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校园各地实施方案成为绿色教育

为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xx“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近年来我校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将培养师生绿色环保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中,开展了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的现代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大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更为有效的绿色环保教育,现郑重申请参加潍坊市“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以下汇报我校近年来的创建工作现状以及规划。

建设绿色校园各地实施方案成为绿色教育

一、学校概况

高密市康成小学是一所拥有近xx名学生、100多位教职工的民办公助体制,施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现代化小学。建校8年来,相继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等省、市、县级荣誉192项。近年来,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活动,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一直坚持面向全体师生,通过各种形式与渠道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绿色环保”教育。

二、创建目标

按照《绿色学校评价标准》中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正逐步构建以环保教育为中心,以各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为手段,以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推动学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增强全校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校的环境教育质量及效果。不断加大环境教育力度,营造浓厚的环保教育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的观念,力争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绿色校园。

(一)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引导师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

(二)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培养师生对校园环境负责任的精神,关心校园环境,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使师生从小事做起,节约水电,关心校园环境,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四)全校师生人人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

(五)通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六)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懂环保、爱环境、塑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使校园环境易于学生学习和生活。

(七)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化育人”、“绿色活动”的学校特色。

三、主要创建过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学校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

成立了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由全体校委会成员任组员,并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全面参与,规划学校环境教育,督促、指导、规范绿色环保教育的开展。

2、运行机制

学校根据上级要求,联系本校实际,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学校“创绿、环教”计划,确定每年的教育目标和活动内容、方法、措施等。各处室根据学校计划,联系本处室工作制订相应的环境教育计划和职责。(例如教导处负责教学,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处开展系列活动和负责各中、小队活动;教科室负责教师培训、学习,环教科研;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环教设备、设施增设等等)在此基础上,各环境教育子系统开展相应活动,较好地完成和达到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创设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绿色”教育。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构筑保障体系,发展环境教育工作

1、健全和完善各种环境教育、学习制度。

学校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工作以来,建立和完善了以此相一致的会议制度和学习制度。同时,为各个环保小组和班级订阅开展环境教育的学习、宣传资料。对在开展环境教育和争创绿色学校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师生、家长、家庭的评比和奖励。同时,学校也定期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等进行内部宣传教育。

2、让每一位教工都成为“绿色教育”的践行者。

加强教师对环境理论的学习,在教学中贯彻“绿色环境”教育理论。学校除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习有关环境教育文件、统一认识、明确环境教育重要性外,还利用教研时间,组织课任教师集中学习环境教育知识,研讨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方法。

3、课程渗透,增强教育实效

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初步形成了“各学科课程渗透-课内外活动实践课程”两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相关学科的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体系。为此,学校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提出的各年段环境教育目标,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组合,制订了各年级环境教育目标系列要求和各学科渗透环境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要求,形成庞大的学科渗透体系。

4、把环境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学校将开展环境教育的设想及活动要求及时通报家长,一方面宣传环境教育,另一方面主动赢得家长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学校还与学校周边社区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将学校环境教育延伸到社区、家庭,形成环境教育“三结合”的良好氛围。

(三)创设了良好环境

校园的环境建设是鼓励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自创办以来,一贯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建设。投入了很多人力、财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绿色’的学习、生活环境。

1、校园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实行整体规划,规范建设,教学区、运动场。

2、校园环境建设以美化、绿化、净化为目的,努力营造美丽清新又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

3、教育设施建设。为了进一步营造创建绿色学校,强化环境教育的氛围,学校十分注重校内环境教育设施设备的建设,以丰富和拓宽学校环境教育宣传途径和形式。

4、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向全体师生宣传环保知识。

5、校园垃圾实行减量及回收利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6、学校内部加强节纸、节电、节水等绿色消费建设。

(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1、少先队和德育活动作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结合有关主题,组织开展了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形式丰富多采的活动。结合植树节在学生中开展了爱护绿化、热爱绿色为主题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包括:

(1)组织了为校园添绿活动。鼓励学生在家种植一盆花草,为花草做一张名片。然后带到学校展出供大家分享,通过全年级的交流与分享,学生们认识了许多种花草,获得了许多知识。

(2)组织了我为树儿穿冬衣活动。通过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给树穿冬衣?如何给树儿穿冬衣(刷石灰水)?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花草树木的情感。

2、科技节作为校园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近年来也得到有效的开展,同时注意了环保内容的渗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组织了“废物利用----环保小制作”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小树立“康成是我家,美化环境靠大家”的环境素质

(2)组织了“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科幻画创作比赛。学生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稚趣的绘画作品,表达了对地球命运的担忧,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环保问题,都来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地球。

(3)组织师生观看了系列环境教育影片和电视片,体会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3、围绕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一些主题节日(世界水日、地球日、卫生日)等开展了有效的宣传活动。

4、开展了“节约”系列活动。在全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为了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有效的节能行动。在此期间,学校食堂也动足脑筋,在管理上下功夫,既让学生吃得好,让家长满意,又节约能源,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四、发展规划

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刚刚起步,无论是教师的教育水平还是活动建设都还存在着不少欠缺,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今后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潍坊市绿色学校的评估标准为实践路线,科学规划、将环境教育全面纳入常规管理,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和机会,努力提高全体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同时将联合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加强校本培训,做好绿色学校档案的收集、整理、提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较好的“绿色”教育,争取使学校创建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围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的核心主题,北京林业大学4月1日举行“绿色校园与生态文明”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这项大型绿色活动既是“知”与“行”的结合,也是“树木”与“树人”的统一,应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对广大学生寓教于绿。

此研讨会是北京林业大学组织开展的“绿色校园与生态文明”大型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就绿色校园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绿色校园建设对人才培养、人格塑造的意义,绿色校园建设的丰富内涵,绿色校园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专家建议,绿色校园建设应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对广大学生要寓教于绿,要注重绿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与传承。注重发挥绿色校园对学生要格塑造和知识结构的作用,使绿色校园成为培养人才的另一个课堂。同时,还应加强绿色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机构建设,并加大宣传力度。

专家认为,绿色校园应该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氛围,应该浸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在绿色校园的设计中,既要追求绿化的需要,也要满足人的需要;既要着眼于当前的需要,也要统筹长远的发展。绿色校园建设就是一种绿色行为,要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他们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绿色文化,帮助他们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亲近自然,并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绿化环保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让广大师生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专家表示,绿色校园的建设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绿化,其特殊性是由校园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校园是培养人的地方,更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同时,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把绿色播进心灵的最佳时期,因此,绿色校园的建设对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尤为关键,十分符合生态素养“从孩子抓起”的规律。这对他们个人来说,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未来而言,也是百年大计。

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校园与生态文明”大型系列活动还包括组织开展“北林大四院士纵论绿色校园”访谈、启动《绿色校园建设读本》的编撰工作及“中国绿色校园文化研究”课题、开展北京林业大学绿桥活动、组织绿色校园建设志愿服务队,对内集中专业优势,加大生态文明研究力度,对外引领生态文明,促进全国的绿色校园建设

“绿色校园”建设是在校园拥挤和校园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生态热”的产物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因此,“绿色”的涵义已经不简单只是一个色彩概念了,它已成为了一种公益行动的代称。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基地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地要将“绿色”教育深入贯彻。除了灌输关于“绿色化”的纯知识之外,还不应当忽视学习场所的“绿色化”建设。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提出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人才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等“五个校园”,其中的绿色校园建设,学院组织专门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工作,制定了相应方案,进行了专题调研,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泛宣传,明确绿色校园建设的意义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以来,学院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如何体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学院党委分析认为:“五个校园”的建设打造就是给全院师生员工的最大实惠。特别是绿色校园的建设,让学院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基础设施更完善、人的精神更饱满这无疑是真正的实惠。为此,学院党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对“五个校园”建设提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让全院师生员工明确目标任务和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意义。紧接着又将每个校园的建设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由各自分管的领导牵头进行调研。绿色校园建设由分管后勤和征地协调的冉光学副校长牵头负责组织调研和制定相应方案加以实施。

二、调查研究,认识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绿色校园”建设课题组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方式,在全校师生中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提倡绿色文明,建设节约型校园收到较好效果。通过问卷回复统计,绝大多数师生认为绿色校园建设首先需要确立绿色校园理念,其次是需要丰富绿色校园内涵,第三是要认识到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的确,“绿色”这个概念对于学院来说意义重大。在这个人群聚集的场所里,人的需求是第一要重视的问题,从精神文化的需求到基本生理舒适度的需求都不可忽视。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大多为青年人,清新的空气、色彩生动的校园、和谐秩序的教学,都是对教育基本的需求。就单从“绿色”的基本意义来讲,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校和社会来说,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绿色科研,绿色实践过程,校园建设,绿色大学教育内容,学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力等都是学院办学竞争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绿色校园建设不可忽视。

三、调研结论:绿色实践,关键还要看行动

在认识到建设“绿色学校”的重要性的同时,关键还要看行动。调研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师生认为,绿色校园建设是否能够见成效,关键要看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全员参与的具体行动。具体来说,“绿色校园”建设可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即校园绿色化和校园理念绿色化。

(一)让校园“绿”起来

每个进入学院的师生第一印象,一定是这个学校的“自然美”。的确,青年人的朝气在自然美的烘托之下,那鲜活的青春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所以,校园绿化是每一个学校的必修课。

首先不能忽略学校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讲,一所高等学校其绿化面积基线应为40%以上。当然这一数字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目前我院绿化率已超过这一百分比成为沙区绿化先进单位。随着学院征地扩建工作地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必将出现新问题和新需求。校园规划一定要大气、要领先。学校在考虑教学实习场地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吝啬”对绿化面积的预留。这除了使学校规划建设美观的需要外,还影响着校园周边地区的空气指标、噪音指标等物理因素。从长远来看,适量的绿化面积还能有效的投入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去,如植树活动、环保知识活动、简单劳动组织等,这些同样也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训练的一部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学校绿化面积,是绿化建设的根本。

其次是对绿化所用植物的选择也要讲究科学、合理、适宜。例如在选择绿色植被范围时,可以考虑到污染性少,少毛无刺,没有刺激性气味,或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气味美,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草坪的耐践踏程度等都是考虑的范畴。学院在选择植被时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求搭配的合理、科学。例如在树种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活泼好奇、灵活多变,所以具有色彩变化和香味的树种是很好地考虑范围;而在教学区忌栽植飞扬花絮的树木(如杨树、柳树等)和一些起过敏反应的植物;在校园通道两侧或大门两侧种植树形优美的秋色叶植物银杏或常绿小乔木石楠,会增加学校的优美感和舒适感;在离窗一定距离处栽植较低的常绿乔木桧柏,既可适当遮挡阳光又可保持通风;运动场与教学区之间应用树木组成繁密的树带,以免上课时受场地活动及声音的干扰;校园周围多采用乔木与藤本混合栽植,形成一层浓密的绿化带,使校园与外界隔离,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再次就是合理配置绿化布局。在学校这样既有横向占地面积又有建筑空间面积的场所内,绿化的横向分布应同纵向的空间分布同时考虑,这样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屋顶园圃的建立,既可以使本来暗无生气的屋顶充满生机,还可以适量的解决屋顶夏季的酷晒高温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空中绿化选择;还有经济实惠的盆花摆设,把每个教室的窗台充分利用,将一些易于栽培成活率较高的花草放置于此,既能美化环境还能有效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也是一个绿化空间扩展的好方法;其次就是组合花架和吊兰,教学设施内部的绿化往往是个难题,面积小、采光差是植物生长的不利条件,但是适宜挪动、节省空间的组合花架和吊兰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季节的转换,将盆栽的不同植物有机组合,结合空中空间的利用,搭配出一个富于变化、方便实用的小景观,为不起眼的角落、长廊、“死角”增添色彩。但是这种绿化要考虑到景观的牢固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免发生危险;再有就是爬墙虎、紫藤等藤蔓类植物也是扩展绿化空间的有效手段。这类植物占地面积小,生长特点是向“空中”发展,可以很好的利用墙面、围栏等因素,在无形中增加很大的绿化面积,同时又可以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绿色校园,也是绿化校园得不错选择。

(二)积极展开“绿色教育”,让师生“动”起来

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在对全院师生提供很好的空间和环境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动”起来,学会如何维护和参与。第一是欣赏,只有建立对美的认知,才会由生爱护之情。学院应利用其中的绿色空间,营造氛围,提升全院师生的审美能力。第二则是劳动,任何人的享受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付出劳动才能体会到美的真谛。让师生参与到适量适时的绿化劳动中,既可以增加对自然的识别能力,也可以建立劳动的美德,同样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三是学会保护,好的环境取决于好的维护。知道了劳动的艰辛,自然会对劳动成果爱护有加。从小的方面看是对一片绿化带、一盆小盆栽、一株小树木的爱护,推而广之则是对大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的培养。正所谓以小见大,在绿色的环境中培养“绿色习惯”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绿色实践过程、绿色大学教育内容应成为学院综合教育的重要环节。

建设绿色校园既是推进绿化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又是育人的需要。优美宜人的育人环境,让一代又一代毕业生终身难忘。不少人回忆起当年的学校生活,楼房可能拆掉了,人模样可能模糊了,但是校园的那片树林却深深地留在记忆里。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院绿色校园建设也将稳步推进。我们坚信:在市商委和学院党政的领导下,全院上下齐心协力,科学决策、合理规划,通过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实践,绿色办学,一个崭新的、靓丽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校园一定能够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何建设“绿色校园”

自从洁白的鸽子口衔橄榄叶飞过长空的一刻起,那一抹绿色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和平、健康、友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起来,那就是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如同保护生命一样重要。于是,一场“绿色革命”席卷世界。“绿色”的涵义已经不简单只是一个色彩概念了,它已成为了一种公益行动的代称。作为教育基地的学校,更加责无旁贷地也要将“绿色”的教育深入贯彻。除了灌输关于“绿色化”的纯知识之外,还不应当忽视学习场所的“绿色化”建设。

的确,“绿色”这个概念对于学校来说意义重大。在这个人群聚集的场所里,人的需求是第一要重视的问题,从精神文化的需求到基本生理舒适度的需求都不可忽视。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大多为未成年人,清新的空气、色彩生动的校园、和谐秩序的教学,都是对教育基本的需求。就单从“绿色”的基本意义来讲,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在认识到建设“绿色学校”的重要性的同时,关键还要看行动。具体来说,“绿色学校”可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建设,即校园绿色化和校园理念绿色化。

让校园“绿”起来

每个进入学校的师生第一印象,一定是这个学校的“自然美”。的确,青年人的朝气在自然美的烘托之下,那鲜活的青春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所以,校园绿化是每一个学校的必修课。

首先不能忽略学校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讲,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其绿化面积基线应为35%。当然这一数字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占地面积较大的学校在考虑教学场地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吝啬”对绿化面积的预留。这除了使学校规划建设美观的需要外,还影响着校园周边地区的空气指标、噪音指标等物理因素。从长远来看,适量的绿化面积还能有效的投入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去,如植树活动、环保知识活动、简单劳动组织等,这些同样也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本身的占地面积有限,扩展绿化面积比较困难,建议可以在空间扩展上做文章,如将绿化带在墙面、校园围墙、阳台等位置进行规划,一样可以达到增加绿化覆盖面积的需求。但不论怎样,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学校绿化面积,是绿化建设的根本。

其次是对绿化所用植物的选择也要讲究科学、合理、适宜。例如在选择绿色植被范围时,可以考虑到污染性少,少毛无刺,没有刺激性气味,或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气味美,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草坪的耐践踏程度等都是考虑的范畴。不同学校在选择植被时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求搭配的合理、科学。例如在树种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活泼好奇、灵活多变,所以具有色彩变化和香味的树种是很好地考虑范围;而在教学区忌栽植飞扬花絮的树木(如杨树、柳树等)和一些起过敏反应的植物;在校园通道两侧或大门两侧种植树形优美的秋色叶植物银杏或常绿小乔木石楠,会增加学校的优美感和舒适感;在离窗一定距离处栽植较低的常绿乔木桧柏,既可适当遮挡阳光又可保持通风;运动场与教学区之间应用树木组成繁密的树带,以免上课时受场地活动及声音的干扰;校园周围多采用乔木与藤本混合栽植,形成一层浓密的绿化带,使校园与外界隔离,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再次就是合理配置绿化布局。在学校这样既有横向占地面积又有建筑空间面积的场所内,绿化的横向分布应同纵向的空间分布同时考虑,这样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屋顶园圃的建立,既可以使本来暗无生气的屋顶充满生机,还可以适量的解决屋顶夏季的酷晒高温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空中绿化选择;还有经济实惠的盆花摆设,把每个教室的窗台充分利用,将一些易于栽培成活率较高的花草放置于此,既能美化环境还能有效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也是一个绿化空间扩展的好方法;其次就是组合花架和吊兰,教学设施内部的绿化往往是个难题,面积小、采光差是植物生长的不利条件,但是适宜挪动、节省空间的组合花架和吊兰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季节的转换,将盆栽的不同植物有机组合,结合空中空间的利用,搭配出一个富于变化、方便实用的小景观,为不起眼的角落、长廊、“死角”增添色彩。但是这种绿化要考虑到景观的牢固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免发生危险;再有就是爬墙虎、紫藤等藤蔓类植物也是扩展绿化空间的有效手段。这类植物占地面积小,生长特点是向“空中”发展,可以很好的利用墙面、围栏等因素,在无形中增加很大的绿化面积,同时又可以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绿色校园,也是绿化校园得不错选择。

最后就是充分利用绿色空间,积极展开对学生的“绿色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一部分,在对学生提供很好的空间和环境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维护和参与。第一步是欣赏,只有建立的美的认知,才会由生爱护之情。在这其中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步则是劳动,任何人的享受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付出劳动才能体会到美的真谛。让学生参与到适量适时的绿化劳动中,既可以增加对自然的识别能力,也可以建立劳动的美德,同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是学会保护,好的环境取决于好地维护。知到了劳动的艰辛,自然会对劳动成果爱护有加。从小的方面看是对一片绿化带、一盆小盆栽、一株小树木的爱护,推而广之则是对大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的培养。正所谓以小见大,在绿色的环境中培养“绿色习惯”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成为学校综合教育的重要环节。

用“绿色理念”建设校园

从行动上“绿化”校园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重在合理规划、落实到位。只要学校有关部门真正动起来,学校的形象一定是会有很大的改观的。但是,仅仅种花种草是一种相对表面化的“绿色行动”。正如前所论,“绿色”的范围相当宽泛,不仅仅是具体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可以说在学校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从“绿色”出发,来体现各个角度的“绿色理念”。只有这样才是全方位的来建设真正“绿色校园”。

首先是校园基础建设“绿色化”。这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导入“绿色”理念。例如学校建筑用料的环保选择——现在建筑家装市场已全面启动“绿色消费”,这是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在一个无污染、保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是学校应首要提供给学生们的学习必要条件;还有建筑布局的绿色化也是学校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每个学校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楼梯、拐角、空地、长廊,将这些空间合理布局、发挥各自的使用目的,同时还要尽量考虑人性化的需求,如楼梯的采光、拐角的缓冲和防护、空地的平整和绿化、长廊的设计和利用等,对这些环节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绿色化”、“人文化”的体现;再有就是校园管理科学化、合理化,通过校园自身的植被布局调控局部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垃圾和污水排放等,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这也隶属于校园基础建设部分。

其次是教育理念“绿色”化。这是一个针对教育者的提议。作为教育为主的校园,每一位教育者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会使用各种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但当今社会,面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成长和教学以人为本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融入适当的“绿色”理念。例如师生关系的互相推动,使原有的填鸭式、灌输式,转变为沟通式、探讨式,这里面更重要的是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这一基础上学习势必会“轻松”一些、自主一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绿色”得很好表现。

再次是启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是校园教育“绿色化”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提出的前提就是由于过于强调应试教育,最终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成长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警觉,如不良媒体的宣传、不良网站的侵蚀、不良社会风气和习惯的感染等影响,最终对学校正面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学生甚至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缺陷,这其中就有学校在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环节出现的严重缺失。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目前学校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在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绿色通道,在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下,提高对学生的心灵关注,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敢于担当、积极承担的精神面貌。这同时需要教育者努力营造这种平和、友爱、健康的精神“绿色环境”。

总的来讲,在每个学校关注实质的绿色指标的同时,也不应忽略精神层面的绿色概念。更重要的在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重新理解“园丁”这一光荣称号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在培育人才的同时,还在播种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