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大纲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大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心理教育活动课(或称心理素质培养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

1.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使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学生对价值的察觉:让学生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帮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学习正确归因;进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b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我们把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具体化,即,以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也就是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生大多处在6,7岁至11,12岁之间.跟幼儿期和青春期的快速变化相比,此时儿童生理方面的发展显得年缓而稳固,身高体重稳步增长,各种组织和器官也进一步成熟,尤其是大脑重量逐步接近成人,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

伴随生理上的更加成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的心理有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注意的有意性进一步增长,注意品质明显提高;感知觉的各个方面继续完善,观察力水平不断提高;记忆的有意性,意义性和记忆策略都有明显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仍不够高.

此时儿童的情绪情感更加丰富,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体系等初步形成;自我意识进一步复杂化和深刻化,各成分均有明显发展;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也进一步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大多数学生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具体每个学生能否达到这种一般水平,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发展性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通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每一位学生心理的最佳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例如,有的学生身高,神经系统的发育均达到同年龄正常水平,但其智能却处在常态之下.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使得行动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偏离;要么是情感的发展跟不上,使得知与行的发展失去生机和活力;要么是意志过程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与行的脱节.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如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得到发展,但却没有形成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志向.

(4)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有些儿童在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其智力水平和某些特殊能力会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对常规教学条件和教育发展要求就会感到不适应,不满足.相反,另一些人则由于自我发展和自我要求偏低,会感到外部要求过高.针对以上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选择如下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

1.智能和创造性:(1)观察力.(2)记忆力.(3)思维能力.(4)注意力.(5)想象力.(6)创造力.

2.自主坚强的意志特征

(1)自信心一一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和坚信自己.

(2)目的选择性一-能够选定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3)独立性一一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轻易接受他人帮助和支配.

(4)勇敢一一敢于挑战,不胆小怕事,不怕苦和累.

(5)成就动机强一一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和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6)坚持性一一做事彻底,有耐心.

3.爱的品格和社会适应性

(1)爱人-一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2)爱环境一-爱护环境卫生,热爱大自然,具有环保意识.

(3)爱集体和社会一-班级,学校,家乡,祖国.

(4)社会交往技能一-倾听,礼貌等等.

4.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特征

(l)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一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2)幽默感.

(3)美感一一乐于和善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c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与实施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心理活动课有三种基本的活动途径:

1.认知式

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相反.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

(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心理教育活动课的途径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的故事.

联想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2)讨论一澄清式

专题讨论: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

配对讨论: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4个人一起协调,获得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四四讨论:分组进行,每组4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一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2.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分为氛围式情境和情节式情境两种类型.

(1)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或感受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

人际氛围是指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期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活动中教师能切实体验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师生共同体验活动之乐趣,活动之收益.

(2)角色一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一个人表演.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

角色互换: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两个同学,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这样表现,重复事实,帮助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3)游戏式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

①游戏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②游戏的自主性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与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别人的好恶行事,当参与者在游戏中兴致很高时,他是忘我地技人,其自主性表现的最淋漓尽致.

③游戏的虚构性

表现在它可以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下活动,在这个情境中,不同于现实中的生活,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生活角色,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大家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高低卑贱,品德优劣,只要参与进来善于出谋献策的,都得到同伴的尊重.因为具有虚构性,在游戏中的喜哭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

④游戏的创造性

认知学派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是处于放松状态的,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的火花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⑤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及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3.行为训练式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示范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辅导教师自己或选择某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起示范作用,示范对象在学生中具有权威的形象,学生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比如用"大声思维"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学生大声陈述其思维过程,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示范给其他人.注意力,想象力的训练,学习处理矛盾冲突时的寻找解决方法等都可运用此法.

(2)奖赏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惩罚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这是要慎用的一项活动.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4)契约

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每次要扣掉几个积分.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各阶段的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具体的目标.

在活动中,上述几种活动模式是交叉运用的,并且由此还可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无论哪种活动模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施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全体性原则

这是基本要求.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免仅一部分活跃学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学.

2.主体性原则

这是前提.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在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

3.活动性原则

这是主导.它不同于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将知识融于活动中体现的,更适于学生特点和教育训练内容及目标的实现.

4.情感性原则

这是核心.避免了概念化,以学生情感的激发,起伏,变化,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共鸣,以及共感技术的运用.

5.开放性原则

这是方向.这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教材在活动中只起个引子或例子的作用.要让学生由此及彼地散发开去,在一个主旨目标下,附带着其他目标.重悟性的启迪,思维方法的引导和情感的健康导向.整体活动设计结构上不拘泥于线条结构,而应体现色块结构的特点,产生交融弥散的美感.活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性,也是开放性原则的体现.

6.过程性原则

这是重心.心理教育活动课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体验,把握,优化好活动过程是活动课成败的关键和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的关键.

d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法

明确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能够用心理教育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活动方法设计教育活动课,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好该课程,使之取得应有的效果,达到心理教育课程规定的目标.课程的组织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组织两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

在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工作不仅仅包括单元设计中所规定的事项,如课堂所需的教具和有关材料等等,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掌握学生心理和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技能

例如熟悉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了解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团体动力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会使用某些心理咨询的技术,如处理抗拒的技术,沉默技术和情感转移技术等等.

2.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背景材料

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智力状况,人格特点,家庭状况,在校表现,老师评语,过去的记录等等.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过程的掌握.这就是教师经常所说,课前准备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3.先行接触

在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参加心理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个别的面对面的接触,尝试建立初步的良好的关系,以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4.设置助手

设置助理教师或在学生中找到助手,以帮助主持教师活跃团体气氛,协助活动的开展,以及处理某些冲突事件.

(二)课堂组织

要上好一堂教育课,教师必须采用一些教学组织的方法处理好一堂课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等教学环节.

1.课堂开始

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组织方法:

(1)预热方法

可通过唱唱跳跳等游戏活动开始一堂课,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座位的安排上,可考虑圆形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面对面,平等交往,将会大大有利于课程开展.

(2)澄清方法

教师以生动有趣,简洁有力的话作一个开场白,说明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活动的大致安排,解除学生的困惑,增强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3)介绍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团体的力量,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相互作用,有必要用多样化的自我介绍方法,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自我介绍方法比较死板,往往使学生不自然而有所保留.因此,可采用以下几种介绍方式:①先分组两两配对,互相说出自己的基本情况,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最得意的,最讨厌的事物或人.然后,再回到团体介绍刚才配对的朋友.②每人自问自答10次,每次都是"我是谁 ""我是……",说出别人不知道的特点,这种方法可训练学生自我了解的能力.③由大家轮流向一个同学提出不重复的问题,被问者不能拒绝回答,这种方法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坦诚,训练其机智.

2.教学过程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

(1)引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问题上能寻求较好的答案,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后,给予一些启发性的话,如"你是说…""你觉得…"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团体内开放性的沟通.引导方法可分为间接引导和直接引导.

(2)反馈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把握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教师是理解他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澄清自己的思想感情.反馈就像一面镜子清楚地,真实地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反映出来.这面"镜子"给学生提供自觉,自动修改自己的机会.

(3)明朗化

这种方法是教师除复述学生所说的话或表明的感情外,再增添教师认为学生想要说而没说出的东西,即教师把学生模糊,隐含,未能明白表达的感觉说出来.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

(4)面质

学生有时会逃避自我应负的责任,或给予自己不当的行为一些合理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面质学生,促使其自我思考,勇敢面对现实.在面质时,应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要明确指出学生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3.课程结束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采用以下3种方法:

(1)回顾与检讨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进行过什么活动,有什么心得,有什么意见.

(2)计划与展望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今后应该作些什么,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有什么打算,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

(3)祝福与道别

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用小卡片或小礼物彼此祝福,道别,以维持和发展相互间的友谊.

4.注意事项

在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辅导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组织好教学,除了具备一般的上课技能和态度还应注意:

(1)客观地处理事件,对学生不能有偏心,或持不公平的态度.

(2)以温暖,尊重,同情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和班级是温暖的和安全的,能够了解他们,因而愿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内心话和感情表露出来.

(3)不要采取权威的态度压制学生,而要尽量使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表现出幽默,使班级的活动能轻松活泼地进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和投入.

(5)具有教学的机智,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例如,在上课时有学生捣蛋,抱怨,不专心,吵着要上厕所,擅自离开课堂等等,教师要能够迅速了解其原因,作出即时的和适当的反应.

(6)在团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当.因为教师指导少,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太多,又可能养成学生的依赖性.

(二)学生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问题,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个别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和矫正.

班主任要学习心理辅导方法和操作,在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同时要做好本班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三)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参与面广,操作性强.我校要通过游戏中心的活动对学生开展游戏辅导,通过游戏辅导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的合群性和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规则,遵守规则.

1, 选择游戏.游戏辅导老师必须收集和积累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各种游戏,然后根据辅导主题,辅导对象和场地等具体情况选出合适的游戏.

2, 学习规则.游戏之前,老师必须详细,具体地说明本游戏的规则,活动时的各项注意事项.学生必须学习规则,掌握规则,直至在游戏中遵守规则.

3, 观察行为.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情绪是比较真实地,也反映出其心理是否健康.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

4, 调节情绪.游戏是孩子表达感情,描述经验,表达期望的"语言",教师要懂得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情绪表达还有一个目标适宜,反应适度的问题.教师要辅导学生在游戏中调控自己的情绪,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