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教育案例(精选6篇)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篇1

在心理学工作的过程中,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孩子的心理健康之间有很大关系。家长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当孩子发现父母品行不良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心理上会蒙上消极的阴影,产生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心理。个性的消极使他们厌恶集体、厌恶家庭,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了威信,无法合理的管教孩子,孩子容易产生虚伪、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而离婚家庭中的孩子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造成孩子学业不良,影响成绩。下面我从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精选6篇)

宋某某: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我在教育心理健康课时,一直没有对她有深刻的印象,当时刚刚开设这门学科,毕意要教学很多个学年班级,她在六年二班,也不是一个很突出的学生,所以一直我对于她的个人家庭问题都不是很了解,可是在逐渐的熟悉和教学中我发现她很喜欢一个人,起初,我并没有在意,毕意经验少。这个班是毕业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对美的要求开始表现。宋某某长的不太出众,而其他的女生都有气质,很精神,也很在乎自己的衣着,我用这个发现添满了心中的疑惑。可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发现的事,却真的让我断定一定有事。那天是在活动室上的,为了加强学生班级凝聚力,我设计了活动“突破重围”。可在活动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宋某某拉手,这一现象印在我心中,但我及时给宋某某解了围,邀请同学和我与她拉手,她会心的给我一个浅浅的微笑,那微笑浅的似乎都无法被查觉。但职业的原因,我体会到了,一直到下课我都没提及此事,我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的自尊心。

课后我沉思许久,该如何了解她的情况,帮助她又不会伤害她,为此我找到了班主任,听了班主任对她的家庭的讲述,我的心为之一振。她的父母是本地人,家里有姐姐和爸妈,爸爸喜欢儿子,生她时爸爸很生气,一直对她不理不问。父亲长年在外做些偷窃之事,本地的人对她的父亲恨之入骨。去年,她的父亲因偷窃罪被判刑三年。虽然父亲不喜欢她,可是有父母在,还是一个健全的家,自从父亲被判入狱以来,她变了,不爱和同学交往,常常独来独往,在同学面前也很自卑,抬不起头来。更伤心的是,父亲入狱后一年,母亲与父亲离了婚,嫁给了别人。层层的打击,使弱小的心灵失去了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定,感到孤立无助,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为了逃避,她意然想到了死。班主任说几次在日记中发现她有这种心理,老师找她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她有寻死的念头,对她开始疏远,她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斥、冷淡,各种压力聚在一起,导致了宋某某同学现在的状况。

听了班主任对宋某某同学的一番讲述,我好自责,做为心健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于是我马上做出对他的辅导计划:

首先:我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架起爱的桥,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里平衡。

有了上一次我们的心灵会意,我感觉到她开始不排斥我,我在每节课上都装作一切都没发生,有时还邀她做游戏。其实对于这样家庭中的她,是多么需要被爱的,只是自尊心使她产生了强烈的防御心理,怕别人看出她有一个座牢的爸爸,她也想和大家一样在班级里快乐的学习着,可她„„.

慢慢的我主动和她接近,时不时让她为我做些工作,缩短心理距离,我还特意把她的故事偷偷讲给了同学们,告诉同学们,她其实好想和大家一样学习,快乐地游戏,同学们听了我的话,都为自己曾经的行为很难过、后悔,打算以后一定主动找她学习,参加学习活动,我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每天都有同学和她一起写作业,一起活动,虽然开始她还是默默地接受,慢慢的我发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了,时不时流露一丝微笑。

为了让她完全融入班级,在一次心理健康课上,由于活动课准备的东西多,我一个人又忙不过来,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请她当我的小助手,她涨红了脸,用疑虑的眼神望着我,我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在以后的课中,她每次都会做好我布置的工作,我也常在同学面前让她体验被需要的感受,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了自闭心理,激发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失落的心,使她重新回到班集体。

二、展开心理辅导,走进内心世界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开朗了,学习上用功了,对同学们友好了,脸上也展开了微笑,可是我知道她真正的心结还没有打开,通过教学,工作中我和她的接触,我们之间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但我并不紧于剥开她的外壳,把她心底深藏的心事表露出来,这样将会是对她一次深深的打击,因为每回忆一次难过的事,回忆者都要承受这份痛苦,我侍机以待,果然一天,她到我办公室送活动记录,我借机会请她坐下,和她谈了起来,谈如何准确活动,谈同学们的课后反应,最后我问她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吗?需要我的帮助吗?她警觉地看了我一眼,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但我并没有回避她,我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如果有什么心事,我愿意做她的听众,说到这,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眼睛湿润了,说出了心中深藏许久的秘密,其实倾诉心底的秘密这本身就是减少心理压力的好方法,其实她的情况我早已了解,我就是想让她从自己心底表达出来,因为当着别人的面说出自己心中的事本身就是一种面对,我适时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让她懂得,大家不会因为她的父亲而对她有看法,让她懂得同学们还是很关心她的,等她离开我的办公室时。她紧锁的眉头已经展开,我能感觉她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三、根源在家庭,加强与父母的联系,使她摆脱心理困倦

我通过这一段时间对她的辅导发现,造成她的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了与她家庭的联系,让她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凡事只顾想着自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伤害。

作为心理健康老师,我只能疏导孩子的心理,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学生的家庭事,不便直接涉入家庭内部,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之间的问题只能他们自己来解决,所以我与她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希望她母亲能配合我的工作,来辅导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她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宋某某的案例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家庭环境的因素,导致了她的脱离集体,导致了社会对她家庭的偏见,而且缺乏爱、温暖,使她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对自己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她感受到自己是软弱无能的,低人一等,很难感觉生活的美好,掌握了她的心理情况我的辅导方法是:

(一)、不急于辅导,了解具体情况

自卑心理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在辅导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卑产生的原因,特点是了解辅导对象的从小生活经历,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等。

(二)、要有足够的耐心

自卑心理问题,因为多数源自核心的认知,所以辅导起来一定有难度,尤其是在帮助对方改变消极认知的过程中可能会十分漫长,甚至还会有反复,所辅导一定要给与对方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宽容。

(三)、调动辅导对象与社会支持系统

周围环境对自卑者的影响十分重要,如果周围的人能给予宽容和鼓动,可以减少自卑者的心理紧张程度,有利于建立自信,恢复乐观。

作为心理健康老师辅导好学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为社会输送一批身心健康的人才,为此我将继续努力。

时光飞逝,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期盼不期盼,高考真真切切地向同学们走来了。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同学们就要迎来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历史使命——高考。

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同学都是非常愉快的准备好了迎接高考的到来,个别同学在个别的时间段内也许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也是可以理解的,针对考前我们可能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应对和同学们探讨一下,先说一下考前常见困惑,让同学们了解这些是想告诉同学们每个考生在考前或多或少都可能遇到一些压力和困惑的。压力不光自己有,别人也有类似的困惑的,其实换一种角度看,压力是有好多好处的,记住高考,你行的。

看看下面这些你有没有经历或感悟过

着急

情境举例:口中咬着笔,手抓着头发,喃喃自语,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啊……(随着心中日历的翻阅,感觉时间越来越少,为了多做道题)少睡点吧,课间也不休息了……。(成绩却未必理想)

有的同学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了。可一合上书本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心里着急,这样下去可怎么参加高考,越想越急,越急越学不下去,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急躁,在复习的时候就不能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按计划去做,不能扎扎实实

的去学。还有的同学复习方法单调,怎么学也不见效,厌恶某科或某老师,如果长时间内用同一方法复习一门功课,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就会形成保护性抑制,影响记忆效果。这实际上就等于浪费了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时间。记得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有这样几句话“欲练神功,引刀自宫,若不自宫,也能成功,即便自宫,未必成功”。这时你可以选择静下心来,放松自己,变模糊的会为清晰的会、真正的会。这表明你的学习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期,即将发生质的飞跃。经常运动的同学都知道,体育训练中有一段会出现高原期,学习也有这样一个高原期。 克服高原期几点小建议:

加强计划性,明确学习目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以增强学习兴趣;注意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要死记硬背;不断暗示自己:我能学好。并注意自我夸奖:我真了不起,又进了一步;每个人在学习时都会有这种高原性学习的心理反应,因此,不要自责,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就可以了。

过分重视

情境举例:抬眼看看时钟,已经12点了,洗把脸精神精神,再看一会吧,……(时间越来越少,用一点少一点)

有的同学认为:没有几天了,和上这百十斤也要考个好成绩。于是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这种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不是去打仗,想拼就能拼,学习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不是随便想学好就学好的,要不然咱平常都不用学了,到最后一个月一拼,呼啦都考上了,可能吗?因此,虽然时间不多,我们仍然要按部就班,订好计划,循序渐进。

漠视

情境举例:静静的坐在那里,望着满眼的卷子,懒得动笔,复杂的感觉…… 有的同学认为:3年的时间都过来了,就这水平了,再也不会提高了。

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你一旦存在这种想法,那就麻烦了,你的成绩本来能提高也提高不了了,实际上最后这一个月不但能提高成绩,而且还有机会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最后一个月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最后阶段的复习,尤其是对那些说考不上还有点希望,要考上还得加把劲的同学来说,最后这一个月就显得更为重要。

焦虑

考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常想到考试的情景,感到害怕和不安。对众多的要复习、要背会的材料和内容有畏难情绪,感到发愁和忧虑。虽然自己也努力复习了,但仍然感到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时间一长,就感到头昏脑胀,有时失眠,睡不踏实;考期越近,这种紧张就越严重,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复习。

情境举例:(拿着笔,眼睛看着书,呆呆的在那里坐着)要是考上什么学校啊,我就可以……要是考不上可怎么办啊……高考那几天会是什么情况呢等,(对未来总喜欢设想出多种版本,好的、不理想的都有)这个闹心啊……(经常迷迷糊糊,用很多时间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今天怎么这么困啊,怎么就记不住那……(各种不舒服的感觉伴着学习生活) 身体出现不适:头疼、心慌、出汗、发抖、睡眠不好、贪吃、厌食、讨厌校园环境等。

“传染病”: 在集体学习场合中,某一人或几个人声称自己头脑发“木”,旁人就会自然地受到“感染”,出现相应反应。

模考排名恐慌症:每次考试排名的变化,都会自己带来很大的冲击。影响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尽可能很自己比,名次除了向前看,还要向后看

高考报名焦虑症:对于自己将来报考什么大学,自己没有把握,产生焦虑心理。

这些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焦虑的部分表现吧,其实出现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也是有利于学习和考试的。

我们可以做的或思考的:

从现在到考前这段,确实很重要。高考在即,不能自乱阵脚。学校不同,进度不一,方法多样,基础有异,没有所谓成功秘籍。

遵循计划,勿因考试而打乱计划。模拟考、月考、联考、周练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每天都要做卷子。请你注意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时竹篮打水一场空。剩余时间对每个人都一样。

坚持锻炼,勿因紧张而忽视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将来是,现在更是!身体锻炼既可以调节心理状态、还能够调整紧张情绪,释放压力。

高效学习,勿因时间而忘记效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知识准备上,记住知识是准备不完的,也是学不尽的,但依然可以考个理想的学校,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每个人都一样。不打疲劳战术,不迷信,高考目标期待适当。 相信自己。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多,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时候头脑要清醒:考试往往因命题导致出入很大,加之校与校之间复习进度不统一,每一轮复习侧重点不同等原因成绩相差较大都属正常!适度调整情绪,多些积极的暗示,如:“我可以的”、“展示我能力的机会来了”等。

不因枯燥就轻易放弃。少抱怨、少假设、多思考、多行动。出现问题,多从自身找原因,有机会发掘自身潜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发挥展现出来。不计较眼前的一点小利益,把眼光放的远一点。坚持就有希望。同学、师生之间感情、恩怨等都要理性的去看待和处理。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和家人、同学、老师分享和沟通,或听听歌曲,散散步都可以,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了解考前的各种情况,找寻适合自己的答案,也可以和我们联系人最难克服的人是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把你打败,除非你自己。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运动,这一段CBA、NBA、欧冠等比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相信那里有你喜欢的球队和球员,他们可能取得了成功,也可能暂时的落后,但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愿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记住一切奇迹都可能发生,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能追无尽景,始是登高人”,心存高远,保持一种平静而有激情的心态,加上坚持不渝的努力,定会快乐而无忧。记住方法总比困难多。祝同学们生活愉快。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篇2

一、案例介绍

班级中有一位女生,她积极进取,学习成绩在班级位列前茅,平时也很遵守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认真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位让教师很放心的学生。但她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点她起来回答问题也是满脸涨红,回答断断续续,但答案还是正确的,回答完后坐在座位上也表现出还是很忐忑,很久才能将心思回到课堂上。在平常的活动中,她也总是在后面默默观看,不主动参与,但要求其参与,她也会做到标准以上,尽量尽善尽美,但总是很容易紧张,很忐忑。在平常与人的交往中,却表现得大方得体、活泼、可亲。

二、案例分析

这位女生是一种自卑畏怯,缺乏自信心得表现。这种心理大多数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但有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是这种情绪不那么显露和影响到其正常的参与活动。但这位女生的这种心理已经达到某种影响其正常参与活动的值了。尽管他们班级中已经足够优秀,但她还是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在大众眼光聚焦在她身上时,会表现得很忐忑。一旦中途受挫,回答错误或表现失误,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产生自卑畏怯心理。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三、产生因素

1.家庭原因: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理和行为的第一场所。这位女生的母亲是一位严厉的教师,在教育她时,难免会带上在学校教育学生时的方式。母亲看重分数,在其小学成绩不好时期总是采用暴力手段,或在人前斥责的方式进行教育,致使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够优秀便要被惩罚的心理阴影,不敢轻易表现自己,尽管又是准备得很充分和完满时,也不能自信的展现自己,畏惧失败。

2.个人因素:对自己的优秀值估算过低,总产生所有人比自己优秀的心理,因而不敢尝试,畏惧失败,更加缺乏自信。

四、解决方式

1.合理的采用奖励的方式,对其获得成功的心理情绪进行强化。这位女生缺乏自信,表扬即给予社会肯定和赞扬,是鼓励其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对其成功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一方面精确的表扬使其明白自己的优秀、与众不同之处,有助于

树立其自信心。关注过程,提倡过程比结果重要。由于小时候母亲的对待方式,使这位女生潜意识形成了结果比过程重要。在以后教育教学中家长与教师应注意关注其学习的努力的过程,对其出色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给予其鼓励与努力结果的肯定,及时转变期思维。

2.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言,这位女生有一种缺失性的需要,是一种被肯定的,自尊的需求的缺失。这位女生总是被严厉的母亲在人前斥责,这是其不敢在人前表现的一个触发原因,感觉被人关注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长此而往,使其在人前被关注就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应多促使其参加活动,尤其为台前活动,即使失败也没关系,锻炼其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失败后及时给予鼓励,并鼓励其继续参加,使其内心感到是被关注,被需要,被尊重的,是优秀而不可替代的,满足其自尊的需要。

3.这位女生是接受性失败者,在还未开始前便觉得自己是要失败的,将自己放置在失败的位置上,因而没有信心,没有动力去站在台前去表现自己。这位女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位女生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了自卑怯懦的心理。她可以将自己的所有优点列出(可请他人帮助,因为自己无法过于全面的看待自我)寻求自信,再将自己的缺点列出,从自身身上去改变和塑造自己,在改进缺点中塑造自信,不要过度与他人作比较,找准定位和自己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去努力和看待自己比较有利于树立自信心。

4.这位女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她的学习成绩好,多是由于母亲的严厉的要求而为了完成要求才会努力去达到母亲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其自身的内在对于知识的渴望而努力去学习的。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她的第一直觉是选择逃避失败,是为了避免被斥责,所以不愿尝试,去挑战,去克服。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撤消母亲的严厉的斥责,对于学生的学习失败的结果不再作出评价,是这位女生认识到失败也不会遭受母亲的斥责,使其正视失败。其次,对于其获得的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加其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足够优秀。将母亲促使她学习,转化为该女生为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去学习,这会使该女生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去尝试和克服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5.改变其目标定向的方式。现在女生的目标定向多为表现目标。女生多将自己的目标展示给自己的母亲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的,

一旦母亲的目标达到了或无法达成,则其学习的动机或需求则会退减。该女生应将目标定为掌握目标,即为了掌握知识本身而去学习。母亲应适当减少对于该女生学习的干预,让该女生自己去体味学习的趣味,获得成功的喜悦和面对失败时的挫败感,让其自己去疏导能力范围内的心理情绪,过多的压力压迫会使其失去对于自己目标的判断力和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力,应该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篇3

一、案例介绍

班级中有一位女生,她积极进取,学习成绩在班级位列前茅,平时也很遵守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认真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位让教师很放心的学生。但她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点她起来回答问题也是满脸涨红,回答断断续续,但答案还是正确的,回答完后坐在座位上也表现出还是很忐忑,很久才能将心思回到课堂上。在平常的活动中,她也总是在后面默默观看,不主动参与,但要求其参与,她也会做到标准以上,尽量尽善尽美,但总是很容易紧张,很忐忑。在平常与人的交往中,却表现得大方得体、活泼、可亲。

二、案例分析

这位女生是一种自卑畏怯,缺乏自信心得表现。这种心理大多数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但有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是这种情绪不那么显露和影响到其正常的参与活动。但这位女生的这种心理已经达到某种影响其正常参与活动的值了。尽管他们班级中已经足够优秀,但她还是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在大众眼光聚焦在她身上时,会表现得很忐忑。一旦中途受挫,回答错误或表现失误,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产生自卑畏怯心理。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三、产生因素

1.家庭原因: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理和行为的第一场所。这位女生的母亲是一位严厉的教师,在教育她时,难免会带上在学校教育学生时的方式。母亲看重分数,在其小学成绩不好时期总是采用暴力手段,或在人前斥责的方式进行教育,致使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够优秀便要被惩罚的心理阴影,不敢轻易表现自己,尽管又是准备得很充分和完满时,也不能自信的展现自己,畏惧失败。

2.个人因素:对自己的优秀值估算过低,总产生所有人比自己优秀的心理,因而不敢尝试,畏惧失败,更加缺乏自信。

四、解决方式

1.合理的采用奖励的方式,对其获得成功的心理情绪进行强化。这位女生缺乏自信,表扬即给予社会肯定和赞扬,是鼓励其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对其成功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一方面精确的表扬使其明白自己的优秀、与众不同之处,有助于

树立其自信心。关注过程,提倡过程比结果重要。由于小时候母亲的对待方式,使这位女生潜意识形成了结果比过程重要。在以后教育教学中家长与教师应注意关注其学习的努力的过程,对其出色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给予其鼓励与努力结果的肯定,及时转变期思维。

2.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言,这位女生有一种缺失性的需要,是一种被肯定的,自尊的需求的缺失。这位女生总是被严厉的母亲在人前斥责,这是其不敢在人前表现的一个触发原因,感觉被人关注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长此而往,使其在人前被关注就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应多促使其参加活动,尤其为台前活动,即使失败也没关系,锻炼其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失败后及时给予鼓励,并鼓励其继续参加,使其内心感到是被关注,被需要,被尊重的,是优秀而不可替代的,满足其自尊的需要。

3.这位女生是接受性失败者,在还未开始前便觉得自己是要失败的,将自己放置在失败的位置上,因而没有信心,没有动力去站在台前去表现自己。这位女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位女生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了自卑怯懦的心理。她可以将自己的所有优点列出(可请他人帮助,因为自己无法过于全面的看待自我)寻求自信,再将自己的缺点列出,从自身身上去改变和塑造自己,在改进缺点中塑造自信,不要过度与他人作比较,找准定位和自己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去努力和看待自己比较有利于树立自信心。

4.这位女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她的学习成绩好,多是由于母亲的严厉的要求而为了完成要求才会努力去达到母亲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其自身的内在对于知识的渴望而努力去学习的。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她的第一直觉是选择逃避失败,是为了避免被斥责,所以不愿尝试,去挑战,去克服。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撤消母亲的严厉的斥责,对于学生的学习失败的结果不再作出评价,是这位女生认识到失败也不会遭受母亲的斥责,使其正视失败。其次,对于其获得的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加其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足够优秀。将母亲促使她学习,转化为该女生为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去学习,这会使该女生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去尝试和克服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5.改变其目标定向的方式。现在女生的目标定向多为表现目标。女生多将自己的目标展示给自己的母亲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的,

一旦母亲的目标达到了或无法达成,则其学习的动机或需求则会退减。该女生应将目标定为掌握目标,即为了掌握知识本身而去学习。母亲应适当减少对于该女生学习的干预,让该女生自己去体味学习的趣味,获得成功的喜悦和面对失败时的挫败感,让其自己去疏导能力范围内的心理情绪,过多的压力压迫会使其失去对于自己目标的判断力和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力,应该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篇4

某重点高中的一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

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

该女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首先,她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再次,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她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她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第四、但给她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

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篇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老师为学生指明一条道路,一个方向,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同时培养学生的品格。而在做人的道理当中,我认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说到感恩,也许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父母恩。其实,感恩的范围很广,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和事都值得我们去感恩。但无疑,百行孝为先,父母的恩情永远是占第一位的。

如今的我是一名普通高中的班主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今年我送走了自己教师生涯中的第二届毕业班。回首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有今天的成绩,归功于很多人的帮助。幸得有人一同分享,一切才有意义。因此,人若不懂得感恩,那么,一切的辉煌都将暗淡无光。

教师这个行业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天性都很纯良,偶尔出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很正常,因为社会有太多不良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因此,必须经常的教育和引导,而班会是一个很好的场合。

在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当中,我发现,教育现在的学生已越来越难找到切入点。即使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却面无表情,非常漠然。我一向觉得,谈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即使再冷漠的人也会为之动容,心存感激。但为什么现如今的学生却视之为理所当然呢?我认为这种态度的背后,我们的家长朋友也有不小的责任。中国的父母喜欢对孩子百依百顺,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来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与此同时却忘了最要的一点,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们谁也不能陪他们一直走到最后,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教给他们面对一切的勇气和应对一切的能力。时间久

了,孩子非但没有成长,反而越来越依赖父母,使唤父母,长此以往,反而连最基本的感恩都忘了。所以,针对这个现象,在我们班每周的班会上,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记得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很让我感动的励志文章。

说的是一个从贫苦山区走出来的学生,由于受虚荣心的左右,在城里的高中跟同学比吃比穿,成绩下降。而家乡的母亲却终日劳作,为他一分一分的攒学费。在高考前,母亲步行从很远的山区走到城里,舍不得花钱坐车,却给儿子买了一个母亲认为儿子从没吃过的冰淇淋。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儿子痛苦万分。但宝贵的学习时光已经虚度,后悔已来不及了。那年高考,他落榜了。但他发誓,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要复课考上理想的大学。第二年,他的誓言兑现了,梦想也成真了,然而,这一切已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了母亲和他一起分享成功,幸福又从何而来呢。母亲因为日夜操劳以及遭受儿子落榜的打击,患重病去世了。

故事结束了,随着我在讲台前将文章读完,我逐渐清晰的听到很多同学在下面的啜泣声。此时,我已不能自已,泪水也早已充满了我的眼睛。那一刻,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和学生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因为我们都被这伟大的母爱所感染,心中都不由的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什么用“可怜”两个字,我想这“可怜”正来自于子女的不理解,来自于子女的忘恩。而我倍感欣慰的是,看到很多同学在低头拭泪,很多同学陷入沉思,我真正认识到可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举动证明,学生的本质都是好的,再顽劣的学生也有他善良脆弱的一面。感恩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重获真心,挖掘自己内心深

处的良知,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从而获得自身的进步。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类型的学生都会在教育中受益。

之后,我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同学踊跃发言,谈谈他们自己的想法以及他们对“感恩”的理解。同学们都积极发表看法,有的同学更是坦言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听了这篇文章,突然间意识到父母的不易,励志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更是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的同学甚至提议,以后每天利用早点时间,一天一个感恩故事,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同学之间相互勉励,共同进步。还有同学提议,母亲节就快到了,建议同学们每人给母亲写一封信,因为回不了家,就当作送给母亲的节日礼物。这个想法一呼百应,我也很赞成。

母亲节刚过,我就接到了很多家长的电话,询问了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尤其强调说孩子懂事了,看了写给他们的信,每句话都让做父母的心里暖暖的。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我也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进步,身为班主任的我也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通过对他们的教育,我真正意识到,感恩是相互的。身为老师,我感谢我的学生听从我的教育,让我有了工作上的成就感;我感谢我的学生关心我,让我有了心灵上的满足感;我更感谢我的家长朋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包容,让我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实感。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两次的说教,而是一项需要用心去完成的工作。所谓教学相长,在体验教育的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我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永怀一颗感恩的心,与我的学生们一起打造我们的幸福人生。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篇6

某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专家分析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

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