言重点字词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设想的时间分配是,10分钟对课文进行梳理,20分钟对比喻论证进行分析,10分钟留给学生背诵。

二、 关于课堂

在导入环节,一开始处于紧张状态,抛出问题“你们家长是如何劝你们学习的?”没有给学习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慌忙找两个学生作答就草草总结,没有达到导入的预期激趣效果。

课文梳理环节,我挑选了文中难懂的四个句子分析。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给学生总结了在疏通文言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的四种方法:①看字形②看注释③联系以往知识进行积累④迁移成语。在这个环节进行的知识迁移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的,所以师生配合还算不错,有点小瑕疵是没有让学生动笔做笔记。

课文分析环节,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精学第二段的比喻论证,看看荀子都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深刻的道理,学生再根据指导方法自学三四段,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全文的比喻论证。

预期设想是,因为课前预习,学生都能把第二段的五个比喻论证找出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老师告诉学生荀子就是运用了这几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进而证明学习的重要性。精讲完第二段,要求学生从三四段中任找一两个比喻论证的例子,说说它们是从哪方面论述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失误。因为害怕时间不够,语速过快,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探讨的时间,就急着总结归纳,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学生就一直被牵着走,没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仓促作结。

背诵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好背诵的方法进行背诵。具体做法是在先在幻灯片上提示第二段落每一句的开头和结尾的字,让学生面对大屏幕第一次背诵,卡壳的地方再对照课文;第二次背诵时提示再精简,只提醒开头一个字;第三次背诵没有提醒,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出来。这个环节学生状态都不错,都能按照指导方法背诵,主动起来背诵的学生完整背诵了第二段。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6

上完《桃花心木》这一课,对讲读课文的教学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及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老师及时进行点拨。讨论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基本明了,弄清了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对种树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认识,对种树人的语言也有了新的看法,获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 课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蕴深刻的语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例如: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还有不少类似的句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认识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主旨 文章虽然说的是桃花心木,说的是种树人的奇怪动作,奇怪语言,更深层的含义是说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大有作为的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本文升华主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及时渗入品德教育,小学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观的教育。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7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 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性。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上有讲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突现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本设计从教学内容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清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巧妙利用课文。本设计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牵引出大量的写景词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课文因素就是:《满井游记》是全套教材中最后一篇文言写景文,它又有很多写景的四字短语,利用它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充足的课中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非本课莫属。

第三,铺设美感氛围。从内在的教学美感看,这个教学设计有着明晰的层次之美。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层次构成,两大层之中又各有小层,甚至于分解在第一大层中的朗读训练都有层层递进的训练要求。从外在的教学美感看,课文教学在重要的环节处注意突出“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如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指导学生大量聚集写景的精美词语等。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8

健康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是有四个方面组成,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里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好,四是道德行为健康。所以我们在健康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健康的正确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启健康人生。

然而有少部分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暂时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对学习中的障碍缺少理解;一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教育课受到考试的干扰,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受到“师道尊严”等不良思想的侵扰,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使心理教育被表面形式化;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平时多善于观察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力向和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

自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尊重与理解”,是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被他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其次,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改善,调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教学效果。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朝阳年代,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成功,失败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如何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的面对成功和失败,是我们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积极的行动来弥补我们在这一薄弱环节的。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9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鸟儿》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出自名匠冰心笔下,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文章以爱为主旋律,歌颂了亲情的伟大;批评了不成熟的儿童爱,因爱的方式不对,给鸟儿带来了伤害;教育学生要爱护小鸟,爱护小动物。

这节课,我为学生营造了两个教学情境:一是快乐情境,二是伤心情境。一开课,我就通过几幅美丽的好景致,把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内容中,点燃学生对这只小鸟喜爱的火种,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验小鸟的快乐。如:抓住“探出头来”的“探”字,让学生想象小鸟还会看到哪些好景致?通过“它的歌声里满含着清脆和柔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问:你觉得小鸟这时会唱什么歌呢?从歌声中让学生感受到小鸟的快乐。二是伤心情境。(小鸟被突如其来的弹子打伤了,两只老鸟如何抢救受伤的小鸟画面)一天小鸟又像往常一样飞到枝头上,它正要发声,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让学生抓住小鸟的动作“跌”,抓住老鸟的动作“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理解“箭也似的”,体会到速度快、迅速,感受到老鸟的心情是焦急、伤心、难过……指名读、示范读、生再读。通过这两个情境的喜悲对比,一下子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对这只小鸟的怜悯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就是因为他们喜欢小鸟的方式不对,才造成了小鸟的悲剧,那两只老鸟又是何等的伤心与难过,并从中感悟到亲情的伟大。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只小鸟后来怎样了?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编完。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11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为强暴,大闹东海,制服龙王父子,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故事。由于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小朋友们比较喜欢这一类文章,因此上课时情绪比较兴奋。

这节课,首先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圈画重点词语来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来感受哪吒的机智勇敢,为民着想的品质。其次就是能抓住文本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人物的心情。比如在教学第3自然段,在让学生默读时,我就让学生想想当夜叉从水底钻出来时,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洗澡,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小朋友们都回答得很好,能够说出夜叉瞧不起哪吒,不把哪吒放在眼里,从而让孩子通过反面来体会哪吒的机灵、勇敢。

但是,整堂课上下来,我暴露的缺点很多。首先,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没有得到体现。整节课,我都是通过抛出许多零零碎碎的小问题来带领学生学习体会,实质就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没有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本来是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圈画表示哪吒的动作的词,来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可是发现学生根本说不到位。于是我就追加小问题:“大海是什么样的啊?”“哪吒想也没想就直接跳入东海,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啊?”学生终于把“勇敢”答出来了。答案虽然出来了,可是这样做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是我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所要寻找的。其次,学生的表演缺乏引导。在第三段即将教学完毕时,我加入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演一演哪吒大战夜叉的场面,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可第一个学生只演了夜叉被乾坤圈砸死的场面,没有把哪吒躲避夜叉进攻的场面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这与我的设计意图相背了,而且我没有即时引导,因此导致下面的演的同学都偏差了,因此这一环节等于没有达到目的。最后,板书设计过于抽象,且不能与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复述课文相衔接起来。板书设计不但要简洁明了,体现文章的重难点,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可我设计的板书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过于抽象。与此同时,我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想让学生通过我给出的词语来进行课文的复述,因此我就投影出了很多词语,可其实这是不需要的,我只要把板书运用好,在板书中体现出一些重点词语,就能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了,且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时刻注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会,这比教师提出许多小问题来达到目的而有效得多。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12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己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知道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不过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13

《西门豹》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是文章有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西门豹调查——除害——开渠。重点是西门豹是调查和除害的过程,如果掌握了这两点,那么学生也就掌握了整篇课文。我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所以理解这条主线就成了我上课的一个重点。

本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对话是他们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课文的对话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对话反映故事内容。

西门豹刚到邺时,看到土地荒废,人烟稀少,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于是进行调查。他找了一位老大爷,通过他的“四问”与老大爷的“回答”,简单明了的知道了当地穷困的主要原因。

以上内容集中在1—8自然段,在讲解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概况西门豹的“四问”;然后根据老大爷的回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他们是西门豹,看到当地人民的穷苦生活,他们会怎么做。通过角色体验,让他们加深印象并初步思考如何改善这个局面。

2、以对话表现人物机智。

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第9自然段西门豹的话语,然后体会他话语下面的潜台词。

他说:“河伯真灵啊”!真的是相信河伯的灵验吗?真的是赏识给河伯娶妻的有用吗?

不是的,他实际上是欲擒故纵。

他说:“我也送新娘”。真的是去参与给河伯办喜事吗?不是的。他要借送新娘惩办巫婆和官绅的计划早就想好了。这样说,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

西门豹的这些话语都表现了人物的机巧和智慧,需要学生仔细、反复体会。

3、以对话揭示矛盾斗争。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以再选新娘为理由,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让卫士把巫婆扔进漳河里。

“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接着,西门豹又借口让官绅头子去催一下巫婆,又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他并没有直接戳穿坏人的骗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气的话语,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穿巫婆和官绅们的骗局,进而教育当地的百姓,这是本课讲解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西门豹和巫婆及官绅们的对话及行动都是在当地老百姓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给老百姓们看的。

既然当初是巫婆说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否则漳河就会发大水,淹掉老百姓的田地;当地的官绅也出面给河伯办喜事。西门豹就顺水推舟的假装真的相信真有河伯,而且巫婆及官绅和河伯的关系也很熟,让他们去和河伯说一声也很合适。所以,把巫婆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如果他们能安全返回,说明真的有河伯;如果他们都没有回来,那么他们先前所说的河伯娶媳妇都是骗人的,迷信自然破除了。

“老百姓最后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老百姓得到了教育,巫婆及官绅等一干坏人也到了应有的惩处。

通过品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们基本都理解了课文内容。本来,我还想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来演一下这个故事,那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一步。但是因为时间有限而没有演成。这是一个遗憾,希望有机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再进一步完善。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篇14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 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 ——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