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的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情况简介

《手语的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手语的信息传播有效性研究》课题于XX年1月被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xx”规划XX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11jxn066。课题主持人为闫延河老师;课题主要研究成员为启聪部语文、数学科组长及中学、小学级组长。

该课题针对当前我国聋校课堂上师生间使用手语沟通出现的信息交流不顺畅、答非所问、传播信息错漏、传播效果异化等问题,试图从教育信息传播的角度对手语这个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方法、通道、过程、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提高聋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些探索;在提高聋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当前我国聋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资料。

课题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聋校课堂上师生间使用手语信息进行传播的现状调查;手语作为一种聋校课堂教学主要信息传播符号系统的优缺点;聋生和聋校教师对自然手语、文法手语编码、译码过程;对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进行细化,用数据来验证和阐述。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为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即以某节课、某个教学环节、某个教学行为、甚至某个手语的信息传播过程为案例,进行集体分析并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最后,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目前,该课题处于前期准备和调查研究阶段,小组成员正在收集资料和制定问卷调查表及设计实验案例。已取得以下初步研究成果:1.《文法手语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播局限性解析》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XX年第5期;2.撰写了和课题相关的论文《“数指法”在聋校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实施方式》(约5000字)。

二、课题研究计划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XX.9-XX.11)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申报课题立项。

(二)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XX.11-XX.7)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和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聋校课堂中手语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聋生目前学习现状、聋校教师教学的现状;为进行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做前期准备。

(三)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XX.7-XX.12)

在本阶段,将主要采用实验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

析。

(四)第四阶段:评估总结阶段(XX.12-XX.7)

对获得的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接受上级领导部门验收,准备结题。

附件:课题相关资料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或媒介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选定一定的信息,采用适当、有效的媒介,彼此进行平等互动、充分交流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课堂上,语言信息能否进行充分、有效地传播,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基本条件。

聋校课堂语言可分为以下几类:手势语、手指语(二者合称手语)、口语、书面语等。在当前我国聋校课堂上,师生之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是手语。因聋生的生理、认知特点、手语的局限性致使手语教学在聋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交流不顺畅、答非所问、传播信息错漏、传播效果异化等现象。

据xx省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校67名聋生中有58名表示:在课堂上老师的手语有些地方看不懂。只有9名聋生表示能完 全看懂老师的手语。该校4位语文老师中有3位表示,学生的手语不能完全看懂,有时需要用书面语补充。只有1名老师表示能完全看懂学生的手语(这名教师出生在聋人家庭)。因学科的特点及需要,一般情况下,聋校语文老师的手语水平会好于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如连聋校语文老师和聋生用手语沟通都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其他学科的聋校任课教师和聋生间的沟通存在的问题只会更多。这样的情况笔者也深有感触。有时,看到聋生之间用手语飞快的交谈,连工作多年的聋校教师都不能完全看懂;同样,也有一些聋生反映看不懂电视手语新闻。而电视台的手语翻译往往由聋校教师选拔而来,这些老师都有从事多年聋校教育教学的经历,手语非常娴熟、规范。

一般地,我们会把这种情况简单归因于聋生的听力损伤、教师的手语水平较低、地方手语的影响、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的差异等因素。而甚少从教育信息传播的角度对手语这个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方法、通道、过程、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旨在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提高聋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些实践和理论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柯克曾说过“儿童的听觉损伤对聋教育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困难问题,其中,尤以沟通问题为甚”;台湾学者林宝贵认为“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发展史”。两位不同国籍的著名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聋教育发展中关键问题——沟通问题,也就是语言信息传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聋教育同行们认为:与他人交流、沟通时听障儿童缺乏与人沟通的共同语言,缺乏早期的、有意义的交流沟通,丧失了交流沟通的自然性;同时,教学语言的使用不规范、教学语言的接受效率低也是造成沟通不充分的重要原因。

张宁生认为:对于先天聋儿和听力损失在91db以上的重度聋儿来说,手语是唯一伴随着儿童语言关键期发展起来的自然语言。借助语言,人类可以用抽象的词语来概括外界事物,并进行思维活动;可以用语言把人类感官所不能及、人力所不能至的领域里的事物描绘出来。手语的形象性是其一大特点,但和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相比,具有先天的劣势。手语的形象性多半基于模拟事物外形或动作,这样就会使手语的表现力受到种种限制。在把有声语言转换为手语的过程中,有声语言的很多信息就会丢失和异化,因为手势、手指符号不能完整地诠释这个汉语词汇的本义。

聋人群体之间可以利用自然手语进行沟通和交往。但在聋校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在向聋生讲解知识时使用的并非自然手语,而是手势汉语。聋生习惯了使用自然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聋校教师交流时往往把所要表达的信息用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来混合编码表达,而聋校教师又不能完全熟悉和掌握聋人间交流时所用的自然手语,所以导致聋校教师往往不能完全看懂学生的手语。

三.概念界定。

(一)手语

手语是手势语和手指语的合称。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动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是聋人语言交流和进行思维主要工具。

(二)信息传播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教育信息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香农认为信息传播遵循的过程是: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三)有效性

有效的信息传播应具备以下特点:信源明确、简洁;编码方式选择准确有效;信道通畅,不受时空限制;能准确译码和反馈。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者们的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以提高聋校课堂教学中手语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提高聋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当前我国聋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资料。

(二)研究内容

1. 聋校课堂上师生手语信息传播的现状调查;

2. 手语作为一种聋校课堂教学主要信息传播符号系统的优缺点;

3. 聋生和聋校教师对自然手语、文法手语编码、译码过程;

4. 对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进行细化,用数据来验证和阐述。

五.研究方法及实施方式

(一)文献法

通过阅读和课题研究有关的一些书籍和论文,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及实施办法有一个全面了解。相关书籍有:传播学概论、语言学纲要、教育传播学、手语概论、教育实验方法等相关论文。

(二)调查法

用调查法了解目前聋校课堂上师生间使用手语进行信息传播的现状。

(三)实验法

设计一系列的小实验来分析手语的信息传播过程有效性、准确性、编码方式、译码方式、干扰因素等,并得出一些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四)访谈法

在研究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分别对聋生、聋校任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为定性研究积累研究素材。

(五)案例分析法

以某节课、某个教学环节、某个教学行为、甚至某个手语的信息传播过程为案例,进行集体分析并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最后,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六.研究计划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XX.9-XX.11)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申报课题立项。

(二)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XX.11-XX.7)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和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聋校课堂中手语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聋生目前学习现状、聋校教师教学的现状;为进行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做前期准备。

(三)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XX.7-XX.12)

在本阶段,将主要采用实验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四)第四阶段:评估总结阶段(XX.12-XX.7)

对获得的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接受上级领导部门验收,准备结题。

七.创新之处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从教育信息传播的角度对手语这个传播媒介的传播方法、通道、过程、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提高聋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些实践和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