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部长讲话(通用5篇)

中央财政部长讲话 篇1

今天,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召开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我谨代表财政部,对本次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财政会计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协会全体会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会计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中央财政部长讲话(通用5篇)

20xx年以来,第四届理事会在财政部领导下,围绕会计工作中心,服务会计改革大局,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在推动总会计师事业发展、助力财政会计改革、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绩值得肯定。下面,我重点围绕协会工作和管理会计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快速反映市场对会计行业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使我国进入只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党的xx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会计工作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历来高度重视会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围绕服务经济和财政工作大局,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有力支持了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但是,我国在会计标准的建设,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方面,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对服务单位内部管理考虑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高能耗层面徘徊,除了体制、机制、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外,会计工作管理滞后也是问题之一。粗放式管理,粗放式核算,一些企业和单位的会计工作多年来停留在记账、报账层面原地踏步,仅一个“不做假账”就需要很多年努力,会计工作在及时按照市场经济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和升级,在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情况和支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在制定企业和单位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目前看,我国会计工作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精神相比,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总部署相比,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和加强事业单位治理的新期待相比,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也迫切要求尽快改革和加强会计工作。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总会计师协会作为全国会计人员自愿结成的社会组织,是现代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全国1400万会计人员,总会计师起着高端引领作用。总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自律性社会组织,要做好协会的工作,必须目光紧盯市场,快速反应市场对会计行业的需求;在目标确定前提下,强调问题导向,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面对企业和单位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找准关键,有效解决,让会计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和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

加快推进管理会计改革,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决算评价和加强事业单位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工作上层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其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门专门学科,在制定和执行组织战略中发挥综合作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就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

按照目前管理会计学理论,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服务对象方面,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虽然对内、对外都能提供有关企业基本的会计信息,但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二是在工作重点方面,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面向未来,能动地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工作重点是面向过去,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三是在程序与方法方面,管理会计对企业自身服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总之,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在预算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制度和财税体制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会计改革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有 828.7万个各类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一大批小微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企业和单位的基础核算、管理升级、效益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支持和促进作用,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改革和升级。如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那么,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管理需要,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提振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和单位的绩效,加强市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而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在国际上,美、英等西方国家,管理会计应用广泛,成效明显,积累了一些经验。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发布管理会计公告等方式,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引导各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二是通过推行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制度等方式,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单位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三是通过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总结提炼管理会计案例示范等方式,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素质提升。据了解,在这些国家,具备管理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往往更受到企业青睐,越来越成为聘任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的重要参考。

在我国,管理会计也有不少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发展管理会计的呼声很迫切。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现存在理论体系缺乏、工具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尤其是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

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我国管理会计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全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师,为全面提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力争通过5—20xx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三、主动作为,实现行业发展新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设置、职责和权限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总会计师条例》规定,“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负责对本单位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专业职务的设置和聘任提出方案”等。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会计师在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方面,到位、缺位、没位三种情况并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会计师协会要加大协会工作力度,鼓励到位的,督促缺位的,依法支持没位的,促使总会计师履行其法定职责,维护其合法权益。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全国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总会计师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组织,是行业自律组织。协会是总会计师与政府、社会联系沟通的桥梁;总会计师是单位领导班子重要成员,是加强企业和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领导者,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起着高端引领作用;管理会计师和会计师是总会计师的左膀右臂;1400万会计人员是总会计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坚实基础。全国梯次配备的会计人员,形成了一个牢固的金字塔,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服务和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中央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要求和各界对于管理会计改革的新期盼,为协会发展带来了明媚春天,协会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协会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主动作为。

我对协会工作提几点希望:

一是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加强行业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将总会计师行业建设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着眼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动现代总会计师制度建设。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构建行业诚信体系,不断加强会员职业道德建设,推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整体提升,推动各单位贯彻落实财经法规、执行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要加强会员服务,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会员归属感和行业公信力。

二是紧紧围绕管理会计发展,创新行业服务。要主动融入管理会计改革,积极发挥智库、宣传和推动作用。要研究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探索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研究构建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研究管理会计资格认证制度等。通过发展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推动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提升,促进会计人员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是紧紧围绕增强国际影响力,深化对外交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国际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拓宽交流领域,深化交流层次,吸收借鉴其在会员管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提高我国总会计师队伍的国际视野和水平,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事业的加速发展。要更加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以上工作,使协会成为国际国内的“金字招牌”。

同志们!财政部历来高度重视总会计师事业。20xx年部党组理顺了协会管理体制,体现了对协会工作的认可和期待。希望各级财政部门也要重视支持协会工作,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服务,为总会计师事业发展、为管理会计事业发展、为财政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希望大家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融入改革大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提高会计行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央财政部长讲话 篇2

20xx年底,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正式拉开了全国大规模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序幕。20xx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拓展了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内容和范围,使得财政基层培训既面向政策受益方,又面向政策具体执行方案。 截至20xx年底,以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乡镇财政干部培训为主体的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已经在区域上实现了全覆盖。从培训规模上看,三年来,全国累计约有183万人次的村会计、村报账员、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参加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27万人次的乡镇财政干部参加了业务技能或综合素质培训,培训总人数达到210万人次。经过全国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财政基层培训的年培训规模从逐步扩大到趋于稳定,可以基本实现每2—3年,将基层财政、财会及相关人员轮训一遍。

三年来,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准确把握工作的切入点,始终站在财政政策宣传贯彻的基层交汇点,紧紧抓住财政支农政策的受益人——广大的农民群众,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一线执行者——乡镇财政干部、农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财政政策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的双向培训,使得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财政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心知肚明”,同时使执行者的政策执行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一步拉近了财政部门与农村基层干部的距离,密切了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树立了财政部门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了财政“两基”建设,有效增强了财政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财政基层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财政政策作为党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改革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深入发展,许多与老百姓,特别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息息相关的财政政策陆续出台,对基层财政干部的政策理解力、执行力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央的战略部署把基层培训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20xx年11月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来抓,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务实、保障上更加有力,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

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两个核心主体是农村干部和乡镇财政干部。抓好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是财政部党组及各地财政厅(局)党组积极贯

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应时、应势、应需之举,绝不是权宜之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看到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薄弱环节。要以中央战略决策提出的新高度为标杆,用心谋划、勇于进取,切实推动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持续、健康、深入开展下去。

(二)财政“两基”建设给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财政深化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宏观调控手段、推动经济转型的任务很重,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20xx—20xx年,财政部陆续印发了十余个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通知,这些政策和管理要求的落实关键环节在县乡财政干部。县乡财政是财政管理的重要责任主体和载体,加强财政“两基”建设,提高财政政策效率与预算管理水平,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财政强农惠农富农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这一系列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都要通过基层一件件具体的管理工作去体现、去落实。正如谢旭人部长指出的“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而“全面加强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大力推进基层建设”的根本因素在人,要有一支具备较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层财政干部队伍作保证。这是财政“两基”建设给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据统计,目前,全国财政干部约49万人,其中,县级财政干部约有20万,乡镇财政干部近19万,也就是说全国财政干部职工中有近80%是县及以下的基层财政干部;具体到乡镇一级,这一比重也占到将近40%。因此,基层财政干部是整个财政干部队伍的基石。目前,基层财政干部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以及队伍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和不足,这样的状况与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财政“两基”建设的总体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对基层财政干部进行大规模、一竿子插到底的业务和综合素质培训,并逐步实现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日常化。

(三)基层干部的培训呼声给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要求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三农”的政策精神,中央财政一直把“三农”作为财政支出增加的重点,使公共财政对“三农”的覆盖持续扩大。从20xx年的1500多亿元到20xx年的8183亿元,20xx年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408.6亿元,中央财政安排“三农”的投入8年增长了约6.7倍,特别是今年预计突破120xx亿元的规模。这么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农民,细分到田间地头、家家户户,最直接的政策落实者就是基层财政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必须把政策“读懂吃透”,按规定认真核实每户每人的补贴标准,大

量的基础信息数据需要他们采集、汇总、核实;乡镇财政干部还担负着工作环节最末端最直接的财政资金监管任务。客观上讲,当前大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资金蜂拥而下,资金渠道的多样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丰富性、原则性、复杂性和灵活性,都使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财政干部普遍感到自己所肩负的工作任务重、责任重,工作难度大、压力大,甚至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他们深感自身的政策水平、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要求差距甚远,特别是对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迫切需要提高,财政、财会业务知识急需补充、更新和完善,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权威的业务培训和素质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敏感性,加上基层财政干部的培训需求和呼声,就是对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新要求。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狠抓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使基层培训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能更好地满足基层财政干部的和广大农村干部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切实达到“让基层干部受教育,让基层发展增动力,让基层群众得实惠”的培训目标。

二、立足长远、务求实效,推动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一)立足长远,构建财政基层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加强和改进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是一项事关推进财政“两基”建设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程,事关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着眼长远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繁重、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以宏观的、长远发展的眼光,把它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对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仅仅满足于采取临时措施,解决眼前问题,取得一时的成绩。要充分认识到,目前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改革大局对基层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需要。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财政政策的不断出台,随时都在对基层财政干部提出新的要求;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在为财政事业发展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财政基层培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推进。这都需要我们着眼长远、立足大局,持之以恒,谋求财政基层培训事业的长久发展;需要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培训管理的重点环节上摸索规律、提出办法,并逐步固化成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实现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一,切实加强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发挥基层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培训工作,进一步理顺关系、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强化职能,并积极争取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合作,确保财政基层培训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规划,科学有序推进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在培训对象、培训范围、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培训计划执行、培训组织管理以及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对全国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基层财政干部和农村干部的实际状况和培训需求,合理设定培训目标,并依此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工作科学有序、持续稳定、规范高效。第三,加强经费管理,满足财政基层培训工作需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专项培训经费的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支出范围,严格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专项培训经费使用安全、节约、高效。

(二)力求实效,狠抓培训质量控制不放松

培训质量的好坏,始终是评价培训成效大小的“金”标准。第一,好的培训质量要靠好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基层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对培训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程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培训质量可控、可靠。第二,培训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培训组织者、受训者和培训师资构成了培训工作的三个核心要素,也成为了培训质量的三大控制源。一方面,要建立培训对象和培训组织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培训同岗位设臵、干部选拔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培训职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师资的选拔和培养,要有完善的师资培训方案,建立实用、高效的师资库,要处理好专职师资与兼职师资的关系。基层培训给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师资不仅要会讲政策理论,还要熟悉政策执行的方法、措施,因此要把专业院校的教师同兼职上课的财政部门业务骨干结合起来,给他们创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培训质量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加快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乡镇财政干部培训的教材体系建设,注重培训课题研究,促进培训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工作的可操作方法和现实成效。各地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好补充教材资料的开发编写工作,避免重复浪费。

(三)按需培训,更好地服务基层干部群众

“按需培训、因材施教”是财政基层培训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按照“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要在搞好分类培训和按需培训上下功夫”的要求,让财政基层培训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培训需求贴得更紧。过去三年,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在按需施教、分类培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按岗位对村会计、代理机构会计、报账员、村干部等分别设臵培训内容进行培训;各地乡镇财政干部培训针对本地实际、业务重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培训等。总之,贴近基层培训需求,增强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方法、举措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基层实际,做足培训需求调查,真正想基层干部所想、急基层干部所急,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

(四)德育为本,以德修身,不断提高受训学员和培训工作者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

教育培训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必须把提高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德育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放在突出位臵,贯穿培训工作始终。要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财政干部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让他们懂得在基层工作中,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重要性,让他们在道德情操方面成为群众的表率,成为农民群众的领路人、贴心人。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受训学员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还要致力于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培训工作者队伍。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保持持续、深入、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基层,关键在于能否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思想过硬、业务一流的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者队伍。

中央财政部长讲话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党的“”如春风化雨,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学党章学精神学先进,找四风找差距找根源,以此来提高党性、提高认识、提高能力。

在这春潮滚滚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上高县财政局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五比五看”活动,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比正气看作风,比服务看效率,比互助看团结,比奉献看成绩,比廉洁看品行。每一比,每一看,都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考量!对我们业务素养的监督!对我们核心价值的品鉴!

工作在财政岗位上的我们,有着比其他行业更重的职业责任和操守。所以每天醒来,我都要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贪欲,存没存善念?一身正气为财政,两袖清风给人民。我作为一位在财政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兵,始终恪守着一种职业信仰:敬业、忠诚、奉献、创新。我在基层工作时,正值税费改革初期,为不影响涉农补贴的发放,很长一段时期我没日每夜地收集整理农户的基础信息,经常加班到深夜,当看到一个个淳朴的农民领到财政补贴后露出笑容时,我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我们管的是全县人民的钱,是上高人民的“大管家”。替国家和人民管好钱,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财力充分地统筹好、支配好、使用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局相继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多项财政改革,在改革中逐步提升业务素养,顺应改革需求,争做行业标兵在我们窗口蔚然成风!当我调到支付中心窗口工作时曾一度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里的工作?哲学家保罗·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另一个就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就是这份信仰,让我毅然决然地担起了这份责任!支付中心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作为财政局的服务窗口单位,要面对县直1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支付审核与拨付工作,业务繁重,稍有不慎,就会给县财政资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每月的用款额度申拨非常讲究时效性、准确性,现在虽然使用电脑操作,但数字还是得一笔笔对着原始单据核对,对着电脑久了,视力急剧下降,为了不耽误单位用款,做到数字的“零误差”,加班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连孩子都无暇顾及,每当这时候,都会感觉愧对孩子。

工作的热情如火一般燃烧着我的心。每天我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对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我都会面带微笑地服务,我相信微笑所传递的正能量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制胜法宝,驾轻就熟的首问负责制和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让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赞誉的回眸,获得一次又一次微笑的回馈!

比一比,找差距;看一看,正衣冠。爱岗敬业,服务窗口,热情似火,奉献如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果我们每一个财政人都能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辉煌财政事业的长河里,我们将劈波斩浪,一路高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中央财政部长讲话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20xx展翅辞旧岁,20xx狂啸迎新年。身披拼搏的风尘,满怀胜利的喜悦,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征途如虹,岁月如歌,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欢聚一堂,共同感受一年来的丰收喜悦,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在此,我谨代表财政局班子全体成员,向前来参加联欢的各位领导及带来欢歌笑语的广电中心、县豫剧团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全局的干部职工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即将过去的20xx年是我县财政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预计可达万元,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三农”、社保、教育等支出规范有序;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监督引向深入;财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财政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今日的绛县财政活力四射,生机勃勃;今日的绛县财政,正以强者的姿态和勇气迎来更为璀璨的明天。这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部门协作配合的结果,更是我们财政人同心同德,共同拼搏的结果。绛县财政的每一份成长,都饱含着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劳和汗水;绛县财政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心血。我们深爱着饱含责任、荣誉、勤劳、勇敢、团结、真诚气息的绛县财政,我们为能在这样的集体一起工作、生活和奋斗而倍感自豪和骄傲。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新一年新起点新征程新希望。20xx年是“”的重要年,也是绛县财政的改革发展之年,充满希望之年,奋发进取之年。历史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时代把我们推到新的更高的起点。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实施依法理财,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构建和谐绛县做出新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香茗美酒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古绛经济更加突飞猛进,祝愿绛县财政事业更加蒸蒸日上。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中央财政部长讲话 篇5

同志们:

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由中宣部牵头,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对原国办发[20xx]105号文件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并以国办发[20xx]114号文件印发给各地方和各部门。与原文件相比,新文件在注重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更加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认真学习、深入了解相关规定,对于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文件规定的内容和实质,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根据培训班的安排,上午欧阳坚同志就文件出台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说明,一会儿税务总局的同志将就税收优惠政策问题进行讲解。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两个规定中相关财政政策予以解释和说明,帮助大家理解和把握好几个重点问题;二是对财政部门进一步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中相关财政政策的解释和说明

与原国办发105号文件相比,就相关财政政策而言,现国办发114号文件的两个规定中分别对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工作和完善文化企业投融资政策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修订和完善,增加了一些具体条款。为便于大家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和说明。其他基本为延续性政策,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一)关于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相对薄弱,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资产管理界限不清晰,国有文化企业产权主体模糊,缺乏权威的、法定的出资人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如何切实加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建立健全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xx]14号)中明确提出“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抓紧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 20xx年4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提出“由财政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协商,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xx年,财政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了财政部门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和党委宣传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应职责,强调通过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结合。为加快中央出版单位的改革步伐,加强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今年,财政部会同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下发了《关于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时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能。

在制定出台相关文件的基础上,修订《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时,单独增加了“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内容。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部分内容,我认为,主要应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由财政部门履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职责。

国有文化资产按照经营属性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指文化企业所属的资产,后者指文化事业单位所属的资产。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6号令),明确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由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文化事业单位资产应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统一进行管理。关于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问题,一直以来,尚未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责,目前所监管企业为146户。金融类企业资产则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管。与一般经营性企业不同,文化企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从而决定了文化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国有文化企业资本结构变更、经营者业绩考核和任免等事项都不同于一般企业,有其特殊的要求。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也应区别于一般企业,而采取特殊的监管办法。20xx年,在批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组建方案时,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对两家公司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xx]213号)文件明确规定,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今年,财政部“三定方案”中进一步明确由相关司局“负责中央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和财务管理”。

2.要理顺财政部门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关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相关文件规定,财政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党委宣传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是国有文化资产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应负责牵头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按规定办理相关资产变动、产权管理等审批事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的指导下,按照部门职责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国有文化资产实施具体管理,此外,可根据法律规定,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涉及的相关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审批,如出版单位合并或分立等行政许可事项应报同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审批等。党委宣传部门应负责做好宣传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协调和宣传业务的指导工作以及重大国有文化资产变动事项(包括国有文化企业重组、股份制改造等)的审查把关。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应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3.切实加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具体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转制过程中,一是转制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应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有关结果应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或审核备案,涉及国有资产划转的,应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或改制方案中涉及国有资产事项,应报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批复。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要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应尽快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党政机关直属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应与其主管主办单位脱钩,资产财务关系在财政部门单列,由财政部门直接履行国有资产与财务监管职责;而原企事业单位所属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其国有资产隶属关系可按国家规定保持不变,相应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也维持不变。举个例子,如教育部所属高等教育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就应该按照党政机关不得办企业的要求,与教育部脱钩,由财政部直接履行其资产和财务监管职能;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其隶属关系可保持不变,由财政部按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资产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对其进行监管。国资委归口管理的中央企业所属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则应按照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办法,由国资委进行监督管理。据了解,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各地方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相关政策不尽一致。各地方应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实践,逐步调整、完善和规范。

(二)关于完善文化企业投融资政策

由于文化企业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使得文化资本市场管理较之一般的资本市场管理更为复杂。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投资渠道不畅、文化企业融资困难和投资的盲目性等问题,迫切需要国家财政从资金和政策方面进行扶持,发挥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推动建立文化企业投融资平台,从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实现文化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中就此方面问题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企业发展。

在我国,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文化才被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轨道,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才被普遍接受。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主要是支持事业发展,并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xx年,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安排2亿元,重点支持了动漫市场监管、优秀动漫原创产品创作生产和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20xx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除继续支持动漫产业发展外,还将重点支持新闻出版、电影等文化产业发展。另外,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相继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公共技术平台、公共信息平台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市场缺陷,特别是从市场投资的角度,文化产业的投资无论是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文化基本建设投资,还是用于形成流动资产的文化知识产权投资和用于培育文化战略后备资源的投资,其建设、创作、培养周期和成型期都比较长,而且风险比较大,因而常常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按照经济学理论,公共财政此时要介入产业的发展,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推动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弥补市场失灵,这将直接决定专项资金的功能、目标以及资助的对象与范围。反过来说,对于那些不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专项资金就不应该参与,否则会干扰或扭曲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发挥杠杆效应的原则。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数额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放大资金的效果就应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社会资本进行文化产业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和渠道的多元化,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体制。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目标不应只是扶植具体的文化项目,而是要通过财政投入的示范和杠杆作用,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最终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

三是注重效率考核的原则。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设立与管理应该围绕财政管理与改革,坚持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导向,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特别是要实现监督方式从集中性、临时性的事后检查逐步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转变。要建立覆盖申报立项、资金流向、管理活动、制度运作、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等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责任制,使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提高绩效的责任中心,并构建相应的的激励机制。同时,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设置合理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指标,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纳入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轨道。

2.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提高文化企业融资能力。

按照上述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针对当前文化企业融资困难、投资主体缺乏的主要问题,财政部门应切实转变财政资金直接投资于文化企业的方式,积极探索通过贷款贴息、设立投资基金等,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研究制定文化企业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办法,引导商业银行给予贷款支持。我国文化企业发展时间不长,还处于市场培育期,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持续盈利能力,其风险很难评估。而且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形式是品牌和无形资产,这类资产的市场价值评估缺乏权威的标准和方法,难以得到银行认同,其他资产中可拿出作为贷款抵押的则屈指可数。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很多国家在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发展电影产业为例,法国财政部与文化部共同成立了电影与文化产业融资局,以提供贷款信用保证方式为文化企业贷款融资进行金融担保,并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帮助其从商业银行那里获得金融支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扶持文化企业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我国文化企业的特点,各级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积极采取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发行企业债券,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贷款担保服务。另外,在支持文化出口方面,可采取保险费用补贴、绩效奖励等方式,鼓励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是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借鉴成熟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按照投资收益分成并从事实业投资的金融创新工具。由财政部门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面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等机构投资者定向募集,可以充分发挥财政预算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通过金融机构自身良好的融资平台,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更好地扶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应主要对重点领域,如影视、出版、动漫等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投资,推动相关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环节的价值增值,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投资基金收益最大化。目前,财政部正在会同相关机构研究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地方财政部门也可以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支持和促进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

二、关于财政部门进一步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推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党的xx大报告中,站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向全党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为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支持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支持方式,更好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善于抓住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从而带动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借此机会,我想就此方面谈点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1.要围绕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努力在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的进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和体系,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中央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要求,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当前重点要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人员安置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支持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工作。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保障平稳过渡,“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其培育成为新的文化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同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力争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当前,要以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完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一批战略意义大、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产业化;要加强针对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研发,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培育新的文化产业生长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要围绕改善服务、增强活力,努力在支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上取得新的进展。

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根据其发展目标、规模和标准,核定此类文化单位正常运转和实施项目的支出,并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重点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内容建设、功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规模定岗位、定人员,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确定财政补助数额,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促进文化单位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

按照长春同志指示精神,今明两年财政将重点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并要以此为契机,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文化体制改革中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博物馆经费保障力度;二是与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方式,激励博物馆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三是与博物馆运行规律相结合,推进我国博物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博物馆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建议将博物馆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程度科学界定和分级,将代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重点博物馆确定为国家级博物馆,由中央政府承担更多的投入和管理责任。省级和省级以下博物馆也要按此原则,进行科学的分级,加强资源整合。市级和县级应重点发展特色博物馆,避免重复投资。为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重点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所需资金,支持各省市国家级博物馆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地方博物馆改善陈列布展和举办临时展览,对免费开放工作突出的省份给予奖励等。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和论证,研究制定图书馆、美术馆等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支持提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3.要围绕完善投入保障、创新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努力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取得新的进展。

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级财政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一是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倾斜。在积极配合做好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区分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与非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优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向农村文化倾斜。继续切实将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机制。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重点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最为迫切的问题,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三是向保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倾斜。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要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当前,重点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探索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今年2月5日,在文化部《关于湖北等十省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上批示:请文化部、财政部在调研的基础上,联合下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保障机制问题(政策性文件)。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工作,考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广泛,涉及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健身等多个领域,我们提出由财政部牵头,会同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建立联合工作制度,通过开展联合调研、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等方式,共同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

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具备了向人民群众提供一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制框架,在整体上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文化单位的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人才、管理现状均不大能够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人民群众真正的公共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地重视和满足。因此,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必须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宗旨,以投入促改革、以保障促发展,逐步构建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考虑,在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重点把握和思考:一是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要立足于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因为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呈现出不平衡性。作为政府,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在文化的各种多元选择当中找出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普遍需要的、而且又易于构建机制来保障的基本的文化服务。二是要详细了解公共文化需求,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目标任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受众是社会公众,必须体现他们的意愿。任何政府部门都不能替公众决定他们有什么“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应与公共文化需求相吻合,应更加注重使用效益。三是要研究制定财政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的范围、标准和方式。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调研,力争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台相关文件。

当前,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各级财政部门要以贯彻落实国办发114号文件为契机,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主动地研究和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有关财税政策,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探索创新,大力支持和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