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精选19篇)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

九日登长城关楼明代:王琼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精选19篇)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此诗描写作者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2

西夏重阳明代:王逊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

击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汉渠春。

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①这首诗选自《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亦收录此诗)。

②功名炊黍寻常梦:用典。传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及醒,主人炊黄粱未熟。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后遂用作典故,以“炊黍”比喻虚幻的梦境。黍,此处指黄粱。

③柝:旧时巡夜者击以报更的木梆。

④汉渠:指流经宁夏平原的汉延渠。

⑤薄俗: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⑥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来把南冠作为远使或羁囚的代称。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3

九日酬诸子清代: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①东篱约:指到东篱下去观赏菊花。典出东晋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尊:本指酒杯,这里还含其他酒具。草堂:指作者隐修的寺庵,以其简陋而称。

②树杪:树梢。高月句:谓月亮升得很高,天气很清凉,身上的衣服显得单薄了。

③经年:常年。九日霜:指农历九月初九,已至深秋,已是降霜的季节。

④绝世:冠绝当代,举世无双。独步:独一无二,一时无两。常用以比喻杰出人材。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4

1.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4.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5. 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6. 愁不肯、与诗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7.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8. 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9.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10.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11. 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12.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重阳日酬李观》

13.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14.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李之仪《千秋岁》

15.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5

1.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2.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3.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4.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

5.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6. 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7.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8.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9.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0.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11.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12.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九日登巴台》

13.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4.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5.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6

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7

1.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2.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4.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5.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6.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7.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 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9.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10.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1.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2.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3.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4.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15.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8

1.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2.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3.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4. 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5.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6.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7.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

9.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0.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1.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12. 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3. 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4. 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5. 记长楸走马,雕弓{扌笮}柳,前事休评。——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9

1.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2.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4.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5.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6.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9. 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 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1.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12. 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13. 凤城歌管有新音。——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4.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5.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0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翻译】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鉴赏】

公元720xx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中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送谁呢?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吃的酒,的确,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饮这酒吧,明天我们就要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王之涣和上官致情当时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饮本是相逢时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却又要天各一方了.从意外相逢到同饮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别,两人心里都各自压着一层霜,这层霜不是几杯菊花酒便化解得开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开呢。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1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2

九日雨中

【唐】徐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

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

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3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4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

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

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

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5

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

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6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7

采桑子·九日清代: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译文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

①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②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③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④萧:风声;草木摇落声。《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⑤迢迢(tiáo):形容遥远。

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⑦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⑧魂销:极度悲伤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8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篇19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