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精选14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1

1 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精选14篇)

2、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顾到。如果面面细细将来,就会使课堂思路很烦乱,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

3、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课文要读朗读,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

成功之处:1.我认为我这堂课的预设较成功。成功之一,这堂课我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课文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立场观点作了一个铺垫。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已有77年了,当时那种悲观主义、失败主义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阶级的心理,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对这一论调深入剖析是极有战斗意义的。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成功之二,和学生一起温习议论文的知识。因为学生对议论文,尤其是驳论文刚接触,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做也是贯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顺利地为下面学习驳论文做好铺垫。成功之三,示范朗读非常成功。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在对文本语音、语速、节奏等的处理中来点燃学生的心理,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体验和领悟文本内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2

1.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紧紧扣住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指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通过对比敌方的论据和我方的论据,直观、形象地让学生领悟到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我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破后立,既破又立,破立结合,这是驳论文显著的特点,也是其常用的写作手法。最得意之处就是精心设计了板书,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学习重点。课后很多老师私下和我交流,他们都说听了我这堂课知道以后该如何执教驳论文了。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我抓住了驳论文的核心——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而树立作者正确的观点。鲁迅先生写这篇杂文就是为了批驳当时笼罩在中国各个领域的那种悲观亡国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这应该是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2.精读重点语段,以此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体味作者语言犀利、力透纸背的语言特色。化繁为简,抓住关键语句来品读。如对国民党及社会名流“求国联”“求神佛”举动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读课文下的注解,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文章,不全面的地方我稍作补充。引导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同时也激发学生想要学习文本的兴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3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可取之处:

1、通过阅读让学生整体感悟,从而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做法是通过阅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知道了对方论据和论点;知道了对方论据只是部分事实,不足以证明对方的论点,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知道了本文的批驳方式——驳论证;知道了作者不仅直接批驳,还采用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自古至今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大量事实间接批驳的方法。最后明确了作者“说中国人失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陷”的态度。

2、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堂课,既有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也有组间的合作交流。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与评价。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特别是有一个学生发言:现在我对学习充满信心,不怕挫折,我也是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说得很自豪、很骄傲,令人振奋,也给其他学生以感染。学生在学习中显得特别的精神,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采用了重点讲解兼引导的方法,有效的节省了课堂时间。解读文本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如文中的求神拜佛,其本质是什么;“中国的脊梁”的四种人外,还有哪些人?同时还结合文本重点讲解了“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地底下”、“脂粉”等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4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5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饮料、班级合格率、优秀率等。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再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通过让学生找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个句子中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的辨析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自学、积极思考、与同伴的交流,获得知识真谛——因为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也没有单位名称;但一般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当分数表示具体的量时,它就有单位名称,了解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习题比较具有趣味性。第一题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并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第二题既掌握了百分数的写法和意义,又启迪了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百分数的个数说一句有关百分数的话,学生兴趣盎然。第三题的成语中的百分数和用百分数来表示学习情绪更让学生大喜,原来百分数还有这等妙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由两封书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写给柯岩老师的信,另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是本课的教学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正如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得更快。

对于学生来说,前面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再学习本课就顺理成章了。由于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的认知归路,以学生的探究为切入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由此找到榜样,学习他人,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不断进步,为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本课希望凭借设计科学的教案和课件,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计用两课时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案经过数次修改,课堂教学顺利达成预设目标,其间不乏可取之处,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能体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交流读的感受后,进行引读:两个“一会儿”看似随便,不礼貌,其中恰恰蕴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体会,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课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运用课件进行演绎,使得他们的感悟更深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8

教师的范唱和多种方式的练唱,教师的及时纠正和鼓励都能使学生更快速的学唱和大胆的表现,使他们亲身体验京腔京韵韵的的风格魅力;学习简单的京剧形体动作边唱边表演,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歌曲独特风格的体验等,都引发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在好奇和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对于我来说,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师本人都是一种提高和补充,让我自己也热爱起了京剧,但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学生最后的演唱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例如:走音现象,节奏出现不稳定现象、情感不充分表现不够理想等等,歌曲本身的难度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演唱方法和表现力方面的欠缺仍然是主要原因,今后要多加练习。2.教与学在互动方面还应该更多样化一些丰富一些。3.对于学生的引导可以再巧妙一些,老师讲解的太多太细反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1、上这课之前最好先学习有关京剧唱腔方面的知识或练唱,对于这首歌曲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2、脸谱的欣赏不要占用太多时间,浏览性欣赏即可,以唱为主,脸谱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前预习或课后作业部分完成。3、教师的范唱比播放音频视频都更重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9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一直是活泼灵动的,他们常常是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表现的却沉闷异常,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调动他们,后半节课他们才渐渐活跃起来。下课后,我一直问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气特别的阴沉,我上课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吧。另外,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等,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思维变得倦怠了,兴奋点或者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到来,而当时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预想的设计进行了导入,结果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阻碍。我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从阴晦萧索的景色入手导入,就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点,使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这需要智慧需要细心需要对学情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收获。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色,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我们班本来就是公认的纪律好,但学习不积极,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多,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小看了他们的能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10

人们似乎总是喜欢看见繁华,遇见繁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在繁华和热闹中我们也慢慢发现语文课的语文味渐渐淡了,语文课有时变成了创新思维课,有时化成科学实践课,还有的被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等,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而言,主要体现: 目标宽泛化。所谓宽泛化,就是指把语文教学课堂的内容变得比较复杂,功能开发也比较齐全,语文课成为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无所不包,教师俨然成为"一代宗师".不禁让人深思,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味呢?繁华容易朴实难,我在备经典诵读《游子吟》一课就是从最初繁华的设计到历经痛苦的舍弃最后终于回归本真回归朴实的课堂。

先来说说我为什么决定上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诵读课,这种类型主题阅读课型已经非常多了,为什么我还是要决定要成为这众多当中的一员呢?一是从学生出发,记得在教一年上册一篇课文《借生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我们最不应该忘记什么?没曾想孩子们的答案足以让我咋舌!有的说:不应该忘记礼物,有的说不应该忘记生日蛋糕等诸如此类的答案,个个都是只想到自己。做母亲的,谁都不会忘记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有多少人记得母亲的生日?当我们承受母爱的滋润时,是否该在心底留一分感动,一分牵挂,是否该为母亲做些什么。二是从自己出发,我想只有打动自己的才能打动别人,我自己就是一名游子,至今跟父母分隔两地,每每读到有关母亲的诗歌或文章内心里面总是有一种抹不开的愁绪。所以这是我心声也是孩子们的需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11

在前不久的教研组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太阳是大家的》一课。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看似简单,但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我决定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感悟其中的含义,体会蕴涵的快乐情感。

在 学生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后,为进一步激发读书兴趣,我决定顺势showshow自己的朗读。我对学生说,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肖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可以 吗?你们听听老师读的美不美?一番话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都静静地期待着我的朗读。我绘声绘色地读起了课文,刚一读完,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 声。也许当时听课的教师,会怀疑这个环节是不是我提前授意学生这样做的。其实完全没有,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望,我课前练了好几天,反复酝酿自己的情感。 我对自己说,首先要读的感动自己,再才能去读给孩子听。我可以断言,孩子们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其中饱含了对老师的赞赏和崇拜。由于我示范的成功,后来孩 子们评读的时候,一个个站起来评的头头是道。自然也引发了“像老师那样读一读”的读书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嫌麻烦,不愿意花时 间准备范读,而用录音磁带来代替,或是干脆省掉了这一环节。我想,这样长此以往,学生阅读的欲望便会慢的消失怠尽。其实,语文教师本身对小学生就是有很大 吸引力的,孩子们往往对老师充满了好奇、崇拜。当他们看到老师也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那么卖力地读课文。我想,学生怎么可能不受到影响呢?既然教师的示范 对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白白放弃这么好的资源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12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13

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弹琴女孩的世界,让孩子们很感兴趣,后来让孩子分层次地自读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对文本的原认知程度,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从而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安排了学生先尝试解决疑问、回答问题,然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入情入境、语文生活化、品词品句等教学方式,逐一解决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之前学生回答得不够完整,不够到位,到后来的深入回答,学生在把握了文本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自己的梯度性发展历程,这对于激励学生、激活课堂是一个有利的因素。这一方面,作为教者,我是感到高兴的。但是在四季琴声的教学方面,我是点拨到位,学生也层层深入,有感而发。我总觉得有什么欠缺了,后来课后细细反思,我想:是不是我在四季琴声的教学中太平均用力了,学生学起来也不太起劲。后来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我在春季的琴声教学中先引领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品味学习,然后指导学法,再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夏季琴声,有选择地学习秋季、冬季的琴声,那么既可以突破重难点,又可以让学生体现从不会到会,从别人教到自己学的实践过程,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不是更好吗?

尤其是“锲而不舍”的处理上,我没有在课中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将语文生活化,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锲而不舍”的例子,而是放到课堂的后面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我感觉好像有点把一棵树砍下来了,但后来又把砍下来的树重新种上。课堂一开始,在解疑探究环节就应该出示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姑娘的锲而不舍?找出有关句段品读。这样的一个问题就统领了全文。接下来可一环套一环的品读感悟,进而感受小姑娘的勤奋刻苦和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反思总结 篇14

《蒲公英的梦》这篇科学童话写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棵蒲公英开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渴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后来在梦中实现了她的愿望。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学习蒲公英深受环境污染困扰这一部分内容时,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蒲公英的“难受”,我就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蒲公英的“难受”,对蒲公英的遭遇产生同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另外通过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描写是那样生动形象,从而也体会到的拟人写法的好处。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连平时不爱学习,比较沉静的伍铭锋同学也跃跃欲试,并且进行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从蒲公英身边呼啸而过”这部分内容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