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精选15篇)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1

爷爷有两个宝贝,一个是装有党旗的匣子,另一个是我。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精选15篇)

爷爷的党旗很有来历,那是他被评为淮海战役支前模范、火线入党的见证。淮海战役时爷爷刚满20岁,爷爷跟村里的十几个小伙子推着自家的小推车参加了支前队伍,为作战部队运送粮食和弹药,一路上爷爷走村过县,吃着“三红”(红高粱、红辣椒、红萝卜),把满车的大米白面送到战斗最前沿。支前队伍到达曹八集的时候遇到敌机轰炸,眼见敌机的扫射打翻了一辆辆小车,爷爷硬是推着小车跟敌机捉起了迷藏,等爷爷晚上到达宿营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腿被敌人的炮弹壳削去了一块皮肉,爷爷用布条把伤口扎紧,咬着牙把粮食推到了目的地,爷爷因此被评为支前模范,在火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支前结束,爷爷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公社书记是他支前的队长。爷爷向老领导提出申请,把当年自己宣誓的党旗请回大队部收藏。爷爷在任上带领乡亲们积极发展生产,把家乡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留得住乡愁的小康村,爷爷带领的党支部年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爷爷非常注重培养党的后备力量,为党组织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农村优秀年轻党员,每一次宣誓仪式爷爷都带领年轻的党员在这面党旗前举行,给年轻的党员讲述当年的支前故事和党的优良传统。

我是爷爷的宝贝疙瘩,小时候爷爷到大队部安排工作,我拉着他伸出的一根手指,爷爷走一步我走三步,不离爷爷左右,人们说我是爷爷的接班人,爷爷笑笑算是默许。参加工作后我成为家乡的一名乡村教师,爷爷退休不退岗,成为党员活动室的义务宣讲员。有时间爷爷就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推敲党报党刊。每逢我周末回家,爷爷捧着小茶壶,很惬意地仰在躺椅上,眯着眼听我给他读最新讲话。爷爷对我最大的期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但是每次我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候,爷爷都劝我再等一等。爷爷说入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递交申请书之前一定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正够格,爷爷要求我陈述自己一年来的工作业绩,听到我有些想法没有行动落实,爷爷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谚语勉励我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听到我对一些工作心存畏难,他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谚语鼓励我勇于接受挑战。爷爷对我的入党考察犹如他当年推着小车支前那样扎实,每一步都为我把关。

20xx年12月25日,党组织正式批准我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第一时间跑回家告诉爷爷这个好消息,爷爷捋着白胡子开心地说:“好!好!”爷爷引着我来到大队的党员活动室,郑重地捧出他的宝贝。爷爷仔细地挂好党旗,面向党旗庄重地举起右手,一老一少发出庄重的心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2

总有一本书,不经意间被它打动,遇见时并无特别,阅读后开始沉迷。一日晌午,我坐在办公室闲暇无事,无意间拿起案头沉放的一本《党课》翻看,顿时被里面的“党课文库”、“阶梯教室”、“轻松课间”吸引住了,认真阅读《“底线”“红线”和“天线”》后,倍觉有趣。接下来的“人生一课”、“不说不快”,更是令我心旷神怡。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党课》能让人更有气质,更有内涵,更有文化。它是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主办的党员教育类期刊,是中国最早为基层提供党课教材的专业读物。为基层提供实用、丰富、新鲜、便捷的党课教材,“党课文库”“阶梯教室”“轻松课间”等多个栏目已成为《党课》的品牌栏目,被读者亲切誉为“口袋党校”。

我喜欢《党课》的每期特稿。走进每期特稿,那里深邃、庄重、启迪智慧,一篇篇漂亮的文章呈现在眼前,不光有优美的辞藻,而且,每篇文章的灵魂都是美好的。20xx年冬,我在悦来镇唐家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当时,《党课》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也给村里的贫困户带来了精神食粮。在一个雨雪交加的上午,我走进贫困户唐社良家里,把400元慰问金交到了他的手里。接过慰问金,唐社良喃喃地说:“我以为党把我们这些人忘了……”我说:“不会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不会丢下你们。”我和他拉家常,并从包里拿出《党课》,读着《“底线”“红线”和“天线”》给他听。唐社良说:“反腐败的措施都实实在在,没有假、大、空。”我照着文章的原话回答说:说到底,这“线”那“线”,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是“第一线”。

我喜欢《党课》的《党性修养座右铭》栏目。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排比,如,加强党性修养“三讲”:讲党性,走好阳光之道;讲原则,摒弃庸俗之道;讲正气,反对阴邪之道。一句句发人深思的话语,又如,处理棘手问题“头”字诀:不能看“风头”,不能看“来头”,不能看“势头”,要看“对头不对头”。这些,都让人觉得警醒、有趣。

我喜欢《党课》的示范讲台。当我读这个栏目时,就仿佛走进了英雄模范的身边,和英雄、模范、榜样一起去工作、学习、生活,让我的生命得到升华。示范讲台告诫我:做好党员,先做善良的人。

慢慢地,我越来越离不开《党课》,几乎每期必看,而且全面看、重点读,深思索、勤笔记。其中的世情、国情、党情让我深入了解到国际国内时事,开拓了目光视野;里面的“修身”、“齐家”、“立业”让我深入把握人生真谛,认清了工作生活航向;发出的党建党务资讯让我深入完善工作思路,提高了工作水平。自从有了《党课》相伴,我的“电能”日益强健,工作成绩逐渐彰显,深得广大干部职工肯定。

《党课》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永远激励我前进!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3

井冈山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我心中敬仰的革命圣地。

20xx年6月,我作为岢岚县第二期青年干部党性作风培训班学员赴井冈山参观学习,开始了一次荡涤心灵之旅。遥想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当年在革命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来到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从而为我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朱德同志为此亲笔题词:“天下第一山”。

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地区战斗、生活过的遗址遗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记录历史;大井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彰显出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及勤俭节约的作风;小井红军医院,凝结着红军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茨坪八角楼,感受毛主席创作革命理论过程的艰辛;重走挑粮小道,感受革命艰辛;黄洋界哨口,领略革命家的战略眼光;井冈山烈士陵园,我们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随着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井冈山的考察学习是一次了解党史、了解中国革命史、的难得机会,是一次党性作风的实地锻炼,是一堂震撼心灵、激励终身的教育。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让我们高举井冈山旗帜,让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4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自从宣誓入党之后,我时刻以一个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也会用同样严肃的眼光审核每一次加入组织的同志,行使一个共产党员的表决权利。

还记得大四毕业的一次组织生活,那时我入党没多久。支部开会一般都会吸纳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同时也会对预备党员的转正进行表决。会上,有一位大三的学弟申请转正,根据他的入党介绍人的介绍,这位学弟是班级的干部,做事认真,其他条件都是优秀,但独独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而是不符合最低转正标准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英语四级要过关,而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却在作为学生本职工作的学习上要求不严。在民主发言时候,我就提出了质疑,既然规定中转正的一个条件就是英语四级过关,就应该是人人都去遵守的条例,而不能因为“其他都是非常好”而破例。评价一个预备党员,是应该考虑综合方面的因素,但是最基本的底线不应该降低。最后的表决,我坚决地投了反对票。

虽然这位学弟还是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认可,但我始终对此事记忆犹新,这是我第一次表达我的反对意见。我们党始终坚持党内民主,允许有反对的声音。反对的声音像警钟一样,让党的旗帜永远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犹记得遵义会议上的力挽狂澜,若没有检讨和反对的声音出现,红色的种子如何播种神舟大地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各地的民主生活会不再是一团和气,不同意见的表达让组织生活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组织生活中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一名党员,我不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要做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党员,时刻警醒着,时刻用党章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选择与思想德行更高同志为伍,不仅要勇于争先,还要敢于提出意见。在决策、表决的时候多一分不同意,对于党和人民就多一分可靠。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5

xx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全国农垦建设的榜样,被王震称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

其实,一开始有些到xx乡农垦的干部和职工对前景并不乐观。1957年12月底,200多干部职工全部到达时,面对“挑担换不过肩,牵牛转不过身”的交通条件和少得可怜的3000元垦荒费,一部分知识青年思想上出现了畏难情绪,思想动摇,信心不足,个别知识青年总是找借口往家里跑、往县上跑。针对这一问题,垦殖场党委书记叶犀牛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把204名知识青年都召集到童坊村口的白果树下,听当地的一名革命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xx乡红军战士故事。

1930年7月,革命领导人带着红军打进景德镇后,景德镇周边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农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穷苦人翻身做主人,乡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成为赣东北红色游击区之一。赣东北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恐慌,1930年12月国民党第55师进犯景德镇。大军压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领导的红军主力决定主动撤退,但留下一部分红军战转入地下,进入山区继续斗争。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开进山来,xx乡26个山村都遭到烧杀,20xx多人口只留下了1000多人,当时被杀害群众的鲜血染红了一条河。

当时,xx乡有个叫童贵宝的红军战士,他是红军游击队先锋队长。进入山区后,他带领一部分红军战士充分利用xx乡山高林密的特点与敌人巧妙周旋,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几次进山抓他都扑了个空。国民党军队一时也无计可施,但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见在山里抓不住红军战士,就把xx乡一些小村的群众从山上赶下来,实行“移民并村”的毒辣政策,妄图切断红军游击队的物质供应,切断与群众的联系,把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上。

刚开始的时候,红军游击队虽然准备了一些粮食,但数量终久有限,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粮食吃光了,他们就只好吃野菜,刨冬笋。山里的天气又冷,没有火柴,他们就用镰刀和火石打火,打火石必须用纸引火,但是在山上又怎么会有纸。可这些都难不倒红军战士,想办法用草线引火。国民党反动派对村子实行“三光”政策后,把山棚拆光烧光。红军游击队在山里住的地方也没有了,但这难不倒他们,他们自己搭棚子住。国民党反动派还把所看到的铁锅都敲破了,目的就是让红军连一口热水、热菜也吃不上,让红军活活困死在山上。但这也难不倒红军战士,他们就用洋瓷盆烧水,做饭,煮野菜。不论怎么困难他们都信心百倍,坚持与敌人作斗争。

这一边是国民党反动派想方设法要把群众与游击队隔绝,困死红军战士。但是在另一边,幸存下来的群众却不怕危险,想尽办法来支持红军游击队战士。有的群众借口上山砍柴,自己带去的饭不吃,把饭留在山上给红军吃,还有的群众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脱下来留在山上,做好记号,等红军战士来拿。有些妇女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借口去回娘家给红军送情报,把火柴藏在头发里带上山,红军战士们取暖防寒。

但是由于敌人的势力过于强大,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封锁,没有盐吃,很多红军战士出现了浮肿。一次,童贵宝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四名红军战士潜下山来找吃的,不幸落入敌人手中。童贵宝等五名红军战士就被杀害在xx乡童坊村口。为了制造恐怖,敌人还将他们的头颅割了下来,挂在村口的白果树上示众,景象惨不忍睹。童贵宝等五名战士虽然被杀害了,但是其他的一些战士有的化整为零,有的隐姓埋名,坚持斗争,一直等到革命的胜利,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

革命老人的故事,让204名同志泪流满面!党委书记叶犀牛当即带领大家在白果树下宣誓:“要把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

从此,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6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伴随着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美旋律和著名诗人贺敬之老前辈的诗词,我一次次在梦里游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追逐着无数革命前辈红色的足迹,穿越时空感受着他们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而无悔的拼搏和追求。

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后安营扎寨的落脚地和大本营,诚如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终于踏上了去延安的行程。登上巍巍的延安宝塔山,俯视滔滔的延河水,望着这块孕育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红土地,感受着革命洪流一往无前的气势。

延安是我党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并在全党认真实践的地方。这句话原本出自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在追悼会上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走进杨家岭,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会议室,这里曾是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地方,毛主席关于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由此产生。导游指着山坡下的一块菜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毛主席当年开垦的一块菜地,他亲自种下了辣椒、南瓜、西红柿等蔬菜。当年,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就连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也都抽时间参加纺线、垦荒等劳动竞赛,极大地鼓舞了延安军民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斗志。

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延安军民,也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就是在这里,毛主席用他亲手栽种的蔬菜招待了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饭菜成本仅2毛钱,然而正是毛主席这简朴的饮食和与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使陈嘉庚无不感慨:“中国的希望就在陕北延安。”

1945年7月1日,等六位国民参政员来到延安。在将要回重庆时,问有什么感想,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他这番话后,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喜读史书、善于从历史中找寻智慧和启示的不会不注意到唐朝那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关于水和舟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这一比喻改为鱼水关系,没有了水和舟的高下之分,而是一种生与死的相依相从。

延安,这块延续着中国革命进程的红色土地,每一个到过这里的共产党员,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中华儿女,都将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汲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力量,继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树立克难争先、敢打必胜的信心。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展览布局,实现“中国梦”,尤其需要这样的宗旨、力量、作风和信心。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7

一提参加过长征的人,我不能不回想起老红军刘。

刘,1920xx年10月出生,河南人,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离休后他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他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参加志愿服务。在人们眼中,百岁老红军刘一生都在长征。刘自己则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刘老生前是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正军职离休干部,所住的干休所,与我家不远。我和他算有几次亲密接触。有一次是为写报告文学《白发赤子》。还有一次是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一次会议,我有幸也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刘老后面发言。

老红军刘是民政部和江苏省宣传的重大典型。他忠诚实践党的宗旨、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刘女儿叫刘兰新,1975年,作为知青插队到金湖县塘港乡。拮据的生活,让她不得不在农忙之余到集镇上烤烧饼卖。刘是正军级离休干部,后来又成为民政部和江苏省宣传的重大典型,按理讲,地方上把他的女儿调回城市是完全可以的。但刘老认为,既然女儿已在农村成亲,组织了家庭,又何必把女儿调回城呢?一次,刘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上被炉火烤出蚕豆大的水泡,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老伴求他找关系把女儿调回来,刘耐心地开导老伴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我刘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不就得烤烧饼?”

上世纪80年代,扬州街头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背着竹篮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把火钳,沿街上的人行道,专捡散落的垃圾。谁能想到他就是离休前担任淮阴军分区司令员的刘呢?

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啊!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心灵栖息在崇高的精神家园之中!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8

20xx年夏天,油田西部分院勘探三室第一次开展宁夏探区野外地质调查,由崔主任带队。当时,交通、民族风情、露头情况等均不熟悉,迫切需要一位向导。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郑xx教授做向导。唯一令我们担忧的是郑教授的年龄——78岁。

第一天,郑教授就让我刮目相看。郑教授不仅带路,给我们仔细讲解露头的地层、沉积等方面的知识,还陪我们一起爬上马东山,怎么也有二百米高吧。有几次我想帮一下郑教授,郑教授摆摆手,笑呵呵地说:“不用,不用,这个小山头,小菜一碟。”我无缘由地对这个身材矮小头发花白皱纹横生的老头生出无限敬意。后来,郑教授和我们一起上山下沟,风餐露营,让我感到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可贵精神。

郑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跑野外,是一位老党员,一辈子只干地质调查这一件事,宁夏大大小小的山头都跑过,被称为“宁夏岩夫”。有一天,郑教授说:“宁夏目前还没有大的油气发现,希望能够尽我的微薄之力,助你们一臂之力,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宁夏的石油滚滚流,也不枉我这一把朽骨啊!”说完,郑教授眉头紧锁,看着远处的山峦,陷入沉思。

20xx年,我成为宁夏探区六盘山组组长,这一年的野外地质调查仍是崔主任带队。一次野外讨论时,有人提到红军长征的六盘山精神,崔主任提议要发扬这种精神。崔主任与野外调查的各位党员商量后,开创性地成立了野外地质调查临时党小组。成立之后,崔主任要求党小组发扬带头奉献、带头吃苦的精神。之后的野外调查中,几位党员身先士卒,不怕山高包重,总是抢着背;不管什么地方有危险,总是抢先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尤其是党小组组长崔主任,一马当先,毫不推辞。作为一个群众,我也不甘落后,但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没有方向,游离于党小组之外,没有精神支柱。我就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他们的一员。

后来的一件事,让我下定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崔主任特意把党旗带到了山上。在党旗下,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当时我就攥着拳头,想着某一天,把它举过头顶,庄严地念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我怕自己还不够一个党员的标准,迟迟没敢提出申请。那天中午在野外吃方便面,崔主任对我说:“小赵啊,我看你完全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如果你愿意,我做你的介绍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何?”崔主任的一席话彻底打消我的顾虑,那天收工回去,我立马认认真真地写了入党申请书。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20xx年5月11日。第二天一大早,当我把入党申请书交给崔主任的时候,崔主任笑着说:“好!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有这样的积极性!”

后来在调查过程中,临时党小组成员除了要带自身的设备,有的负责背负全队的食品,有的则主动扛起铁锹镐头等重物。当测量地层碰到陡坡时,党员主动担负起前测的重任,爬上山顶放测绳;当需要采样的时候,党员主动抡镐砸锤;当运送样品的时候,还是党员主动多拎上几袋样品。在党员的带动下,全体队员都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和积极的精神面貌。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之后,我的工作得到肯定,西部分院党委提前结束考察,于20xx年5月将我转为预备党员。20xx年5月31日,我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入党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信念让我懂了郑老的坚持、崔主任的带头、党员同志的干劲,更看到了方向。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9

提起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去年6月25日,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宋青梅为什么要建立“编外雷锋团”呢?他又是怎样带头做雷锋传人?说来话长。

1960年8月,宋清梅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有幸成为雷锋的战友。两年后,他们一起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雷锋每顿饭都没有在餐厅吃,而是主动走进厨房帮助端盘子洗菜,忙完后,随便吃点饭,这件事给宋清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代会结束时,宋清梅请雷锋给自己签名留言。雷锋毫不推辞,工工整整在宋清梅的笔记本上写下:“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雷锋的赠言,成了宋清梅的座右铭。他抱定了坚强的信念,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1985年,中央决定裁军百万。作为第九任雷锋团团长的宋清梅,根据组织的安排,转业回到家乡。由于当时转业干部太多,地方压力大,他被安排在邓州市文明办任正科级副主任。有人劝他说:“老宋,去找找领导吧,凭你雷锋团团长的牌子,应该给你安排一个更合适的职务。”宋清梅理解组织的困难,愉快地上任,一干就是十几年。

宋清梅转业后,一直没有分到住房,全家7口人,住在临时租赁的房子内。后来,市里筹措资金,盖了一栋转业干部宿舍楼,按转业时间,他被分到最高的楼层,而一些年轻的营、连干部,因为转业早,分到了好楼层。他妻子考虑到老母亲年逾八旬,身体又不好,上上下下不方便,劝他找领导更换到低层。宋清梅说:“咱市转业干部多,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不能人人都住好楼层,坚持一下吧。”

尽管分配的工作单位不理想,职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升迁,但这不影响宋清梅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他家附近有一户失火后,宋清梅和老伴及时送去200元钱和一些衣物。邓州师范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老宋拿出1500元钱资助他完成了学业。城关供销社一位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缺资金,老宋立即扶持他1000元买了一辆三轮车养家糊口……

1989年,邓州市在全市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活动。宋清梅听说后,激动得几夜都没有睡好觉。经过仔细考虑,他把雷锋团同期退伍的十几个干部召集起来,动情地说:“过去,我们自己默默学雷锋、作奉献,但这影响太小啦。我们应该借助这次全市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东风,立即组织起来,建立邓州市‘编外雷锋团’,介绍雷锋,宣传雷锋,让更多的人都来学雷锋、做雷锋。”他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邓州市“编外雷锋团”成立至今,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宣传雷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报告会,也不论路近路远、人多人少,邀请谁去,谁就积极前往,不推不拖。十几年来,他们作了400多场报告,听众达35万多人次。宋清梅作为“编外雷锋团”团长,更是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实践雷锋精神。有一年,他在南阳各地作报告40多场次,嗓子哑了,吃点药,喝点水,继续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州市城市建设掀起高潮。宋清梅被市政府抽在拆迁指挥部,具体负责拆迁户宅基地的安置工作。他骑着车子,带着几个年轻人,一家一户实地丈量,一天到晚没有停歇过。这年秋季的一个下午,天突然下起大雨,宋清梅知道还有20多家拆迁户没有住进新房,担心他们受冷挨冻,就冒着雨一家一家地走访查看。天快黑的时候,宋清梅来到一户姓王的人家。发现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雨布烂得不像样子,雨水扑扑嗒嗒直往屋内滴,男的不在家,媳妇和老娘及两个孩子一会儿挪东,一会儿挪西,老人哭,小孩叫。见此情景,宋清梅二话不说,飞快地跑到附近的供销社扯来几丈长的塑料布,又买来一捆麻绳,来到王家爬高上梯,忙乎了一个多钟头,才把小窝棚遮盖得严严实实。而宋清梅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脸也冻得发白。

20xx年2月,宋清梅和邓州“编外雷锋团”代表一行8人,赴雷锋生前所在团开展学雷锋双向交流活动,并前往抚顺市望花区拜祭雷锋墓。当宋清梅走进雷锋陵园,看见高大的墓碑时,过去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眼前。站在老战友的墓前,双手抚摸着花岗岩墓石,宋清梅哽咽着说:“老战友,如果你在世的话,今年也是60多岁的人了。今天,我代表咱们团560名邓州籍战友前来看你。请你放心吧,我们一定像你生前所说的那样,为民奉献,为国分忧,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在抚顺学习考察期间,宋清梅一行与雷锋生前所在团签订了6条学雷锋协议,提出了“北建雷锋团,南创雷锋城”的军民共建目标。至目前,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发展到现在的少年营、青年营、电力营、大学生营、交警营、吧友营、白牛营等19个营1.3万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邓州市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277个,先进个人1.85万人。雷锋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10

父亲年过七旬,在部队干了8年,入了党,回乡后当了一段时间的村民兵连长和生产队的副业队长,长期在村里务农,算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有发财,没有升官,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是父亲最骄傲的,就是他在部队时,亲耳聆听过雷锋同志的演讲。那时雷锋是沈阳军区的典型,经常在各个基层连队巡回作报告,讲述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雷锋也许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演讲,足足影响了父亲一辈子,父亲发誓自己今生也要像雷锋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当我跟妻子说父亲是村里的活雷锋时,她不大相信。我说,今天晚上我们就跟着父亲出去走一趟,看他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到了晚上十一点半,我对妻子说:“注意啦,爸爸要出门了,你看看他带了哪些东西?”这时父亲穿上了一件厚外套,兜里装着一个充电手电筒,手里提着一面四五斤重的铜锣,还有一个锣锤。妻有些惊讶,她不解地对父亲说:“爸爸,夜深了,你这是干啥去?怎么像个更夫似的。”父亲乐呵呵地笑着说:“你可真有眼力!我在村里义务打更,干了20xx年了,风霜雨雪从不间断,这已经成了我的例行公事。”说着,父亲就提着铜锣出了门,我们也小心地跟在了后面。

父亲是绕着院落间的道路在巡逻,每走50米远左右,他就连打3声,然后朗声说道:“天干物燥,防火防盗!”响亮的铜锣声立刻引来一阵犬吠,此起彼伏,让黑黢黢的乡村之夜突然多了些生气,犹如一粒石子突然落在平静的湖面上,然后泛起阵阵涟漪。一阵冷风吹来,我们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远处的树影,婆娑的竹林,这一切都让人胆怯,于是我们跟了两三百米远,跟父亲打个招呼,就赶紧回来了。?

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想到父亲还要巡逻一个多小时,我的心里不禁阵阵酸楚。父亲年过古稀,本来今年村主任已经专门找过他,一是对父亲20xx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打更表示感谢,二是劝父亲歇下来,因为村上成立了夜巡队,都是年富力强的民兵在轮流巡逻,父亲只要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就行了。可是父亲脾气倔,他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他说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没本事带领大家奔小康,义务打更还是能胜任的。

其实当初父亲选择打更的时候,母亲就非常反对,包括我们这些子女也都不同意。我记得那是1998年冬天,村里的几户村民,接连被偷盗了鸡鸭和腊肉香肠,村民们都非常着急。在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商量对策,父亲站出来说,自己出头,召集几个人,每天晚上义务打更,为村民守夜。可是坚持了不到一个月,那些人就不干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人之常情。父亲认为这事情既然开了头,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就一个人坚持干了下来。

本来父亲只在我们家临近的几个院落巡逻,小偷基本上绝迹了,村民们都欢欣鼓舞。后来其他小组的村民说,彭大爷,你好事做到底,能不能也帮我们这一带巡逻一下啊?父亲觉得这是村民们对他的信任,于是也一口应承下来,因此巡逻的范围越来越宽,几乎涵盖了半个村庄,这一趟走下来,就是两个小时左右,一直坚持了20xx年。

父亲说,只要他还动得了,就继续为乡亲们打更守夜。父亲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他只是用行动在践行年轻时立下的誓言,向雷锋那样,时刻为人民服务。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11

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属于每个家庭、每个人,记忆凝聚在祖国大地每座山、每条河、每一个小物件上。这不,一颗子弹壳做的烟袋嘴,就伴随主人公诉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传奇故事。

主人公张寰旭,1920xx年生于山东莱阳县大泊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支队16团政委,打起仗来非常机智勇敢,先后8次负伤,是胶东著名抗日英雄。大家印象最深的他嘴里时常叼着一根旱烟袋,或者双手背在后面,手里握着长烟袋,满脸和善。那烟袋杆是竹竿的,锅是铜的,嘴是用子弹壳做的,也是铜的,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张寰旭养成了吸烟的习惯,因经费紧张,就叼起旱烟袋。那时弹药紧缺,战士们的子弹壳需要上缴换子弹。他的警卫员就偷偷用个人的子弹壳,独具匠心地为政委打磨出一个烟袋嘴。张寰旭看见这黄灿灿的烟袋嘴笑着说:“我喜欢!”

1942年11月下旬,日军集中了两万多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拉网式扫荡。11月21日夜,16团团部在掩护莱东县一千多群众突围过程中,在马石山东南的周家沟北山与日军主力遭遇。面对衣衫褴褛、惊慌失措的群众,张寰旭对战士们说:“各位父老乡亲是我们的父母,血肉相连,我们拼命也要把他们带出去!”那场军民同生共死的突围战十分惨烈,部队整连、整排地被打光。最后张寰旭亲自指挥重机枪占领阵地,用火力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指战员拼死掩护群众往外冲。最后部分部队和群众突围出去了,张寰旭却光荣牺牲。

战后,突围出去的胶东军区秘书张少华回来打扫战场。只见张寰旭坚守的阵地,遍地是子弹壳和血迹,他前胸后背到处是枪眼,棉袄衣兜里还插着旱烟袋,倒在身边的还有警卫员和马夫王新财等。张少华组织指挥当地民兵就地掩埋烈士遗体:“同志们时间紧迫,张政委单独掩埋,其他烈士可以合葬。”见马夫还没咽气,立刻安排民兵抬走抢救。

反扫荡过后,胶东军区在马石山召开追悼大会,立起纪念碑,刻下张寰旭等烈士的英名。没有惊动零散隐没在荒草中的墓穴。

马夫王新财是附近垛疃村人。他奇迹般被救活,伤愈后,因腹部和腿部重伤复员,他自觉承担起守护张政委坟墓的责任。他经常指着墓地下边的山口,无数次地对人讲述:“张政委和蔼可亲,没官架子,经常用衣袖擦擦烟袋嘴,按上一袋老旱烟,让大家叼在嘴上,你一口、我一口,那缕缕呛人过瘾的烟雾把大家的命拴在了一起”。他默默守护张政委的坟墓61年,直到自己离世。

20xx年清明节前,“抗日烈士纪念碑”在海阳落成,当地政府把散落在荒山野岭中抗日烈士灵骨集中进行了正式安葬,其中就包括张寰旭烈士。当张政委的坟墓打开后,除了遗骨,就是那根旱烟袋,子弹壳的烟嘴和铜烟袋锅被蚀锈包围,竹子的烟杆已经烂断。在移灵现场十六团的老战士、参战时只有16岁如今已近80岁的于成扑通跪下连连磕头,大声哭喊着:“政委——,张政委!这就是俺张政委,这烟袋俺太熟悉了。张政委您可以安息了!”

目前,这支断为两截的子弹壳烟袋嘴,伴随英雄的英灵,被安放在“海阳抗日烈士纪念馆”的展橱中。

“子弹壳烟袋嘴”,吞吐过战争风云,依然散发着一股凛然灼心的火药味。拣拾弹壳、弹片、子弹头这些记忆的碎片,平静的心灵被远去的战争撞响。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12

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的一些记忆,但有的事却历久弥新,不能忘怀,就如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

我是一名60后,是听着红军长征和战斗故事、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长大的。在那些故事里、歌曲里,我感觉中国之所以不断强大,与老一辈革命先烈以及广大党员的奉献分不开,共产党伟大,共产党员神圣,在我的心里扎下根。

我14岁加入共青团,那是还是一名初中生。高考落榜后,我回家务农。由于大家的信任,乡团委任命我为村团总支书记。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和灌溉条件,我就经常组织本村的团员,开展青年义务劳动,植树造林、清理沟渠、打扫公共卫生、办夜校等。后来我们的村子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媒体报道了我们的先进事迹。

被评为文明村以后,经常有领导下来参观指导,也有很多其他的乡镇来参观学习。有一天,乡里团委书记下来通知我和其他五名骨干团员去乡里去听党课,这件事我感觉光荣又神圣。

听完党课后,我就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却犹豫着不敢交给党组织,总认为自己条件还不够。后来,我被破格录用到乡政府工作,这时我才发现,我所在广播电视站人人都是党员,因而我感到自己差距好大,尤其是从事的还是党的宣传工作,那是党的喉舌,是党的理论宣传阵地。为了更好地胜任这光荣的工作,我向支部交了入党申请书。

没多久,党支部书记就找我谈话,问了一些“为何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等问题,并选定了两名同志做我的入党介绍人。

一年后,我成为预备党员,我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勤奋工作,得到领导的赞扬。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我感到幸福和自豪。我要用一生来珍惜“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13

70岁的父亲近来一直黑着脸,紧锁眉头。

那天,我们家人都嚷嚷着要给父亲办个生日宴。正好他的长孙刚好10岁,我这个“老幺”也年满36岁。以三代“共庆生”宴请亲朋好友,怎么也说得过去吧?母亲刚在饭桌上开了口,却见父亲立马双眼一瞪,一只手把饭碗重重放下,斩钉截铁道:“不办!我是什么身份?”

这话一出,我们皆扑哧笑出了声。我故意激将:“爸,您是什么身份?村长都退位快20xx年了,现在就一个庄稼汉……”刹那间,父亲火了,霍地站起,把另一只手上的筷子一扔,径直下了桌。走到门口他又回过头,说道:“别忘了,我还是一个党员!”

母亲叹口气:“老头子就是倔,咱们家从没办过什么事,放出去的人情那么多了,怎么收得回来啊。唉!”

“妇人之见,你出去了几个小钱?乡里乡亲的”听到母亲的话,父亲站在门口说,“话说明白,没有我的允许,谁也不许大操大办。”门外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还有“喔喔”的唤狗声。

我们都沉默了,都低头吃饭,谁都晓得父亲的脾气。

“党员就不能过生日?”母亲低声埋怨了一句,忙着追赶父亲去了。

是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一家人真没办过一次像样的酒席。父亲结婚,因为家穷没有能力张罗酒席。后来他当了村长,入了党,便整日像一道“黑旋风”,扛着锄头冲在前面修公路、挖水渠、建茶厂,把那“哟嗬哟嗬”的号子叫得地动山摇。村里的事他忙得腿上生风,家里的事他一概不管。大姐出嫁母亲也想给她做些上好的陪嫁,再宴请全村人把她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可父亲坚决不许,说他是村长,如果办酒席,大伙人都会来凑份子,他不忍心让大家破费。再说那时党内正倡导党员干部“移风易俗要带头”。“党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父亲常把这句话挂在口边。于是,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大姐出嫁的顺口溜:“一个闺女一口箱,后面跟着一村长。姑娘出嫁不办酒,只因家有共产党。”

当年,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凭着力气、身板、威信,把村里治理得远近闻名。那年他被评为县里的“优秀党员”,有机会去浙江嘉兴观看了那条世人瞩目的南湖游船。党员的旗帜就是从那里高高举起的,党员的思想就是从那里熊熊燃起的。父亲归来,激情澎湃。他把我们姐弟几个一一叫到身边,给我们讲共产党的故事,还说:“你们好好读书,将来入个党,为国家做事,我脸上才有光。”

再过了几年,大学生进村,村干部也要有学历有文化。父亲自然就被淘汰而成了“下台干部”。起初,父亲心里有些不服。但看到进村的年轻大学生个个精神焕发,敢想敢做,他便嘿嘿笑了。他指着几个年轻村干部,一本正经地说:“好好干,小心我来吼人。”没过几天,父亲果然就站在村委会里吼人了。因为新上任的村主任准备借村小学的场地为他女儿操办“满月宴”。

一路想着父亲的这些故事,我去寻找生了气的父亲。果然,我看见父亲和母亲都坐在家门口的水田边。父亲怀里的收音机正播报着时政新闻。母亲忽然戏谑道:“老头子,我们家就因为你,永远也没有酒喝了?”

“对,有我就没有酒喝,我是什么身份?”父亲的话说得比他手上的那根铜烟杆还硬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14

在x县统计局时常出现一个头发直立斑白、声音如洪钟、走路稳健有力的身影,这就是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党员——xx县统计局执法大队队长。

有一次,城关镇西街村村民林子定家不慎失火,三间瓦房被无情的大火给吞噬了。退休在家的得知情况后,伸出了援助双手,从他的小商店里拿出200元现金,亲自送到与他不沾亲不带故的林子定的手中,并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早日建房安置下来,鼓励他要坚强地生活。据不完全统计,自20xx年退休至今,资助残疾人、困难户和贫困学生达2万多元。

靠自学取得了大专法律文凭,退休后仍不忘法律的学习宣传。才退休的那几年,统计局里缺人手,单位时常邀请他执法办案,请他为局里的年轻人讲授办案的程序,案卷归档的方法,他总是很乐意。在他的指导协助下,xx县统计局执法案卷获得陕西省统计局优秀案卷,20xx年、20xx年先后两次荣膺全国统计法制宣传先进单位,20xx年他本人荣获全国依法统计先进个人。

在荣誉面前,他没有停下脚步,他创办了老年协会,为1000多名老年人照相,办理了老龄证;编辑印发的老年健康知识资料8期600多份,组织老年人科学养猪知识培训15期300多人,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知识培训10期20xx多人。20xx年,他还应xx县有线电视台邀请,做客《科普之窗》栏目,为该栏目讲授《统计法》等法律知识。如今,只要一回到老家村子里,老爷爷、老奶奶都围着要他照相办理老龄证,向他索要老年健康知识资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单,他已成了老年人的法律顾问。

20xx年3月,成立了富水镇王家楼村老年人协会,经常向群众宣讲统计改革政策、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每月逢9的日子,他都带着锣鼓队、狮舞队、秧歌队为群众演出。

如今依然做着朴实无华的小事,他的腰板依然硬朗,对党的事业依然充满热情。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大全 篇15

交了近20xx年党费,交“特殊党费”还是头一次。

时光回放到8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派出救援人员、医疗小分队和志愿者。

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更是身先士卒,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记得那是20xx年5月13日上午,初夏的山城十分燠热。单位号召全体党员作表率,组织员工为灾区捐款。作为一名从事党建工作多年的党员,我和公司其他党员、职工一道,把在手心里攥得热乎乎的钱庄重地投进红色的捐款箱。

没有想到,短短一个上午,就收到捐款近两万元。几天之内,公司系统十多家企业上万名在职员工和离退休人员汇集的近两百万元捐款陆续交给了市里和区县的红十字会、慈善总会。虽然自己捐献的数目并不多,但想着灾区人民能用这笔钱,买到几瓶水、几包方便面、一些药物,缓解暂时的困难,度过震后的难关,心里感到一丝欣慰。

不久,上级来了通知,要求共产党员通过交纳“特殊党费”的方式,向灾区人民献爱心。公司党委迅速组织,号召各支部党员立即行动,交纳“特殊党费”支援地震灾区。党员们二话没说,你二百元,他五百元,慷慨解囊,积少成多。有的老党员拿出节衣缩食的生活费用,一次交纳一千元“特殊党费”,体现了老党员心系灾区、甘于奉献的良好风尚。有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86岁离休老党员,常年卧病在床,听说要交纳“特殊党费”,硬是撑着下床,拄着双拐,在家人搀扶下,把“特殊党费”交到离退休支部书记手里,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交纳的200元“特殊党费”,有一点特别之处,那就是,是从我的稿费中取出来的。这次能把自己辛勤笔耕收入的一小部分,作为“特殊党费”,捐给灾区,对自己来说,无疑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时隔不到两年,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帮助支持下,灾区得到重建,旧貌换新颜,灾区人民过上了新的生活。回想起那段时间,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常常被那些坚强不屈的伤员、舍生忘死的救援人员的事迹深深感动,噙着泪水写下一篇篇文稿,分别被几家报刊社选用。20xx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后,公司再次组织捐款,我又从稿费中拿出200元,捐给灾区人民,献上我的一点点心意。

如今,每当我看到那张红色的“特殊党费”收据时,内心总涌起一丝凝重和喜悦。凝重的是,在无情的灾难中,那么多人失去了无辜的生命,失去了幸福的家庭;喜悦的是,虽然自己不能为灾区人民做更多事情,但能在自己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尽己之力,为灾区交纳一份“特殊党费”,献出一份爱心,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特殊党费”、“特殊团费”、“特殊会费”,每一次捐款,都是一次爱心传递行动,一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