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1

植物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被人们种植的绿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实植物的概念并不是这样,有的细菌如蓝藻也属植物的范畴。植物是指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很喜欢植物,我喜欢研究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喜欢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这样我就可以实地考察它们,近距离接触它们,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了 。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植物学的时候,师兄就跟我们说之后会有一次的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认识一种植物,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或拍照,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晰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次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没使我们停下实习的脚步,依然撑着伞,穿着雨衣,一路认植物。

上山后我们被分成几个大组,各个大组在相应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枝剪、采集袋就去采集植物了。我归属于张老师的带领下。张老师带着我们那一大组往山上走,当见到常见的植物时,张老师就向我们讲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小故事,我们边听边记,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把它剪下来留作标本。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收拾好工具、背着标本回去了。因为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活动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获自然不会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援?),然后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以前总认为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雷同的,不会有多大区别,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评判叶子是否一样的标准有叶形、叶尖、叶缘、叶脉等;第二,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鉴别植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记录老师讲的东西就行了。可是我觉得这其中也有几点不足:一是这全部由老师讲学生记,并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观察鉴别植物的机会,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生“保护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不强,学生采集标本时不去考虑这种植物的现存量,只知道采,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扫荡敌人一样要把他们消灭掉。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到了植物的自身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赞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

在国家4A级风景区-缙云山,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异、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兴奋、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爱好,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由于这次实习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次实习已经归来了,我们在实习中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是在我不断的努力后,我找到了更多的实习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实习经验,不过在野外有的时候怕怕的,真的是有点发怵,不过我都克服了。

通过参加野外实习,我们们巩固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学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自我锻炼与提高。总体而言,野外实习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感谢老师的指导!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2

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发现

6月19日,我们踏上了本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之旅,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特异化石库——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我们有幸见到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的各种生物化石,这些来之不易的化石不仅保存完美,而且种类繁多。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生物的形态特征,使我们如实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原貌。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参观,使我们深刻了解了动物起源的奥秘,认识了动物演化的漫长历程,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人类占据地球的来之不易。

2.圆通山动物园之行

参观了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龙之后,6月25日我们又来到了圆通山动物园,虽然之前也曾来过,但是这次总感觉和以前的不同,因为这一次我们是带着专业的知识来学习参观的。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或是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我们的观察和普通的游客不同,我不仅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识别每种动物是哪个纲,哪个目,哪个科的动物,它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等,并且详细了解它们的各种特征。通过对动物园动物的观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大大培养了同学们对动物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圆通山动物园之行,让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在笼子里面供人们观赏的动物中,有很多的种类野生型已经灭绝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猎杀,很多动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动物灭绝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所以学会养成保护动物的意识,宣传保护动物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的知识,也是我们本次参观动物园的最大收获之一。

3.昆明动物博物馆之参观学习

时隔几日,6月26号这天我们来到了昆明动物博物馆来参观,在各位动物学专家的详细介绍下,我们又充实了不少。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惊叹动物学专家们那精湛高超的手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动物博物馆的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收获良多,我们不仅了解了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知识,而且知道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知道保护动物的困难性,同时明白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

4.禄丰恐龙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龙谷的路上,坐在车上大家纷纷议论和猜测恐龙真正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与几千万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龙零距离接触,心情就别提有多激动了。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神奇的恐龙谷,这里有很多的与恐龙体型比例1:1的恐龙塑像,看见这一个个实体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叹恐龙之大。当我们来到化石馆,看到这一具具恐龙的化石时,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边的这些恐龙化石让我不由得幻想起那个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的繁盛世界。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有关恐龙的许多知识。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它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普遍为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6500万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强烈的撞击导致海啸和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铺天盖地的灰尘使地球数月乃至数年不见天日,地球气温随之骤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长,恐龙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本次野外实习总结:

此次野外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我们的课余文化知识,是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学习和组织的能力和对动物学知识的兴趣。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3

为期3天的药植野外实习结束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第一天,3个字:游公园!。。。没错,就是游公园。。。我们来到华南植物园,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各种各样的植物,哪怕我开始对植物还没啥感觉,觉得它们都是静悄悄地呆在那里,最多在微风轻抚下微微摇动几下,没啥动感。。不过这次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学习!所以要紧跟老师步伐,听老师缘路的植物介绍。游了一天公园,好像跑了很多地方,做了不少笔记,但感觉上大多都是普通植物,药用植物不多,不过是为后两天的采集打下理论基础。

好了第2天我们来到了凤凰山(这里有水库,忘了叫啥名,个人觉得就是荒山野岭。。凤凰山这3个字不太贴切)我们继续跟着老师上山采集植物,这里没有山路,都是踩着孤叶树枝而上,老师边介绍我们边笔记和采集,今天头顶有太阳,感觉有些热,正如大家的热情一样!第2天虽然有些累,但每个组都大袋小袋满载而归,而且,张志鹏同学还在大家兼老师的鼓励下疯狂地冒着被人抓的危险把山壁上的“稀世珍宝”——金毛狗脊(总之就是值钱货~)挖了出来!对了,身为党员兼副班长兼一等奖学金得主兼太极武林高手的志鹏兄,还没说他的犯罪感言呢。。呵呵。。

长话短说,第3天我们去了个像样点的地方,火炉山~这里真的是冬游的好地方(可惜我们不是来冬游,回去还要考试呢。。╮(╯▽╰)╭。。)这里有山路,好走很多,同样地我们还是跟着老师,听老师讲解和进行采集,照相,笔记等等。。这天采了不少新物种,虽然也有些重复的。上到山顶后,我们在山顶大石上照相,这时让我想起我武协的一位兄弟曾经也来到这里,两腿踏在两大石之间摆出个咏春的姿势(貌似很帅的样子。。囧。。)照了个像,搞到我也想这样照回一张来串一下我的兄弟,o(∩_∩)o哈哈~。。(当然我没他那么自恋,(*^__^*) 嘻嘻……)刚照完相,那些随队的研究生师兄师姐又立刻发现石头旁的物种并继续认真的观察,看来学习就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呵呵,研究生师兄师姐在我们这群小朋友面前做了好榜样!

3天的实习大概这样,而且每天回来后晚上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笔记整理,植物整理,认种复习等等繁琐的工作,每天都搞到很晚,虽然累但大家都很有激情(尤其是刚才提到的志鹏兄,已经被人列入“大疯子科”中了,呵呵~)

第4天就是进行标本制作,没啥好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每个组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们组5人共做了6份,其中一份是失败作,厄。。因为那个粉叶轮环蕨的果实丢失了,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把失败作拿回自己宿舍当留念。。呵呵。。

第5天,考试。。不说了。。虽然我也付出了努力去认种,但还是记不住,再一次证明,记忆是本人的弱项,本人用读理工科的头脑来认植物。。高中时的各位兄弟,你们觉得我行么。。希望志愿者免死金牌真的有用,保不挂科!o(∩_∩)o哈哈~

总结就差不多了,我觉得实习最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学到什么,领悟到什么技能,只要付出了努力,结果如何不是最重要了,享受过程,这就是人生!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4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过为期十一天的野外实习生活,我学到了平时在书本上没有办法学到的东西,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领略了大山的雄伟,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铭记了同学之间那真挚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认识了两个字——团结。

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之后,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激动,踏上了去伊宁县阿吾赞的路。我们在山脚下安营扎寨,在这仿佛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开始了我们的野外实习生活。来到了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和吵闹,一切好像很原始的感觉,条件当然也不比学校,但是大家没有太多的抱怨,多的是一份成熟的稳重。在男生的合力之下,“男生宿舍”——帐篷,也搭建成功。通电、打扫卫生、给房子搭上遮雨的塑料布,旅途的疲劳和兴奋后的放松之下,所有人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之后真正的野外实习也渐渐拉开了序幕,爬山、采集标本、鉴定植物和动物、制作标本,从出发的那一刻一直进行到睡觉。第一天全班同学在老师和各组组长的带领下,统一行动,从驻地出发,一路上老师一边讲解,我们一边采集标本,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后,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太欠缺,但是在这里观察、记录后认识的植物、动物及其特征,印象很深刻,可以说是在动手中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登山,成了我们采集标本最基本的条件,虽然大自然有母亲般的胸怀,但她还是不愿意有太多人进入其中,不想因为太多的人而破坏她的美丽的容颜。所以,采集过程中的路途艰辛可想而知,山羊走过的山路,大家一起前后照应前进。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说得确实不错,看似平坦的山路中,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行进中不停的传来同学们之间的提醒,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友情。尤其是走在河滩的石头上时,电影里常见的探险镜头就在自己的脚下,你拉我一把,我牵着你前进,也只有在电影里能看得到的友情,在同学们彼此间的帮助和关心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的,我们六十个人是一个集体,不论民族,我们就是一家人。

当我们右边是绝壁,大家伏在左侧的山坡上缓缓挪动的时候,有人因为害怕而哭鼻子,没有人嘲笑和讥讽,有的是一个充满鼓励的微笑,和一句暖人的安慰,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没有人觉得危险,因为大家在一起,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一次感情的升华。当我们背靠大山,前面有一条虽然不宽,但是水流很急的河时,有男生毅然脱掉了鞋子,卷起裤腿踏进了冰凉的水中,一块块大石头在水中形成了一座简易而牢固的桥,两旁的栏杆是站在水中男生的手,一个又一个女生安全的到达了对岸。水确实很凉,但是大家的心却是热的,没有人注意自己的鞋和衣服已经湿透,大家都笑了,笑的是那样的开心。

通过几天来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上百种植物,多为当地常见物种。在大一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各科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了具体的认识,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当初在背为什么菊科是双子叶的第一大科时,我们只是明白纯文字性的知识,而对于具体却没有一点概念。在我们这次认识的百种植物中,许多都是菊科的,这就为我们印证书本上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于诸如枝刺和皮刺的区别,我们用手去感知这样的学习,不只是眼睛和大脑的学习,更是全身心地学习,我们将记得更多,记得更牢,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没有人会忘记,没有人会忘记那些忙碌在灶台边的美丽身影,没有人会忘记在风雨中盖篷布的英俊身影,没有人会忘记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耐心讲解的伟岸身影,没有人会忘记那条河,没有人会忘记阿吾赞,没有人会忘记那年的夏天,没有人会忘记那次终身难忘的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9月11号至10月7号,我们11级生态学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 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总结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6

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7

一、实习内容:

南望山南坡,北垭口南侧,地质大学北区西南角公·拐角处,地质大学北门南望山汽车站构造地质学习

二、实习目的:

学会掌握使用地质罗盘仪和锤子的方法;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勾画地质界线,做地质剖面图;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学会用穿越法和追踪法测绘地质界线或断层。从而使我们对工程地质勘探方法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为今后地质、岩土方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联系实际,为今后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过程:

早上7:30我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南望山南坡后,首先,学习和练习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测量走向:将仪器盖子开到极限λ置,松开磁针锁制器,使磁针能自由旋转。将一起下侧的棱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上下左右调整使圆水准泡居中(注意不要让罗盘长边下侧离开地质界面)。此时,罗盘长编下侧既相当于走向线。由于走向有两个方λ,所以可读南针,也可读北针,刻度盘上的数值既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λ角的走向。

测量倾向:

将一起上盖的背面紧贴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罗盘仪使水准泡居中。此时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就是该界面的倾向。(切记,此时只能读北针所指的刻度盘的数值,倾向只有一个方向)。若倾角较小,也可用连接合页下下边的一起外壳短边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水准泡居中,读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亦可。

测量倾角:

将一起上盖开启到极限λ置,并且将罗盘仪侧边紧靠地质界面并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纽,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的倾角。在实际测量中,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20?),为了提高精度,则首先要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测倾向和倾角。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后,老师带我们对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进行辨认,并对南望山的地质进行讲解。

1、自然经济地理

研究区λ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ò上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与东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低山坡角较缓,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为喻家山(149.4米),最低洼处为东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见有基岩出¶,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间凹地多为近代残坡积物堆积。研究区内以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为主,¢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区内地下水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岩石破碎、断裂发育,岩溶发育处,岩溶水及裂隙水明显富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类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较好。

2、地层

研究区的地层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有出¶,主要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二叠系硅质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核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同时代岩层。

研究区由于受到第四系覆盖、河湖众多及构造因素的影响,使地层出¶不全,仅出¶有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石炭系地层δ见地表出¶。

地层岩性组简述如下:

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部为灰褐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图1);中部为一套棕黄色中厚层状一厚层状杂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含磷结核;下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纯石英砂岩,偶夹白色粘土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砾石为脉石英。与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S2f)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面上可见铁铝质古风化壳。石炭系δ见出¶。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部为灰色薄层一厚层状硅质岩(图2);下部为灰黑色厚层状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被覆盖。第四系(Q)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及坡残积成因的砾石、砂粘土等。

3、构造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λ置上处于扬子板块北缘,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发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线型褶皱,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其中,褶皱在本区占主导地λ,并对其它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在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还发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级的构造形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呈缓慢下降趋势,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

(1)褶皱

本区褶皱自北向南依次有:

磨山向斜:λ于磨山113.9-116.4高地。这是本区发育较为完整的、轴迹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开阔向斜。该向斜核部地层由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组成,构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实例。向斜两翼地层由中志留统坟头组泥质页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岩层相向倾斜,北翼产状为17030~40,南翼产状为10~2030~50。近核部岩层倾角变缓,一般在15~20;转折端圆滑开阔,轴面近直立;枢纽在东西两端仰起,在区域上长20公里,宽0.81公里,属于直立倾伏型褶皱。大李村背斜:λ于磨山一风筝山之间,与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统五通组、石炭系、下二叠统孤峰组组成,地层发生倒转,向北倾斜,倾角70左右。区域上长40公里,区内宽2公里,由于覆盖区影响,褶皱形态δ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据核部宽度和两翼产状变化,可以判定该背斜应为一转折端宽缓的倒转箱状背斜。园林学校向斜:λ于风筝山一喻家山之间,为大李村背斜相邻褶皱。核部被第四系覆盖,北翼与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统孤峰组、中志留统坟头组,产状为350~1040~80,延伸长40公里,西至长江大桥。宽度小,表现为箱状向斜。

(2)断层

本区断层主要是基于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分为近东西向的纵断层和近南北向的横(斜)断层。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平面上延伸不长,如地大水塔断层。纵断层组:已观察到的纵断层有磨山、风筝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条,它们规模大小不一,走向近东西。标志为地层缺失、产状突变、岩石破裂、摩擦镜面和阶步发育等,并常被横(斜)断层切错。断层面均较陡立,微向北倾斜,断面擦痕多组,属多次活动断层性质。横(斜)断层组:野外观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标志有地层沿走向被切错、切割纵断层、破碎带、向斜核部宽窄突变等。断层面较陡,倾向或东或西。

4、构造剥蚀地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校区至磨山一带为构造剥蚀地形,由南至北分布有三条走向近东向的山脊。南侧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别为139米、149.5米。中间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风筝山及团山。北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间为高程24-58米的岗状平原。该区在2亿多年前沉积了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及硅质岩。由于受到中晚三叠世后期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从而使三叠系至志留系发生了显著的缩短,形成强烈褶皱。褶皱轴迹方向近东西,并伴生有走向近东西的断层和其它方向的断层,从而垫定了走向东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峦地形。据对武汉地区地ò发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见比高10~100米的山梁,为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准平原化)。本区在喜山运动时期,地壳强烈上升,遭受剥蚀,早更新世早期,地壳下降,大云梦泽形成。末期地壳又上升,剥蚀形成了云梦期夷平面。地形除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外,也强烈反映出差异风化剥蚀的特点,即坡度与岩性相关,抗风化力强的石英质砾岩、砂岩构成山包或山丘;灰岩、页岩侵蚀成沟谷或地洼地带。基岩面上的疏松沉积物多为坡残积物,呈深红色网纹红土、褐红色砂土、褐黄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砾。低洼处为红灰色、黄灰色粘土、亚粘土。接下来我们到了南望山垭口。在这里我们对道·两侧的岩层进行测量。最后,我们还来到了最后的南望山北门汽车站处,这边我们主要听老师的讲解并观看了断层。

四、实习心得:

野外测量实习是ÿ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测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体分类,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Ψ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后衷心感谢陈洪江老师一直以来的辛勤指导。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8

南望山南坡,北垭口南侧,地质大学北区西南角公路拐角处,地质大学北门南望山汽车站构造地质学习

学会掌握使用地质罗盘仪和锤子的方法;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勾画地质界线,做地质剖面图;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学会用穿越法和追踪法测绘地质界线或断层。从而使我们对工程地质勘探方法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为今后地质、岩土方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联系实际,为今后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上7:30我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南望山南坡后,首先,学习和练习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测量走向:将仪器盖子开到极限位置,松开磁针锁制器,使磁针能自由旋转。将一起下侧的棱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上下左右调整使圆水准泡居中(注意不要让罗盘长边下侧离开地质界面)。此时,罗盘长编下侧既相当于走向线。由于走向有两个方位,所以可读南针,也可读北针,刻度盘上的数值既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将一起上盖的背面紧贴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罗盘仪使水准泡居中。此时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就是该界面的倾向。(切记,此时只能读北针所指的刻度盘的数值,倾向只有一个方向)。若倾角较小,也可用连接合页下下边的一起外壳短边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水准泡居中,读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亦可。

将一起上盖开启到极限位置,并且将罗盘仪侧边紧靠地质界面并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纽,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的倾角。在实际测量中,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20?),为了提高精度,则首先要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测倾向和倾角。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后,老师带我们对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进行辨认,并对南望山的地质进行讲解。

研究区位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与东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低山坡角较缓,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为喻家山(149.4米),最低洼处为东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见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间凹地多为近代残坡积物堆积。研究区内以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为主,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区内地下水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岩石破碎、断裂发育,岩溶发育处,岩溶水及裂隙水明显富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类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较好。

研究区的地层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有出露,主要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二叠系硅质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核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同时代岩层。

研究区由于受到第四系覆盖、河湖众多及构造因素的影响,使地层出露不全,仅出露有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石炭系地层未见地表出露。

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部为灰褐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图1);中部为一套棕黄色中厚层状一厚层状杂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含磷结核;下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纯石英砂岩,偶夹白色粘土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砾石为脉石英。与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S2f)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面上可见铁铝质古风化壳。石炭系未见出露。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部为灰色薄层一厚层状硅质岩(图2);下部为灰黑色厚层状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被覆盖。第四系(Q)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及坡残积成因的砾石、砂粘土等。3、构造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北缘,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发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线型褶皱,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其中,褶皱在本区占主导地位,并对其它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在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还发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级的构造形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呈缓慢下降趋势,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

磨山向斜:位于磨山113.9-116.4高地。这是本区发育较为完整的、轴迹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开阔向斜。该向斜核部地层由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组成,构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实例。向斜两翼地层由中志留统坟头组泥质页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岩层相向倾斜,北翼产状为17030~40,南翼产状为10~2030~50。近核部岩层倾角变缓,一般在15~20;转折端圆滑开阔,轴面近直立;枢纽在东西两端仰起,在区域上长20公里,宽0.81公里,属于直立倾伏型褶皱。大李村背斜:位于磨山一风筝山之间,与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统五通组、石炭系、下二叠统孤峰组组成,地层发生倒转,向北倾斜,倾角70左右。区域上长40公里,区内宽2公里,由于覆盖区影响,褶皱形态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据核部宽度和两翼产状变化,可以判定该背斜应为一转折端宽缓的倒转箱状背斜。园林学校向斜:位于风筝山一喻家山之间,为大李村背斜相邻褶皱。核部被第四系覆盖,北翼与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统孤峰组、中志留统坟头组,产状为350~1040~80,延伸长40公里,西至长江大桥。宽度小,表现为箱状向斜。

本区断层主要是基于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分为近东西向的纵断层和近南北向的横(斜)断层。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平面上延伸不长,如地大水塔断层。纵断层组:已观察到的纵断层有磨山、风筝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条,它们规模大小不一,走向近东西。标志为地层缺失、产状突变、岩石破裂、摩擦镜面和阶步发育等,并常被横(斜)断层切错。断层面均较陡立,微向北倾斜,断面擦痕多组,属多次活动断层性质。横(斜)断层组:野外观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标志有地层沿走向被切错、切割纵断层、破碎带、向斜核部宽窄突变等。断层面较陡,倾向或东或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校区至磨山一带为构造剥蚀地形,由南至北分布有三条走向近东向的山脊。南侧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别为139米、149.5米。中间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风筝山及团山。北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间为高程24-58米的岗状平原。该区在2亿多年前沉积了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及硅质岩。由于受到中晚三叠世后期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从而使三叠系至志留系发生了显著的缩短,形成强烈褶皱。褶皱轴迹方向近东西,并伴生有走向近东西的断层和其它方向的断层,从而垫定了走向东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峦地形。据对武汉地区地貌发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见比高10~100米的山梁,为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准平原化)。本区在喜山运动时期,地壳强烈上升,遭受剥蚀,早更新世早期,地壳下降,大云梦泽形成。末期地壳又上升,剥蚀形成了云梦期夷平面。地形除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外,也强烈反映出差异风化剥蚀的特点,即坡度与岩性相关,抗风化力强的石英质砾岩、砂岩构成山包或山丘;灰岩、页岩侵蚀成沟谷或地洼地带。基岩面上的疏松沉积物多为坡残积物,呈深红色网纹红土、褐红色砂土、褐黄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砾。低洼处为红灰色、黄灰色粘土、亚粘土。接下来我们到了南望山垭口。在这里我们对道路两侧的岩层进行测量。最后,我们还来到了最后的南望山北门汽车站处,这边我们主要听老师的讲解并观看了断层。

野外测量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测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体分类,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楼,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后衷心感谢陈洪江老师一直以来的辛勤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