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

株洲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
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在株洲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毛腾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及“xx”时期工作回顾

20xx年,是“xx”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新常态,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精准发力稳增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面对新常态下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对老工业城市转型调整的阵痛,我们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千方百计稳增长,制定实施“稳增长43条”,开展“千家企业走访帮扶”活动,科学调度经济运行,较好地实现了全年预期目标。20xx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农业增加值增长3.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14.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8.4%和8.8%。GDP、投资、消费、规模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在全省排位前移。

(二)坚定不移调结构,产业培育彰显成效。优势产业取得突破。轨道交通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圆了株洲“千亿产业梦”,北汽一工厂50万辆整车成功下线,航空产业产值增长62%。成功举办首届湖南陶瓷博览会,陶瓷、服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12.2%。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xx”,全省首批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的4个项目全部落户株洲,全市10个项目进入首批“制造强省”笼子。新兴产业来势看好。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中国电子可控计算机项目开工建设,麦格米特、炎帝生物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互联网+”催生新业态,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炎陵“互联网+黄桃”电商模式全省推广,我市成为全国首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创新优势不断凸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株洲·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一期建成开园,中科院智能视频识别技术等15个项目成功入园,引进6位院士在园区设立工作站。中车株洲所和株洲硬质合金集团3项科技成果在20xx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5.9亿元,增长17.9%。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46”工程,全年建成标准厂房264万平方米,为企业“拎包入驻”提供了便利条件。建成了一批众创空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三)攻坚克难扩投资,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大力推进“422”工程,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1亿元,增长18.7%。围绕优势产业、政策机遇,策划并启动轨道交通城、新马汽车博览园、城铁株洲站城市综合体等百亿项目建设。积极参加“港洽周”活动,成功举办深圳(株洲)招商推介会,长城电脑、深圳瑞丰光电等一批项目落户株洲。不断创新融资方式,走出了债券、基金、中票等多元融资新路子。全年新增直接融资246亿元,争取国家各类资金102亿元。投资35亿元的轨道交通城路网、铁东路核心段两个PPP项目开工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大会上推介。大力推进征拆征收工作,完成集体土地征拆4.28万亩,同比增长33%;完成国有土地房屋征收62.07万平方米,其中市本级完成50.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两倍。大力推进拆迁货币化安置,有效刺激住房消费,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658.6万平方米,增长22.6%,增速排全省第一。

(四)蹄疾步稳抓改革,市场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开展“改革深化年”活动,9大类65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推行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改革,项目审批时间由过去的200多个工作日缩短到70个工作日以内办结。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归集财力11.3亿元,设立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和偿债基金,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估,资金管理成效显著。加快市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改革。建立“借得到、用得好、还得起”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置换政府性债务80.7亿元,有效防范了债务风险。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区划调整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通过省级验收。农村“三块地”确权颁证、不动产登记制度、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与此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申报B型保税物流中心取得重要进展,成功获批铁路综合口岸。株洲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又有新进展,时代电气收购英国SMD深海机器人项目,旗滨玻璃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全年完成出口15.5亿美元,增长18.3%。

(五)真心实意办实事,民生保障不断加强。深入实施“民生100”工程,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2%,过百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万人。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全年新建公租房1万余套,完成棚户区改造近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9300户,解决27.2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所有县市区都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职业教育规范管理经验全国推广,职教园建设加快推进。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正式挂牌运营。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提前五年停止征收全市路桥车辆通行费。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372个,减少贫困村31个,6.16万人实现脱贫,城市五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安全生产、计划生育考核获评全省先进市州。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困难比预想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全市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xx”圆满收官。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全市上下集中力量打好“四大攻坚战”,实现了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三量齐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xx亿大关,20xx年预计达到2350亿元,五年增长84.3%;财政收入达到290.4亿元,五年增长1.2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522亿元,是“xx”的三倍;规模工业增加值迈上1000亿台阶,达到1087亿元,五年增长79.6%;五年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412亿元、1234亿元,分别增长1.1倍和1.2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小康实现程度均居全省第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xx”末的9.7:57.8:32.5预计调整为20xx年的7.5:58:34.5。“五城四基地”全面推进,株洲·中国动力谷迅速崛起,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8%、11%、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8.4%。株洲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从第40名跃升至第28名。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57%。县域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52%。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5.8%,均高于GDP增速。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税实现翻番。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2.9%,大大超过“xx”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由55.5%提高到62%。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xx”末的112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面积由“xx”末的255平方公里扩大到337平方公里。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xx”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70亿元,是“xx”时期的3.8倍。沪昆高铁、衡茶吉铁路和平汝、垄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新格局,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700公里,其中新建134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及5个站场建设加快推进,3条城际干线公路基本通车。神农城、河西湘江风光带、云龙大道、荷塘大道等一大批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拉开了城市框架,增强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完成504个村的农网改造,全省首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明显提高。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85座,解决了10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高标准农田72.8万亩。城乡管理模式持续创新。探索形成“运营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政府包揽向市场运作、突击式管理向常态化管理、城区为主向城乡同治转变。加快建设“智慧株洲”,全面建成治安防控、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数字环保“四大平台”。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复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乡环境大为改观。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取得重要进展,“三个基本行动”成效显著。全市关停企业47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拆除烟囱452根,关停养殖企业529家,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xx年达到281天。攸县城乡环境同治经验在全国推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极大改善。全面推行封山育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9%。

这五年,是发展动力加速转换的五年。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新的发展动力正在加快孕育和形成。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在全省率先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管理目录,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02项减至122项,向园区下放权力62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着力改革商事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市场主体成倍增长。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实行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全程代办等特色服务,获得肯定。全面完成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建设任务,两型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成立株洲市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央企“三供一业”改革经验全省推广。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基本建立,严格执行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稳步推进“营改增”。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加大“引进来”力度,累计引进外资35.3亿美元,引进内资1150.9亿元。加快“走出去”步伐,以神农文化为主题,不断加强对台交流。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等一批企业走出国门实行海外并购、建立多个海外基地。累计境外投资4.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8.9亿美元。出口从单一输出“产品”向输出“产品+服务+投资+技术”转变,逐步形成了多点支撑、多方带动的开放格局。

这五年,是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坚持以“十大民生实事”、“民生100”工程为抓手,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民生民利持续改善。全力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建成湖南(株洲)创业就业指导中心,成功获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从“xx”末的5.6%提高到21.9%,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推进城乡医保、低保扩面提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努力扩大社会事业“普惠面”。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市二中搬进新校址办学;职教园签约入园职业院校10所,其中5所建成开学,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可喜步伐。公立医院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额销售,在全省率先破除“以药补医”,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三馆三中心”加快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合力构建和谐稳定“大格局”。深入推进法治株洲、平安株洲建设,扎实开展“三调联动化矛盾、息诉息访促平安”专项调解活动和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获得全国综治工作优秀地市“五连冠”、民族团结进步“六连冠”,三次捧得“长安杯”。市县乡村四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不断加强国防动员工作,驻株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计生、统计、人防、移民、国安、质检、供销、气象、广电、新闻出版、体育、档案、地方志、对口支援、妇女儿童、残联、贸促等工作都有新进步。

这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的五年。坚持转职能、改作风、提效能,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政府,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决策程序,有力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制定出台政府工作规则、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制度性文件,政府权力配置和运行边界进一步规范。市长热线已经成为政府与广大市民的“连心线”,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加强。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五年共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461件,政协委员提案1979件,问题解决率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作风建设有关规定,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这个发展高点,在全球、全国视野中谋划发展,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抢占发展先机;必须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问题为导向,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个核心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须牢牢把握转型升级这个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由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必须牢牢把握民生改善这个根本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必须牢牢把握改进作风这个重要路径,转作风、促政风、带民风,提升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五年来,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饱含了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株部队官兵以及中央、省驻株单位,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株洲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稳增长调结构压力仍然较大。我们既要面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持续增大的压力,又要面对湘江保护治理、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带来的阵痛;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既要去产能,又要惠民生;既要推改革,又要防风险;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二是“四块短板”依然突出。县域经济实力不强,非公经济比重不大,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财政收支矛盾、金融债务风险、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四是脱贫攻坚难度大、时间紧,群众就业、就学、出行和住房等方面的难题仍然较多。五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为官不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十三五”是株洲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唯有把握大趋势、大逻辑,才能抢抓大机遇、赢得大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市既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速孕育。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和昂扬向上的士气,努力在新常态中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全面落实省委“三量齐升、五化同步”新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改革开放投资“四轮驱动”,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转型升级为总战略,以“三个率先”为总目标,实施“七大工程”,建设“四区一带”,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株洲。

为落实这个要求,结合株洲实际,我们编制了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请大会审查。“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GDP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全体居民收入年均增长9%。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突出抓好以下五个重点:

(一)坚持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扩大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激发新的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工程,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xx”、“互联网+”行动,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工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将株洲建设成为辐射全球、国内一流的动力之都。大力发展“四新”经济,重点开发3D打印、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应用等新产业,培育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创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二)坚持协调发展,拓展城乡发展新空间。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为抓手,大力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工程,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市。构建“一核一圈一廊”空间布局,做强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打造株醴都市圈,建设醴炎县域经济走廊,加快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以户籍制度改革等五大试点任务为重点,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五位一体”、“五化同步”,推进县域崛起工程,打造平汝高速沿线新的经济增长带。深化文明创建,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国防建设,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生态新家园。实施两型示范工程,率先在全国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消耗上限,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格局。用绿色倒逼产业升级,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抓好“一江两水四港”综合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

(四)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合作共赢新优势。放眼全球,全域开放,实施开放带动工程。全面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在湖南“一带一部”区域战略新定位中,立足株洲位于京广、沪昆两大经济带交汇的区位优势,打造湘东开放型经济带、湘赣开放合作带和国家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带,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开展引资引技引智升级行动和对外贸易提升行动,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升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满足群众生活新期待。实施民生共享工程,创新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保障基本民生,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xx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大力推进健康株洲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和谐稳定,建设平安株洲。

三、20xx年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十三五”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首先要做好20xx年的工作。我们必须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创新改革开放投资“四轮驱动”,突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突出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和“企业帮扶年”活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9%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体居民收入增长9%;万元GDP能耗下降3.5%以上。

围绕今年的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大力推进产业振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xx”行动的重大机遇,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加快建设“三基地一中心”。着力推进轨道交通城建设,加快推进中车大道等轨道交通城路网建设,加快中车在株三大研究院的建设,全力推进IGBT器件产业化和国内城际动车组产业化,向轨道交通产业20xx亿元台阶迈进。着力推进通用航空城建设,加快通用机场大道、千亿大道等路网和中航工业南方公司新园区建设,加快小飞机整机及航空零部件制造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城建设,加快北汽二工厂、海纳川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服饰、陶瓷等传统产业。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园区“146” 工程,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大项目招商落地力度,不断提升园区实力。

精心打造创新之都。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6+4”等有关政策,进一步构建人才引进激励、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军民协同创新、科技金融结合等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包括科技人才、企业家在内的各类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多方协同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大功率交流传动系统集成、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研发平台、检测平台、信息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聚焦三大动力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前瞻部署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制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608所、中航工业南方公司等株洲军工企业作用,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新突破。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做大做强创客经济,让创新创业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株洲发展的强大洪流。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推进中车物流园、铁路物流园、株百天元城、市农产品交易中心、方特二期、茶祖园等项目建设。围绕株洲独特的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明和生态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点景区,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湘赣旅游合作,打造大湘东旅游带。搭建资源集中、发展集约的发展平台,加快中心商务区等九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平台,为服务业延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化与国内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推动株洲产品“网上行”,加快“智慧株洲”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提升医疗、教育、交通、旅游、金融、物流、快递、零售等领域的在线化、智能化水平。

(二)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新供给新动能。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深化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全程便利化,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注重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采取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方式,建立第三方评估监管监测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真正做到政府放权、市场发力。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领域,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项目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推广PPP模式,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深入开展“企业帮扶年”活动。着力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优环境。一是去产能。综合运用市场、行政、经济和法制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环保、质量、安全标准且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分类有序予以“出清”。二是去库存。采取政府采购、支持企业拓展市场等措施,帮助企业减小库存压力。重点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推进以购租并举为主要方向的住房制度改革,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化解房地产库存。三是降成本。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实行收费减免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用工、物流、财务和电力成本,将企业减负落到实处。四是优环境。深入实施工业企业“十百千”和商贸企业“1511”工程,精心打造“市长热线—企业服务专线”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落实惠企政策。多措并举培育企业主体,通过增强现有企业竞争力改造提升一批,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一批, 加大“个改企”力度升级一批,加快对外招商引进一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一批,形成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三)以扩大需求为抓手,全力推动经济增长。顺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增加有效投资,释放消费需求,构建多点发力、多元支撑的增长动力格局。

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第一抓手。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00个以上,带动全社会投资2500亿元以上。围绕项目来源抓前期。紧盯国家和省里“十三五”发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资金、重大试点,结合我市的重大优势、重大潜力、重大短板,精心策划开发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全力向上争取一批项目。要推广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链招商、以订单招商、以服务招商、以联盟招商等新模式,要特别重视异地商会的作用,以“不在招商现场就在招商路上”的作风,积极向外引进一批项目,确保招商引资有大的突破。围绕要素瓶颈抓突破。继续保持征地拆迁的工作力度,依法征拆、阳光征拆,确保项目用地。抓住当前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机遇,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确保资金供给。围绕建设进度抓协调。进一步创新项目工作推进机制,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责任分工、强化督查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全面提高项目的开工率和竣工率。

释放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新热点。完善供应体系,激活房地产、汽车等改善性需求;加快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扩大信息消费;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绿色建筑等节能低碳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休闲旅游、终身教育、文化体育等新兴消费。营造消费新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从源头、渠道和终端上确保消费者放心消费,努力打造株洲消费品牌,让本地消费留下来,把外地消费引进来。

挖掘出口潜力。充分利用国家汇率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创新出口方式,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巩固轨道交通装备、硬质合金、陶瓷、烟花等传统特色产品出口,培育服饰、航空、汽车等外贸新增长点,力争全年实现出口增长10%以上。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市县两级统一登记发证。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将涉及公共领域的资源交易项目统一纳入市公共资源中心交易,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政府投融资公司新一轮改革,加快处理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配套文件,完善全口径预算分配、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考评、债务预算管理和风险防控机制,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债务预算规划,做好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理顺市区两级财政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成城区、茶陵县、株洲县农商行组建挂牌,支持攸县、炎陵县设立村镇银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稳步发展产业发展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开展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试点,着力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争取湘欧快线延伸至株洲,积极申报株洲国家级经开区,建设铁路、公路、水运、保税物流、贸易通关于一体的综合性双向开放平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扩大电子商务在外贸中的应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引导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在互动合作中提升株洲制造业的实力和水平。

(五)以国家综合试点为契机,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五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推进“多规融合”,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一核一圈一廊”空间结构,加快完善或制定相关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切实抓好炎陵县等地“三规合一”试点。做强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以“北联、东拓、南进”为导向,加快建设云龙新城、东部新城、南部新区,构建“一体三极”城市空间形态。加快武广高铁新城、枫溪新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开发。打造株醴都市圈,加快莲易高速、东城大道建设,加快株洲县撤县设区和株醴融城步伐,建设株醴都市区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醴炎县域经济走廊,以岳汝高速、106国道为纽带,做强南部三县,支持攸县撤县建市,加快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茶陵、炎陵城镇化步伐。抓好攸县、白关镇、白兔潭镇等国家、省级城镇化试点工作,以及三门镇等16个特色镇试点工作。

织好“五张网”,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交通网,开工建设株洲火车站改造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湘江大道、铁东路等一批项目,建成长株潭城际铁路及配套工程、湘江六桥、七桥等一批项目。实施交通堵点畅通工程三年行动,加快“公交都市”创建步伐,加强农村道路提质改造,积极争取渝长厦高铁采用“长沙—湘潭—株洲”通道,加快有轨电车前期工作,构建便捷的内外交通网络。水利网,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试点,推进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饮用水第二水源前期工作,解决农村16.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城镇防洪减灾能力建设。能源网,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投产发电,加强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气化株洲”建设,推进管道燃气向攸县、茶陵和炎陵延伸。信息网,推进“智慧株洲”建设,充分挖掘政府大数据的价值,打造全域化、多功能的信息应用平台,加快建设一批信息化应用工程。城镇配套网,加快推进市第四水厂提质改造和枫溪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一批“两供两治”工程,加强公交站场、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上地下硬件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绿荫三年行动计划,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景。

落实“四化”要求,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贯彻中央城市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城镇管理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和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完善城市管理市场运营模式,逐步将灯饰管护、渣土清运等领域向市场放开,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大就学、养老、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让市民化的人口享受更多的核心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素质,巩固文明城市成果,展示文明城市风采。

(六)以融合发展为路径,着力促进县域崛起。坚持“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积极走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县域崛起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和提高粮食产能。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鼓励推动依法自愿有偿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强职业培训,继续实施“万名职业农民培训三年计划”,加大政策惠农、金融扶农、科技兴农、“互联网+”强农的力度,扶持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粮油、养殖、竹木、饲料、农产品加工等五个百亿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加快县域产城融合进程。实施产业强县,提效农业,提速工业,提升第三产业。推进特色发展,支持县市立足各自优势,发展陶瓷、烟花、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以及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推进一体发展,围绕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加快产业链向县域延伸,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中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向县域转移。推进承接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围绕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工业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边界要镇。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行动,大力实施美丽乡村“一廊十片百村”示范工程。

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素质提升、群众增收、易地搬迁、兜底保障等六大工程,切实抓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纯农户大学生就业清零、关爱农村留守家庭三件实事。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因村因户,分类指导,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脱贫。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加快水、电、路、气、房、环境治理“六到农家”。积极推进素质提升扶贫,充分利用株洲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完成6300名贫困对象的劳动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对“一方山水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户,利用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易地搬迁脱贫。积极推进兜底保障扶贫,扎实抓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五个保障”,实施“雨露计划”,落实贫困地区“两免一补”、学生“营养餐”计划、专项招生计划、助学专项补助基金等政策。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强资源资金整合和监管,做大金融扶贫平台,提高扶贫资金实效。大力推进电商扶贫。抓好驻村帮扶,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年减贫4.98万人,实现60个贫困村摘帽。

(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积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加大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力度。按照“治调并重,建管结合”的要求,全面启动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湘江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一江两水四港”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市区37家洗水企业整体搬迁入园。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加快城镇生活污染处理,不断削减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量,稳步提高湘江流域株洲段水质,努力朝着“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目标迈进。

加大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力度。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总体目标,完成污染治理规划和生态新城规划编制。采取“引促结合”、“分类支持”的措施,关停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力争完成一批重点企业的新址选址开工,部分企业进入新址标准厂房生产经营。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启动搬迁企业污染场地治理,确保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初见成效。

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力度。全力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工作,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方案,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废水、废渣、废气和重金属土壤整治项目,用制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广应用两型技术及产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引导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开展园区土地评价工作,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建立生态文明联动执法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健全大环保格局。开展两型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示范创建,总结推广一批两型示范模式。

(八)以民生“100”工程为载体,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实施民生“100”工程,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政策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将更多的人纳入社会保障。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逐步实现农村低保和贫困标准融合。加强住房保障,改造各类棚户区1.97万套。

加快建设“健康株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提升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实施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两孩政策,改革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支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提高计生特殊家庭补助标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形成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启动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大力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升广大市民身体素质。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做好扶残助残工作。

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农村幼儿园达标工程;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着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铁道职院、中医高专和市属三所职业院校搬迁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基本建成市特殊教育学校;支持发展民办教育;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积极支持湖南工业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建成神农大剧院并投入使用,启动博物馆、美术馆搬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信息化、网格化,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和社会信用管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建设“平安株洲”为目标,着力构建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加快建设市监所中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刑事破案率,增强群众安全感。改进信访和加强调解工作,做好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政策。坚持抓安全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完善和落实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平稳可控。增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主动帮助解决退役军人和职工的安置。进一步加强人防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各位代表!

如期实现“三个率先”的总目标,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强化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带头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政府,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依法行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好地方立法权,发挥好立法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推进综合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充分体现人民意愿。

必须务实担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事创业更要有新状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把推动株洲加快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忧乐放在心上,主动作为,务实担当。始终保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真”字上花力气,在“实”字上下工夫,不断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抓落实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营造崇尚实干的氛围,让实干在株洲蔚然成风,推动株洲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必须开拓创新。新常态下一些原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效力明显减弱,必须跳出思维定势,克服工作惯性,摆脱路径依赖。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贯穿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敢于向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宣战。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锐气,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政府的一切工作,在创新中提升能力,在创新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培育新动力,在创新中开创新局面。

必须廉洁从政。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监管,坚决打掉权力寻租空间。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廉洁运行。

各位代表,拼搏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全面实现“三个率先”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见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在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年GDP突破20xx亿元,达到2160亿元,增长10.5%;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3亿元,增长11.6 %;完成公共财政收入264亿元,增长1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亿元,增长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亿元,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453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30元,增长11.8 %。

(二)在强力推进结构调整中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围绕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湘江保护和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醴陵烟花鞭炮产业整合、攸县煤矿关停并转,坚决淘汰了一批企业。大力实施工业振兴行动。全力推进“中国动力谷”建设,获批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市。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3%、16%、13.3%。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突破100项,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台储能式低地板有轨电车等新产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6亿元,增长17.7%。大力推进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突出园区发展,园区技工贸收入达2284亿元,增长22.3%。株洲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前40位,前移6位。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增加值124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7.5%。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服务业全面升级,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11.2%。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建成投入运营。现代物流不断壮大,南车物流、大美物流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实现旅游业收入202亿元,增长18.1%。炎陵县被列入全省第二批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县。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170亿元,增长4.5%。粮食种植面积400万亩,粮食总产量182万吨,实现“十一连丰”。经营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1%,提质增效蔬菜基地5600亩,农村土地流转率3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生产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新增家庭农场2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7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20万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经营品牌化效应进一步放大,新增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21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52个、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网点)55个。服务社会化支撑进一步强化,农技、气象、水文等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在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中夯实了发展基础

项目引进成效明显。坚持在国家和省级重大工作部署中捕捉机遇,一批重大项目在我市布局。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大汉惠普软件(湖南)信息产业园、台湾元创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146个历年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履约率达72.6%。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19个,实际到位资金169.2亿元,增长18.1%。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实现52个重点前期项目开工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36亿元。微软湖南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北汽二工厂、湖南云龙国际信息产业园、湖南移动数据中心、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中华茶祖园、陶瓷艺术城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醴陵旗滨玻璃、中航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旭日陶瓷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为产业加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要素保障支撑有力。全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大力开展“征拆征收攻坚行动”,征地拆迁交地3.2万亩、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36.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7%、28%,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需求。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对接签约项目73个,总金额315亿元。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新增直接融资136亿元,增长25%。煤电油气等其他要素保障有力。

(四)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中激发了发展动力

各项改革释放新动力。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年”活动,围绕市委部署的7大类27项改革任务,以政府自身改革引领其他各项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由302项精简至122项,精简率为60%。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全程代办等特色服务获得肯定。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市新增私营企业6103家,增长150%。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出台鼓励PPP模式投资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发布第一批项目38个。推进国企改革,完成了10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央企“三供一业”改革经验全省推广。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预算公开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县市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逐步规范。“营改增”试点范围不断扩大。醴陵、攸县农商行正式挂牌营业。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荷塘区、芦淞区3.75万宗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茶陵县严塘镇及其他18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试点顺利推进。推进两型改革,全面实行居民生活用电、用气、用水阶梯价格制度。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率先在全省推进大环保体制建设。建立企业环保及诚信信息公开制度和两型监测评价体系。同时,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等有序推进。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增长9.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24亿美元,增长18.9%,内联引资262亿元,增长14%。加快培育外向型企业,全市56家企业取得外贸业绩零突破,35家企业实现外贸业绩倍增。时代新材成功收购德国博戈公司。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到土耳其、南非、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出口基地创建为“全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把株洲放在国家“三大战略”和湖南“一部一带”定位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和对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承接产业转移、旅游、教育、卫生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和对接工作。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全面启动。荣获“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城市”称号。

(五)在大力推进城镇扩容提质中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升级。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围绕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四化”工程,实施市容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路灯亮化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强化城市管理考核,实行环卫行业“末位淘汰”。不断完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与体制创新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乡建设和环境全面提质。着力推进“两供两治”建设,新建城市供水管网68公里,新建改建市政燃气管网79公里。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竣工投产。霞湾、董家塅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开工。

南郊垃圾场封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运行。启动“光纤到户”工程。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城区地下管线 “数字化”。全面落实湘江保护和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大力实施“三个基本行动”,淘汰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生产线)98家(条),拆除烟囱49根,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9个,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272家。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取得重要进展,旗滨玻璃株洲城区生产基地绿色搬迁全面完成,淘汰株冶10万吨炼铅生产线。湘江株洲段、洣水、渌水水质保持国家三类标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34天,比上年增加20天。对30座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设“五小”水利工程20xx处,新解决16.3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城镇扩容稳步推进。围绕打造“湖南东大门”、建设株醴都市区,实施“一轴一带”发展战略,编制完成市域城镇布局规划、东部新城及天易科技城概念规划、五县(市)县城总体规划修改和乡镇总体规划。坚持交通先行。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3亿元。衡茶吉铁路、沪昆高铁株洲段贯通,荷塘大道、铜霞路二期竣工通车,建成S205炎陵沔渡至船形等干线公路。长株潭城际铁路、莲株公路改扩建工程、湘江六桥、湘江七桥、湘江大道、中环大道贯通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国省干线公路101公里,续建53公里,新开工建设118公里。建成农村公路360公里、改造危桥60座。醴娄高速纳入国网,东城大道、长株攸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开通“定制公交”线路62条。

(六)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促进了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不断强化。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20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8%。“民生100”工程顺利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保持100%。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7万人。为市区环卫工人买五险、供中餐、加工资、配廉租房。城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加到420元和180元。1.8万农村五保对象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84万套,开工率100%。开工建设安置房5482套,竣工封顶8109套。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试点工作,解决了城区1万多户居民房屋和6000多户土地登记发证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帮助3.14万困难群众实现脱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02所,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0所。市二中整体搬迁,原址转办公办初中。职教科技园5所院校建成开学。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获得全省首批“教育强区”称号。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在全省率先取消“以药补医”。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及改扩建稳步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5个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人口计生工作蝉联“省人口计生模范市”。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全面修复秋瑾故居。成功举办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全国第二届民盟教育论坛。省十二运会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登记和数据汇总工作。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顺利完成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平安株洲、法治株洲建设,全面建设立体化防控体系,狠抓治安源头治理,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妥善处理各类纠纷,综治工作成效明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隐患自查自改月报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全省唯一连续6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城市。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株洲舰”正式入列,扎实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工作,国防动员工作不断加强。驻株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妇女儿童、老龄、残联、机构编制、外事侨务、宗教、广播电视、文化执法、国家安全、质监、海关、检验检疫、供销、人防、档案、市志、社科联、红十字、对口支援、移民、志愿者服务等工作都有新进步。

(七)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改进了工作作风

结合“四型”政府建设和“环境优化年”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铁腕整治“四风”问题,着力开展正风肃纪、提高机关办事效率等五个专项行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体保障、就业创业、看病贵、上学难、住房保障等九类突出问题,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作风建设成效,机关作风满意度民调测评排名全省第一。大幅压缩“三公经费”,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全年精简会议和文件分别达28.6%、23.4%,清理调整单位办公用房近20万平方米,精简市级议事协调机构305个。认真处理市长热线和市长信箱中的群众咨询、建议和投诉共7万件,办结率为99.5%。推行企业评议经济发展环境等举措,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吸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0件、政协委员提案490件,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株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株洲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株洲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艰巨。市场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大项目、好项目不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推动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湘江污染治理等工作难度大,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作用还不强。三是经济运行风险犹存。房地产、金融和地方性债务等方面长期叠加的风险有待化解。四是一些基层基础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五是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为官不为”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宏观形势和总体思路

20xx年,是实施“xx”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做好“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

20xx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已进入“中高速、优结构、转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对我市来说,新常态有新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找准切入点。二是传统产业急需转型与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的矛盾,需要我们找准增长点。三是资金、土地等要素外部约束加大与内部需求增加的矛盾,需要我们找准突破点。新常态有新机遇:一是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行政审批、投融资、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会不断地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政策效应逐渐显现。为了稳增长、调结构,中央和省里相继出台了财税、货币、投融资、区域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会为株洲的发展带来诸多利好。三是国家宏观战略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株洲位于湖南“一部一带”战略定位的核心区,具备对接国家“三大战略”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交通、科技、人才和资源等优势条件,这将给株洲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特别是株洲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城市和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将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要求我们切实抓好项目攻坚,以项目建设强实力、增后劲;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要求我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应对新常态,我们大有可为,必须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主动作为,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再铸新辉煌。

20xx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扣“三个率先”的总目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集中力量打好 “四大攻坚战”,扎实开展“项目攻坚年、改革深化年、环境优化年”活动,突出创新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民生保障,注重底线思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9.5%,力争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11%;万元GDP能耗下降3%以上。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将集中力量抓好: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十大工业项目、十大服务业项目、十大重点改革和“民生100”工程。(见附件)

三、20xx年重点工作

围绕今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多措并举,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致力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加强招商引资,全力推进一批有利于壮大实体经济、有利于创造消费需求、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重点实施“422”工程,即切实抓好40个重大项目、200个重点项目,带动完成20xx亿元以上投资。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融资计划、土地供应计划、征拆征收计划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继续扩大信贷规模,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债券、票据、信托、基金、私募股权等多种方式扩大融资规模,为项目落地和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在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放低创业门槛,放活创业方式,掀起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新高潮。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加强消费引导。根据消费需求,完善消费市场体系,充分开拓农村市场,发掘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市场,重视高端消费品市场,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消费需求,形成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引导和促进汽车、旅游休闲、教育培训、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消费需求,拓展消费空间,提高生活品质。营造消费环境。强化通胀预期管理,加强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监管,完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体系,稳定物价水平,保障市场平稳运行。推进商务执法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诈等不法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轨道交通、航空、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承包工程、投资办厂,开展品牌、技术和生产线等并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壮大外贸主体队伍,着力培育重点外贸企业,力争年内业绩增长20%以上。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出口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围绕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外贸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出口产品。

(二)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增创新的发展优势。大力开展“改革深化年”活动,以改革聚合正能量,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政府投资管理配套办法,健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全方位、全过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创新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体制,科学合理剥离政府与投融资公司债务,促进做大做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领域项目建设,推行PPP、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三证合一”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组建步伐,基本完成城区、县城农信社改革和村镇银行全覆盖。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信平台建设,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不断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加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继续抓好“营改增”工作。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土地交易平台建设,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组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构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

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省直管县试点工作,稳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加快推进攸县撤县建市和株洲县撤县建区工作。加快推进在株央企和省属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加快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构筑大通道。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属地申报、属地验放”适用范围。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对接“湘欧快线”,促进互联互通,拓展发展新空间。搭建大平台。做好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争取长沙至深圳铁海联运在株洲设立运输节点。推进大招商。围绕“五城四基地”等重点产业开展专题招商活动,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强化园区招商、小分队招商和以商招商,引进央企国资、优质民资、高端外资。建立评估机制,注重税收贡献度、产业关联度和环境承载度,提高项目招商质量和效益。全年引进外资、内联引资均增长15%。

(三)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发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模式、打造新业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示范区“6+4”政策,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新建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企业研发平台,组建轨道交通自动化协同创新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产学研合作,重点实施“万名人才计划”,依托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引进一批由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增加值突破500亿元。

加速推动工业振兴。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围绕“五城四基地”,做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围绕建设“中国动力谷”,以南北车合并重组、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为契机,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科技城,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年内突破千亿大关。同时,加快推进航空城、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食品医药四大新兴产业,重点加快IGBT应用产业化、新能源汽车、交通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技术改造。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以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为突破口,继续推进园区“五个一批”工程,加快轨道交通科技城、航空城、服饰城、天易科技城等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突出发展工业地产,重点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46” 工程。积极推行专业化园区运营模式,完善园区公司运作机制,进一步释放园区发展活力。深入实施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进一步强化对口服务、首问服务和代理服务。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工作。

促进服务业发展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物流业,努力建设具有枢纽功能的物流体系,着力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中介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业。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统筹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城乡商业业态体系。大力实施流通产业“1511”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城铁株洲站综合体、电商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商贸和物流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发挥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的资源优势,做好整合文章,加快做大做强。以炎帝陵为龙头,整合炎陵、茶陵等地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电力机车、服饰、陶瓷、航空等产业文化博览和产品会展业,举办好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培育工业文化旅游新业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启动农业产业升级“十百千”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启动“万名职业农民培训三年计划”,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组织、龙头企业为支撑,其他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粮食高产工程,坚决制止耕地抛荒,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总产180万吨以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外向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加快打造畜禽水产品加工、竹木加工、粮油加工、养殖业、饲料产业五个百亿产业。

(四)坚持新型城镇化,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机遇,继续深入打好城镇扩容提质攻坚战和县域崛起攻坚战,加快构建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取胜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城区控规全覆盖,市域村庄规划全覆盖。按照“一核三轴三带”城镇空间结构和“1349”城镇发展分区结构,构建新型城镇布局体系。加快城区扩容步伐。按照“北联、东拓、南进”的发展导向,加快建设云龙新城、东部新城和南部新区,着力构建“一体三极”的城区发展新格局。云龙新城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等产业,以低碳高增长发展模式,打造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区。东部新城以莲株公路、服饰大道、机场大道和通用机场为支撑,重点发展航空城和服饰城打造航空和服饰产业集群。南部新区以湘江大道和科技大道为支撑,沿湘江两岸重点发展天易科技城、渌口新区和南洲新区等组团片区,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生态为特色、产城一体的宜居宜业生态新区。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努力建好“五网”。一是交通网。加强对外联通,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及配套工程、莲株公路、通用机场及株洲湘江航电枢纽二线船闸建设,打通洞株路、铜霞路、西站南路,加快与长沙、湘潭对接。完善市区交通,加快中环大道贯通工程、湘江大道、湘江六桥、湘江七桥建设,加快实施城市交通堵点畅通工程。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加快启动东城大道、渌枫大道等项目建设。年内建成国省干线公路100公里、新开工58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49公里。二是水利网。着力推进“一江两水”治理与中小河流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县域供水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五小”水利工程1250处。加强第二水源建设论证工作。三是能源网。加快推进天然气市域全覆盖工程,实现20xx年县县通天然气。抓好农网改造工程。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场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太阳能、小水电等代燃节能工程。四是信息网。着力推进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4G网络初步规模商用,无线局域网覆盖公共热点领域。以信息化应用工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智慧株洲建设。五是城镇配套设施网。改造和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管网。建设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和农贸市场改造。推动有轨电车项目建设,抓好公交站点、公共停车场建设。

加速推进县域崛起。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坚持“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思路,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增强县域产业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陶瓷、文化旅游等区域优势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县域产业新支柱。不断提升园区规模和功能,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按照“扩大财权、下放事权、增加地权”的要求,推进扩权强镇,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省际边界要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213”示范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示范片、示范圈、示范带跨越,打造美丽乡村、完美社区。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马路市场取缔、空心村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精准扶贫,促进茶陵、炎陵等地贫困人口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年减贫5万人。

创新城乡综合管理机制。加快市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将城镇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灯饰管养、渣土清运等领域向市场有序放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系统升级,启动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水平。抓好创建活动开展,加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步伐,支持县级城区开展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镇品质品位。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成本分担机制,统筹教育、卫生、文体、养老等设施规划布局,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五)坚持两型引领,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坚持和强化大环保格局,注重培育两型文化,持续打好两型攻坚战,全面完成试验区第二阶段任务。

全力开展污染防治。狠抓水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积极稳妥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全面完成“三个基本”行动计划,扎实做好“一江四港”和湘江河东城区段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污染等源头控制。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强化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重点完成城区煤改天然气等35个大气治理项目,淘汰黄标车1.2万辆,实现县城PM2.5监测全覆盖,力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5个百分点。狠抓土壤污染治理。全力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抓好污染耕地修复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做好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切实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巩固和扩大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实施城镇绿荫行动,加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重点区域的保护与管理,全年植树造林面积20万亩以上。切实加强生态主体功能区保护和建设。大力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建立两型技术及产品发展和应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联动执法机制,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

突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全面推进重点企业、公共机构和设施节能改造。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余热发电、分布式能源站等项目建设。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建立以土地利用效益为导向的土地管理制度,清理、盘活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全面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广节材新工艺、新技术,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全面推进集成示范创建。天易、云龙等片区全面推广可实施的两型标准、技术和发展模式,力争率先建成两型集成示范区。基本建成神农城、职教科技园2个省级综合示范片区和8个市级综合示范片区。重点在全市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全面开展两型示范创建,带动14个类别创建全面推进。及时总结、提升两型标准、创建规程、经验模式,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六)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按照“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以实施“民生100”工程为抓手,办好一批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促进创业就业。以富民为目标,出台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政策,设立创业扶持基金,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正创业的人创好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加强创业培训,建设农民就业创业基地。力争全年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社会保障。实施社会保险全覆盖工程,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施。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完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解决27.2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改革,实施棚户区改造1.8万户以上,开工建设公租房(廉租房)1万套以上,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繁荣社会事业。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年内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启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公办幼儿园覆盖各乡镇。加快职教科技园建设。加快市特殊学校新校区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分级诊疗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积极探索多方参与的市场办医模式。继续实施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工程,发展体育产业,办好全市第五届大众体育运动会。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推进统计制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做好老龄、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文化执法、对台、档案、市志、气象、志愿者服务等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网格化为抓手,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创新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株洲”建设,加快“智慧城市”电子眼及联网项目建设,强化突发敏感舆情和公共应急管理。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统筹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武警、应急动员、人防及军事设施保护等工作。做好征兵及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推进依法行政,着力简政放权,加强管理创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治理能力。

(一)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人大及其会各项决议决定,积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加强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认真办理好建议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司法、舆论、公众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继续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和取消下放工作,全面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保障公民和法人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不断创新审批方式,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培育和规范中介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部门职责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相同或相近的职责,努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

(三)切实创新政府管理。更多地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扩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试点。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创新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坚决整治“为官不为”,以问题导向、目标管理倒逼效能提升。

(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反“四风”,驰而不息肃政纪。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加大监察、审计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鼓励敢闯敢试,强化责任担当,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项目负责制、行政问责制。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感同身受群众困难,通过一件件实事的办理、一件件难事的解决,赢得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支持。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将立足市情,深入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情况,准确把握重大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发展目标和任务,精心策划一批重大项目,描绘好株洲发展的美好蓝图。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实干成就梦想。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以更大的担当、更实的作风,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在新常态下打造好株洲发展升级版而努力奋斗!

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面对严重的旱涝灾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紧扣“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工作主题,顺势而谋、聚势而为、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实现GDP1960亿元,增长10.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5.6亿元,增长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98元,分别增长10.6%和13%。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产业转型,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增长13.5%,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增长17.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5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第九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园区实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18.5%。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1.5%,占GDP比重达到57%,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考核一等奖。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10亿元,增长23.5%。

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出台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重点,强化了政策措施,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民间金融中心挂牌设立,农信社改革顺利推进,引进和新组建各类金融机构9家。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华强方特二期建设加速推进,攸州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茶陵县城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炎帝陵获批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旅游总人数达到27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1.6亿元,分别增长22.1%、22.4%。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A级物流企业达到9家,芦淞服饰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由第72位前移到第68位。

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坚持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规模农业,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体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6%,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城镇蔬菜新扩基地1万余亩。着力发展加工农业,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1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产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发展科技农业,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66.4%。着力发展品牌农业,新增省著名商标、市级以上品牌53个,麻鸭、白鹅、黄牛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坚持分类指导,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89亿元,增长10.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5%。综合实力继续增强,醴陵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上升到第86位,并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攸县连续8年获评全省十强县。产业特色日益突出,株洲县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初具雏形,茶陵县建材产业园和建筑陶瓷产业园初具规模,并被确定为“全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炎陵县形成了以神农谷、炎帝陵、红色革命旧址为重点的旅游产业格局。

(二)突出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项目推进力度加大。全力组织“项目大会战”,全年新开工项目总投资953亿元,增长39.1%。旗滨玻璃搬迁进展顺利,新芦淞服饰产业园、高精传动、山河智能等项目加快推进,IGBT产业化、中航通发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海纳川株洲零部件基地、达沃斯行政总部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项目引进成果丰硕。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参加国、省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深圳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承办第六届湘商大会,成功签约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全年引进资金442亿元,增长26%。加强项目对接,微软创新中心及产业园、北汽二工厂30万辆汽车等项目相继落户株洲,进驻株洲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2家,央企新增8家。加强争资立项,向国家和省里成功争取了一批重大项目,清水塘列入全国首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G320国道莲易段改建高速正式获批。

要素保障坚强有力。全力破解融资和用地难题,“百日攻坚”和“再攻坚”行动完成征地拆迁交地2.2万亩、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26.6万平方米,征拆征收量为20xx年的2倍,有力地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问题。金融支撑作用明显,保险、证券、期货市场稳步规范发展,组织了三次银企洽谈,对接项目201个,争取银行信贷授信支持324亿元,城发、天易、国投集团获批企业债券40亿元。煤电油气等其他生产要素支撑全面加强。

(三)突出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观

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强化规划引领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各类规划。在宏观上注重顶层设计,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年)修编已通过省部专家评审并呈报国务院,制定了到2030城市总规展望等战略规划,“一区两片、两轴四带”城镇结构体系初见雏形,编制了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概念性规划。在中观上注重提升品质,完成了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城市景观风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规划编制。在微观上注重规划落实,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全面启动了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同时,高质量完成了“xx”规划中期评估。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坚持交通优先发展,交通基础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域交通发生格局性变化,方便快捷的市域交通圈初步形成。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亿元,醴茶高速、垄茶高速、炎汝高速株洲段、衡茶吉铁路(货运)全线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7公里,G106茶炎段改造、铜塘湾港区一期、湘江20xx吨级航道疏浚全面完工,长株潭城际铁路、沪昆高铁株洲段、湘江六桥建设加快推进,荷塘大道、神农大道核心段、中环东路北段基本建成。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连通工程”326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农村客运招呼站210个,建制村通畅率100%。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城乡环境不断变美。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创建力度,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复评、全国文明城市“三项测评”,攸县、茶陵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仁达大厦”实现我市“鲁班奖”零的突破。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森林覆盖率达到61.9%。加强环境整治,启动或完成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项目45个,关停重金属污染企业51家,拆除烟囱34根,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深入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投入试运行,二水厂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基本建成,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速两型示范区建设,云龙示范区着力打造“森林田园城市”,获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两型项目建设凸显特色,连片20兆瓦光伏发电、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等项目成为全省两型典范。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89座,整治河道堤防51公里,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万余处,解决了1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节水型”社会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四)突出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出台了株洲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启动了21项专项经济体制改革,“个转企”1453户,“小升规”313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出台《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下放园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62项。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成为全省首个使用耕保“一张图”系统的地级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税收“营改增”改革试点正式启动,预决算公开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两型改革取得新成效。探索创立了“一县(市)区一主题,一部门一专项”的改革组织模式,建立了改革策划、评审(风险控制)批复、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生活用水等资源性产品阶梯式价格改革;率先实施建设项目环境、能耗、水土保持等评价的综合评审制度;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应急处理机制,实行了重点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建立了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机制,扩大了集体建设用地的权益和功能。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加快培育外向型企业,新增外贸实绩企业45家、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企业95家。大力拓展新兴市场,产品出口到14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5.1亿美元,增长16.8%。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南车株机在深圳获得20亿元地铁订单的同时,在南非设立公司,获得4亿美元机车订单。

(五)突出民生改善,发展成果更加惠民

社会保障继续加强。坚持社会基本保障托底,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16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7%。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全面或超额完成。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城镇就业5.9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达100%。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8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98.7%。全力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00元,城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265元,“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每月提高到300元,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36%,均居全省领先水平;城镇低保保障7.7万人,农村低保保障11.6万人,城区一、二级残疾人享受重残补贴。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廉租房1912套、公租房9431套,改造棚户区7506户、农村危房3570户;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9.5亿元,支持居民购房、建房82万多平方米,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强市目标不动摇,69项测评指标已达标65项,达标率94.2%,建设合格学校117所,茶陵、炎陵等6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新增普惠幼儿园343所,建设和管理经验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职教科技园加快建设,湖南商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开学。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取消“以药补医”综合配套机制改革全面启动,市中心医院整体搬迁投入使用,32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进展顺利,炎帝陵神农园项目启动建设,“乡村大舞台”成功申报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7处。成功举办市十二届运动会,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人口和计生工作成功返省模。与此同时,妇女儿童、老龄、残联、机构编制、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国家安全、工商、质监、海关、检验检疫、供销、贸促、人防、气象、水文、统计、市志、档案、民族宗教、红十字、对口支援、移民、志愿者服务等工作都有新进步。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株洲”建设,综治工作民调满意率名列全省前茅,荣获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第三次捧得全国“长安杯”。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驻株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遂行抗旱救灾、抗洪抢险、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为株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四型”政府,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作风建设的一系列规定,深入开展“优环境、提效能、促升级”活动,注重解决突出问题,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升。注重制度建设,修订出台《株洲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新出台《株洲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规范行政行为。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认真处理市长热线和市长信箱中的群众咨询、建议和投诉,共处理5.9万件,办结率为99.3%。加大了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推动了清廉行政。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发展的成果令人鼓舞,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舟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株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株洲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不足。重大项目储备不多,投资接续能力不强,消费增长乏力,出口贸易不畅,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强。二是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部分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渐弱化,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壮大,规模工业在全省排位后移,第三产业仍然是短板。三是城乡统筹任务繁重。区域发展不均衡,由北向南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依次减弱。县域经济的总量偏小,均量偏低,低收入人群依然不少。四是生态环境建设仍需加强。部分地区的工矿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任务还较重。五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待理顺。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行政效能不高,“四风”问题和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均有待改善。六是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首战之年,也是完成“xx”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当前,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我国经济处于控产能、去杠杆的换挡调整期,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仍然不小。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高速增长的态势没有变。我们也必须看到,推动株洲发展升级,我们还拥有十分难得的机遇: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已经铺开,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二是国家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等政策实施将对我市产生诸多利好;三是株洲处于习为湖南定位的“一部一带”的核心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四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仍在加快转移,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正当其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大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增创新的优势,实现新的跨越。

20xx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紧紧围绕“三个率先”的总目标,集中力量打好“四大攻坚战”,扎实开展“改革创新年、项目建设年、环境优化年”活动,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社会治理,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3%,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将集中力量抓好十大工业项目、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十大服务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重点改革和民生100工程(详见附件)。

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我们将牢牢把握“五个第一”:一是把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发展要求上,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追求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追求没有后遗症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空间上,更加注重东向、南向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加快县域崛起;在发展重点上,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改革创新总揽全局,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以解决,激发发展的活力。三是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乡建设,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民生改善,所有的工作都不能只停留在思路上,都必须具体化为一个个项目,把工作抓落实、抓到位。四是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责任。政府是环境的创造者。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实现由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全面优化人居环境转变,由注重出台优惠政策向全面优化市场环境转变,由侧重维护治安秩序向全面优化社会环境转变。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切实解决民生领域里的突出问题,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和实事,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株洲人民不断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今年,市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改革攻坚,催生发展新动力。改革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开路先锋。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加快发展步伐,全面落实深化改革“规定动作”,积极探索株洲改革“自选动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催生发展新动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举债程序,防控债务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由监管企业转为监管资本,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系。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管理体系,健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规范用地管理,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制度,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建立征地拆迁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征地拆迁攻坚战。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扩大预算公开试点范围,整合规范各类专项资金,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全面推进 “营改增”试点工作。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认真落实金融“国十条”政策,推进城区、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农信社改革工作,组建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加快炎陵县、攸县村镇银行组建步伐,推进荷塘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加快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工业和商贸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力度。

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和“三超两乱”专项治理的要求,严控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积极推进卫生与计生行政部门机构和职责整合,完成省以下工商、质监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药卫生、司法、水务等方面改革涉及的体制调整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联审联办审批模式,推进限时办结制度,强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确保网上审批和网上办结率均达到100%。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一批投资类、生产经营类、资质资格类等审批事项。统筹推进市政建设、维护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制度。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支持社会中介机构规范发展。顺势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更好地促进株洲发展。改革绩效考核办法,探索推行绿色GDP评价考核。

大力促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职业教育理事会管理模式,推动“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市区医疗资源整合新路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艺院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二)着力推进工业振兴,增创工业新优势。放大株洲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放大现有传统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机遇,着力打造“五城四基地”,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综合利用我市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风电等动力产业集聚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加快建设轨道科技城、株洲通用机场、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园、北汽二工厂、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动汽车、汽车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醴陵陶瓷商贸城,发展壮大茶陵、攸县建筑陶瓷产业,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芦淞服饰市场群提档升级,抓好服饰电商城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国·芦淞时尚服饰城”。加快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努力争取五矿集团相关事业部落户株洲。推进清水塘地区企业搬迁改造提升,以旗滨玻璃整体搬迁为契机,启动实施新的转型升级项目。建成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微软创新中心及电子信息产业园、阿里巴巴产业带、医学健康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做大以千金药业为龙头的医药产业,壮大时代橡塑等非金属类新材料产业,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包装印刷产业发展。

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全面落实《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深化园区“一权两制一司”改革,建立以项目落地为主的园区考评体系,激发园区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园区“五个一批”工程,加大力度储备一批配套到位的工业土地、引进一批企业、开工一批项目、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做大一批投融资公司,新建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8%。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强化国有大型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实施“五个一” 工程,创建一批创新团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0亿元以上。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力争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用好本地人才,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加大对企业引导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培育一批过1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优质企业。围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让非公经济与公有经济依法平等进入市场,鼓励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三)着力推进服务业升级,强化转型新支撑。加强引导扶持,全力推进服务业全面升级。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与之相配套的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聚集效应。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大型网络营运商,促进现代交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配套、融合。加快新芦淞商贸物流、普洛斯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满足生活需要、提升发展水平”的要求,大力发展住宿、餐饮、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抓好神农太阳城、神农文化休闲街、喜盈门家居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实施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重点围绕炎帝陵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谷、云峰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及云阳山、东阳湖、酒仙湖旅游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进交通设施向旅游景区延伸,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文化服务业发展,建成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推进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四)着力推进城镇扩容提质,构建全域新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好湖南“东大门”。

优化城镇规划布局。规划布局“一区两片、两轴四带”开放型市域城镇空间架构,统筹推进株醴都市区、攸茶片区及炎陵片区的规划实施工作,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城区“北联、南进、东拓”步伐,启动株洲东部新城和南部新城规划和建设,构建株醴发展轴和沿湘江城镇发展带,加快形成“一轴一带”的市区城镇发展格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县城总体规划修订和村镇规划编制,少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真正把城镇放在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情。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市域通畅的路网体系。建成沪昆高铁株洲段和醴陵东站,加快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六桥建设步伐,开工建设中环北路,湘江大道、渌枫大道、湘江七桥、株洲航电枢纽二线船闸、机场大道、武广客运枢纽站,规划建设东城大道,完善水陆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老旧社区、老旧厂区环境。推进城区自来水提质改造,加快研究城市第二水源建设问题。推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实现城区雨污分流。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强化市容市貌和绿化管理,推进垃圾直运管理。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各类创建活动,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快全国公交都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整合力度,推进智慧株洲建设。深化交通秩序整治,重点治理红港路、建设南路、芦淞铁路涵洞等交通堵点,推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大卫生县城创建力度,尽快实现全域国家卫生城市目标。

(五)着力推进县域崛起,迈出小康新步伐。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走出新路,让产业更强、居民更富、城乡更美。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土地流转和合作化经营,发展集约种植和规模养殖,切实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紧盯“5年建成5个百亿产业”目标,切实建设粮油、养殖、竹木、禽畜水产品加工、饲料五大产业。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壮大唐人神、好棒美、龙华农牧等龙头企业,年产值增长15%以上。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完成3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项目支撑、园区突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信息消费、住宿餐饮等为重点,放宽民营工商资本进入,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支持县域扩容提质,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实力较强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古镇、旅游名镇,构筑完善配套的城镇体系。加强路、电、水、通讯、能源建设,新(续)建、建成一批干线公路,改造一批危桥、渡改桥,实现公路、铁路、水路高效对接,构筑县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农村客运站、招呼站和客运网线建设,改善出行条件。加快电网改造,完善通讯设施。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2个综合示范点,10个特色示范片,30个美丽乡村创建点。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扶贫开发攻坚。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着力提升县域居民文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享有度。注重分类指导,推行差别化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推进茶陵、炎陵两县规划实施,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教育进步。加强对口扶持,市里定向帮扶茶陵、炎陵的32个国家级贫困村,帮助增强“造血”功能,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距,一定要让贫困地区居民同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六)着力推进两型建设,走出生态文明新路子。全力打好两型建设攻坚战,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方式的新路子来,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让株洲的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清新。

切实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广城镇土地立体开发,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盘活利用城乡存量建设土地,规范园区工业用地管理。加快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建设节水型城市。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资源回收利用,重点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推广建设工业园区厂房屋顶光伏电站。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支持发展再制造业。

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围绕省政府实施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一号工程”,启动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整治好“一江四港”,完成“三个基本”行动年度目标任务,关停湘江城区段砂石厂,搬迁市区洗水企业,推进规模养殖退出城区。做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建设,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完成大唐华银脱硝改造等12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保护好生态绿心。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集镇、示范村和社区。

突出示范片区引领作用。云龙示范区要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利用生态资本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区为契机,以引进微软创新中心及产业园为突破口,打造信息产业基地;统筹加快北部旅游休闲区、南部职教创新区等建设。天易片区要走出一条在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加快两型产业集聚,大力推进栗雨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清水塘片区要走出一条在老工业区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子,重点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重化工业绿色搬迁改造工作。全面开展两型集成与推广工作,把我市两型创建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集成,在面上推广。全面铺开12类集成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形成一个以上两型综合示范片区,抓好“神农片区”省级两型综合示范片区创建。全面开展节能节水产品、清洁能源、环保建材、绿色出行等“十进片区”活动,大力开展两型特色县市区创建工作。

(七)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开辟发展新空间。发挥株洲处于“一部一带”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围绕打造好“湖南东大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做好对外开放大文章,开辟发展新空间。

拓宽对外开放大通道。构建交通路网对外大通道,发展江海、铁海、路航等多式联运,形成对外经济走廊。全力申报株洲综合保税区、醴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铜塘湾港区建设,推动创建台资工业园,着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平台,使株洲真正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汇集和辐射的开放型区域中心。

推进对外开放大合作。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积极参加沪洽周等重要展会,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切实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项目对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拓展和深化友城合作,全力支持南车株机等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周边城市、高铁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活动,加大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力度。

优化对外开放大环境。制定促进对外开放的扶持政策,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驻北京、上海、深圳等对外联络机构,完善产业、园区、平台的大招商推动机制。组建多部门联合的外经贸服务队,认真做好外向型企业“直通车”服务,提升服务开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行海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 和“无纸化通关”,全面推行检验检疫“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等便利措施,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创造良好环境。

(八)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开创和谐新局面。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难题,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努力促进就业创业。把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区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做好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工作。全年组织就业人才招聘会180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大力实施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快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进“百千万”工程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面启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厅市共建湖南(株洲)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不断强化社会保障。积极开展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努力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着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参保。全面实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稳妥开展大病医疗互助和意外伤害引入商业保险工作,探索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跨统筹区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保障好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开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9万套,建成1.6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5万户,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落实惠民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护劳动所得,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管理调控,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步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促进学前教育向优质普惠升级,探索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启动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市未成年人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加快职教科技园建设步伐,开工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湖南化工职业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继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防控重大传染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及改扩建;启动实施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坚持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完成全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文化设施“四馆一宫一中心”建设,完成炎帝陵神农园主体工程。办好甲午炎帝陵祭祖大典。积极组团参赛省十二运会,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推进单独二孩政策落实,维护残疾人和妇女儿童权益,继续做好老龄、民族宗教、广播电视、对台、市志、档案、志愿者服务等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株洲、法治株洲建设,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完善城市电子眼融合共享平台、公民信息平台和法治信访工作平台;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三调联动”,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力推进芦淞市场群消防隐患整改,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启动“智慧社区”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人防防护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工作,推动军民共建深入开展。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六连冠。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做好20xx年政府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行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一)坚持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转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转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要以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契机,以满腔的热情为广大企业排忧解难,以真挚的感情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切实抓好民生100工程,坚决打击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二)坚持务实创新,建设效能型政府。深入开展“优环境、提效能、促升级”专项活动,注重务实创新,全面掀起“效能革命”,梳理并切实解决效能不高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没有法定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重复审批的一律取消,暂时保留的一律规范提速,并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推行企业评议经济发展环境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和考核模式,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三)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加强法律学习和宣传,认真落实《株洲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xx-20xx年)》,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行法律顾问制度。自觉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和保障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政府出台重大决策前向本级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决策咨询、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确保政府决策规范、科学、高效。

(四)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全面清理和规范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全面规范公务接待,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严格“三公”经费支出。自觉健全权力运行内部监督,强化决策程序管理,强化监察审计,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变革与奋进的伟大时代,梦想孕育奇迹,万事出自艰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在中共株洲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书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