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 篇1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xx—20xx年)》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精选7篇)

一、背景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将此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20xx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xx—20xx—20xx)》以来,原农业部、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和农村科普工作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对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当前农村科技人才匮乏、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民的年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还较为突出。据统计,20xx年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仅为4.93%,远低于全国公民8.47%的平均水平。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短板在农村、在农民,难点是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引导科协系统、农业农村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科普资源下沉、人才下沉、服务下沉,全方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不断树立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有效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力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以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着力推动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着力加大科普资源的供给支撑、形成农村良好科学氛围,切实提高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xx年,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科普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到20xx年,农村科普框架体系初步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模式和经验。

三、工作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科普要素上优先配置,在项目资金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民科学素质短板。

——坚持创新提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各类主体和要素,扩大社会参与面,完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聚焦当前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工作问题,找准重点难点,增强针对性,在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

——坚持统筹协调。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充分协调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的力量,注重整体部署、循序渐进、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全面加大科普资源配置,推进农民科学素质区域均衡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村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培训培育

1.开展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职业农民制度建设,支持农民通过半农半读、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构建新一代职业农民队伍。在全国层面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村“两委”干部培训班,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林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技协领办人、龙头企业骨干、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到20xx年,完成培养400万名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科学素质、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2.开展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升小农户群体的科学素质,全面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绿色殡葬等知识观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xx年,完成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800万人次以上。

3.开展乡村科技人才培训。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强化专家及乡土人才指导、举办农村青年涉农产业致富大赛、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训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加大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力度,重点开展科技活动辅导、心理疏导、安全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到20xx年,完成乡村科技人才培训8万人次以上,完成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2万人次以上。

4.开展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妇女线上线下教育培训,通过开展“智爱妈妈”活动、举办农村妇女科学素质专题培训班、鼓励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科学致富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到20xx年,完成农村妇女培训80万人次以上。

(二)提升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

1.强化科普中国落地应用。联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科普中国”优质资源,开展科普中国乡村e站建设转型升级,通过队伍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强化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传播分享优质科普内容。到20xx年,完成科普中国在所有县域的落地应用。

2.充分发挥手机“新农具”科普效用。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与农民培训的跨界融合,建设完善科普中国APP、云上智农APP等手机移动端传播体系,利用好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等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民手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利用手机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3.建设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全面整合中国科协和农业农村部的优质科普资源,以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生态环保等与农民切身相关的热点为主题,不断生产汇聚优质科普信息化资源,结合线下职业农民培训探索开展农民网络课堂学习。到20xx年,实现浏览量累计超过 3000万人次。

4.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联合有关部门,通过知识竞赛、有奖竞答、原创作品征集等方式开展农民网络知识竞答活动,增加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渠道。到20xx年,实现通过线上线下参与竞赛的人数累计超过20xx万人次。

(三)完善科普惠农服务条件

1.编创科普惠农系列制品。依托“三农”科普类宣传媒体等平台,重点支持通俗易懂、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系列作品,编创《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读本》等。

2.开展专家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全国学会、涉农科研院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对接地方科协和农业农村系统,为基层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技服务等提供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发展。建立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形成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报告。

3.推进乡村科普设施融合建设。推动将科普设施纳入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设中,加强农村社区科普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提高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巡展频率,提升乡村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到20xx年,实现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普大篷车活动在广大乡村地区的基本覆盖。

4.遴选推介乡村振兴科普示范基地。通过集成统筹的方式,引导农业科普基地转型升级,遴选推介出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教学科研、农业观光等类型的.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到20xx年,遴选推介100个乡村振兴科普示范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将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相关任务纳入本级乡村振兴有关规划。各地科协组织、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调动涉农高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为工作实施提供保障。

(二)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科协组织、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统筹协调本部门的相关资源,召集相关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牵头部门责任,会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在实处。

(三)加大经费支持

各级科协组织、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使用好基层科普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科技教育等经费,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的倾斜力度,为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供经费保障,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四)营造社会氛围

以乡情为纽带建立农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注重挖掘、总结和宣传基层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认真总结推广经验,积极宣传并激励表扬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创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科普之春(冬)等各类农村特色科普活动,营造形成崇尚科学、勤劳向上、绿色节俭、孝老爱亲的良好氛围。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 篇2

为规范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以下简称农民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推进农民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助力农民素质提升,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农民培训工作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按照“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要求,以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工作目标。20xx年,全市计划培训农民2250人(详见附件),其中: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央财政)170人;省市高素质农民培训200人;农村实用人才1550人(初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450人、中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0人、高级农村实用人才50人);普惠制实用型农民培训330人;按需在各乡镇街道开设农民大讲堂。

二、实施内容

1、高素质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按照“建设农村、服务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家乐(民宿)经营管理者、来料加工和农产品经纪人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者及农村创业者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

2、普惠制实用型培训及网络课堂建设。为提高农民实用种养技能、增强农业生产内生动力。按照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的要求,对我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果蔬、粮食、茶叶等)继续开展系统化培训,力争经过连续性、循环性的培训,使农业“产量能增长、品质有保证”。重点培育专业种养大户、长期稳定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劳动作业者;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从业人员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提升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按需在各乡镇街道开设农民大讲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民培训,创新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方式,计划开展空中课堂、微课堂培训,建设一批农民培训网课课件,供农民在线学习。

3、省市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省级培训任务,各有关部门按照相对应的上级部门具体要求,挑选相关人员参加浙江农民大学各校区组织实施的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学校联合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组织挑选相关人员参加金华农民学院各校区、乡村振兴学院组织实施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农培办)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并负责对农民培训的监督检查、审查核定;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工作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把农民培训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业务员,积极组织实施年度培训任务。各实施单位要切实按照培训计划,及时完成年度培训工作任务。

2、强化培训规范。一是办班申报。农民培训实施单位必须在开班前提出办班申请,包括培训专业、课程安排等内容的培训方案报市农培办(农业农村局人教科),经审批后开班。二是培训对象。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三农”工作,不受户籍性质限制,年龄一般在18—65周岁。三是办班规模。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培训专业,控制办班规模,总体要求每期培训控制在100人左右,鼓励小班化培训。

3、严格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档案管理。各培训实施单位要完善学员信息采集,及时上网入库,并建立健全各类培训档案,及时整理归档。二是严格资金管理。重点把好资金申请、审核、拨付三个关口,对不符合拨付标准的,不予拨付或扣减拨付。三是严格培训监管。采取训前申请、训中检查、训后抽查等方式严格把关,确保培训符合实际。

四、资金保障

1、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及普惠制实用型培训等。培训实施单位报送培训资料,市农培办审核,报农业农村局审批同意后,凭相关资料到财政局核拨。

2、网路课堂建设,经申请同意后制作课件等费用,凭相关票据实行报账制。

3、为做好农民培训的管理与服务,用于培训工作会议、培训调研、培训信息档案管理、培训宣传动员、绩效考核与培训审核等方面工作经费,在5万元额度以内申报列支。

本方案从20xx年1月1日起执行。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 篇3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财政厅印发的《20xx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指南)》(吉农计财发〔20xx〕3 号)文件精神要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护黑土地、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等重点工作任务,着力培训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落实好培训任务,确保培训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重大部署,紧紧围绕我区农业农村中心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民需求、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推动我区现代农业迈向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按照省里下达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不少于273人的任务指标,20xx年全区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315人,其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65人、产业专项(农机手)50人、专业技能型学员100人。完成在线评价的农民学员比例达到90%以上,参训农民学员满意度达到85%以上。

三、资金管理

(一)补助对象。经过区农业农村局认定并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的可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的培训机构(含田间学苑)、承担实训任务的涉农企业(或带动作用好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二)补助标准。按照国家和省培训管理规定,省内培训每人每天不得超过400元、省外培训每人每天不得超过550元。经测算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每人每天补助标准为300元。

(三)资金使用范围。按照“钱随事走”的原则,高素质农民培训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部门及培训机构、田间学苑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全过程的支出。主要包括摸底调研、招生宣传、线上线下培训、现场实训、教务管理、跟踪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绩效考核、宣传推介以及管理人员、教师等参加业务培训的支出。教材购置费用原则上不超过补助资金的3%,纳入中高职学历教育的可适当提高,但不超过10%。课件制作(在“吉农云”APP采集并运用的课件)费用原则上不超过补助资金的5%。跟踪服务留存费用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5%,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以多种形式开展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差旅费、会议费和培训费有关问题参照吉财党群〔20xx〕162号文件、吉财党群〔20xx〕1059号文件执行。现场实训支出主要包括参观交流期间学员和工作人员的交通费、食宿费、参观场地补偿费、学员参训期间意外伤害保险费等相关支出及师资支出。师资支出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训、参观考察期间所聘师资讲课费(课时费)。

四、实施要求

(一)工作思路

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目标,继续推进高素质农民培养三年行政村全覆盖行动计划,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坚持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协同、提升能力与延伸服务衔接,将农民教育培训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加快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急需的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加强体系建设

充分依靠涉农院校、农广校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健全稳定的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发挥涉农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民教育中的辅助作用,组织实施好实训基地、田间学苑的审核认定,实现课堂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研示范与成果推广相结合,构建以农业院校为引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推广单位等国家公益服务机构为基础,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机构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农民教育体系。

(三)遴选培训机构

按照自愿申报和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依据《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确定培训机构、田间学苑确定条件,由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向区农业农村局提出书面申请,区农业农村局择优选择,并将遴选结果在网上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区农业农村局审核后报省阳光办备案。田间学苑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辅助机构,主要承担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鼓励实施小班教学,培训班规模一般不超过50人。

(四)认定实训基地

按照省里规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应具备具有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资质;具有一定规模和实训条件,在本行业有一定知名度;自愿在农业主管部门指导下承担实训任务的条件要求,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培训内容及上年实训基地发挥作用情况,初步确定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奢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春市双阳区晟华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春市佳盛麟家庭农场有限公司、长春瑞禾商贸有限公司、吉林省胖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20xx年双阳区高素质培育工程实训基地。

(五)实施分类培训

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农办科〔20xx〕10号)要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助力我区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围绕项目任务,主要开展以下类型培训。

1.专业技能型培训(不少于40学时)。结合我区产业布局和服务主体需求,以补齐和提升种养加技能为目标,以掌握技术、技能为重点组织开展培训。

2.产业专项培训(不少于56学时)。按照农业农村部“稳粮扩油”部署,围绕农机手职业能力提升开展专项培训行动。

3.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少于80学时)。按照我区产业和人才需求,开展带头人全生产周期技术技能、代耕代种生产托管和全产业链经营培训,持续提高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效益。

(六)培育对象遴选条件

在培育对象遴选上,按照平均每年每个村2~3人的培育任务数,有计划的安排培育任务,本年度内培育学员覆盖率达到1/3行政村。学员一般不超过60周岁,养殖业或老龄化严重地区可适当放宽65周岁。

1.专业技能型学员。重点面向从事农业生产或农技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传授新品种、新技术、新技能,解决生产技术和服务技能提升问题。

2.重点产业专项培训学员。农机手职业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行动主要面向:正在从事农机(无人机)作业或有意愿从事农机(无人机)操作的青壮年农民、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成员等培训。

3.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学员。重点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主体带头人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经营水平,提升管理能力。

(七)科学设定培训内容

按照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型模块设计课程内容。综合素养课要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重点开设思想政治(党史教育)、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素质能力提升等课程;专业能力课围绕稳粮扩油保供等项目任务,突出配合四个专项培训行动,重点开设解决关键环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生产及加工等技术、农机使用与维修、农业减排固碳、水产养殖、秸杆综合利用、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特色设施农业、乡村规划与治理等课程;能力拓展重点开设创新创业思维、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营销、农村电子商务、手机信息化服务技术、融资担保、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等课程。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实习实训、实操演练、沙盘推演、体验互访。强化产业专项特别是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专项培训的专业课设计。具体培训课程学时安排,按照省里设置的《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块要求》执行。

(八)灵活确定培训形式

根据培训层次和特点,优化组织开展理论教学、线上学习、实习实训、现场观摩、交流实践等。培训机构结合农时,合理选择集中分时段或弹性式教学,遵循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规律,强化实训实践,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组织农民学员到省内外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操演练、观摩交流,在实战环境中提升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吉林省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吉农云”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和在线管理。

(九)抓好培训组织

1.制定培育计划。根据农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育任务类型和数量,培训机构要科学论证,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育计划,科学设置课程,优选授课教师和精品教材,确保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培训效果。按时限按要求推荐参加省级培训的学员。并经区农业主管部门确认后组织实施。培训计划包括:实施培训的主体、组织领导、任务指标、培训地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年度班次安排、时间安排(包括理论、实训、参观)、师资安排、班级管理、跟踪服务、资金使用等内容。

2.确定培育师资。各机构要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推荐优秀师资,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将各机构上报的培训教师情况报送到省阳光办。各机构应在省级师资库中根据专业课程选择师资,师资从库内选择率应达到90%以上,原则上不再聘任师资库以外的教师授课。区阳光办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人员实行动态式管理,有计划地开展师资能力提升培训。

3.培育教材选择。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教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选择省里推荐教材为主,教材选用的原则是注重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权威性,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避免过多过杂。

4.班级日常管理。要建立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各培训班要选好配强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要成立班委会,建立微信群,加强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培训管理部门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培训工作顺畅有序。

5.考试考核。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每期培训结束时,培训机构都要组织参训农民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实训考核,考核学员要在线上填写《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学员满意度测评表》,以此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对考试考核合格者要颁发《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

6.培育档案管理。建立培训、考核、发证、监管、后续指导服务等环节档案,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及时记录其接受教育培训情况。按照农业部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录入学员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使培育工作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项目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应按照《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建档。涉农非公办机构要留存培训影像资料。

7.技术指导与后续服务。利用“12316”、“12582”专家热线和吉农科教云平台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培育机构要指定本单位或聘任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根据培育对象要求定期指导服务,并能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8.加强系统应用。吉林省农民教育培训云平台(吉农云)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数据统计考核的基础平台,各培训机构、田间学苑要组织培训对象登录吉林省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或手机下载“吉农云”APP报名参加培训。在开展培训时,必须从农民教育管理平台中提取培训对象进行组班、培训、评价,并及时采集培训数据,分析培训情况,建立全过程的培训信息采集和监督机制。

五、监管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议程,明确职责分工,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任务落实到人。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区里成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培育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日常管理工作,协调监督检查项目实施。

各培育机构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任务,并根据区级实施方案,制定本机构培育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专业设置、课时安排、师资建设、教材选购、资金预算等,完成培训任务,保证培训效果。

(二)加强工作监管

切实加强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一是强化质量监管。继续落实行政主管部门第一课制度,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训对象,强化日常监管和检查验收,定期督导培训进度,随机抽查培训执行情况,对不符合要求、质量把控不严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意见,必要时要求停班整改。年末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估。二是强化培育信息监管。各培训机构要依托吉林省农民教育培训云平台(“吉农云”App)开展培训在线监管,组织参训农民对培训教师、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培训班组织和培训效果进行线上评价,及时准确录入相关培训信息,逐步形成以农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提高线上评价覆盖面。建立培训档案,做到培训班次和学员信息100%入库,确保培训过程全程可监测可追溯。并作为培训工作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三)规范资金使用

财政部门要根据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的数量,预拨付一定比例的补助资金作为培训工作开展的启动资金,或根据培训机构的培育计划和工作进度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严禁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直接分发给农民个人。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四)强化绩效考核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分层进行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培育任务完成、学员满意度、学员库和师资库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区农业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认定、项目进展、信息录入、培育工作监管、认定管理和项目检查验收负责;区级财政部门对项目补助资金拨付负责;培训机构对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负责。

(五)强化舆论宣传

各培训机构要高度重视宣传推介工作,注意挖掘和培树典型案例,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培育模式,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网、吉林省农民教育培训云平台(“吉农云”App)等进行推介宣传。要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及时报送先进典型等信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遴选一批农民致富带富先进典型,打造一批优质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和田间学苑,推介一批高水平名师和高素质农民典型代表,营造良好氛围。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 篇4

按照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xx年沧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沧农字〔20xx〕134号)的要求,为做好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全产业链技能水平提高,紧密围绕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步安宁,持续抓好保供、衔接等重点任务,以实用实效实际为主线,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学改革,以提升培育质量效果为关键,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原则,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坚持“办短班、多办班、见实效”原则,培训重心下沉,举办“短平快”专题班;强化训后跟踪服务,持续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效果。

二、目标任务

20xx年,全县高素质农民培育不低于141人。按照以农民为中心,服务产业、注重质量、创新发展的原则,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全面发展。

三、培训内容

(一)围绕稳粮扩油保“菜篮子”,开展小麦春季管理,以及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大豆扩种增产提质、防灾减损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全生产周期技术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开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提升种植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加强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提高生产供给能力;开展生猪养殖培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二)对蛋鸡(肉鸭)优势产业集群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项目,开展摸底调研、确定培训对象和制定培训方案,开展管理技术开展精准培训。同一学员可参加大豆扩种和农机手专业培训。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良种识别和选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用种。普及绿色种养、科学施肥用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减排固碳、生物育种与生物安全等专业知识,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和“三品一标”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效益。普及电子商务和直播技能示范培训,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农民主播。加大农机装备使用维修和机收减损技能培训,提升农技专业服务能力。金融担保知识培训进课堂,探索对高素质农民金融扶持服务途径。加大农民耕地保护知识培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能力。在蔬菜、水果等品种专题培训中,开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等相关课程。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县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

(四)拓展培训范围。加强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供销社、组织部门等的协同与配合,培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才、农村基层治理人才、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和乡村社会事业带头人。积极与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工作沟通,引导女农民和青年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

(五)推动乡村振兴进课堂。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普及党章党规和党的基本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与组织部门合作培育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全面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培养乡村建设、法律明白人和乡村治理人才。

四、遴选培训师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一批专职教师,拓展一批兼职教师,提升师资水平。聘请大专院校的教师、科研推广机构专家、各类农业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或田秀才、土专家进行授课。

五、创新培训形式。

坚持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习实训、线上学习相融合、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推广线上和线下融合培训成果。

六、资金使用安排。

20xx年,项目资金40万元。

支出范围:培训资金主要支出范围包括:培训教材费(指文字、声像教材、教辅资料和课件制作等方面支出);教师授课费(指授课教师课时费、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支出);学员费(指学员遴选、食宿、交通、实习、参观考察、学习用品、实训材料(含小型实训工具)费、考试考核及学员培训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疫情防控等方面支出);线上培训服务费(用于学员在“冀农云”综合平台线上学习管理,线上培训服务费按照不低于每天每人90元);其他相关费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所发生的调查摸底、场租、宣传、档案整理、资料印刷、信息化手段、师资培训、班级管理、跟踪服务、绩效评估、审计等方面相关支出。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农民培育工作,成立县农业农村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春华任组长,分管副职田爱红任副组长,科教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生产管理股、畜牧服务中心、农机管理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田爱红担任。领导小组把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明确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进度安排、资金使用等,层层落实责任。

(二)做好疫情防控。

做好培训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有关要求,全力做好培训、住宿、就餐等场所的定期消毒、培训学员体温测量、口罩配送等常态化防范工作,同时要对参训学员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让农民自愿参加培训。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民科技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 篇5

为规范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以下简称农民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推进农民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助力农民素质提升,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农民培训工作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按照“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要求,以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工作目标。20xx年,全市计划培训农民2250人(详见附件),其中: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央财政)170人;省市高素质农民培训200人;农村实用人才1550人(初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450人、中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0人、高级农村实用人才50人);普惠制实用型农民培训330人;按需在各乡镇街道开设农民大讲堂。

二、实施内容

1、高素质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按照“建设农村、服务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家乐(民宿)经营管理者、来料加工和农产品经纪人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者及农村创业者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

2、普惠制实用型培训及网络课堂建设。为提高农民实用种养技能、增强农业生产内生动力。按照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的要求,对我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果蔬、粮食、茶叶等)继续开展系统化培训,力争经过连续性、循环性的培训,使农业“产量能增长、品质有保证”。重点培育专业种养大户、长期稳定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劳动作业者;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从业人员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提升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按需在各乡镇街道开设农民大讲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民培训,创新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方式,计划开展空中课堂、微课堂培训,建设一批农民培训网课课件,供农民在线学习。

3、省市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省级培训任务,各有关部门按照相对应的上级部门具体要求,挑选相关人员参加浙江农民大学各校区组织实施的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学校联合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组织挑选相关人员参加金华农民学院各校区、乡村振兴学院组织实施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农培办)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并负责对农民培训的监督检查、审查核定;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工作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把农民培训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业务员,积极组织实施年度培训任务。各实施单位要切实按照培训计划,及时完成年度培训工作任务。

2、强化培训规范。一是办班申报。农民培训实施单位必须在开班前提出办班申请,包括培训专业、课程安排等内容的培训方案报市农培办(农业农村局人教科),经审批后开班。二是培训对象。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三农”工作,不受户籍性质限制,年龄一般在18—65周岁。三是办班规模。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培训专业,控制办班规模,总体要求每期培训控制在100人左右,鼓励小班化培训。

3、严格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档案管理。各培训实施单位要完善学员信息采集,及时上网入库,并建立健全各类培训档案,及时整理归档。二是严格资金管理。重点把好资金申请、审核、拨付三个关口,对不符合拨付标准的,不予拨付或扣减拨付。三是严格培训监管。采取训前申请、训中检查、训后抽查等方式严格把关,确保培训符合实际。

四、资金保障

1、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及普惠制实用型培训等。培训实施单位报送培训资料,市农培办审核,报农业农村局审批同意后,凭相关资料到财政局核拨。

2、网路课堂建设,经申请同意后制作课件等费用,凭相关票据实行报账制。

3、为做好农民培训的管理与服务,用于培训工作会议、培训调研、培训信息档案管理、培训宣传动员、绩效考核与培训审核等方面工作经费,在5万元额度以内申报列支。

本方案从20xx年1月1日起执行。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 篇6

按照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xx年沧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沧农字〔20xx〕134号)的要求,为做好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全产业链技能水平提高,紧密围绕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步安宁,持续抓好保供、衔接等重点任务,以实用实效实际为主线,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学改革,以提升培育质量效果为关键,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原则,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坚持“办短班、多办班、见实效”原则,培训重心下沉,举办“短平快”专题班;强化训后跟踪服务,持续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效果。

二、目标任务

20xx年,全县高素质农民培育不低于141人。按照以农民为中心,服务产业、注重质量、创新发展的原则,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全面发展。

三、培训内容

(一)围绕稳粮扩油保“菜篮子”,开展小麦春季管理,以及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大豆扩种增产提质、防灾减损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全生产周期技术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开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提升种植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加强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提高生产供给能力;开展生猪养殖培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二)对蛋鸡(肉鸭)优势产业集群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项目,开展摸底调研、确定培训对象和制定培训方案,开展管理技术开展精准培训。同一学员可参加大豆扩种和农机手专业培训。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良种识别和选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用种。普及绿色种养、科学施肥用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减排固碳、生物育种与生物安全等专业知识,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和“三品一标”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效益。普及电子商务和直播技能示范培训,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农民主播。加大农机装备使用维修和机收减损技能培训,提升农技专业服务能力。金融担保知识培训进课堂,探索对高素质农民金融扶持服务途径。加大农民耕地保护知识培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能力。在蔬菜、水果等品种专题培训中,开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等相关课程。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县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

(四)拓展培训范围。加强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供销社、组织部门等的协同与配合,培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才、农村基层治理人才、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和乡村社会事业带头人。积极与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工作沟通,引导女农民和青年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

(五)推动乡村振兴进课堂。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普及党章党规和党的基本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与组织部门合作培育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全面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培养乡村建设、法律明白人和乡村治理人才。

四、遴选培训师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一批专职教师,拓展一批兼职教师,提升师资水平。聘请大专院校的教师、科研推广机构专家、各类农业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或田秀才、土专家进行授课。

五、创新培训形式。

坚持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习实训、线上学习相融合、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推广线上和线下融合培训成果。

六、资金使用安排。

20xx年,项目资金40万元。

支出范围:培训资金主要支出范围包括:培训教材费(指文字、声像教材、教辅资料和课件制作等方面支出);教师授课费(指授课教师课时费、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支出);学员费(指学员遴选、食宿、交通、实习、参观考察、学习用品、实训材料(含小型实训工具)费、考试考核及学员培训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疫情防控等方面支出);线上培训服务费(用于学员在“冀农云”综合平台线上学习管理,线上培训服务费按照不低于每天每人90元);其他相关费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所发生的调查摸底、场租、宣传、档案整理、资料印刷、信息化手段、师资培训、班级管理、跟踪服务、绩效评估、审计等方面相关支出。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农民培育工作,成立县农业农村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春华任组长,分管副职田爱红任副组长,科教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生产管理股、畜牧服务中心、农机管理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田爱红担任。领导小组把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明确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进度安排、资金使用等,层层落实责任。

(二)做好疫情防控。

做好培训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有关要求,全力做好培训、住宿、就餐等场所的定期消毒、培训学员体温测量、口罩配送等常态化防范工作,同时要对参训学员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让农民自愿参加培训。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民科技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提升农村村民素质实施方案范文 篇7

农民素质提升培训(以下简称农民培训),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抓手。为规范农民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推进农民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助力农民素质提升,现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计划

20xx年全县计划培训各类农民3230人,其中:高素质农民230人(省级调训30人);农村实用人才800人、农民大讲堂2200人。农民大讲堂按需在各镇街(联盟)开设。计划数可根据省、市下达的任务及资金预算视情调整,但须确保完成上级任务,具体增减计划另行通知。

二、培训对象

年龄18周岁-65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我县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服务,优先考虑农创客,不受户籍限制。同一学员同一年只能参加一次高素质农民培训,可以参加三次不同产业的县级培训。

三、资金补助标准

20xx年度农民教育培训补助资金包括中央、省、本县补助资金,统筹使用。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5—15天,按每人20__—5000元进行补助。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5天,按《武义县农民培训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每人补助标准按每人每课时40元,每天不少于8课时,每期不少于16课时,每人最高补贴不超过1400元。

(三)农民大讲堂,不少于90分钟,按3000元/场(50人以上)进行资金补助。

(四)纯线上培训,按照《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xx年度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任务的通知》(浙农科发〔20xx〕20 号)文件规定,每人每学时补助 15 元。

四、工作要求

(一)各培训责任单位要做好培训机构的遴选、培训课程设置审查、培训实施过程监管和资料审核等工作,确保培训真实有效。县农业农村局将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补助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各培训责任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民培训中心和田间学校,结合本地特点,按计划数开展农民培训,培训工作列入乡村振兴考核。

(三)从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开展线上线下、小班化教学,线上培训依托“浙农云”等平台开展,在培训中按照培训课程总学时的10%-30%安排线上培训学时,线上培训费用由培训机构与“浙农云”平台运营方结算。线下培训一般不超过50人。

(四)各培训机构在开班前一周提交《办班审批表》(附件2),审批合格后,签订委托合同再组织培训,培训教材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培训教材,教材费用不少于补助资金的15%。培训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的合格人员全部录入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学员评价率达85%以上,否则不作为业绩申报,取消资金补助。

五、其他事项

培训机构在培训结束后一个月内,报送培训工作台账到武义县农业农村局信息中心(见附件3、附件4),经审核后,凭相关资料拨付培训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