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调研报告3篇

本文目录农业局调研报告农业局质量安全调研报告垫江县农业局关于农民农资补贴的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 ——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XX年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 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 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XX年的8万亩,猛增到XX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 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 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 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 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XX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XX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 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 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

农业局调研报告3篇

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枣果品公司基地XX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1.6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29、晋谷21种子,发展谷子订单6000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力争实现500万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余吨,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缇”配方的基础上研发的“开心食点”系列产品140多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去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签订订单3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5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计划占地80亩,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条流水生产线,投产后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可转化粮食2.5万吨,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怀仁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去年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今年联合6家酿醋企业,组建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研发出最先进的灭菌新工艺,建设大型晒醋场,初步与北京的实力投资商杨军达成引资协议,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 (五)农业服务体系初步构建 我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从标准化、市场、信息网络、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农业服务网络: 1、标准化体系建设。截至XX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 XX、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原有基础上,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区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已有华玉荣香椿、中晶梨枣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丰元枣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我区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紧张制定中,预计年内制定出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2、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区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郭家堡粮油批发市场等。投资80万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贴葵花市场已基本完工,并组建了葵花服务中心。东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改制吸纳11名销售大户,投资90万元建设500平米冷库5座,启动了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使蔬菜市场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规模较大的蔬菜

销售市场,上半年批销量达到4000万公斤左右。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经过努力,目前进展顺利,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市场选址在原榆次区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庄子乡计划筹建庄子牛羊交易市场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场。东阳镇新上农机销售市场项目、晋中市农化种籽综合批发市场项目。 二是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农经部门统计,围绕蔬菜、红枣、奶牛养殖、醋业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销社、120余名农民经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区农民经纪人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通过生产资料公司晋中分公司招聘农资代理员(农资经纪人)96名,规范了农资经纪人队伍。 三是完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去年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我区投资570万元,建设普家乐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个农村连锁超市、10个村级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目前已有6个连锁超市、15个乡村农资便民服务站投入运营。 3、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建设,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截止6月底,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20名农村信息员向农业部进行了资格申报认证。乌金山镇海底岭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镇张胡村等电视上网示范村建设正在实施中。 4、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总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目前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站已竣工。修文兽医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在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乡镇疫情测报点,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率达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 5、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由于我区尚未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目前农业执法一般为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如3月10日至4月10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活动。区农业局与质监局稽查队深入城区农资销售市场、网点进行检查,与物价局联合对农资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区工商局也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正在加紧筹建,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 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区乡村劳动力总数129431人,其中18—45岁农村劳动力人数102282人。全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为600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55664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43761 人,还有富余劳动力11903人需要转移。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按区域分布划分,区内转移的劳动力35999人,占转移总数的82%;转移到省内区外的6070人,占转移总数的14%;转移到省外的1692人,占转移总数的4%。从近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以XX年为例,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榆次农业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晋中最具活力经济带和城市群规划及榆次现代晋商中心区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区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仙枣1、2、3号特优红枣、“软黄金”羊驼等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优势农产品品种多达12个,点多面广,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区自从XX年以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区虽已形成以农业中心等5个中心牵头,乡镇农技站等服务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网络普及率低下,70%以上的村庄还看不上有线电视节目,电脑、机顶盒等普及率更低,户占有率不到6%。 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我区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

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据调查,我区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地头销售、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调查,全区农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划分,大专以上的占0.8%;高中中专占17%;初中占64.2%;小学文盲占18%。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2.2%,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技部门行政人员多,农技人员,尤其农技专家少,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品牌尚未确立。XX年以来,我区着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我区的“魏榆”、“串串红”等品牌一真没有做起来,可以说还是“默默无闻”的状态。 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我区虽扶持建设了一批如丰元、博瑞、福大、华玉荣、绿野、德御等与蔬菜、红枣、畜牧养殖特色产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加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区XX年支农资金预算比上年增长42.9%以上,绝对额增长90万元,但即使这样,总额也仅有300万元,农民人均投入不足11元。北田镇张胡村是我区温室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今年通过农机补贴计划发展自动卷帘机,农户一下就报了50多户,但只能补助13户。北田、庄子等乡镇群众发展沼气的热情非常高,只要政府扶一把,至少能新上20多个沼气村,但资金就是解决不了。榆社县今年拿出400万元用于 “两贴一补”,其中100万元贴息用于扶持肉牛养殖,1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00万元补贴特色种植、养殖业。左权、灵石、榆社、太谷、平遥都制定了对优势农产品开发的补贴办法。左权县对饲养规模在80头以上的养牛户,每头补助购牛款800元,对新建一个日光温室补助3000元。太谷县出台了每建一座日光温室尤其是l1028型大拱棚,县政府帮助解决5000元小额贷款并补贴200元,另外乡政府、村委对温室、拱棚建设每亩补贴1000─3000元。与兄弟县市相比,我区农业还停留在“口头农业”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与我区是经济大区、经济强区的地位很不相称。 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已达4万多人,但多属于季节性务工,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留不住”,技术少、工种差、工资低,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配套机制尚未健全,城乡差别仍然很大。我区耕地相对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转移,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今后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提出我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非常及时和必要。为了实现“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打造现代现代晋商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市场和发达国家农业的压力,农业不能拖后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快。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农业现代化应有三大总目标:农业生产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和农村环境目标。第三、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其它各个部门的基础,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低价格的各种装备和生产要素的支撑,需要高效率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需要高收入非农业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支撑,等等。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时间上,可不可以说,是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是其它部门而不是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纵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非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民经济总体不发达的国家的农业是发达的。即:农业不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与“工业是先导”的道理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业部门现代化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开的。认识这一点对正确地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制定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实际出发,兼顾激励性和可能性。我国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又不可能领先于工业等非农业部门

实现现代化。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几十年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区XX年被省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之一,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推进榆次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规划)》,规划应当切合实际,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在具体提法上,可以划分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二)今后我区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xx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品牌、科技、工业等优势,走“农业强区”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巩固蔬菜、红枣、奶牛三大特色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培植扁桃、核桃、杂粮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我区建成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强区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区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区财政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每年再安排3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调整补贴重点,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区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北田、庄子果品批发市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杂粮)批发市场、张庆演武畜禽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进入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将我区农产品销售纳入世界物流体系。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壮大农民经纪人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魏榆”蔬菜、“北田”苹果、“涂河”大蒜等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每年由乡村调查农民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广机构进行针对性研究,上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或由农户选择服务对象,然后政府按照农户提供的推广面积和实施效果将科技推广经费下拨推广主体,解决农业科技“推而不广”和“推需分离”的问题。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和科普教育。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良种繁育、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农技水平。四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农业技术专家等,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否考虑给予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等优惠政策,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 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我区土地宽广,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较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30%。从我区现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来看,仍存在品种过多、地域分散等缺陷,能否考虑在现有的12种优势农产品中主抓5—6个有区域优势的重点扶持产品,抓大放小。 五、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据报道,农业原头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10%;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总产值的5倍左右,而我国仅为0.42倍。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应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挖掘如丰元、德御、海玉等民营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 同时,注意建立和完善农户与农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企业提供销路,农户按订单发展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最低保护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二是鼓励和提倡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方向发展。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能源(沼气)等项目建设,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二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四是坚持开发式扶贫。 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要制定制度,加强规范,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和确认部门,形成统一指导、多部门多形式兴办的格局。社团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社由区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确认后如需开展经营活动,应当允许进行工商登记。建议区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除财政支持外,可否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在用地、用水、用电方面对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优惠。 八、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着重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良种、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及经营管理经验,吸引国外客商到我区建基地、兴办加工企业,改造和提升我区的传统产业,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二是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产品比例,尽快改进我区加工、贮存、保鲜、包装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出口机制,重点扶持和发展如“威特”等外向型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出口产业。三是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营出口,建立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有条件的龙头组织到省外和跨国经营,开发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通过国际性的农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加大我区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使我区更多的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九、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岗位就业,进而达到农民向市民的身份置换,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从实践中看,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并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抽样调查显示,XX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比上年增长29.6%,贡献率为26.6%。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中小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争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二要对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劳务价值,为农民“走出去”务工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民出外务工的信息引导和组织管理,确保农民工有序流动,顺利增收。三要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政策,在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各种层面给予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为农民进城“留得住”提供便利条件,最终实现彻底改变农民身份的目标。四要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搭好创业平台,鼓励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务工者“走回来”,在本地投资经商搞开发,带动地域经济发展。 十、像抓工业园区那样抓农业园区,加快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业 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试验

和示范的窗口及种子种苗繁育中心。 区农业局 二○○五年八月三日

农业局质量安全调研报告农业局调研报告(2) | 返回目录

近年来,市按照“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地准出保质量、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全面加强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专项整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监测能力逐步增强、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辖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耕地面积33.65万亩,基本农田23.37万亩。XX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8.15亿元,农业增加值35.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15元。全市粮食面积37.75万亩,总产量11.03万吨;柑桔面积31.07万为亩,总产量55.2万吨;茶叶面积9.58万亩,总产量1.22万吨;蔬菜面积7.1万亩,总产量19.7万吨。农产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6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较高。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XX年本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3%;XX年1-8月已抽检农产品样品1000个,合格率为99.6%。全省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XX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采访团在我市参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农安监测点。

(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在编8人,负责对全市农安工作协调及监测监管;成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在编9人,负责全市农业投入品管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仪器设备113台套,负责全市农产品检测工作。全局农安工作专职人员17人,拥有农残监测车、执法车各一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的牌子,明确两名工作人员专职开展工作。

(三)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被列为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县市,XX年被农业部纳入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现及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按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严格查验农产品入市材料,主要农产品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农安检测室,每日检测,在显著位置挂农产品公示牌。

三、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我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下发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府定期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市农业局召开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安检测培训会,与各乡镇农安监管站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质量承诺书。

(二)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活动载体,利用新闻媒体、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网络平台、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田间、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开展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到户,管理手册到户,生产技术培训到户。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8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5万份,对1.24万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使用投入品等安全知识的培训。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了“蜜柑”和“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柑桔、茶叶、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内容的“三品一标”产业,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强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申报,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形成了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天峡鲟等一批精品名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全市建立柑桔标准园30万亩、茶叶标准园10万亩。

(四)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等18家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生产的农产品做到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农产品自检合格证明、有包装、有标识,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行建立以标准化生产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以及包装、标识为门槛的产地准出制度。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建立了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等四大体系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种植户严格执行编码追溯责任制,实现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户。

(五)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督促全市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质量检测室,逐步健全检测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督促各农产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初步建立以建购销台账、查证验票、自律性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今年来已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27期,抽取样品1000个,在电视台发布农产品监测公告27期。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自检样品13900个。制定了农业投入品台账及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市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重点加强对国家禁限用农药排查,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高毒农药及农药中违法添加成分监管力度。对全市380家农资经营门店、25家渔药、渔饲料经营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重点抽查,今年已抽检农药样品18个、种子样63个、肥料品种7个、水样4个、鱼样5个、渔饲料样20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4起,立案查处12起。全市农业投入品监测合格率99.5%,监测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农产品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执法查处率均达到100%。

四、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生产经营者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由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存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生产投入随意性、无记录、质量无法溯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对于质量安全、有毒有害等科学知识,缺乏常识和判断。

(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落实不够。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殖大户的生产记录不够规范,多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检测室,无检测人员。合作社对社员的管理、服务不到位,生产过程完全由社员自行管理,社员自行购买投入品、无发票、据、记录,无统防统治制度,无统一的技术服务或生产模式,收购农产品未检测,大多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无包装和标识。农贸市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残检测方面缺乏主动性,人员、经费、设备无保障。

(三)监管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农产品检测中心缺经费、缺专业检测人员,市场监管人员缺装备、缺少办案经费的制度性保障。目前检测中心运行经费还未纳入财政预算,现有人员年龄老化,难以操作大型精密仪器,造成部分设备闲置,迫切需引进年青的专业检测人员;农业执法人员执法装备差、执法经费无保障、没有参公管理职称评定又无解决途径,造成工作不安心,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监管体系建设需完善。乡镇监管站的人员编制及经费未落实,各村及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网格化管理要完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如下:一是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三是不断引进年轻的专业检测人员;四是解决执法人员的参公管理、执法着装、执法装备等问题;五是解决乡镇农安监管人员编制及经费。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强化监管,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作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监管机制;建设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监测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产品精品名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垫江县农业局关于农民农资补贴的调研报告农业局调研报告(3) | 返回目录

一、垫江农业概况和农民农资补贴情况

1.全县农业概况

垫江位于重庆市域中部,地处重庆、涪陵、万州等大中城市中心结合部,县城距重庆主城区120公里,幅员面积1518平方公里,下辖21镇4乡,总人口93.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89万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33元。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物产丰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生猪基地县、种子建设示范县和重庆市优质出口猪肉项目县,素有“巴国粮仓”、“丹皮之乡”等美称。名优特产“垫江白柚”多次获全国金奖。重庆11个百万农业产业化工程中,垫江入围9个。县内外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渝宜高速、沪蓉高速纵横交汇境内,渝万城际铁路开工在即,各乡镇已通水泥路,全县基本实现村通公路。

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的新要求,我县提出了农业产业化“443”工程。 XX年,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统筹,加大投入,农业农村改革步伐、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推广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种极性空前高涨。XX年,整治土地4.6万亩,新增耕地4300亩,播种面积达79809公顷,较上年增长0.95%,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2285公顷。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7.5%,增加值16.8亿元、增长7.4%,粮食总产量达到38.05万吨。生猪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成效明显,新增规模养殖户300户,全年出栏生猪80.6万头,增长4.4%;引进恒河、汇源、美国熙可等龙头企业发展柑橘产业,高峰、包家、白家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柑橘基地建设成效显现;肉鹅工程按计划推进,新建父母代种鹅场1个,推广种鹅2万只。蚕桑、榨菜、蜜本南瓜、藠头、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51座病险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利设施得到整治和改造,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全县农民农资补贴情况

XX年,农业政策性保险顺利启动,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各类补贴6062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补贴标准为每亩75.85元,共发放4290万元,履盖全县25个乡镇,288个行政村和1999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165536户,面积565617.459亩;种粮大户359户,面积10644.75亩,补贴标准每亩159.85元,补贴资金263万元;水稻综合良种补贴164881户,面积374307.786亩,补贴标准为每亩15元,直补资金561万元。其他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惠农性补贴948万元。由于提高了农资综合直补补贴标准,并对种粮大户实行补贴倾斜,大大激发了群众种粮积极性,水稻实现了满栽满插,一些果园及菜土也种上了红苕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提高了复种指数,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种粮大户数量剧增,摞荒地现象得以有效控制。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得以加快,农业机械数量快速显著增长,农机推广速度加快,良种推广、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粮食政策执行过程中,全县周密部署、规范操作,农民满意,粮食直补工作开展顺利。粮食直补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关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稳定农村社会起了重要作用。

二、农民直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及种粮直补政策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矛盾渐渐浮出水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直补资金到位较晚。种粮直补工作有一套规范的程序,要求逐条逐项录入身份证号码、土地面积、银行帐号等基本数据,要经过“初核、张榜公布、复核、再公布”这样一个过程,其次还牵涉到补贴资金的实际发放。整个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因此牵涉单位较多,比如农业部门、粮食部门、财政部门、农村商业银行等,增强了合作协调难度。偶有登记和录入的身份证号码、账号或补贴面积发生错误或不一致,导致银行不能如实将直补资金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直接影响直补工作的进度。此项工作量相当巨大,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所以,对种植户而言,直补金到位时间较晚,资金到位时间一般都在作物收成时,错过了农作物黄金生长期,影响了直补政策落实的最佳效果,农民反响强烈,用农民的话说:“我们需要买生产资料时,补贴却没有下来。好钢没能用在刀刃上。国家的政策很好,但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也制约了农民对农资的储蓄和下季庄稼的投入。

二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粮食直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操作成本高,仅垫江县每年就涉及农户近17万,积极面积达38万余亩,并且有一套严格、系统的程序,需要很多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需要有多个部门的审核与协作,因此,执行成本高,费时、费力、费钱是必然结果。高昂的行政成本,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可行性和延续性,特别是乡镇和村干部,他们处在粮食直补工作的第一线,负责面积登记、公示、汇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仅付出了辛勤劳动,也花费了很多资金,但粮食直补经费严重不足,干部积极性受挫,影响了粮食直补工作实施的成效和进度。

三是面积核算公平性差。XX年,我县种粮直补面积是按计税面积内实际播种面积计算,今年改为按实际播种面积计算。尽管在面积计算上还有相应的要求,但无论按照哪种方式计算,面积的基数都源于村社,都可能与实际面积不一,实际操作中,个别人为操纵的机动性大,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一些村社在进行分户申报种植面积时,不是按实际种植粮食面积申报,而是按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各户的面积进行申报,当前全县有不少农户举家外出,无偿将土地让给别的农户种植,但仍然有领取补贴资金的现象;部分村干部在落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时,不是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入户调查签盖章,而是先根据农户承包土地面积数,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凭自己的想象把所有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臆造在粮食直补表上,再分头入户盖章;有的干部不想让农户得到粮食直补资金或者怕麻烦就干脆不报,也有的报在村集体的户头上,更有甚者,报在村干部家属头上,谎报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详细核查,根本就发现不了这些问题。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部分直补资金有可能不能真正兑付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有悖直补政策的初衷。

四是种粮补贴标准偏低。粮食“直补”的经济意义应该是生产粮食比较效益低的一种经济补偿手段,所以,粮食直补的标准就应该是弥补生产粮食比较效益低的平均差额。我县XX年普通农户每亩获得补偿是90.85元,仅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4333元的2.1%,按平均水稻单产水平530公斤计算,每公斤稻谷得到的补贴仅0.18元,外加之农资猛涨和金融危机下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户种粮成本增加幅度增加较大,抵消了粮食直补给农民带来的部分收益,直补资金仅弥补了一部分生产成本,农民们普遍反映“国家给予的惠农补贴,都让生产资料涨价给吃光了,甚至还不够。”使得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

五是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由于我县劳动力价格偏高,种粮规模小、种粮的比较效益难能提高,以种植水稻为例,按目前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计算,种植成本为650元/亩,按平均亩产530公斤计算,亩产值954元,亩效益为304元,加上种粮补贴90.85效益才为394. 85元,低于全县平均土地流转价格540元/亩,小麦、玉米等种植效益更低,如遇灾害天气、病虫影响等因素,收入会更加微薄,与种植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品养殖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三、对农民直补工作的建议与意见

XX年,全县农民人均种粮补贴款70.7元,仅为农民人均纯收入4333元的1.6%,对增收影响微乎其微,尤其在目前农资价格上升过快的情况下,粮食直补政策和其他惠农政策的政策效应被价格过高的农资所吞噬,农民种粮效益并没有得到增加。为真正提高好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优化政策体制、直补程序,动态设置补贴额度,严格监督检查。

1.动态设置种粮直补标准

农民普遍反映现行补贴标准过低,补贴金额太少,尤其是在当前农资价格持续在高价位运行、劳力成本和土地承包费用等涨幅较大的情况下,直补金显得更为无为。确定补贴标准,一要充分考虑市场行情,做好产品市场预测,综合分析农产品价格动态,将之作为种粮直补标准的参考。二要充分考虑农资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占据着农业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益,并且易受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在确定直补标准中,充分考虑此因素能缓解农民购买农资的压力,提高其积极性。为此,补贴标准每年应根据调查的情况同步调整,最好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确保种粮大户有合理的利润空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提高直补工作效率

巩固、完善和加强农业补贴,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连续稳定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制度,要尽量减少直补工作的中间环节,逐渐要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补贴制度。一是做好基数调查统计,全面真实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各级财政应拿出专项统计经费,在乡、村建立好农业生产统计台账,将每年的分户粮食播种面积统计入册,搞准搞实,提高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为粮食直补发放打牢数据基础,做到有据可依,以克服数据不准、补助不均等问题。二是创新工作手段,全面收集录入相关数据。粮食直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运用现代化工具,才能减少工作量,提高核查效果。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减少人为工作量;要充分共享各地派出所农村户口数据,并严格以此数据为准;要扩充系统软件功能,增设分析、对比、判断等菜单,提高直补工作效率。三是执行好公示制度,尤其是对种粮大户面积的认定要在所在村公示,做好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张榜公布,让农民群众自我监督。

3.突出补贴重点

当前,种粮直补等惠农政策已全面铺开,所有种粮农民也得到了一定的补贴,但这对一家一户来说,金额少、作用影响不大,。因此,直补工作要突出重点,尽可能倾向于种粮大户和优势品种的补贴。一要适当取消部分散户补贴,提高规模生产补助标准,增加种粮大户数量,增大大户种植面积。全县种粮大户的比例还少,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比例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1.1%,种粮土地流转和规模生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要对种粮大户外的散户,集中做好推广良种和搞好植保工作。广大散户产粮大多自产自给,较为注重米质,并不十分注重种粮的成本效益核算,种粮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大,而种粮大户大多以种粮为主要收入,比较注重种粮的成本效益核算。因此,应将粮食补贴的重点应放在种粮大户。

4.提高直补政策的“落实率”

虽然各项直补政策都有专门的制度和规定,但监督管理工作量大,具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未完全形成。如何建立农业、林业、国土、公安、代理机构和财政联审等运行、监管机制,是确保直补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以加强领导,根据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建立完整的补贴审核发放体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直补责任。建立完整的补贴监督体系,明确对种粮综合直接补贴的管理职能,由政府委托具有专门监督职能的机构对辖区内的直补工作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重点应放在审查乡镇在落实粮食直补政策中的违法乱纪问题,接受农民对直补工作的投诉。另外,对代理机构的直补发放也是监督工作的重点,滞留、延迟发放直补资金,不按规定开具存款(卡)账户,种粮农民取款难,造成直补工作不能按期完成,农村社会矛盾加剧的,监督机关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简便和规范,让农民受益直接。