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事迹材料4篇

本文目录村党支部事迹材料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山区农民的贴心人(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披肝沥胆廿五载 只为群众谋幸福

村党支部事迹材料4篇

我叫xx,今年52岁,1982年担任xx市xx树乡xx头村党支部书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当年的就职大会上,我向全体村民庄严承诺“一定要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从而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掌声。没想到,我竟然在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半辈子。按理说,我这样一个年过半百、家庭和睦、儿孙满堂的人,什么都可以放下了,但到现在,我依然放不下当年的那个庄严承诺。

刚上任的那几年,由于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再加上个别村队干部素质不高,我村班子软弱,民心涣散,群众上访不断,矛盾纠纷很多。这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当好“村官”不容易,你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在农村,口号喊得响,不如工作干得实。村干部的威信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穷根不除,威信难树。经党支部研究,我决定先从治理土地盐碱化抓起,全力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想法一提出,就有一些人放话,你们一帮泥腿子,能干出什么大事业。面对非议,我们积极发动群众,挨家挨户给农民讲道理,有时甚至通宵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终于,群众的工作做通了,村上集资、筹措资金300多万元,铺设盐碱暗排水管道24公里,彻底解决了近8000亩农田盐碱化的问题,也迈出了我们干事创业的第一步。

我村原是一个以粮食种植为主的村,一直处在增产不增收的状态。为了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我们发动党员,示范种植西瓜和蔬菜。由于效益好,带动了其他群众开始自发地种植,瓜菜的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5000亩,其中西瓜就种了3000亩。但是,后来西瓜销售难就成为群众的一块心玻部分群众看见市场一有波动,就竞相压价、互相拆台。为了打开市场销路,我们带着成袋子的西瓜,上北京、下西宁,积极与销售公司联系,签订订单合同,并成立了“支部十协会”模式的西瓜合作社,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卖个好价钱,真正使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西瓜村”。现在,仅种植西瓜一项,每年就为全村增收33万多元。老百姓腰包鼓了,我们的心也乐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对于xx村来说,水就是命根子。我村有水田1万多亩,近年来,随着黄河水量减少,我们村全靠提水灌溉。xx年夏季,黄河水位严重偏低,我村半个月抽不上水,近1万亩水稻在烈日的暴晒下,濒临枯死。群众一急就上访,乡上、市上就批评我们没把矛盾解决在基层。为了解群众燃眉之急,我急忙组织党员多处架设水泵,连续半个月,日日夜夜守在水泵房。晚上冷了,就铺点稻草席地而睡,白天热了,就用黄河水冲头。一直看着河水淌到老百姓的田里,我心里才平静下来。但到头来,自家的田却因为没有时间照看,秧苗全部旱死。

1989年春节前夕,我村九队xx与媳妇拌嘴,媳妇撇下四岁的娃娃,跑回河南老家,再不见了音讯。我就领上xx去河南给人家“下话求情”,把他媳妇领回了家。邻居们有时耍笑说:“我看这个老刘,做了村官是越做越上瘾。”老百姓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因为我已经习惯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不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我心里就发慌啊!工作上,我几乎没有星期天。就这么忙,我还是不后悔,反而自得其乐,特别是看到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我们村子由过去出了名的后进村,变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我感到无比自豪。

当村官的25年来,我错过了很多次的致富机会。有人劝我:“刘成,你一年辛辛苦苦图个啥,一月几十元钱的工资,还不够个淘气钱。”对此,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25年。现在也终于明白:25年的艰辛,25年的付出,以我一人的得失能够换得众人的好日子,我觉得值!

群众的心是公正的。只要你做得正,做得公平,群众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回顾25年来的风风雨雨、甜酸苦辣,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句老话:“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事实就是这样,谁轻谁重,群众拎得最清;谁好谁差,群众看得最准。想想我们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能得到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就是我一个农村基层共产党员的最大欣慰。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村党支部事迹材料(2) | 返回目录

在清清儛水河畔,在悠悠长乐坪村农舍村头,在隆隆的项目建设工地上,在欣欣的产业发展基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身材清瘦、果敢大方的中年男子在奔波忙碌着,他就是新晃县兴隆镇长乐坪村的党支部书记——张显干同志。从XX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张书记凭着勤奋、执着、胆识、魄力和一股闯劲带领村民踏上了致富路,他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群众的呼声,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好评。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的职责用几个概括就是“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聚集民力、排解民忧”。张书记如是说,行动上也似这么做的。

“先净其屋,而后敬其客”

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线,其建设的滞后最终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张书记当选后,特别是XX年创建新农村示范村以来,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按照“群众自愿、村民自治、由易到难、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分布推进”的建设原则,全面实施“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的四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大力推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的四改工程提高村民生活条件,通过“利用条件争资,发动群众捐资,盘活闲置资产筹资,利用在外工作人员助资”等诸多渠道筹集资金上百万元。到目前,共维修和新修水渠3000多米,全村至各组道路硬化基本完成,架设灌溉用电线路1000多米,完成了25万元的自来水工程。通过积极实施“四化四改”工程基本改变了过去农户柴草乱放、粪土乱堆、污水乱倒、家禽乱跑、垃圾乱倒的“五乱”现象,改善了人居环境,使广大村民逐渐形成了讲卫生、有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全村农业总产值达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60%的农户吃上了城里的自来水,100%农户走上了平坦整洁的水泥硬化路,60%农户用上了沼气、液化气、省柴灶等清洁新能源,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90%以上农民掌握2门以上农村农业实用技术,96%以上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开办了农村夜校、文化室、图书室、电教室,组建了村级篮球队、腰鼓队和中老年文艺宣传队,基本形成“五保”专人供养机制。

在张书记引导带领下,新农村建设正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民生大事得到很好改善。正如一村民所说,“张书记工作很有一套,他做事我们大家都放心,他就是我们村老百姓的主心骨……”

“独乐不乐,众乐乐”

栽种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张书记带领下,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该村也逐渐焦聚着多方投资者的目光。XX年一位姓曾的金银花开发商来到长乐坪,意图租下村小作为金银花加工厂。此时的村小因为学生都收置兴隆镇中心小学就读而长期闲置,这给张书记率领的班子发展地方产业带来了希望。经过协商,曾老板表示村里只要免收十年租金,他愿意租用校舍30年并自资修通由村部到学校的水泥路。可其后在党员组长会上,许多人提出每年5000元租金一分不能少。眼看商机就要化为泡影,张书记深思熟虑,从招商可以解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对村民一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通过一次又一次真挚耐心的劝解,终于赢得了群众的支持。目前,金银花加工厂已成功落户该村并正常运转,30余名村民加入了该生产队伍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金银花厂为该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实惠。

长乐坪村虽有其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以户为单位各自为政,导致没有形成规模型经济开发实体,资源优势没有很好转化为经济优势,群众没有获得较大经济实惠,农民增产增收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张书记从实际出发,带领村班子成员长期苦心经营,出村、出县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村里实际实施了系列改革,助推经济发展。一是摆脱传统农业“各自为政”的思想束缚,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抓大户促规模、抓典型带全面、抓服务增效益”的思路,作好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种植和金银花加工三篇文章,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从过去的末端产业逐渐成为长乐坪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无公害蔬菜150多亩,新开发高山葡萄100亩,种植特优水果300亩,新开发金银花420亩,人均增收300余元;二是依托地缘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建设。先后引资筹资兴办了煤厂、中药材加工厂、机械器件厂等企业,这些企业安置了该村劳动力220多名,每名月工资达600元以上。此外,今年来为顺应全县“旅游活县”的发展大局,张书记带领村班子努力发掘本村旅游资源,开发长乐坪休闲旅游山庄,积极与北京来的外商协商投资事宜。

心系百姓,意表民生

作为村级组织的主要领导,张书记全心全意为长乐坪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服务。

一个清瘦矫健的身影,一本轻便而厚重的“民生”日志,每天来回于这片他心中的热土。走进长乐坪,通过与乡亲们的交谈,你会惊异而后是感动。廖冬秀是长乐坪村的鳏寡老人,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小的木房里,张书记体谅她的疾苦,经常会送粮食给她,帮老人修房子、劈木柴,老人家说书记真的很贴心,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当谈到张书记时,乡亲们众口如一地给予亲切褒扬,他们会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张书记都会耐心听述和真情解答,并将情况记录于一个小日志本中,对于乡亲们反映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张书记马上会帮你解决。不能当即解决的,张书记会帮你出谋划策,直到你满意为止。”翻开张书记那被岁月磨烂边角的“民生日志”,你会发现里面内容的厚重,记录的是乡亲们憨直朴实的语言,记录的是各级领导心恤百姓的回音,记录的是一个普通农民儿子对父老乡亲的款款深情。

山区农民的贴心人(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村党支部事迹材料(3) | 返回目录

山 区 农 民 的 贴 心 人

——郴州市苏仙区廖家湾乡吴溪村 廖茂海

廖茂海,男,40岁,廖家湾乡吴溪村农民,任吴溪村党支部书记,~年被郴州市政府授予“市级劳动模范”,同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劳动模范”。吴溪村是廖家湾乡贫困后进村之一,村民受穷,集体受苦,群众怨声载道,干部灰心丧气。全村有210多户,892名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400-700米,自然条件差,村民生活较困难,到九十年代末,人均收入还不到700元,村组集体经济几乎空白且负债累累。自1996年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身感责任重大,时刻思索寻找改变落后面貌的良策,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多次和干部、党员、群众交谈,认真分析全村贫困现状和成因,并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调整充实两委班子,建立起党员活动室,通过开展支部活动,组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村级领导集体。同时,他提出了 “争取上下支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依靠资源和科技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理清思路后,廖茂海与村支两委一班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尽心尽力为当地农民解困,切实办了几件实事:先修通全村公路12km,争取了市人大驻村建整,发展金秋梨,引资建成吴溪电站,实施退耕还林。经过几年艰苦努力,该村贫困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廖茂海也成为了吴溪村百姓的贴心人。

一、要想富,先修路

吴溪村有13个村民小组,1996年前只有3个组通了公路,村民千百年来,只能靠肩挑背伏来运物资,处在贫困线上挣扎,山区丰富的水电资源也无法开发利用,经济也难以发展起来,这一切源于交通的闭塞。为改变交通不畅的局面,他上任后,与班子成员一道,走组串户调查研究做工作,决定分两年修通全村各组公路。经过全村筹劳集资计价14.4万元,于1997年底,修整老公路6km,新修公路6km,并直接通到吴溪电站坝址。同年,还经过努力,争得了市人大到该村驻点搞建整扶贫。交通问题解决了,但信息不通还是严重影响着吴溪村的经济发展。为此,他于XX年与电信部门协调架通了电话线。现在,全村已拥有汽车8辆,摩托车62辆,村民安装电话82台,解决了农~输不畅、信息不灵的状况。

二、发展经作,带民致富

吴溪村是山区村,山地贫瘠,人均不足一亩耕地,七十年代吃饭都困难。他上任后,思前想后,多方求计,决定实施“1112”工程,带民致富,即每人栽10珠金秋梨,共栽1万株金秋梨;每户种一亩反季节蔬菜,现在达到360亩;每人实施退耕还林一亩山,全村已实施退耕还林1200余亩;每户养殖禾花鱼2亩,现有水百700亩,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了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人平纯收入由1995年720元增加到~年的3675元。实行退耕还林后,现在不再到户征收农业税了。

三、兴建电站,壮大集体经济

他退伍回来时,村集体经济是一片空白,首先想到的是想带民致富,必须要有集体经济,才能把村干部拢起来,才能办公益事业。吴溪村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但无资金发展,只能靠引资建股份制电站,才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经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合股共投资168万元兴建吴溪电站,其中个人投资占51%的股份,区人事局占29%的股份,村委会占20%股份(主要是公路、投劳投工入股),于XX年4月下旬试运转成功。电站投产以来,村委会共分红12.8万元。同时,他到上级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和村委共筹资20万元,新建村小教学楼,添置了新课桌椅,改善了教学环境,现在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100%。

四、勤政廉政,义在村民

他时刻都情系村民,从未利用手中丁点权利谋私利。一是村支两委工作年终考核自1999年来连续评为一等奖。二是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建电站时,他为了协调矛盾,打通隧道,坚守工地2个月,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三是情系村民。当群众遇到困难时,他多次解囊相助。为帮助残疾贫困人廖六斤,他出资为其购买20只黑山羊,建成了羊场,已发展到120多只,年收入过万元,摆脱了贫困。1999年8月13日特大洪灾,他彻夜未眠,与村干部一道,每家每户,逐山逐田检查灾情,杜绝了山林滑坡给群众带来损失。洪水过后,他又及时组织村民修复水毁工程,恢复发电,村民们一致称赞:“廖茂海是我们山区农民的贴心人。”

村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材料村党支部事迹材料(4) | 返回目录

*是殷都区远近闻名的私营企业家,他创办的西郊铁合金厂拥有职工480余人,资产达30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20*年,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他毅然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把红红火火的企业托付给了二弟管理,自己一心一意地作起了“村官”。

上任三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南流寺村从一个昔日方圆有名的穷村、脏村、落后村,变成了殷都区公认的小康村、文明村、明星村,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流寺现象”。20*年,南流寺村党支部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本人也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20*年,该村党支部被组织部门推荐为受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

修通民心路

多年来,村内道坑洼不平,污水横流,群众出行不便,对此反映非常强烈。上任伊始,*就把修建村中道路作为为群众办的第一件实事。

要修路,谈何容易!村集体经济账面资金为零,修路的钱从哪里来?道路取直,涉及到74户村民的拆迁,怎么补偿,怎么安置?历届干部在这两个问题面前知难而退。

*自己首先拿出30万元。同时积极向周边企业集资,号召党员干部捐款,短短三天时间,40万元修路款全部到位。

为了做好拆迁工作,不影响工程施工,*和“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协商补偿和安置方案。村民白天不在家,夜里上门做工作;个别村民不理解,就苦口婆心、反复向他们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74户村民的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修路期间,*上下协调,监督质量,催促工期,日夜奔波在工地,叮嘱安全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为了工作方便,他从城里搬会了农村,把铺盖搬到了村委会。

正在修路的关键当口,一场罕见的大雨骤至。新铺设的地下水管道还没有安装完毕,瓢泼般的大雨眨眼间就把地沟灌满了。地沟里的水越积越深,路基随时都可能被冲垮,地下水管道随时都有可能被冲走,形势越来越危急。倾盆大雨中,*带领两委一班人手拿钢钎,二话没说,跳进了齐腰深的水沟。看到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也不甘落后,纷纷跑回家里拿起工具,加入了抢险的行列。风声、雨声、劳动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汇集成了一曲干群互相理解支持的大合唱。风停了,雨住了,新修的道路、新装的下水管道安然无恙。

短短两个月,村中主干道完工;又用2个月时间,村中小街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

路不仅修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口,也修到每个村民的心上。从这条路,广大党员干部看到了*的作风,也感受到了*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的情怀。就连以前对他有看法的村民也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新一届两委班子能够将路修起来,太了不起了,这是一个为群众干实事的好班子”。

架起致富桥

农村要发展,经济是基础。*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实现了从思富到致富的转变。

南流寺村濒临安钢、电厂,紧靠安林大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多年来,由于眼界不开阔,保本守摊思想严重,群众靠着摇钱树过苦日子,捧着聚宝盆过穷日子。

*一上任,就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引导干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先后邀请市、区规划设计院、土地等部门的专家领导,为广大广大党员干部授课,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广大干部党员远赴刘庄、耿庄、西辛庄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强化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发展经济的意识。

党员干部的见识多了,思想活了,一门心思想思致富、想致富了。*见时机成熟,及时转变工作重心,集中“两委”精力,发展集体经济。首先,优化投资环境。联合周边北流寺、郭流寺、骈家庄等村建成了千亩“天盛工业园区” ,“栽下梧桐树,单等凤凰来”。其次,抓住安林大道环境整治这个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年,先后有12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并且全部顺利投产;20*年,投资3000余万元的贞元钢瓶项目和二甲醚项目入驻,预计年底即可建成投产。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过80万元。

“天盛工业园区”的建成,不仅富了集体经济,也带富了村民。两年来,工业园区先后为村民提供了800余个就业岗位。围绕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运输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年底,南流寺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210元。

解好疑难事

在村“两委”会上,*经常对干部讲:“咱当干部就是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只要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管咱们作多大难、受多少委屈,绝对不能含糊。”

由于历史原因,南流寺村20年来没有方过一处房基地,好多村民的住房变成了危房,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纠纷不断,上访不断。20*年,*和支部一班人主动联系区、乡土地、城建等部门,搞规划,跑手续,先后帮助120余户建房困难户盖起了新房,一举解决了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老大难”。因为房基地问题,闹了20年矛盾的孙振平、孙明新两家,也顺顺当当地搬进了新居,20年的积怨一朝冰消雪融。

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村内一度赌博成风,既影响村民家庭关系,又容易引发治安隐患。为引导村民远离赌博,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又带领“两委”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漫步机、扭腰器、单双杠等31套老少皆宜的健身器材,建成了一座环境幽雅、设施齐全的健身苑;重修了老年活动中心,建立了门球场、棋牌室,成立了图书室,依托文化大院,组建了12支群众性文化娱乐团队。20*年,又投资5万余元,建立了建立了高标准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如今,健身苑、棋牌室、图书室的吸引力超过了麻将的吸引力,村民茶余饭后谈论的是健康、关注的是科学、追捧的是文明。

同时,村里还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了“三争三促”、“好邻居”、“好媳妇”等各项评比活动,每年都要评出一批科技致富户、尊老爱幼户、遵纪守法户、卫生户、诚信户、文明户、文明村,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并对他们的事迹在广播里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进一步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