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的教学反思(通用16篇)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

《秋游》是本册书继识字后面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近阶段的重点工作的需求,我将先前设计好的教案作了以下调整:

秋游的教学反思(通用16篇)

一是导入部分,不以教师的激情描述和指导看图导入,而是利用复习成语作为课的入口。复习完跟秋天有关的四条成语后问学生:“在你脑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学生有的说:“我脑中的秋天很美丽!”有的说:“秋天是金色的。”此时,学生对秋天的印象还比较局限,只停留在很肤浅的视觉感官上,而对于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以及秋天给小朋友们带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欢乐,他们还没有深切地感受。我顺势将话题一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也许你能找到更多不同的感受。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到达那里再睁开眼来。”这样,课文插图被自然地出示出来,也将课引入了新课。

二是对图的利用稍作简化。在这里,图主要用作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睁眼时进入一个全新的美丽环境中,然后让他们简单描述看到的景物,对环境作整体感知,靠近课文内容。而对图的详细观察和述说放在第二课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三是将课堂的重点转向学生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是学习活动的基石,“制度保证质量”,在今后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使学生常规训练达到集体晨会上所宣读的“十五条标准”那种水平,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在每天的每一节课中都不能放松。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和过程还是清晰可见的,而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但课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可充裕些,常规训练时方式比较僵硬等等。值得思考的是:短期内如何更有效地养成十五项常规习惯?何种方式方法能训练中竞争的积极现象?如何连贯训练常规过程中学生学的情感线和教师教的情感线?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2

前不久,执教了《秋游》这一课,颇有感悟,现总结如下:

一、提供动口的平台

让孩子兴致勃勃地说,让孩子一吐为快,让孩子能说会道,这是孩子的需要,是语文教学培养的一项目标,也是主动学习的一个标志。本节课通过想象填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看图填空:同学们有的( ),有的( ),有的( )。等一系列形式,唤醒孩子的思维意识,拓展孩子的想象、说话空间。

二、创设动手的条件

“动脑又动手,才能有创造”。让孩子充分动手,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感悟。本节课为了增强孩子对秋天“色彩斑斓”这一认识,我采用了让孩子为简笔画“稻子”、“棉花”、“高粱”配色;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填空等方式,在发挥孩子主动性的同时使其创造性也得以展现。

三、 拓宽动脑的空间

“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语文学习中要让孩子多动脑、能动脑、爱动脑,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本节课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1)运用“蚂蚱”图片,直观感知,鼓励其多方查找资料,增长知识。(2)让孩子在读词中释词,在释词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3)初步教给默读的方法,学会集中注意力默读。……

四、营造宽松的环境

低年级孩子因年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课文意境,采用了吟诵“秋”诗,放声唱“秋”,配乐读“秋”等手段,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和谐、优美的意境中好学、乐学、善学。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3

《秋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缺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调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从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能够抓住重点,层次分明,不至于让学生走入误区,从而浪费学生更多地宝贵的精力。

四、在练习的安排上也比较有层次,由浅入深,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有二点:

一、我在本节课也有点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对学生的思维“收”得太紧,也太快了,感觉她们好像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一样,我应该相信学生,应该再“放”开些。

二、在交流算法过程中,虽然我抓住了“调商”这一教学重点,但没有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发言,也没有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个过场,没有深入。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4

《秋游》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情景。我觉得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我能随着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学生的朗读为主,串起看图、想象、说话,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

一、以读为主,引导看图、想象,培养语感。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美在白云的形态变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阑。在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我着力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当学生把白云的变幻,田野的五彩斑阑描述得很美时,我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小朋友说得可真美呀!谁来把这美景读出来?” 这时我有意先让一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再让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当一名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听,进入课文的意境中,然后让学生评议他们的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创设了朗读 情境,采取了激励措施,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使学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鼓励他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 有的孩子喊:“我们多么开心呀!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上空飘荡着。这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体会、感悟,表达这种心情。

三.不足之处:

1、在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时,学生说得不太好,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说说:你来到草地上,会做哪些事情,再启发学生将话说得更具体些,这样的训练才会更扎实。

2、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学生读出了庄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话读得不够流畅,欣喜的语气还不够。如果我在备课时能够充分研读教材,把场面和语言表达形式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学生才会在读中体会庄稼丰收时农民伯伯内心的愉悦!

3、在指导学生用“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想象说话时,图片放得过快,对学生的说话没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学生想象的内容比较单一,教师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因此,我觉得在低年级,老师适时启发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更完美!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5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第二、三自然段,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美在白云的千变万化;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斓,美在丰收。在学生有了整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你来做魔术师,也来变白云。这样美丽的黄色、红色、白色,分别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可以把这些稻田、高粱、棉花比作是什么。我着力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当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后,再请他们读出这种美来,这时我有意先让一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再让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评议他们的朗读,创设了朗读情境,激励了情绪,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使学生主动投入,真情流露。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6

《秋游》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情景。我觉得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我能随着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学生的朗读为主,串起看图、想象、说话,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

一、以读为主,引导看图、想象,培养语感。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具体感受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美在白云的形态变幻;秋天的田野美在色彩斑阑。在学生有了具体感受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我着力诱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具体的画面,培养语感。当学生把白云的变幻,田野的五彩斑阑描述得很美时,我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小朋友说得可真美呀!谁来把这美景读出来?” 这时我有意先让一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再让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当一名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听,进入课文的意境中,然后让学生评议他们的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创设了朗读 情境,采取了激励措施,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技能,使学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

二、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鼓励他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 有的孩子喊:“我们多么开心呀!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上空飘荡着。这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体会、感悟,表达这种心情。

三.不足之处:

1、在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时,学生说得不太好,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说说:你来到草地上,会做哪些事情,再启发学生将话说得更具体些,这样的训练才会更扎实。

2、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学生读出了庄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话读得不够流畅,欣喜的语气还不够。如果我在备课时能够充分研读教材,把场面和语言表达形式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学生才会在读中体会庄稼丰收时农民伯伯内心的愉悦!

3、在指导学生用“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想象说话时,图片放得过快,对学生的说话没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学生想象的内容比较单一,教师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因此,我觉得在低年级,老师适时启发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只有这样,一堂课才会更完美!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7

本次体育课我安排的内容是蹲踞式起跑和小推车接力赛。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所采用的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从整体看课前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的选用、设计,还算比较成功。

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起跑。结果,大部分学生起跑动作很慢。只有个别学生的爆发力好一点,跑的相对来讲快一点,但也只是在那猜口令。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的动作不熟练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练习;然后我便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加以练习,先是两人一组相发令练习,接着三四个人一组,一人发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谁的起动速度快。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并让动作标准的学生到前面给同学做示范。最后我采用了蹲踞式起跑三十米练习。我发现通过小组练习使同学很快的掌握了起动腿和起动线的距离。并且起动速度也相应的有了提高。

在游戏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小推车游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好多同学由于上肢力量的缺乏,走到一半就支撑不住了,但是他们在全组同学的鼓励下,还是咬牙坚持住了。

总之,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动作方法,但由于蹲踞式起跑是个技术性较难的动作,在以后还需加强练习,尤其是起动后重心提的太高还有待于改进。

在本节课中发现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很重要。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且更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是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的好坏,小学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至关重,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也不容忽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语言应接近学生的年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扎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组织纪律,加强课堂的组织。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的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8

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9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还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深情话别的场景,让学生能在具体场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理解“一串词”

《黄鹤楼送别》的“文”虽是白话文,却有几分古典韵致。文中不少词语组成词串读一读、品一品,都颇有味道。“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既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又渲染出烟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营造出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永世不绝、誉满天下、脍炙人口”则表达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间深厚的友谊。这三组词语,请学生先认一认,说说它们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既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二、了解“ 一件事”

五年级的学生读《黄鹤楼送别》一文,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文包诗类课文,除理解课文内容以外,还需要诗文对照,尝试以文解诗。因此,“诗文对照,以文解诗”可作为本课教学重点。读完课文后,可请学生试着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在概括课文的过程中,将文与诗对照起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对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对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古诗,如果把诗句拆开来,逐一注解,固然可以准确理解词义,但同时也就消解了诗歌的韵味。教学文包诗类课文,通过阅读易懂的现代文,将文中相关语句梳理出来,与古诗对照,可不着痕迹地完成理解诗意的教学任务。

三、品味“一段情”

从文中读出“一件事”,是阅读《黄鹤楼送别》的第一个层次。由字里行间品出依依惜别的深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细读一番,课文按照送别的过程,写了“看景藏情”“举杯话情”“吟诗寄情”三个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句描写颇有画面感,将两位诗人正在观赏江景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不难发现,其间“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会儿……一会儿……”便透露出李白与孟浩然心有所挂、心绪不宁的心理状态。

如果说,上一段“看景”的动作描写只是铺垫,那么,接下来李白与孟浩然“话别”的语言描写则是送别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对话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这里,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后出现了六个“您”字。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深怀敬仰之情。“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 和老师。”这句话又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师生之情、兄弟之情,由这句话,我们甚至可以想到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年长12岁的孟浩然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是在生活上,都对年轻的李白格外关照。“今天您就要顺江而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还没分别,李白就已经在期盼着再次见面,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兄长,孟浩然借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劝慰友人,并进一步表达:“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品读“举杯话别”这段文字,从两位诗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浓浓情谊。而正因为友谊深厚,离别时才如此依依不舍。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李白在长江边一站,站出了一幅动人的画,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伫立”意指长时间地站立。由此,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边;解开缆绳,船缓缓离开岸边,李白站在岸边;船渐渐驶向江心,李白站在岸边;船在水天交接处变成一个黑点,李白站在岸边;船消失在天边,李白站在岸边……当我们将这组镜头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时,我们既能理解什么是“伫立”,更能感受什么是依依惜别。再联想起长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来,在李白眼里却是“孤帆”,这一深情“凝视”,正是依依惜别之情的流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蕴含的依依惜别之情比较含蓄,而《黄鹤楼送别》一文将其渲染得淋漓尽致。所以,学习文包诗类课文,把“文”用好了,可以为理解“诗”提供很好的铺垫。

四、欣赏“一组诗”

通过诗文对照、以文解诗,对于解读这篇文本,应该可以画上句号了。但语文教学,贵在“用教材教”,贵在“以课文为例子”,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而带动多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是我国古代众多送别诗中的优秀代表。以此诗为引子,我们自然会想起《别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请学生再读一读这些诗,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我们也可以尝试再现高适与董大、王维与元二分别的场景,甚至还能细细体会同是送别诗,但因为前往的地点不同、离别的环境不同、分别的境况不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哀而不伤,《别董大》强作勉励,《送元二使安西》充满感伤。这些差异,可以在阅读中通过对比,逐一品味。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0

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

我对第六步还有些疑虑,我把这首诗分析得这么深,不知学生能否理解,从今天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还是能理解的。当我把“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讲清楚后,有一部分能够明白它在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而且能联系具体诗句来分析。还有一点就是,跟中学生讲这么深的问题合不合适。如果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必要,但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来说,我却觉得很有必要。最起码让他们在学了杜甫的诗歌之后,能他的艺术风格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1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2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3

《弹琴姑娘》是西师大版第四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老师配以及时的启发、点拨、引导和补充,组织学生抓住优美句段、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让整节课书声琅琅,读得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点效果很好。

只是刚开始让学生汇报自己喜欢哪个季节,有何感悟时 ,学生说得不太好,这时我就亲自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琴声怎样,从侧面说明了什么。这样一 引导,学生都会说了,读得也很投入 ,尤其让读书有感情的同学配乐读,更增添了课堂效果。对于间接描写的写法,由于是学生初次接触,所以就需要老师的讲解。背诵的方法,我也没有忽略,搜集了几种方法记忆方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学生背诵的兴趣很高,一会就会背了,可见,学生在课堂上背诵效果更为明显。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4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从诗歌的内容看,作者选材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守规则的场景:“往狗熊嘴里扔饼干、糖果”;“翻越界栏横穿过街”;“把果皮往长椅上一搁”;“硬挤乱插”……这些素材都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从反面告诉人们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进而认同: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人人树立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诗歌有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理解现代诗不受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而自由表达的特点。

从学习角度看,虽说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俗易懂,较好把握,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如果在课堂上闭门造车,学生思路封闭,会造成内容单一,千篇一律。要想达到教育学生遵守生活中的规则的目的,就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规则与每个人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课的前两天,我让学生到生活中搜集相关的规则,调查人们遵守规则的情况。经过两天的调查,学生们知道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节约用水;严禁下河游泳;请勿吸烟等,也发现了许多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如“不许缺斤少两”,却有人在秤上作手脚;“请爱护家乡河流”,却有人往河内扔垃圾、排污水;“不准踩草坪”,却有许多人在草坪上悠闲自在地走着……同时也发现了不守规则带来的许多危害,如交通事故的增加,生活环境的脏、乱、差,河水的严重污染等。进而认识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收获到了知识,收获到了应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5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秋游的教学反思 篇16

为了显示末段的暗示手法。我用PPT显示出一个按照课文内容所做的信封。然后让学生观察如此书写的信封,会意味着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在激烈地讨论着信的去向,多半同学即时反应凡卡的信是寄不出去的。这时,有个学生另辟蹊径提出了“即时信寄出去了,凡卡的愿望同样无法实现”的观点。他的理由结合到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凡卡爷爷的生活来谈,并谈得头头是道。瞬间,我提出了“文章中还有些地方隐约告诉了我们信的结果,那是什么?”学生答曰:一个梦。因此我再让学生联想《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所用暗示方法的句子,让学生发现两文两处句子有何特点,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暗示的手法,并能够说到“梦醒之后,凡卡又得回到残酷的现实”之类的话。那么我想暗示这一方法他们无疑是懂得了,但是是否掌握了尚且不知。

课后我不禁思考,第三个难题“暗示的写法如何讲明”?我觉得怎么也绕不到点子上,我在想倘若我不迁移到上一课所学到的暗示的手法的话,那么学生会不会就无法发觉这个写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